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LuXun'sChoiceofZhangTaiyan'sKnowledge.docx
《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LuXun'sChoiceofZhangTaiyan'sKnowledg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LuXun'sChoiceofZhangTaiyan'sKnowledge.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1.uXu11,sChoiceofZhangTaiyan,sKnowledge作者:孙郁作者简介: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o原文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23年第20232期第80-106页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3年05期鲁迅藏品中有T昌章太炎所赠手书: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院满院,涂SP守神,以物为量。此取庄子天运的一段话,是他们都喜欢的句子。鲁迅得此书法,是1915年6月17日。当时章太炎被囚禁在北京,作为弟子,他多次去探望老师,可以看出彼此的感情。早有人从鲁迅的文字中看到太炎先生的影子,钱玄同、许寿裳
2、等人的回忆录,曾介绍了周氏兄弟与章太炎交往的片段,这些都成为研究彼时知识人风气难得的文字。鲁迅对章太炎的尊重,缘自对其学问的认可。他自己说欣赏先生的原因在其革命的气节上,那是叙述的策略,没有表达的还有另一部分的内容。留学日本时期,周氏兄弟在民报听讲,随太炎先生学的是小学,乃今人所说的音韵训诂,革命的言论还不是主要的,有之,也是只言片语,或在课间偶然的对话里。在晚清的环境中,与章氏近者,都有革命之嫌,那是自然的。所以,梳理鲁迅与自己的老师的关系,言革命则易简,而学问则大有深谈之处。而他们身上的庄子气味,也是颇值得后人打量的。章太炎的文化观驳杂、丰富,其思想建立在深厚的学识中。他的早期的驳杂的文化
3、观,是影响了鲁迅的。比如哲学、史学、政治学、文字学、语言学、金石学、文学的思想,都非一本正经的呆板的面孔,有诸多的变化的视角。在那时单调的学界,他撕裂了表达的链条,引进新风。所倡导的个性主义精神,乃黄夜的烛光,刺人耳目。太炎先生力主自由与独立精神,明独云: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就把奴性的枷锁弃置在一旁,是有狂傲之气的。除了此种独立精神,他还做翻案之语,对于士大夫的传统多有挑战。比如对于荀子、墨子的肯定,对于管子的认可,对于六朝以来个性化写作的赞佩,都与时风相反对。那些读史、读经的文字,都是活的,没有教条的调子,发现了诸多事物的隐秘。他批评儒家之弊,”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将?L子从圣界拉到地面,还
4、原历史的面目。这些对于鲁迅后来的儒学观未尝没有影响。在许多文章里,他推举汉代艺术,蔑视宋元以来的文化传统,也都在周氏兄弟的文章里有所体现。章太炎的文化观所形成的冲击力,在现代社会久久地震动,儒道释所构建的思想之厦,因了这震动而发生了倾斜。在最初接触章氏文本时,周氏兄弟有一种异样的惊奇。与一般晚清学人不同的是,章太炎视野里流动着古而新的热流,士大夫陈腐的气息散去大半。他对科学思想,进化论思想,佛教理论,都有兴趣,思想是从多元语境里生发的,不再是从封闭的环境里讨论问题,而是把世界的思潮引进自己的文字里,动摇了旧式文人的单一思维。视天论菌说原变等文章涉及的思想资源甚多,能够在域外文化的参照里打量中国
