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评级-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docx
《新世纪评级-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评级-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李娟经济实力: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同时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水源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境内盐湖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资源蕴藏丰富。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己形成资源依托型产业体系,且随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提速,二、三产业双核驱动带动全省经济保持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及资源价值转化支撑仍较为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年
2、,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07亿元,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30位,仅超西藏自治区;同年,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下,工业经济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凸显,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但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受公共卫生事件等超预期因素冲击较大,投资消费双降使得全省经济增长承压,当年经济增速为2.3%,低于全国水平0.7个百分点。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文旅产业复苏强劲,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但投资增长动能仍不足;当期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5.69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分别高于上年同期、全国同期增速3.0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7.9%和13.1%o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青海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受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差异影响分化显著,且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对消费、旅游等冲击影响,2022年除海西州和果洛州经济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余各州市经济均呈低增长态势,增速水平低于2.5%。当年省会西宁市经济总量仍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4.35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5.5%;柴达木地区的海西州和处于东部城市群的海东市经济总量次之,分别为842.55亿元和562.79亿元,其中海西州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工业经济占绝对比重,2022年受益于盐湖化工业及煤化工业等产业增长带
4、动,其经济增速以5.7%领跑全省,且人均指标亦显著领先于其他州市。其余州市区域开发受生态保护限制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22年海南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黄南州和海北州略超100亿元,当年三者经济均处于0.2%0.5%的低增长区间;玉树州和果洛州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低于80亿元。从三大需求看,2022年各州市普遍面临投资增长动能不足、消费需求减弱等多重压力,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23年上半年度,青海省各州市消费市场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体量较小的果洛州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20.4%),西宁市和海北州经济亦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9.8%和7.6%,其余州市经济恢复进程较缓,增速仍
5、处于较低水平。财政实力: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后。2022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9.10亿元,受留抵退税规模扩大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省增值税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减收明显,但得益于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资源型企业利润增长带动全省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增势强劲,当年税收收入实现逆势增长,同比增长9.0%至255.84亿元,抵消了非税收入下降带来的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实现增长19.7%;但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仍很低,仅为16.66%,财政平衡高度依赖于持续大额的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022年全省获得
6、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1588.63亿元。此外,由于土地市场需求不足,青海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有限,且当年土地成交明显缩量,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大幅下滑53.6%至92.58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速(14.1%),但同时面临主要工业产品价格高位回落压力,持续性增收压力较大。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年,受益于重大项目投产及碳酸锂、钾肥、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且资源富集的海西州税收拉动作用显著,全年全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91亿元,同比逆势大幅增长87.0%,收入规模首次反超经济总量领先的西宁市,总
7、量和增速均跃居全省首位;而西宁市在留抵退税及房地产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有所下滑,当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72亿元,同比下降14.4%,收入规模退居第2位。其余州市与上述两州市收入差距仍显著,其中经济排名相对靠前的海东市由于减税降费及上年一次性非税抬高基数等影响,成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最大的州市,同比下降29.8%,其与海南州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两者分别实现收入20.28亿元和18.46亿元,其余四州市收入规模均不足10亿元。青海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均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很高,除海西州和西宁市外,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未超过12%,且2022年大部分州市收
8、支矛盾进一步加大。2023年上半年度,除海西州未获取到财政收支相关数据外,其余州市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海东市增速较为亮眼,海西州面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压力,财政收入恐难维持高增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青海省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普遍偏小,2022年,由于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成交显著降温,土地财政贡献度相对较高的西宁市和海东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大幅下降,其中西宁市收入规模由上年的157.64亿元降至54.24亿元,海东市同比大幅下降45.6%至11.97亿元;其e断也纪件低WWWSMX8JCOM余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仅为个位数。2023年以来青海省各州市土地成交仍惨淡
9、,且后续房地产市场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对财政收入的支撑预期仍有限。债务状况: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全国其他省市相对较小,但由于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资金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债务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3044.28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257.09亿元;且由于财力较弱,2022年末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9.25倍,该比率仍居全国首位。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较快增长而财政增收面临压力,青海省政府债务负担有所加重;但得益于经济增长预期、大额稳定的中央转移性支付及不断完善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等,政府债务风险总体
10、可控。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年海西州、海东市和海北州债务增速相对较缓,其余各州市政府债务规模总体保持两位数较快扩张态势,债务规模相对较小的玉树州和果洛州增幅尤为突出,处于20%上下。以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进行比较,受限于其财力,海东市和果洛州该比率达10倍以上,黄南州和玉树州政府债务压力亦相对较重,该比率均在8.9倍左右;海南州和海西州现阶段政府债务负担尚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省属国有企业信用风险事件影响犹存,青海省整体区域融资环境不佳,城投债发行活跃度低且融资成本偏高,2022年以来城投债净融资持续为负。截至2023年9月末,青海省存续城投企业仅
11、为西宁市2家市级平台,债务偿付压力仍相对较大。一、青海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一)青海省经济实力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同时作为三江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水源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境内盐湖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资源蕴藏丰富,且随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提速,二、三产业双核驱动带动全省经济保持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及资源价值转化支撑较为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年,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下,工业经济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凸显,但受宏观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及公共卫
12、生事件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全省经济增长仍承压,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文旅产业复苏强劲,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但投资增长动能仍不足。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一一青海湖而得名,自东以逆时针方向起依次与甘肃、新疆、西藏和四川接壤,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青海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仅次于新疆、西藏及内蒙古,省域辽阔但地貌复杂,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且由于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土
