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象的回归与江西诗法的转变-ReturningtoNaturalImagesandtheChangesofJiangxiSchool'sPoeticMethod.docx
《自然意象的回归与江西诗法的转变-ReturningtoNaturalImagesandtheChangesofJiangxiSchool'sPoeticMetho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意象的回归与江西诗法的转变-ReturningtoNaturalImagesandtheChangesofJiangxiSchool'sPoeticMethod.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意象的回归与江西诗法的转变ReturningtoNaturalImagesandtheChangesofJiangxiSchoosPoeticMethod作者:赵鑫作者简介:赵鑫,山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发表过论文轻本事而重艺术一一论黄庭坚、陈师道的诗题演变与文本删改等。原文出处:文学遗产(京)2022年第20222期第86-98页内容提要:江西诗风从生新瘦硬到圆转流美,不是由靖康之变一事或吕本中一人造成的突变,而是由众多宗派诗人促成的渐变,渐变脉络之一是自然意象的回归。黄庭坚、陈师道、洪刍、饶节少用或不用自然风景意象,多用虚字理语或人文典故意象,促成了生新瘦硬的诗风。洪朋近体诗较为接纳
2、自然风景意象,谢逸古体诗善于以景语起结,谢逋近体风景诗多有被后人称道的佳句,李彭诗注重自然意象质感、色彩的搭配,生新瘦硬诗风在他们笔下逐渐松动。徐俯和韩驹提倡“道尽眼前景致”的创作方式和“尽写物之工”的表达方式,对晚唐景语有较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取法,他们的风景构图更加完善,营造意境的能力更加突出,在此过程中,江西派生新瘦硬的诗风更加减弱了。期刊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2年06期关键词:自然意象/江西诗派/技法/转变标题注释:本文获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0GN069)。江西派前期宗主黄庭坚、陈师道的主导诗风是生新瘦硬,这是人所共知的文学常识。江西派
3、后期理论家吕本中提倡“活法,曾几、陈与义以创作实绩相辅翼,带动江西诗风走向圆转流美,这一点学界也多有阐述。但这些阐述不免有至少三方面的遗憾:一是较多重视靖康之变这一外部因素,而较少谈及诗风演变的内部动因;二是较多从哲学思想推导到诗学理论,而较少从作品文本归纳出诗歌技法;三是孤立地强调吕本中等后期诗家的作用,而对于前期宗派成员,即使略有涉及,也不过以点代面地择取二三人,或者宏观地论述他们总体上趋向平易而已。因此,这样的论述非但不能清晰地梳理江西诗派变法的前后线索,而且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江西诗法主要就是由吕本中等人振臂一呼而转变的。实则不然,从黄庭坚的“生新瘦硬”到吕本中的“圆转流美,这个过程
4、不是割裂的突变,而是有充分铺垫,有脉络可循的渐变,这脉络就暗藏在宗派诗人诗卷的字里行间。我们应力图以他们的作品文本为依据,来清晰地勾勒出江西诗法转变的线索脉络。当然,江西诗法之变是综合表现在意象、声韵、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但是与声韵、结构相比,意象和诗歌内容密切相关,是作者直接呈现出来和读者直接接受过来的第一对象。一首诗风格如何,或许不会最深刻地表现在、但一定会最直观地表现在运用何种意象和如何运用意象上。为免夹缠,本文拟单从意象安排这个角度来还原江西诗法的转变轨迹,而其他层面的轨迹容另撰文勾勒。-黄、陈诗有四十字无一字带景者黄庭坚和陈师道安排诗歌意象的突出特点,是自然风景意象明显减少。中国诗歌向
