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FoucaultorLacanAnExaminationoftheGaze.docx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FoucaultorLacanAnExaminationoftheGaz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FoucaultorLacanAnExaminationoftheGaze.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FoucaultorLacan:AnExaminationoftheGaze作者:汤拥华作者简介:汤拥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20年第202012期第5T9页内容提要:“凝视”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它既促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各个理论领域的延展,也构建起理论家自我反思的镜面。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讨论凝视问题的主要话语资源,两者既相互补充,又存在微妙的冲突。对此关系的探究将我们引向“批判的凝视”与“被凝视的批判”的复杂辩证。倘若能充分激活凝视的存在之维,重审凝视的伦理政治情境,重构凝视的隐喻功能,或许能跳出看与被看的循
2、环,展开新的理论想象。期刊名称:艺术学理论复印期号:2021年04期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实用主义文论研究”(批准号:18BZM)II)成果。引言:凝视之为问题早在1998年,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就在其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一书中指出:过去二十年来,对于有关视觉的各个学科领域来说,没有哪个术语比凝视更为重要。凝视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术语和问题,的确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勃兴密不可分。米尔佐夫认为,凝视拓宽了视觉文化研究中意识形态分析的空间,通过让我们同时意识到视知觉以及他人能够看见我们,凝视创造了并且再创造着凝视者的身份“。艺术史学者玛格丽特奥林在为凝视撰写的术语条目中强调,凝视是一个双边术
3、语,同时凸显凝视的人和被凝视的人,这样就可以将视觉形式理论与社会理论联结起来。图像理论研究者W.J.T.米歇尔将凝视放在“观看(SPeCtatOrShiP)这一总名之下,他所理解的图像理论着重探究的是视觉经验与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经验的区别。宗教视觉文化研究者大卫摩根则在其神圣的凝视一书中坦承,自己之所以会被凝视这一概念吸引,是因为这个概念要求我们将构成某一观看的整个视觉领域作为分析框架,而非仅仅分析图像本身。换句话说,凝视指向的不是对象而是场域(field)。总而言之,凝视就是看在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甚或更狭义的图像理论研究框架中的难题化(ProbIematic)。不过,视觉文化研究并非只研究视觉
4、,而是构成了当代理论的一种面向,而凝视也已经不再是知觉的一个术语,而是包含了主体性、文化、意识形态、性、种族以及阐释等诸多问题”。本文不可能同时深入这些论域,但希望从理论渊源入手,探究凝视问题所内蕴的关键冲突,由此展开一种较具整体性的反思,使有关凝视的探究成为把握乃至干预当代理论主导逻辑的契机。有论者归纳出凝视理论的五种主要资源:神学、精神分析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福柯权力/制度论、女性主义。虽然这五种资源成分复杂,不过凝视问题与法国理论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有必要先行明确凝视的法语词为regard0英语中regard一词也有凝视之义,但理论界使用更多的还是gaze。在汉语学界,学者们除普遍采用凝
5、视这一译法外,也曾将regard/gaze译为注视目视等。在法语、英语和汉语中其含义皆为“凝神注视,内蕴一种紧张,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是凝视受到理论家青睐的重要条件。但是作为理论问题的凝视所指向的并非实际的看,而是看的机制或看之下隐含的关系。只有当我们有意强调某种实际的看所包含的特定的注意时,作为关系的凝视才会与凝神注视的实际动作发生勾连,但这仍然只是表面的、偶然的勾连。在本文语境中,凝视者是否真的聚睛会神并非特别重要。事实上,本文还将论及瞥视(glance)、窥视(PeeP)等,它们也并非指实际的看,而是指可以与凝视形成比照的关系模式。凝视问题与法国理论的关系,在下文针对福柯和拉康的讨论中可以
