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3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13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 .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教学重难点1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教学过程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情绪和记忆。唐诗中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
2、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首,来一睹唐诗的风采。二、教学开展学习野望1 .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律诗体裁。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准字音:东皋(go)徙倚(xiyi)驱犊(di)读出节奏:按照“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Q感知韵律特点:相间工整、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二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
3、“排律”或“长律二把握律诗的结构。元代范德机的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J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一首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2 .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背景链接唐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官,躬耕东皋。此诗应作于他辞官隐居之时。3 .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
4、话进行复述。诗歌标题“野望”的含义是什么?“野望”即眺望原野。请找出本诗中关于眺望原野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画面Q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一片秋色正浓。在这样的背景下,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物归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4 .目标任务四:字斟句酌,体会诗人情感。找出诗歌中能体现心境的字词,并简要分析。(1)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5、2) “秋色”“落晖”两词呈现出浓浓秋意,蕴含着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 “返”“归”两词充满温情,但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写出了诗人除闲逸之外,还有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
6、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学习黄鹤楼1 .目标任务一:释题导入,知人论世。解读文题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u)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I)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作者简介崔颖(h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背景链接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2 .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
7、,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准字音:崔频(hao)千载(zai)萋萋(qi)读出节奏:按照“二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韵律:本诗押“0U”韵,即楼、悠、洲、愁。韵脚要读得饱满,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理解诗意。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诗词梳理3 .目标任务三:关注写景,感受意境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颠题诗在上头J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
8、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精妙之处赏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意境深远壮阔“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诗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暮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描绘黄鹤楼,既有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引入,也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虚实结合,意境悠远。4 .目标任务四:字斟句酌,体会诗人情感。请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字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第一个“空,为“只,只有”的
9、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使人产生孤寂之感。第二个“空”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怅惘之感。本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眼”是哪个字?愁。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请选择任意一联,谈谈该联如何体现诗人的愁的。首联:诗人从神话传说起笔,借用典故,既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又令人心生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感。颔联:诗人先抒发了“仙人
10、不在”的惆怅,接着着眼于在黄鹤楼上所见的远景,写黄鹤楼外的云徒然飘荡,缥缈自由,由虚转实,从而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颈联:诗人描绘了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写出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汉阳与鹦鹉洲草木的茂盛。这一联虽为描写美景,但由前两联可知诗人内心惆怅,因此景色越美,越是烘托出诗人惆怅之深,这也是乐景衬哀情。尾联:是诗人的自问自答,在徘徊低吟间,将乡愁之情与日暮时分黄鹤楼上所见的江上朦胧的烟波之景相交融。欲见家乡却被浓雾阻拦,自然使全诗所表达的“愁”字应景而生。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板书设计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
11、送别钱塘湖春行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的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吗?(学生发言,师总结。)本次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下面的三首诗,进一步领会唐诗之美。二、教学开展学习使至塞上1 .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题“使”即“出使“至”是“到”的意思。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由此可知这首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记录的是诗人的旅行以及所见到的边塞风光。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又因“精禅理”,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唐诗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0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