5、来有借景抒情的传统,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也一向是魏晋南d潮以至初盛唐诗歌创作的主流。但自中唐以至北宋,随着诗歌中议论思辨与叙述人事成分的增加,景物描写的比重总体呈相对下降趋势,在书卷气浓厚的黄庭坚笔下,单纯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作就为数更少了。加之黄庭坚本身就是一个轻外物而重内心的人,山水风云往往只是触发他思绪的引子,却并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本身。因此他的名章佳句,一般不是那些模山范水的景物描写,而多是表达人生思考、抒发内心体验的篇什。这些作品中自然风景意象的出现频率就比前代更低:或是整首诗中往往只有少数一二句景语;或是某几句看似是写景,但句子主干实乃叙述人事,只不过以若干风景字样点缀其间而已。前者如戏呈孔
6、毅父的末句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后者则如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此联中真正的自然意象显然只有山稻风三字。黄诗的这一特点早在宋代就有人意识到了,释普闻诗论说:“天下之诗莫出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鲁直之诗)出于流辈者,以其得意句之妙也。意句发挥议论、表达思理;境句描写景物、刻画形象,也就是我们说的景句或景语。黄庭坚正是以意句之妙而非景句之美出于流辈的。陈师道是学山谷诗的,他同样有这种倾向。如别刘郎一别已六载,相逢有余哀。公私两多事,灾病百相催。无酒与君别,有怀向谁开。深知百里远,肯为老夫来,方回对这首诗的评价就是:四十字无一字风、花、雪、月。如此写法在陈师道那里朔E仅此一见
7、,像寄答李方叔就同样是“四十字无一字黏景物(11),而别负山居士也是除田园沙章山路六字外,不曾黏带景物(12)。除此之外,方回还曾多次强调陈诗“不可与拈花簇叶者相较量非黏花贴叶近诗之比Q3)的独特价值。总之,黄庭坚和陈师道对自然风景意象的节制如出一辙,而陈师道有时则比黄庭坚更极端一些。江西派的殿军方回对此有敏锐的观察,故在瀛奎律髓中再三揭示如上,并最终总结为:”黄、陈诗有四十字无一字带景者。(14)自然风景意象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或者是书斋笔砚、茶碗熏炉等人文意象;或者是蚁穴雾豹、四壁五车等典故意象Q5);或者干脆不用意象,而运之以哲言理语或虚字虚词,如方回在评论黄、陈诗时所说:八句皆景而诗全
8、无味。句之中以虚字为工,天下之至难也。后山日欲行天下独,信有俗间疑,欲行,言有四字是工处。剩欲论奇字,终能讳秘方,剩欲终能四字是工处。(16)采用此前较少入诗的人文典故意象,会使诗风生新奇雅;而直接运用露筋露骨的虚字虚词斡旋句中,则尤其显得曲折硬健。因此,自然风景意象的减少,极易导向生新瘦硬的诗风。当然,自然意象在黄、陈诗中并不可能完全禁绝,它们仍有一定数量存在,但是,这些自然意象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向生新瘦硬之风。一方面,黄、陈诗中的某些自然意象并不是真正的景语,而是用来比喻某种情绪、状态、理念的喻体。如黄庭坚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17)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18)等语,
