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AComparisonofMichaelChekhov'sTheoriesofPerformingArtswiththeAesthetics.docx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AComparisonofMichaelChekhov'sTheoriesofPerformingArtswiththeAesthetic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AComparisonofMichaelChekhov'sTheoriesofPerformingArtswiththeAesthetics.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AComparisonofMichaelChekhov,sTheoriesofPerformingArtswiththeAestheticsofTraditionalChineseOpera作者:肖英作者简介:肖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原文出处: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沪)2016年第20162期第87-95页内容提要:麦克尔契诃夫在其一生中,对演员的表演训练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探索,首创了“双重意识”“四兄弟”“心理姿势”“气氛说”等理论和训练方法。这些理论与中国戏曲表演的美学特征具有诸多的相通性,譬如“神似”“跳进跳出”“写意泛美”“程式思维”
2、等。中国戏曲美学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把国外的先进经验融合起来,构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具有现代美学和国际视野的可操作的表演体系。MichaelChekhovmadeextensiveexplorationsofactorstrainingthroughouthislife,andinnovatedtheoriesandtrainingmethodssuchasthedualconsciousness/7oftheactor,thefourbrothers/7ofmovements,thepsychologicalgesture/7,andthe“theoryoftheatm
3、osphere”.TheseallsharesimiIaritieswiththeaestheticfeaturesoftheperformingartsintraditionalChineseopera:the“resemblanceofthespirit,beinginsideandoutsidetherole,thespiritualexpressionandthecomprehensivebeauty”,andtheconventionalizedmodeofthinking”.ThisintersectionallowsTraditionalChineseoperatokeepsit
4、sownculturewhileincorporatingmethodsfromabroad.期刊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复印期号:2016年04期关键词:麦克尔契诃夫/戏曲美学/心理姿势/程式思维/MichaelChekhOV/theaestheticsOftraditionalChineSeOPera/psychologicalgesture/COnVentiOnalizedInOdeOfthinking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943X(2016)02-0087-09麦克尔契诃夫(MiChaelChekhov,以下简称契诃夫)是俄罗斯大文豪安东契诃夫的侄子,
5、在其一生中对演员的表演训练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探索。首创了双重意识四兄弟心理姿势气氛说等表演理论和训练方法。他和斯坦尼、梅耶荷德、布莱希特、格洛托夫斯基、布鲁克等人,被公认为是决定和影响了二十世纪戏剧和表演训练走向的大师。口由于各种原因,他的理论近年来才被引进中国。2015年10月,笔者有幸参与了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麦克尔契诃夫方法表演大师班。经过十几天训练,本人对契诃夫的表演理论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被他那富有创造性、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所深深折服:深感契诃夫的表演观点跟中国戏曲艺术有高度相通之处,故而写下拙文对二者进行美学上的比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避免国内一提到中西戏剧表演艺术的比较,就
6、离不开斯坦尼、布莱希特的研究惯例。虽然契诃夫的理论突破了斯坦尼写实主义的表演体系,与戏曲美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是西方艺术土壤中生发出来的,跟东方的美学韵味还是有不可忽略的区别。一、梦幻现实主义与神似美学作为斯坦尼的优秀学生,契诃夫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为了追求艺术的真理而终生奋斗的品质。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挡契诃夫探索和追求的脚步,他以极其炽烈的艺术激情,根据自己对表演艺术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坚持不渝地高举反对机械、僵化的写实主义”大旗,鲜明地提出日常生活和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那个风雨欲来的压抑年代,契诃夫对苏联当局把所有的艺术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特别反感,因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应该运用更具有
