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消费文化的“身体”迷思-GetoutoftheBodyMythofConsumerCulture.docx
《走出消费文化的“身体”迷思-GetoutoftheBodyMythofConsumerCultur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出消费文化的“身体”迷思-GetoutoftheBodyMythofConsumerCulture.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出消费文化的“身体”迷思GetoutoftheBodyMythofConsumerCulture作者:王亚芹/姜立新作者简介:王亚芹,姜立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文出处:文艺评论(哈尔滨)2017年第20173期第11T6页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7年09期标题注释: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舒斯特曼美学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编号:HB15WX020);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中的舒斯特曼美学及其问题研究”(编号:SQ151177);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舒斯特曼美学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编号:S2014B03)DOI:10.16566.Cnki.1003-56
2、72.2017.03.003舒斯特曼曾坦言,他在最初创造“身体美学(Somaethetics)这个术语时,并没奢望其他人也能使用。如今,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美学鱼龙混杂既包括注重外表感官的大众文化现象,也包括偏重生理活动的体育与医疗保健;还包括政治与社会化的身体符号一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这种现状常常让我们陷入理论迷思。实际上,很多被冠之以“身体美学的现象,不过是一种身体的审美化体现。那么,如何走出身体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审美陷阱,如何客观把握“身体美学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我们这里主要以舒斯特曼所建构的“身体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点,针对当前消费语境下的身体文
3、化热进行反思与批判,表明身体美学思想尽管是始于当下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但它不止于此。实际上,产生于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体美学思想,其理论指向并非消费文化。身体美学更注重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超越时间与空间、恢复灵魂与肉体、弥合主客二元对立的一种间性意义上的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美学思想,它着力塑造一种独立的、全新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自我之存在。在此意义上,身体美学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与超越,可以视为反思当下文化与美学发展的有力向度。一、以审美经验超越感官的身体外形一直以来,身体究竟为何物,到底该如何研究身体,似乎毫无共识可言。身体”似乎总是处于一种无处不在但又难以真正把握的局面中。在柏拉图那里它
4、是心灵的附庸,在奥古斯丁那里是神学的奴靖口罪恶的源泉,在笛卡尔那里是心智的工具,在尼采那里成为“权力意志”的体现,在梅洛-庞蒂眼中是知觉的本体,在德勒兹眼中是欲望的机器“,在福柯眼中是社会规训与惩罚”的对象.身体正如一个极具可塑性的符号,可以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多面性也加剧了全面把握它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感官快乐、个体享受、身体维护等已经成为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不仅宣扬身体的感官享受,而且从自身的立场重新建构了身体的社会身份。于是,在消费主义的塑造下,出现了大量的诸如“身体写作、时尚明星、减肥塑身以及体育运动等各种各样的身体文化图像。恰如鲍德里亚所说:在消
5、费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创造出更多的新奇的人造消费品,刺激和引诱人类本身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无止境欲望扩张”。实际上,当下的消费文化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理性主义向审美主义的转向,由此,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审美化的外观,身体也不例外。可以说,消费文化对身体外观的崇拜,最主要的就是制造身体消费的需要,将对形体外观的展示和呈现延伸进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消费文化中,身体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感官时尚的现实存在。如果说,当年女性作家们的私语化下半身写作”是对传统文学创作的突围与反叛,那么,当下的文艺创作则呈现出更多苍白的肉体化、感官化表象,是对传统的背离与玷污。不