13、地面积大,总体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较为有限。此外,青海省地广人稀,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95万人,较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0.4%;人口密度约8人/平方公里。青海省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境内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一半。青海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等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资源依托型产业体系,且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东西部协
14、作、对口支援和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保持发展;但受限于高原山地、气候寒冷为主的自然条件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有限,且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链条处于中低端且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支撑有限,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2022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全省经济增长承压,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07亿元,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30位,仅超西藏自治区;同比增长2.3%,分别低于上年增速和全国增速3.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速排名由上年的各省市末位上升至第22位;同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7万元,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5、的0.7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6元,同比增长2.6%,收入规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283元)。4 000 003 90083 000 002 400 00工 o1.WO1.000 0050000 OOO图表1. 201L2022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2D XI2 2D1 Xtl 8” 3016 1* Xttt 19 XSO 皿 12012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年鉴、青海省2021-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图表2. 2022年青海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140,000120,01005080,00060,040s020,00吉
16、日渡 林肃南-6-4-2-0-2-4藕摭辨会蓊剧耨醺攀矗睫需襄 这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一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画%数据来源:各省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得益于其丰富的盐湖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青海省经济增长依靠二、三产业双核驱动,但近年来由于其旅游及交通运输业等受外部环境冲击较大,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带动下,其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上升,202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已从2020年的11.2:38.0:50.8调整为10.5:43.9:45.6,近年来服务业占比持续下滑。同年,全省分别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增加
17、值380.18亿元、1585.69亿元和1644.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7.9%和2.5%。农业经济方面,青海省作为我国第四大牧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世界利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称。近年来,全省农牧业发展提质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绿色种植、生态林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等发展良好,但由于青海省自然灾害频发,且地貌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丘陵阻隔使得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工业经济方面,青海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及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等资源储备丰富,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油气化工、煤
18、化工、装备制造、特钢、特色纺织、生物制药等资源依托型工业体系。全省矿产区域分布上大致呈现“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全省依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已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并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及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线;其中盐矿约占全国储量的23%,镁矿、锂矿占比超80%,钾矿占比达78%;石油、天然气、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钻等)矿产品的供应也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25种排全国前三位、56个矿种居前十位;同时清洁能源也已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技术创新、建设规模、利用效率多项指标居
19、于全国前列。2022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增速较上年进一步上升6.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占比近75%,较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近年来全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新动能的培育,工业体系逐步由单一资源开发向资源精深加工、循环利用迈进,2022年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等规上优势产业增加值均呈现倍数增长,分别较上年增长2.0倍、1.6倍和1.5倍;盐湖化工产业和油气化工产业分别增长31.3%和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LI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显著提升13.3个百分点至23.2%。止匕外,
20、由于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22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28.87亿元,同比增长1.7倍,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3倍,采矿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7.5%。图表3.近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及三产增速变动情况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年鉴、青海省2021-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服务业方面,2022年青海省货物运输、信息服务及金融业等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全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44.20亿元,同比下降2.5%o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全国八大鸟类保
21、护区之首的鸟岛、中国六大喇嘛寺之一的塔尔寺及“天空之境”茶卡盐湖等知名景点,自驾游、乡村旅游、民俗游、冰雪游、休闲游、生态游、摄影游等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同时随着公路、高铁等交通条件改善以及民航的发展,生态旅游逐步成为青海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2022年旅游业遭受较大冲击,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157.84万人次,同比下降45.7%;实现旅游总收入145.3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8.5%;未来,随着青藏、青甘、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及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青海省旅游业发展有望提速。金融业方面,2022年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86.19亿元,同匕继长2.6%。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省属国有企业信用风
22、险事件对青海省整体信用环境的负面影响犹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社融统计数据,2022年青海省社会融资增量为-395亿元,为全国唯一负增长省份,其中政府债券和人民币贷款分别增加257亿元和226亿元,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分别减少563亿元和99亿元。从经济增长驱动力来看,青海省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2022年消费市场受外部环境冲击较大,且投资增长动能不足,近年持续呈负增长态势;外贸虽保持较快增长,但总体规模仍小,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6%,降幅较上年扩大4.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21.5%和-22.
23、3%,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1.5%,盐湖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油气化工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倍、1.2倍、22.7%和17.6%;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3.3%,降幅较上年扩大6.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方面,2022年受整体市场环境及需求不足影响,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降33.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7.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44.99亿元,同比下降50.7%。消费方面,2022年青海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08亿元,同比下降11.2%,其中限额以下单位(个体户)零售额占比达63.2%;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消费高度集中在石油及制品、汽车等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世纪 评级 青海省 下辖 各州市 经济 财政 实力 债务 研究 2023 市场营销 策划 重点 报告 20230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0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