7、普遍性和美感的眼睛观察现实生活,思考复杂的人性。契诃夫梦想着一种新的表演模式,它包含着比写实主义戏剧观更宏大、更深刻的成分,带有强烈的类似于古希腊人对于宗教的心醉神迷般的虔诚,因此更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2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把斯坦尼体系中内在的真实、情感的深度和鲁道夫斯坦纳身体律动术结合起来。因为在现代唯物主义的影响下,演员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任务不是把日常生活的外部形态复制在舞台上,而应该是多方面立体而深刻地、创造性地从本质上来诠释生活,来展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表面背后的东西,来使观众透过生活的表面而看到它的本质。3(P2)对演员来说,舞台上演出的所有角色都具有一种大于生活却比生活更加提炼、
8、更加集中、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的外部特征。最重要的是,这些角色的内心又是非常复杂,而朔E停止在表面上的描摹。应该说,契诃夫追求摆脱和突破僵化、机械的艺术观,是与戏曲表演有相通之处的,都是从精神上、心灵上自由地超越时空的限制,无拘无束地翱翔在真正的艺术天地。魏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观。晚唐,司空图明确提出离形得似”的文艺理论。苏轼也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从成熟之日起,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f重要核心便是“神似的把握,即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明代,汤显祖提出了神情合一”的戏剧美学思想,要求演员的表演达
9、到不知情之所自来”的艺术境界。潘之恒在瑾情篇中提到:余既读汤义仍牡丹亭还魂记,尤赏其序,夫结情于梦,犹可回死生、结良缘,而况构而离、离而合以神者乎?4(P70)潘之恒认为形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来完成,神却要深入到所扮演的人物精神世界才能把握得到,并显现出对象的内在灵魂与精神。李渔深受“神似的影响,强调通过“传神”的艺术形象达到情肖”以发挥社会功效。他强调创作过程中,要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J5(P.311)鲜明地强调了艺术形象的传神性。可见,契诃夫所主张的梦幻现实主义跟中国的神似美学是同一个方向的,即不能僵硬地、机械地反映生活,更不能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将生活完完全全
10、地在舞台上复制一遍。戏剧都是以表现性作为它的一个主要的特征而存在的,需要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甄选、抽象、提炼和美化,使它成为具有超越生活表象,能够凸显和强化生活的本质精神。演员需要仔细揣摩和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只有神形兼备的表演才能进入充满激情的艺术境界,才能燃烧台下观众的心灵。不过传统上,中华民族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常寄托于具体的意象之中。众所周知,写意艺术和写实艺术一样,同样是把真作为炼意的基础,关键在于它对于客观形象不是一种模仿,而是一种虚拟的再创造;不是艺术家完全服从于外在形象,而是使形象服从于艺术家的意象思维。契科夫的理论基本上是属于写实主义的再现范畴(尽管其理论称为表现),而戏曲则是属
11、于非写实主义的表现范畴。创造性想象力在契诃夫的表演训练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如演员表现提一桶水,他(她)就要明确表现桶的重量,桶的体积大小及水的存在等等特点,象有实物在手中一样。创造性想象力虽没有实物,但它要求演员心中有实物的物质感,既要明确实物的体积、质量、结构等等,又要通过动作把这些如实地表现出来。然而,对于戏曲的虚拟写意动作来说,却并不要求演员表现得如有实物一般,只要求交代清楚,点到即可,对琐碎细节并不苛求。换句话说:契诃夫的创造性想象力”力求生活化,戏曲则着重写意、不拘泥于形似。在音乐剧版战马中,虽然在舞台上运用了假定性,用木偶做的战马来代替真的动物,但演员模拟了战马的叫声和形态,以及演员
12、坐上马背的一系列动作,那逼真的效果真令观众无一不服。然而,戏曲演员上马的动作是一种以鞭代马的虚拟程式,它并不要求演员必须表演出马的高度、马镜的高度等具体形状;既然马鞭已经暗示了马的存在,演员一抬腿、一转身,观众就明白角色是跨上马了,那就没有必要一定得高抬腿认镜。契诃夫主张的梦幻现实主义在舞台上可以是虚指的,假定的,但它要逼真地去再现生活的真实。但戏曲的虚拟动作却是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是对生活动作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它既要抹去生活动作的繁琐枝节,又要把它的本质特征反映出来:虚而不假,实而不俗,既形象逼真,又优美规整!二、双重意识与戏曲表演的“跳进跳出在斯坦尼的表演理论中,演员创造角色的情感只能“