6、仅如此,消费文化还充分利用身体的反抗标签,为这种感官享乐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论依据宣称身体外表的维护是一种社会道德。身体的维护”是迈克费瑟斯通最早使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身体和”外在的身体。按照他的分析,身体在面临疾病、虐待以及伴随老龄化进程而来的身体功能退化时会急需维护与治疗,内在身体便与这需要进行维护和治疗的身体的健康和最佳功能状况相联系。而外在的身体则指外表和行动以及社会空间中对身体的管制。在此基础上,费瑟斯通还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外表和外在身体的魅力视为判断人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标准,而在消费文化的视域中,对身体的保养和维护,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展示其外在的美貌,
7、而不是凸显其内涵有多深刻。毫无疑问,这种消费文化中的身体维护,其目标并不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发展,也不是为了净化个体心灵,更谈不上对精神和灵魂的拯救,而仅仅是为了使外表看起来更美观,为了自我感觉的良好。但是它的确为感官化的身体时尚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大众刊物、广告、电影电视、手机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舆论渲染与图像引导,于是,消费化、感官化的身体的美学在当下时代大行其道。与之相对,身体美学包含的内容不只是哲学家的外在形象与举止,它也包含一种更具争议性的身体经验,一种潜藏于语言陈述之下的、并经常拒绝语言陈述的身体感受。也就是说,身体美学既关注外在的感官形象,也注重对自我塑造的审美经验的
8、积累。但它所倡导的这种审美经验,并不是要求大家永远拒绝理性和高雅艺术,也不是走向纯表象的感官形式主义,而是从感知觉的视角指出了一种审理身体和艺术的方式,一种立足当下的生活反思。很明显,在上述这个开放式的表述中,作者显然是以身体为中心,通过感受、学习和训练等方式,提升个体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以丰富其生命的审美经验,实现自身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其实,任何理论都不是永远框定或者拒绝某种东西,而是帮助人们去看,提供给人们一种审视的方式,一种经验的呈现维度。二、以身体意识超越身心分离的二元传统身体美学对身体的关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在鼓吹肉体享受,放弃美学在精神上的超越性追求。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身体
9、美学在本质上并不关注身体,而是关注身体的意识和中介,关注具体化的精神。换言之,身体美学不但不鼓励消费文化所制造的单纯的感官享受之美,而且对其持批判态度。它鼓励人们从对身体的外在形态和吸引力的关注上转移到对作为主体的身体、经验和技能的一种改善的品质感受上,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身体意识的提升。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误区,即人们常以为身体美学是关于青春美貌的青年人的美学。其实,身体美学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体经验、提高身体意识,改善身体功能。因此,越是年长、越是身体虚弱、疾病缠身,越需要身体美学。这种偏见使得我们在教育方面往往把对年轻人的人文主义看作是与自然主义截然对立的一种精神化、意识化的教育。因此,一提
10、到人文学科,大家都觉得是“无用之学,是过于偏重在玄而又玄的精神生活方面,把自然科学视为单纯注重人的生理或物理方面,而将两者完美结合的真正身体美学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现代许多人对身体的关注要么把身体美学等同于体育锻炼,要么重视身体的外在形象,比如购买昂贵的化妆品或到美容院去美容甚至整容,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受传统意识的美学影响,把身体与意识截然二分的结果。我们说,传统思想中对身体的蔑视与遗忘,固然是对身体的戕害,但把身体简化成肉体,将身体等同于生理感官,同样是对身体的践踏与遮蔽。如同政治和消费等外在符号,能够阉割和掌控身体、消解身体的在场性一样,生理和物理性的肉体性和欲望也同样是一种符号
11、,能够扭曲和简化身体,使身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本真的缺席。也就是说,这种身心分离的二元对立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不管是注重身体外在形象的视觉感官,如美容减肥,还是将对身体的关注等同于体育锻炼,都是过于注重身体的物理或生理属性,是对身体美学的异化?口简单化。对此,维特根斯坦曾认为: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图像。而且身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灵魂的建构,而重塑灵魂正是哲学美学的首要任务。因此,他还补充说:“是我的灵魂与它的激情一道,就像与它的血和肉一道一样,需要被拯救,而不是我的抽象的精神。同样,身体美学思想主张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来培养身体意识,以使身体得以改良和完善,使人类固有的身体感觉得以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出 消费 文化 身体 迷思 GetoutoftheBodyMythofConsumerCulture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1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