5、自身的问题。他U赞康德,欣赏达尔文,形成了多视角的问题意识。多视角,就不定于一尊,思考问题则有雄浑之气。民报时期的文章所呈现的气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青年人的推崇。章太炎思考问题,在格局上与常人不同。他外借鉴西方的资源,内寻固有之材料,试图冲破思想的牢笼,这是晚清特有的现象。使他眼界大开的是西方的唯心主义与佛教学说,这使其精神为之一变。叔本华、康德给他的遗产,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从其文字里能够感受到除旧布新的渴念。他的思想的亮点在于,确立了依自不依他”的信念,主张文化的自下而上的路径。这与儒学大为不同,和佛学精神有了交叉的地方。不过,他对中国的佛教流派,有所警惕,以为真的佛学精神,与向上
6、的思想相吻,借助佛理,可重振民心:”佛教行于中国,宗派十数,独禅宗为盛者,即以自贵其心,不援鬼神,与中国心理相合。故仆于佛教,独净土、秘密二宗有所不取。以其近于祈祷,猥自卑屈,与勇猛无畏之心相左耳。”在各类资源里,择明快者用之,舍阴暗者行之,给了他重新布置自己精神地图的机会。这种能动的思想,催生了革命的理念。鲁迅正是在其开放性的语境里,发现了自己深入精神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有学者就指出,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就有章太炎的痕迹,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观点,是来自章太炎的启示无疑,就政治观念而言,章太炎代议然否论反立宪国会的观点,也在鲁迅文化偏至论中有所体现。说鲁迅的精神色调来自章太炎的暗示很多,也夸大之
7、词。自下而上,回到内心的本我之中,对于旧的传统是致命的一击,这也恰是青年鲁迅的逻辑起点。回想鲁迅早期文章,多少可以看到章太炎的影子。只是章氏以哲学精神建构自己的世界,而鲁迅则停留在审美理念的时候居多。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强调立人、个性,其实就有章太炎在民报文章的一种回音。他在文中寻找到了比康德、叔本华更为激越的尼采,摧枯拉朽的气韵飘动在自叙的文字间:若夫尼怯,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尼采的引入,解决了文化上混沌的一页带来的诸多问题。章太炎在无神论一文讨论神与唯物、唯心的时候,矛盾之语颇多,反对有神论,又对佛教多有偏爱,思想不能统
8、z逻辑里。鲁迅的文章,逻辑性一以贯之,从超人之说过渡到立人意识,思想是澄明透彻的。章太炎的学说在于抗拒流俗,鲁迅信以为然,他在尼采那里就意识到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重要性。在精神的基本走向上,他们之间的交叉性,恰好是新的知识群落的一种必然的共识。留日时期,鲁迅对章太炎的了解,主要依据民报的文章和那时候出版的婚书。不过,他对婚书还不能都深解其意,可能与章氏的文风过于古奥有关,而太炎先生学说中矛盾的因素,也未尝不是影响其认知的原因之一。章太炎的问题在于,因为多元论的冲击,思想用欧的时候居多,缺少定力,这限制了他思想的发展。鲁迅是从尼采、克尔凯郭尔那里开始思考问题的,这个基点多年未变,显得有一种纵深感
9、。章太炎由小学而社会学而文化史,驳杂有时淹没了智慧。鲁迅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简单从史学、宗教等层面思考问题,从一开始,就把思想定位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又靠科幻小说连接了彼此的核心之点。尤其是艺术美学的新思想的启示,使他进入比章太炎更为单纯、有趣的领域。这些与自己的趣味相符,又能突围到新的领域,感知世界的方式就不同于自己的老师了。从鲁迅留下的几篇文言文的论文看,他的主要倾向是“取今复古,基本状态在章太炎的逻辑里。那时候阅读的书籍、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内容,都涉及重新认识传统的问题,而恢复传统文化的活力,是离不开对于域外资源的借用的。章太炎介绍西方的思想,又重新整理国故,不过是重振旧有的文明而已。
