《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 .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 .读古诗中的“登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思考: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登高望远)2 .资料助读。登临诗: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登临
2、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情思的诗词。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三首登临诗,感悟古人登高的情怀。二、望其景诵读诗歌,思考:三位诗人登临分别望到了怎样的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参考示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天地之悠悠”写出了天地的广阔,时间的久远。杜甫登泰山,望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壮观。诗人先远望五岳之首泰山,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再近望,天地间的神奇峻秀,都在这泰山凝结聚绕,那泰山仿佛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山北山南切割成一边暗一边明。再细望,峰峦层云迭起,诗人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大
3、双眼凝望并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王安石登飞来峰,望到了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和灿烂明亮。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飞来峰上耸立着的高高的宝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在高塔上看到红日东升的景象。三、感其心再读诗歌,思考:景因情生,情因景动。哪一联诗让你在登临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请结合关键词句走进诗人内心。参考示例:我从“独怆然而涕下”感受到诗人在无垠的时间与空间面前的孤独、寂寞、悲凉,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群雄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体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4、。这是一种大气魄。我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看出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既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自己推行政治变革的决心。这是一种大抱负。四、识其人诵读诗歌,再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资料助读:陈子昂胸怀大志,曾任右拾遗。他多次上书陈述时弊,他的忠言不但不被采纳,甚至因此遭受打击。后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谁知武攸宜无才无能,且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前锋大败,更将陈之昂降为军曹。陈子昂处此境遇下,写下此诗。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
5、杜甫离开长安,开始过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他后来在壮游中记载了他这一时期的游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郅县知县(今浙江宁波)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寺,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29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参考示例:李泽厚说:“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他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 诗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2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