6、得到充分体现。二人分别是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代表,这两路学说正是法国理论的支柱。不过此处有必要提到法国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资源:现象学。现象学的基本信念是,事物显现的方式是事物存在方式的一部分;事物如其存在那般显现,而且它们如其显现那般存在”,据此,对被看对象的分析与对看本身的分析互为表里。看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显现是可能的,这正是萨特研究凝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他人如何存在?我如何存在?这需要描述使他人和我得以显现的直观形式。这不是简单的看到,凝视的本质应该归结到我的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原初关系上,在这种关系中他人应该作为主体直接给予我,尽管这主体是在与我的联系中;这关系就是基本关系,就是我的为
7、他之在的真正类型(11)。凝视他人就是被他人凝视,在任何凝视中都有一个对象T也人作为我的知觉领域中具体的、或然的在场。这个在场使我产生羞耻、焦虑等情绪,我凭借此类情绪把握到自身”被凝视的存在(12)。萨特抓住了凝视”一词固有的紧张感,但他强调的不是特定主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实际发生的“眈眈相向,而是我之为他人而在任何凝视都使我们具体地体验到一而且具有我思的无可怀疑的可靠性一我们是为着一切活着的人存在的(13)。当我感知世界时,总有不定数目的“他人哪怕并未被实际看到一凝视着我,对凝视的发现使我们跟随我们的为他的存在,并且向我们揭示了我们对他而言才存在的那个他人的无可怀疑的存在(14)。综上,凝视的逻
8、辑即看与被看、实际的看与想象的看、看的对象与看的主体之间的辩证。无论这一逻辑是作为现象学的实事、存在主义的境况、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抑或精神分析的幻象被提出,在萨特之后有关凝视的研究中,它始终是起点性的话题。本文接下来的讨论也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一、福柯:凝视与权力福柯的凝视讨论,首先要提到规训与惩罚。该书为讨论凝视提供了关键性的空间意象。福柯分析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不仅注意到中间有监视所有人的监视塔这一空间设置,还特别强调囚犯由于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被监视而渐渐习惯了自我监视。经过福柯重新解读的圆形监狱,其基底正是萨特所描述的被无形的他人凝视的处境,它提示着一个监视社会。在所谓全
9、景敞视机制”(pan。PtiCiSm)中,个人被按照一种完整的关于力量与肉体的技术而小心地编织在社会秩序中(15)。此时,权力不再体现于特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体现于对于肉体、表面、光线、目光的某种统一分配上(16)。对肉体的控制遵循着光学?口力学法则而运作,即玩弄一整套空间、线条、格网、波段、程度的游戏,绝不会在原则上不诉诸滥施淫威和暴力(17),持久的、洞察一切的、无所不在的监视像一种无面孔的目光,把整个社会机体变成一个感知领域:有上千只眼睛分布在各处,流动的注意力总是保持着警觉”,由此形成庞大的等级网络(18)o这个网络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所有人都是其机制的组成部分。就凝视研究的
10、方法论而言,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的示范性更强。福柯声明这是一部关于空间、语言和死亡的书,所要讨论的就是凝视,更确切地说是医学凝视(medicalgaze)o福柯对凝视的研究是其知识考古学的一部分,考察的是现代知识如何生成。简单来说,看最初被认为是光的自然派生,光线是理念的要素,也是事物的形式,倘若观看行为能够达到完美,便可以“被吸收到光的那毫不弯曲和没有止境的形象中(19)。但是18世纪末期之后,看逐渐被建构为以经验对抗个体之特殊性的凝视,封闭在事物本身之内的坚实性、晦暗性和浓密性之所以拥有真实之力度,不是由于光,而是由于缓慢的凝视,后者完全凭借自己的光扫视它们,围绕着它们,逐渐进入它们(20)
11、。在凝视之下,个体特有的性质、其难以捉摸的色彩、其独特而转瞬即逝的形式都具有了重量和坚实性,虽然任何光都不能把它们化解在理念的真理中;但是投向它们的凝视会唤醒它们,使它们凸现在一种客观性的背景面前。这并不是以凝视去发现本来就在那里的个体,毋宁说,正是凝视建构了具有不可化约性的个人,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围绕着它组建一种理性语言(21)。出现在临床医学中的凝视,支撑着它的不是对特殊病人的感知,而是一种各种信息交织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以一种复杂的、日益繁衍的方式发展起来,直至最终扩展到历史、地理和国家的各个方面(22)。正是在凝视中,医学空间与社会空间重合了。凝视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直接性,临床性的凝视