10、木山英雄在论述那时候的鲁迅与章太炎的关系时,也注意到了此点。他说:鲁迅也好,周作人也好,都曾解释自己处于梁启超和严复的影响下所写的文章,由于章炳麟的熏陶而感行复古。其最显著之例恐怕是兄弟二人共同编辑的翻译小说集。在他们所写一、二辑共同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话: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则此虽大海之微讴与,而性解思维,实属于此。在略例里,他们把尊重原文的精神一直贯彻到标点符号的层面,一一进行细致的提示。在翻译工作中尊重原典的必要性,也是章氏列举汉译佛典之范例反复强调的精神。不妨说,章太炎的存在,对于鲁迅是一个出发点,思想的逻辑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复古,其实是回到精神的原点,重新开启自己
11、的道路。他对于周氏兄弟的意义除了知识论层面的东西,还有价值论层面的遗存。后者对于鲁迅的启示不可小觑。比如对于魏晋文学的重视,就取太炎先生的思路,魏晋的思想与辞章,都是晚清思想家的重要参照,关于此,拙文鲁迅体味魏晋文脉的方式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述。木山英雄也认为,章太炎身上的斗志品格,对于鲁迅的辐射力很大,后来鲁迅写小说时展示的复仇意识,一部分来自章氏。不仅仅是文章与文法的继承,章太炎给了鲁迅一种信念,那就是,在文化的重新组合里,是可以找到民族解放的道路的。这个思想,鲁迅晚年显得更为突出了。鲁迅随章太炎听讲是在1908年。许寿裳回忆说章太炎授课的内容是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朱希祖则记录了章太炎讲授庄
12、子楚辞广雅疏正的情景。这些学问对于母语的理解非常重要,他后来欲写一部中国字体变迁史,都与此有一些关联。而关于词语的内蕴的变化与调适的理念,也是由此延伸出来的。章太炎研究方言与浮,其实思考的是汉语表达的问题。在熟悉了汉字的历史与词语的变迁史后,意识到文章的体例与格式,具有无限的可能。在自定年谱里,他写道:初为文辞,刻意追蹑秦汉,然正得唐文意度。虽精治通典,以所录议本比文为至,然未能学也。及是,知东京文学不可薄,而崔蹇、仲长统尤善。既复综核名理,乃悟三国两晋间文诚有秦汉所未逮者,于是文章渐变。他在播书中以古奥的词语表达思想,乃为了和当时的士大夫者流划清界限。在关于方言的思考里,他意识到古代一些重要
13、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流失的可惜,于是主张对弃置语的使用。鲁迅那时候喜欢使用古语,其意与太炎先生同,不过是寻找另类的词语空间。只要看看与梁启超、康有为的不同,则能够感受从语言的深处处理思想表达的渴望,这其间的思想,在五四后继承了下来。章太炎学术的思路,与同代人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注意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而语言是根本之处,乃学问的基础。章太炎在研究语言时,特别注意方言的流变史,其间心q导多多,对于认识文化变迁之迹颇有价值。不过方言的本色,在其笔下还带有雅言之味,还是被学究化的存在。但尽管这样,对于留意文化史的人而言,其价值是非同寻常的。不同时代的语言是略有变化的,这是思维与风气的对应。
14、说六经皆史的背后,乃语言的变迁史也是对的。鲁迅后来看周秦汉唐的文献,意识到文字与辞章之间的关系,故游戏笔墨里也仿照过不同时期的古文。而域外小说集中的词语的使用就是旧时代的遗绪,许广平说有章太炎的因素,可能也是鲁迅自白的转述。在变换的辞章里,表达有一种陌生感中滋生的惬意,一个时代的人能够超越时代而运用另一种语言,乃智力的游戏。修辞意义上的古文,在那个时代也算得上一种先锋式的试验。作为复古运动的一部分,章太炎的辞章之学,起到了一种语言自觉的作用。苏曼殊等人称赞汉语优于英语,都与这个思潮有关。鲁迅最初写作使用文言文的目的,其实也有复古的梦想。因为痛恨清朝文化的奴性痕迹,怀念古人的朗健自由之风,表达的
