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羌族文化重建中羌语的保护和抢救.docx
《关于羌族文化重建中羌语的保护和抢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羌族文化重建中羌语的保护和抢救.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羌族文化重建中羌语的保护和抢救摘要:羌语是羌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华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短短的半个世纪,羌语的使用人数急剧减少。5.12地震使羌族文化尤其是羌语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羌语呈现出加速消失的迹象,羌语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抢救,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不久将从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消失。关键词:濒危语言羌语保护和抢救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濒临消失的危险。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
2、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UNESCo将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在现代文明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地球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格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的人类语言也在加速消亡,不少语言已成为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这种现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引起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几十年来,濒危语言保护工作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国家成立了濒危语言保护机构,设立专项基金,采取种种抢救和保护措施。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处于弱势或濒危的语言种类较多,中国语言学家对这类语言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研究
3、。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政府和语言学家语言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抢救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语言这个东西毕竟不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弱势语言的情况仍然没有好转,甚至成为濒危语言。语言发展传承的关键因素是说话人的数量和语言的生存环境。羌语是西南地区已经走向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目前使用人数只有三、四万。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说羌话的人还有90%,而目前还不到30%To5.12地震又使得羌语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羌语呈现出加速消失的迹象。如不及时保护和抢救,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将从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消失。羌语以其
4、语言结构的独特性和语法形态的多样性展现了其高度的研究价值。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绚丽的文化。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释比经典之中,释比经典主要是一些图经,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这些图经的内容只有释比才能解读,因为解读是必须用羌语的,因此,释比在羌语的传承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民俗活动、宗教活动、宗教仪式、尤其是释比经典,都靠世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这在人类史、少数民族史、民族语言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羌语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羌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地的羌语相互不通,缺少语言充分使用的环境,目前使用羌语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在占全
5、国羌族人口47%的茂县,据当地主管教育的官员初步估算,实际上掌握羌语的人已经不足两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根本,是文化的灵魂。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语,羌族文化都是靠羌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且,羌语作为一种人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本身就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孙宏开认为,从民族特征的角度来说,如果羌语消失了,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羌族文化,也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羌族了。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皆依赖于羌语的传承。所以,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关键和核心是羌语。做好羌语羌文工作是拯救羌族核心文化的关键和有效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的强大冲击下,我国各民族聚居及杂居
6、地区的语言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羌族亦在此列。在访谈了羌族历史、羌语研究方面的专家后,我们认识到,羌语不仅承载着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它还是羌族独特世界观的体现。如果羌语消失,很多文明成果恐怕也会烟消云散。面对羌语衰落的事实,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干部群众,都感到了无奈、失落和强烈的责任感。关于羌语的保护问题,学术界几乎持完全一致的立场,即必须毫不迟疑的加强羌语言保护从而推动羌族的保护和羌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访谈羌族知识分子和退休干部时,很多老前辈都表现得异常激动。他们始终强调这样一个观点:羌族语言是羌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羌族语言文字是羌文化的重要内涵,羌语靠自然传承显然已无能为力。关于羌族文化保护
7、现状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地方文化职能部门的相关规划滞后、政策性保护措施不够;2、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使得方文化活动难以开展;3、有关部门重申报轻保护,实际上仍停留在老百姓自己保护的阶段上;4、缺乏文化部门的专业保护人才,资金也较困难;5、由于缺少规划,各相关部门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对人力、经济等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此外,在对羌族文化展开抢救性保护时,遇到很多技术性障碍。例如,用汉文方式记录羌文化尤其是释比唱经和口头传说时,会遇到以下困难:1、记录失真;2、记录不完整;3、由记录导致的文化变味;4、由于羌语复辅音较多,小舌音很丰富,导致汉文根本无法记录
8、。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不论是现行的硬件重建项目还是各项规划中的硬件重建项目,都已非常充分,但有关方面在文化软件的重建措施上明显力度不够。有关羌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很多只停留在纸面上,还未能得到具体体现。追究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相关规划,文化传承也缺乏更为科学、合理、经济的手段。五十年代起,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羌族语言的调查研究。1956年,中国科学院派出了民族语言第七工作队川北组,对羌语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阿坝州成立了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室,以羌语北部方言麻窝土语为基础和标准,作了创制羌语拼音文字方案的尝试,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停止了这一工作。1991年8月,四川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羌族 文化 重建 中羌语 保护 抢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2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