9、陈师道生当得意落鸥边,何用封侯坠莺外Q9)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20)等语,其中蛛丝、碧落、蜩甲、枯枝、风雨、雪霜、鸡、鸥、莺、波云云无实景,都是比兴之辞。这类比兴意象以其浓郁的书卷气或独到的组合联想方式显得奇雅不俗。钱志熙先生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认为大量的比象的创造,是造成黄诗奇崛排鼻风格的原因之一(21),就是此意。另一方面,即使是那些刻画真实风景的自然意象,其基本色调也往往是清冷、清淡者多而明丽、绚烂者少。莫砺锋先生指出黄庭坚在写景时不能完全避免那些色彩绚丽的词语,但他总是尽可能不让它们构成诗的基调(22),周裕楷先生指出黄诗景物描写一般没有色彩渲染或辞藻堆砌(23),中国社会科
10、学院宋代文学史指出黄诗”语言色泽都特古淡,且富有硬度”(24),可见这一点已是学界共识。如黄庭坚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25)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26)等语,陈师道的日下乌声乐,尘生马迹多(27)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28)等语,莫不皆然。成规模的冷色调自然意象,首先是相对生新的,其次也容易形成一种比较冷硬、枯淡或者老健的语言质感。综上所述,自然风景意象的减少以及仅存的自然意象色调的清冷化,与黄庭坚、陈师道生新瘦硬诗风的形成,其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因果关系。在江西派诸位诗人们中,最为亦步亦趋地模仿黄庭坚的要数外甥洪刍了,故周紫芝谓之酷似其舅(29)。他的模仿方式,除
11、了将黄庭坚惯用的人文典故意象拿来照例使用,如南柯同寄曲肱眠(30)蚁封蜗角战方酣(31)折轴南来书五车”(32)之外,更对其舅压缩自然风景意象的妙法心领神会。在洪刍的大部分律诗中,景语通常最多只占一联篇幅,超过一联的情况不多,而不足一联、仅以几字略加点缀者反而不少。如次韵徐师川喜余来还之作谪去暂经牛斗分,归来重赋豫章行。鸦原凄断手足戚,陇水悲伤甥舅情。半世问津今老大,一丘散发得生平。长卿句法锋难犯,隐若蒙公万里城”(33),此诗仅“鹑原陇水四字勉强可算景语,但其实也仍是出自古典。显然,洪刍诗属于自然风景意象少而人文典故意象多的一类。江西宗派中还有一位相对较为年长的诗人饶节。尽管有学者认为饶节的
12、写景诗成就较高,但通观饶集,其诗描写自然风景的成分所占比重并不大(34),反而是通篇哲言理语、佛学词汇者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在当时流传更广,例如曾引起广泛唱和的次韵答吕居仁就是这样: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婆饷远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磨双颊红。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35)如果借用方回的话来说,此诗已经不是四十字无一字带景”了,这简直是“五十六字无一字带景。显然,饶节的诗属于自然风景意象少而哲言理语多的一类,这样的诗是瘦硬生新、甚至生涩枯槁的。另外,饶节在处理自然风景意象时还有一点与黄庭坚类似,他同样惯于以自然意象设喻,用来传达抽象观念而非描摹实景,如前
13、辈晓云散,后生春水长(36)云汉飞腾新放鹤,江湖游泳不烹鲜(37)朝三暮四浑堪笑,秋菊春兰岂斗鲜(38),这样的句子,同样不免奇峭之气。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饶节在主观上没有明显模仿黄、陈的意识,加之他的思维敏捷灵活,所以其诗在生新瘦硬的主导风格之外,原本还是有一些流畅轻快的苗头的。但是,他在意象运用上的非自然化倾向和枯槁化倾向,终究是压抑了流畅轻快趋势的抬头,并加剧了其诗的生涩程度。所以尽管在饶节的少数写景之作中,生涩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整体来看,这并不是饶节诗歌的主流。二自然风景意象的渐增与生新瘦硬风格的松动变化是从黄庭坚身边悄悄开始的。洪朋是黄庭坚的大外甥,洪刍的兄长。根据王直方记