15、格式也渐趋古奥,且以六朝之文为上。这种自觉与时代隔绝的写作,对于后来文章的变迁,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随着时光的流动,古文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鲁迅意识到自己的老师的读者有限,文章渐渐束之高阁。考察历史的真境,就会发现,文言一致、文言脱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读书人。从平易晓畅的词语里表达思想,尤其是艰深曲折的思想,也未尝没有可能。待到胡适、陈独秀的白话文理念出现,加之西方审美理论的引入,他其实已认识到章太炎的局限了。可以说,章太炎的文章在学术层面未尝没有存在的理由,且是世间高贵之作无疑,但文学艺术,则不能走这样的道路。王国维在晚清时代就在敦煌曲子词里惊奇地发现,俗语里的智慧,比士大夫儒雅的语
16、言不差,民间性的词语其实可以大大丰富文学的空间。王国维比章太炎让后世学者感到审美上更有宽度,与他脱离儒家的雅言,能够从边缘文化入手思考文化流脉有关。观堂集林对于西北边疆史的考察与论证,和他的宋元戏曲史一样,是从另类视角进入文化史的。在学术思考的路径上,鲁迅对于王国维的看重,也源于自己正宗的文学感觉。可以看出,他对于语言问题,是有更多角度的考量在的。与自己的老师不同,鲁迅后来的语言取口语与俗语者多,不像太炎先生那样留在书面语的雅趣里。周作人留学后喜欢搜集民谣与俚曲,大约受到章太炎的影响,但根本的还是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冲击。鲁迅其实也意识到,仅仅像太炎那样停留在学术层面,解决的是旧语境本义的还原问题
17、,而不是当下语言新生的可能,而弟弟周作人的趣味也易将思想停留在象牙塔里,说起来也与实际隔膜。于是他走到十字街头,古语用之,俗语亦来,互动中呈现出新词语的面貌。看鲁迅的书,六朝气是在字里行间的。但不是对于古人的对应,而是今人的逻辑,那意趣在远去的世界里。所以曹聚仁说周氏兄弟可能是最接近章太炎的人,并非没有道理。(11)在白话文里表达放大高贵、峻急的意象,章太炎并未料到,对他而言乃一个不可思议的梦。鲁迅则在翻译、创作、整理乡邦文献里,渐渐脱去古装,而骨髓中飘动着狂狷之风,那也实在让人感动。要是细细品味鲁迅的语言,会发现其实有几种模式。一是小说语言,蓝青官话、绍兴话、古语兼用,与旧小说的士大夫气颇相
18、反对。二是杂文中古今并用,书面语和反书面语并存,有独特的文风在。三是述学的文字,多用文言,但简朴流畅,去掉汉代语言的古奥,多了唐人朗照之气。不过这几种话语方式也常常杂用,不分彼此。野草的韵致就颇为奇异,尼采式的独白与佛经的顿悟在词语间跳动,看出精神的繁复。章太炎以古老的辞章谈古论今,多见奇气,思绪来自繁多的文献,乃智者的广搜博取,但那语言终究与我们隔膜。而鲁迅的词语却是从自己的体内来的,升腾的热气弥散在文字之间。木山英雄说鲁迅的文字有一种肉体的感觉,那是对的,将语言深深植根于自己的世界里,发为己声,放为心言,而那词语又在古老的文明深处浸泡过,其意就非同寻常了。与黄侃、吴承仕、钱玄同不同的是,鲁
19、迅不是袭老师衣钵,亦步亦趋地在学问上行走,而是在实践里创出新意,在不可能中建立了可能。我个人以为,鲁迅是活用了太炎先生的学问,不过是在另一条路径上,做着像太炎先生一样的伟业,贯通不同流派的思想,摄取有价值的思想为我所用。章太炎谈儒家,顺便讲佛家。以为研究佛法者,不参照儒家思想是有缺憾的。这种整合古代不同资源的眼光,鲁迅在美学上略有继承。尼采之外,又有俄国文人的气息,这就有了非凡的蹲。将章太炎的学术理念现实化的表达的时候,鲁迅解决了晚清知识人的一个难题,在士大夫文风之外建立了词语的另一种模式,章太炎在古语里未能做到的,竟被周氏兄弟在今文的表述里实现了。这恰是刃B些匍匐在章氏思想中的弟子!门所不及