13、从自我出发。然则,契诃夫却尖锐地批评说:单纯地依靠和运用他自己个人的行为举止特点来扮演角色只会使演员变得毫无想象力;他所演出来的角色都是千篇一律的。(P48)也就是说,演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情感生活和人生经历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他们面临的是扮演和自己相去甚远的各种各样的角色,要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光靠自身的经验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契诃夫强调:当我们沉浸于自己的角色,而且干出差一点儿把我们的对手杀死,把椅子砸碎诸如此类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是自由的,而且这样做也不是艺术,相反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冲动,是顺从个人情感的奴隶。真正好的表演应该是,当我们在充满感情地进行表演的同时也能
14、够和我们的对手开玩笑这就是演员的双重意识。8(P.48)因此演员要保持一种旁观”的态度,使自己扮演的角色保持纯净和崇高,而不受自己的个性中与角色无关的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契诃夫也明确地反对“第四堵墙.他指出,戏剧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是演员和“观众的意愿进行交流互动,演员要和每一个观众产生联系,和他们共享创造性的表演。一种真正理想的表演状态是演员在和同台的对手进行真实、自然的交流的同时,曲口舞台下面的观众保持一种积极有机的互动关系。契诃夫关于双重意识”和演员和观众之间交流的不可避免性”的主张,无疑是与戏曲的“跳进跳出”是异曲同工的。所谓“双重性”就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既是角色,又是演员。两者始
15、终在相互依托,相互转化。比如通过一段自报家门,观众不仅知道了这个角色的身份,而且也知道了这个角色的思想心态,同时还知道了这个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被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一间离效果在戏曲表演美学的参照下脱颖而出。通俗地讲,间离效果”就是演员能在角色与自我之间游刃有余地“跳进跳出”。戏曲演员在与观众直接交流(如打背躬)的同时,用虚拟写意的动作交代时空环境,让观众产生想象,并使观众参与表演中,形成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的共鸣场面。戏曲表演具有舞容歌声的审美特点,它既传情达意的,又严谨规范。因此,戏曲演员随时都在合理地分配着自己的注意力,既要表达
16、出真切的情感,又要展现出歌舞声容的技艺;演员始终在有机地调控着心理、精神及身体的能量。也就是说,当演员在表现一段精彩的技巧时,就似乎与观众顺利地跳出了剧情,以此满足观赏者的视听享受。例如笔者曾经在秦腔西湖遗恨中扮演“李慧娘,需要借用“喷火”的技巧以表现鬼魂的魔幻色彩和表达角色满腔怒火的胸中怨恨情绪。在喷火的过程中,观众会情不自禁跟着音乐节奏数1、2、3、4、5、6直至30、50、60不等。这时演员无形中就与观众形成了互动,跟着观众数数的节奏连续不断地一口一口喷火。当喷火”数量达到一定的基数,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响起了,这时才停止。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演员的双重意识”就十分明显了!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国
17、戏曲表演的“双重性”是随着程式性、写意性表演产生的现象,并不是刻意打破生活幻觉。跳进跳出是戏曲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中的一种,它体现了戏曲高度自由的戏剧精神。它体现了戏曲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双重意识,但又非双重意识”的重点,更全部。戏曲演员的“双重意识还体现在不是以生活的状态,而是以歌舞(唱、念、做、打)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创作,而契诃夫的双重意识”则是演员运用生活状态的手段创造角色的旁观态度,并不像戏曲演员那样运用和驾驭歌舞和技巧达到跳进跳出的表演效果。三、“四兄弟理论和写意审美“四兄弟理论,是指演员的形体动作所必须具备的轻松感、整体感、形式感和美感。契诃夫认为,艺术中的沉重是一种破坏性因素,
18、而不是创造性力量。演员创造的角色的形体动作可以是沉重、笨拙的,但演员在创造人物时,在运用形体、台词、声音等各种表达手段的时候必须是轻松自如的。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在心理的层面和肢体的层面以灵活和轻盈的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能力。而演员在这方面的需求甚于其他的艺术家,因为他的创作材料就是他自己的身体。8在工作坊练习中,老师要求学员围一个大圈,顺时针地传递沙包,想象沙包是一个非常烫手的球。在接球和递球时运用肢体努力做到烫的感觉,如在叫喊中肢体和躯干的抽搐、扭曲等等动作。一圈做完后,老师说大家的肢体都太紧张,不够松软。即使再怎么表现烫,身体一定要有轻松感。于是学员们再做一遍,努力使自己的身体松软时,但又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麦克 契诃夫 表演 理论 戏曲 美学 比较 AComparisonofMichaelChekhov sTheoriesofPerformingArtswiththeAesthetics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20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