12、不是那种摒弃现象、直取本质的哲学之眼,而是穿越一个个肉体的具体感受力的凝视,由凝视获得的知识虽然包含着医院领域与数学领域的结合,包含着对一个或然性场域和一种现实的语言结构的界定,但是本身却简化成对直接感受力的颂扬(23)。然而,福柯强调,只有当凝视的直接性同时也是其起源,即起点、构成原理和法则时,才会吐露真理,凝视必须通过自己的运作来复制在构成运动中造就的事物(24)。与其说凝视所需的直接感受力是向感官本身开放,毋宁说其是一系列关于谨慎、品味和技巧的忠告;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学性的,需要艺术的敏锐性,需要无比的洞察力、注意力、精确、技巧与耐”25)。凝视是用眼睛看,由此见出将regard翻译为目
13、视”的合理性,但医生还需要触、听等,因此有必要以新术语作为辅助。所以,福柯进一步提出“瞥视(法语为coupd口,英译为glance,本文统一译为瞥视”)。瞥视其实还是凝视,只是不局限于眼睛,就像医生看诊有所谓望闻问切,瞥视的提出表明医学的凝视具有多重知觉结构(26)。瞥视不会被直接的感觉形式所迷惑,因为它知道如何穿越它们;它从根本上讲具有破除神话的能力,它要打碎、掀翻和剥离表象,它不被任何语言的滥用所困扰(27)。不能为肉眼所见的东西向此种瞥视展现自身,其呈现运动如此简单、如此直接,以至于看上去好像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经验自然而然产生的后果(28)。在这种凝视理论中,最具启发性的观念是观看之为制度
14、。英国学者约翰厄里、乔纳斯拉森在其游客的凝视一书中强调,凝视这一概念凸显了T牛事:观看的能力要靠后天学习,而所谓纯洁、无暇的眼睛根本不存在,观看是人类双眼的功能,凝视指的是话语决断(discursivedeterminations),是社会建构而成的观看或审视方式(29)。厄里和拉森研究游客的凝视问题,正是对福柯的活学活用。他们提出:当我们凝视特定的景致时,会受制于个人的经验与记忆,而各种规则、风格,还有在全世界四处流转的各地影像与文本,也都会形成我们凝视的框架。(30)这并非只是审美问题,无论是凝视者还是被凝视者,皆置身于一组不间断、有系统的社会关系和实体关系中,说得更夸张些,“凝视是一场表
15、演,它会替这个世界安排先后顺序、塑造模样、划分类别,而非如实映照(31)。厄里和拉森甚至宣称,在某种程度上,游客并未真正看见事物,他们所见的不过是被人建构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别的意义(32)。WjT.米歇尔主编的风景与权力、玛丽路易斯普拉特所著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等,则将风景研究引入后殖民领域,讨论在现代旅行和探险书写中欧洲殖民者如何以看客(Seeing-man)身份出现在殖民地,其目光貌似满怀同情与尊重,专注于审美的发现,却构成一种帝国的凝视(imperialgaze)(33)o诊断之为凝视,游览之为凝视,考察之为凝视,其实都是凝视之为权力,但同时也是权力之为凝视。对此凝视的剖析,被
16、认为是抵抗凝视中的权力制度的基本手段,它将貌似中立、客观的观看还原为权力制度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它所依赖的是在知识与权力之间建立更为复杂的辩证关联的能力。前面提到了福柯对瞥视的看法。福柯虽然有意区分瞥视与凝视,实际上却将瞥视视为凝视内在逻辑的集中体现,两者并不形成同一层次上的对立,这也是很多研究者的处理方式(34)。不过,英国艺术理论家诺曼布列逊对瞥视的理解有所不同。他认为,凝视(regard)倾向于一定的暴力(刺入的、穿透的、绑定的),其总体目的是发现位于第一个表面后面的第二个表面,因此总带有紧张和焦虑。与之相比,瞥视保留并增强了凝视的冲击力,但同时产生了一种目光的间断,仿佛波峰之后跟着波谷
17、。布列逊进一步指出,在英语中,gaze(凝视)是持续的、沉思的,与视觉中的事物隔着一段平静的距离,带有某种超然和疏离的态度;gance(瞥视)则是偷偷的或侧面的观看,它的注意力在别处,可以携带非官方的、私密的信息,诸如敌意、共谋、谈判和欲望等(35)。他给出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描述:”凝视属于宫廷的礼仪并且是可逆转的,自己对他人的凝视也被他人的凝视可见,被大他者的凝视可见;而瞥视则是下班后的目光,是不再可见的,它短暂地洗劫了外部世界,挣得了朝向一个天然的静止世界的回归和休息。(36)布列逊以这种区分作为概念工具,来比较东西方绘画,认为西方绘画是凝视的绘画,”画家的凝视将现象的变化截断,在被揭示的在
18、场的永恒瞬间中,从时间的流动之外的有利位置观照视野中的景物”;东方(如中国和日本)绘画则是瞥视的绘画,诉诸观看主体的延续性时间中的视觉,它并不试图将观看的过程撇开,也不以其自身的方法斥劳动的身体的痕迹”。他举例说,中国的巨然和日本的雪舟的书法作品不可能被一下子摄入眼帘,而是在过程的绵延中逐渐展开的,它就是投入其建构的身体的时间序列(37)。布列逊的这种中西艺术比较并非没有问题。他为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一概而论地另设一种眼光,不仅颇有“东方主义的嫌疑,也会被认为维护了视觉中心主义“。不过他以瞥视对抗凝视,点出了一个关键之处:凝视是拉开距离地看,瞥视则需要观者身心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他引入拉康大他者