20、之处。汉代以后的文人,不易见到精神原创性的东西,到了朱熹、王阳明后,学术之风有所变化,但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章学诚、章太炎开始,新的可能性出现To主要是对于经验主义的思维做了一种扭转,其文本反诘的逻辑,偏离了旧径,让人在什么地方看到墨子的痕迹。鲁迅深得其意,且延伸了不少新意。比如章太炎推崇戴震,但发现其思想被清朝当局所用,所讲的理学,结果变成皇上杀人的利器,颇多尴尬。悲先戴云:戴君生雍正末,亲见贼渠之遇士民,不循法律,而以洛、闽之言相稽。哀矜庶戮之不辜,方告无辜于上,其言绝痛。桑荫未移,而为纪啊所假,以其惩艾宋儒者,旋转以泯华戎之界。(12)鲁迅晚年批评新月派,其实就是看到那理论无意中也维持
21、着现存秩序。他在提倡左翼理论的时候,也意识到边界倘不清楚,逾越到边界之外,就走到自己的反面去了,左派就变成了右派(13)在方法论上看,与自己的老师是有交叉的地方的。这里看出新旧间的联系,章太炎与鲁迅都善用此法,由古视今,古今一体地讨论问题,文章的维度就多于同代之人。熟悉六朝的章太炎,对于儒生的困境颇为熟悉,曾借颜氏家训的故事批评儒家的无能,异族入中原后,读书人只能靠给异邦主子的子女讲论语为业,可见大家的可怜。鲁迅后来在儒术里重复这个故事,借此讥讽中国读书人的无聊。国学者,不过啖饭的工具而已。这些讥讽儒者的文字,章太炎还局限于学理的层面为之,乃国学理念的一种思想辨析,鲁迅则意指文人生活的选择,针
22、对三十年代京派文人脱离现实的现状,批评他们学问之道与为人之道的问题,实在是把老师的思想活用了。在与反对派交锋的时候,章太炎的笔法有刀笔吏的余风,他与康有为的论战,逻辑上有神奇之力,关于革命还是立宪,他主张前者,因为是大众的心愿,文化应自下而上,但立宪则自上而下,与常理不符。这种从大多数的底层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路,鲁迅早期是有所借鉴的。他强调中国文化立人为本,人立而后凡事举,都可视为章太炎思想的回音。其小说哀怜那些弱小者,无不带有慈悲意识。到了后期,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他的这种意识牵连到思想民众的解放之事,就更为切实To章太炎治学中的反向思维,是其方法论上的特点,也是思想逻辑的特点。他从司空见惯的
23、学术观念里,常常发现问题,推翻了古人固有的观念。国学概论是其学术思想的一种较为系统的表达,思维特点是别于一般的学人的。辨析了一些常人模糊的意识。今人读古书的大弊是,总以现在的概念理解古人,或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章太炎是能够辨析流派的细节的人,常常以朴素的比喻还原历史的真貌。如谈先秦诸子:以易而论,看起来像是讨论哲学的书,其实是古代社会学,只系辞中谈些哲理罢了。论语,后人称之为经”,在当时也只算是子书。此书半是伦理道德学,半是论哲理的。九流的成立,也不过适应当时需求,其中若“纵横家”是政客的技术,“阴阳家”是荒谬的迷信,“农家”是种植的杂艺,“杂家”是杂乱的主张,都和哲学无关。(14)这种以现代
24、哲学理念对于古代文学的梅三,已经有了新学科的意识,不再是从古人的视角简单讨论现象的本质了。古人的语境与今人的语境不同,总有一些差异。章太炎治学,注意的就是不要以词害意,因今乱古。学界与文坛,对于文化的经纬的描述,一易混沌,二为简约。这都不得要领。章太炎的优长是,常常破混沌之思,教人察世观人的慧眼。他在既成的概念里,总能看到内在的悖论,又从对立的人物里,看彼此的贯通性。在言及庄子与佛学、儒学的时候,差异里的相似性被道出,确是不凡的思路:佛家主张打破“阿赖耶识,以求庵摩那识。因为阿赖耶识存在,人总有妄想苦恼,惟能打破生命之现象,那不生不灭之心才出现。庄子求常心,也是此理。他也以为常心是非寻常所能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章太炎 学识 取舍 LuXun sChoiceofZhangTaiyan sKnowledge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2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