14、载,洪朋曾有两句诗“一朝厌蜗角,万里骑8背,颇为黄庭坚所叹赏(39)。此外他还有“膜外齐鹏11,胸次明冰霜(40)之类的句子。如果单看这些摘句,的确是以黄诗中常见的人文典故意象为主。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洪朋的全部诗作里,这类句子所占的分量其实并不大,而且是主要集中在某些五言古体中。如果翻开他的近体律诗,情况便有不同,其中描写自然风景的作品颇多。今传洪龟父集中五、七律共55首,这里面真正四十字或五十六字无一字带景”的其实只有8首,景语占一联的有18首,占两联的有16首,占三联的有11首,甚至通篇四联皆为景语的还有2首:行路柳枝弱,池塘草色齐。石萝人共远,洲蕊意兼迷。宿雾笼城郭,春飕入鼓三黄鹏花叶底
15、,何事向人啼。(早发新吴,全宋诗卷一二七九,第22册,第14458-14459页)净尽西山日,深行城北村。琅塔鸣佛屋,薜荔上僧垣。时雨慰揭腹,夕风清病魂。所思渺江水,谁与共忘言。(独步怀元中,全宋诗卷一二七九,第22册,第14461页)这些物色充盈之作,尽管在诗艺水平上不无可议之处,但在诗风效果上却已经不那么生硬槎牙了。不妨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当时,以“挽某某某或某某某挽词”为题且明显带有应用性质的一类挽诗,除概括逝者生平的叙事部分外,往往是借用历史典故抒情达意,而很少挽诗中点缀景物的写法。如黄庭坚、陈师道、洪刍、饶节所作的挽诗,至多不过是用一些象征性较强的日月风雨之词而已,专作一联景语的情况
16、相当罕见。但洪朋不然,例如他的挽杜议郎二首其二中就有夜雨荒村寺,秋风古路隅(41)这样两句完完整整的景联。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洪朋对自然风景意象的取舍态度已经与黄庭坚、陈师道、洪刍、饶节有了一些微妙的差别。洪朋是与山谷过从较密,并亲承山谷指点较多的宗派诗人;同时他去世稍早,又是三洪之中的长兄,比起其他诗人们也年长一些,是诗派中除黄、陈二宗之外相对早期的一位人物。洪朋诗歌意象,古体尚形似于黄,近体则有渐变。对于洪朋的评价,过去的研究往往只强调他作为“早期江西宗派诗人学黄而未及于化(42)的特点,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正是从洪朋的近体诗这里,出现了早期江西诗派对自然风景意象之运用逐渐放宽的这样一种
17、变化的端倪。谢逸比洪朋年幼几岁,与洪朋也有一些交往。谢逸诗歌的语言风格,虽有几分拗峭,却以轻快为主,这同样与他对自然风景意象的接纳不无关系。先看律诗。今存谢逸溪堂集共收录五、七律55首,全宋诗又从后村千家诗中辑出1首(七律),故合计56首。在这56首诗中,景语占一联者16首,占二联者20首,占三联者10首,占四联者2首,而景语不足一联者仅8首,这个分布情况与洪朋是很接近的。其中如“细雨同移果,清霜共挽蔬(43)安得一蓑烟雨里,小船载酒卧芦花(44)山色入帘清可挹,湖光照座冷无痕(45)别后梦寒灯火夜,归来眼冷江湖秋(46)等语,皆能做到点染合宜,虚实相济,并且具有相当的画面感。再看古体。谢逸古
18、体诗的数量比近体诗多,亦颇有山光水色隐现其间。尤其值得指出的一点是,谢逸的古体诗,非常喜欢以景语起,以景语结。试看以景语发端者如:木落野空旷,天迥江湖深。(怀李希声,全宋诗卷一三。三,第22册,第14815页)丸丸松柏林,结根临古道。(送临川教授叶端仁赴阙,全宋诗卷一三O三,第22册,第14815页)绿筱蒙修涂,圆荷媚清溪。(游西塔寺分韵得溪字,全宋诗卷一三O三,第22册,第14816页)金风吐商管,秀色浮山椒。(怀汪信民村居,全宋诗卷一三O四,第22册,第14827页)雨洗天宇净,微云卷凉风。(中秋与二三子赏月分韵得中字,全宋诗卷一三O四,第22册,第14828页)竹林墙外梢,梅蕊檐前朵。(