19、的凝视(38),进一步指出,如果凝视是直接的观看主体的构建,那么瞥视则指向西方艺术传统所试图压制的欲望、身体以及身体的欲望(39)。他显然有意征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凝视之全神贯注与瞥视之顾左右而言他“。不过必须指出,在斯图亚特霍尔主编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顾左右而言他正是凝视的特征。论者同样使用了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文明世界”的人如何以鉴赏与研究的眼光观看非洲部落男女的身体。在研究者看来,对非洲部落原生态居民的凝视之所以成为凝视,是因为它隐含一种“恋物崇拜。这种崇拜既包含对欲望的纵容,又包含对它的否认,或者说,观看者是在否认凝视之性本质的同时继续观看(40)。欲望的出场并没有动摇
20、福柯式凝视的权力逻辑,恰相反,正是欲望所造成的视线迂回,使得观看成为凝视。不过,如果我们的观察视角不是福柯而是拉康,问题可能又会有另一种面向。二、拉康之后:作为瞥视的凝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凝视问题的关联早已受到研究者的重视(41)。拉康对凝视的分析受到萨特的启发,根据吴琼的解读,萨特的论述中有三点得到拉康赞赏:其一,凝视不是我对他人的凝视,而是他人对我的凝视;其二,凝视不是实际的看,而是存在于主体的想象中;其三,凝视表明我是为他的存在(42)。不难理解,说我是为他的存在,这个他人却并不真的在场,这必然会产生我的分裂,因为我会作为他人的一种可能性来凝视我,而我又会看到这种凝视。这就是拉康反复强调
21、的主体看到自己在把自己凝视”。但这并非更高层次的凝视,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冲撞所形成的自我破坏的凝视。借用吴琼的精彩分析,如果看代表着眼睛的功能,那么凝视就是使看变得可能(我看/我被看)和不可能(看而不见/见而不看)的原因与机制,是主体的观看行为内有的一种内爆式视觉机器(43)。而用拉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视觉关系中,依赖于幻觉且使得主体在一种实质的摇摆不定中被悬置的对象就是凝视。(44)拉康对我之为他”性的探究,并不是要为我重新奠基,而是要揭示“我之不可能;而作为看之对象的凝视,也以其“空无”的本性,实现了对观看行为的破坏。拉康对凝视的分析与他对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区分紧密关联。这三界既不
22、能分离,也不能统一,也并非并立,而是形成极难描述的拓扑结构。我们可以这样粗略地理解:想象界是人作为主体想象自己和世界,象征界是将主体化约为符号的运作,两者既彼此对立又相互转化,形成想象的凝视(gazeoftheimaginary).想象的凝视并非通常所谓脑补,而是想象界与象征界冲突的战场,自我想象的成功并不代表冲突的解决,而恰恰意味着冲突被结构化。对此种状态,罗兰巴特在明室中的描述最为生动:作为比武场的想象的凝视。从我觉得正在被人家通过镜头看的那一刻起,就什么都变了:我“摆起姿势”来,我在瞬间把自己弄成了另一个人,我提前使自己变成了影像。人像摄影是个比武场。四种想象出来的事物在那里交汇,在那里
23、冲突,在那里变形。面对镜头,我同时是:我自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示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换言之,那动作是奇怪的,我在不停地模仿自己。(45)至于实在界,作为不可能之物的真(real)的闪光,很难直接把握,它会消失于象征界与想象界之中,由此有所谓实在界的凝视(gazeofthereal).拉康以其亲身经历来解说这种凝视(46)。他在二十来岁时曾和布列塔尼的渔夫们一起坐着小船出海捕鱼,在等待收网时,他们看到海面上一个漂浮的沙丁鱼罐头在阳光下闪烁。-位年轻的渔夫指着罐头对拉康说:你看到那个罐头了吗?你看见它了吗?对了,它可看不见你!这话令其
24、他渔民哈哈大笑,却让拉康有强烈的受挫感。事后他一直在想渔夫的话,他意识到,当渔夫说它看不见你时,恰恰意味着它始终在看着我。他特别强调,这并非比喻性的说法,他确实是被一个痴看着,但是在他的回忆中,他始终没法看清那个光斑,罐头的表面发出宝石般闪烁不定的光,在那个光的空间中,凝视呈现为一种明与暗的游戏。正是这种光的闪烁不定(gleamoflight)z使拉康无法让自身真实地在场,那幅画面在他的眼中,他自己却并不在画面中(47)。这恰恰是我们常常在梦中体验的状态。拉康在分析梦境中的我时指出,作为唯一不能被看的对象,我无法以领会自己为能思者、亦即笛卡尔的我思的方式来领会自身(48)。这并不是那种主体置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还是 一个 有关 凝视 考察 FoucaultorLacanAnExaminationoftheGaze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1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