19、陈伟席上分韵得我字,全宋诗卷一三O四,第22册,第14830页)以景语结尾者如:朗咏鄱阳篇,江南烟雨昏。(和徐教授与董元达,全宋诗卷一三。三,第22册,第14813页)宵长梦寐勤,月明渡淮水。(怀李希声,全宋诗卷一三。三,第22册,第14815页)归骑去联翩,城头乌夜啼。(游西塔寺分韵得溪字,全宋诗卷一三C)三,第22册,第14816页)隐几饯日夕,隙月窥黄昏。(题止遂轩,全宋诗卷一三。三,第22册,第14818页)伫立倚江楼,注目烟村暮。(伤徐文学,全宋诗卷一三。四,第22册,第14827页)归与不秉烛,楼头霜月高。(正觉寺,全宋诗卷一三O八,第22册,第14855页)此外例句甚多,不具引了
20、。以景语开篇,避免了横空直入、无端而起的突兀感。以景语作结,则尤其能营造出含蓄不尽的悠长余味。这样大量的景语起结,漫说在江西诗派中相对罕见,就是放在元祐以来的北宋主流诗坛上,恐怕也不是十分普遍的情形。由此可见,谢逸不仅像洪朋一样在数量上对自然风景意象持较开放之态度,而且他对如何艺术地布置这些意象也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谢通是谢逸的从弟,小谢逸六岁,小洪朋约十岁左右。其诗情况与洪朋既相似,又不同。相似处在于,谢遹笔下作为实景的山川草木同样多见于近体诗,而其古体则多为连篇累牍的人文典故意象所充斥。不同处在于:洪朋受叹赏较多的是他的古体诗,其近体虽说自然意象丰富,但毕竟诗艺平凡,可称道者盖寡;谢通的古
21、体诗往往枯涩乏味者多,而在描写自然风光的近体诗中,却不乏一些被后人称道的名篇佳句。当然,谢通作诗数量较多,风格多样,即使近体诗中也难免有饮酒示坐客助劳母氏生育我,造化小儿经纪之(47)这样纯无景语的诗句,但此类风格已经不能在其律诗中一手遮天,一股清新的风正在从他的幼槃集中吹来:十日江村烟雨蒙,晓来初快日升东。援莎蕉叶展新绿,纵臾榴花开晚红。得句又从山色里,发机浑在鸟声中。披衣出户眄四野,好在良苗怀晚风。(喜晴,全宋诗卷一三七六,第24册,第15792页)此诗四联皆景,很有些明快的气息。宋人雪浪斋日记(48)、今人陈永正先生江西派诗选注均曾对此诗做出过较高评价。除此之外,王士稹在带经堂诗话也曾特
22、意拈出谢通的寻山红叶半旬雨,过我黄花三径秋”瘦藤拄下万峰顶,野鹤来归千岁巢”楝花净尽绿阳满,才见一枝安石榴等近体诗景语,以为“甚有风致(49)。如果说洪朋是在使用自然风景意象的数量上有所转变、谢逸是在自然风景意象的布置上初具心得的话,那么谢通则已经在经营自然风景意象的质量上成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李彭,也是诗派中作品存量较大,且参与酬唱相对频繁的一位。他的具体生卒年已经不详。韦海英考定他在宣和二年Q120)春有送杲上人复往荆南之作(50),伍晓蔓考定他在靖康元年(1126)有送洪刍、徐俯应召入京之作,且并推测他当卒于建炎初(江西宗派研究,第301页)(51)。这应是可信的。由于谢逸、谢通均于政和
23、年间去世,看来李彭的年辈又比二谢稍晚一些。他惯于把自然物色打散,使其均匀分布在诗行中。像杨柳江头星宿疏,呼船梢子散林乌。烟横云卷树出没,天淡波平山有无(52)这种集中写景的句子在他诗中不太多,反而是如青灯耿夜窗,高谈杂疏雨(53)鸟乌声乐客还家,童仆欢迎日未斜(54)这类风景与人事错综在一起的句子比较常见。钱镶书先生给李彭诗下过“平庸拘谨(55)的四字定评。若就整体而言,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在意象运用方面,李彭诗中却实在有一抹不宜忽视的亮色,那就是他的若干局部风景意象有较强的画面感。李彭是一位画家。他曾在扇上画雪景戏书中自述作画场景曰醉余澹墨写生绡(56),此外诗集中还颇有不少品鉴名画之作(江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意象 回归 江西 转变 ReturningtoNaturalImagesandtheChangesofJiangxiSchool sPoeticMethod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1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