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ocx
《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DidDaiFuguTrulyKeepSilentaboutWorldAffairsiOnaLongTimeMisunderstandingintheStudiesofPoetryintheSouthernSongDynasty作者:费君清/楼培作者简介:贾君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绍兴312030);楼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杭州311121)o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21年第20216期第167-178页内容提要: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很大程
2、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一些负面评价。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从南宋史料尤其是戴复古自身作品看,戴复古完全是一个充满入世热忱的忠勇之士。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居江湖之远而有廊庙之忧,敢于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有爱国爱民之心,对世事十分关切并积极参与。由于戴复古平时比较注意讲话的方式与场合,恪守底线,未逆龙鳞,故得到一些官员士绅的肯定。因此,对方回此言不能片面理解而误读。应当结合戴复古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的实际来加以综合判断,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纠正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戴复古的误解。期刊名
3、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2年03期关键词:戴复古/南宋/诗歌/世事/误解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南宋江湖诗人群体资料汇编与研究(16BZWO35)”的阶段性成果。一、“口不谈世事”一说的提出及其影响戴复古(1168-1247)是南宋江湖诗人中一个杰出代表,他以诗为业,在当时诗坛上声名颇著。元明清以来不少诗论家和文学史著作在论述宋代诗歌时,都会介绍戴复古诗歌创作成就,同时也往往说到他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的个性,把他当成与“永嘉四灵”一样吟花弄月,不关心时事政治的避世之土。由于这种看法流传甚广,后世不少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受此影响,先入为主地对戴复古抱有这种成见。为了
4、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戴复古,还他一个历史真实,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南宋当时人的评论和诗人自己的诗文创作实际这两个切入点来作一番探讨,看看戴复古究竟是如何对待世事的,从而纠正南宋诗歌研究中这一由来已久的误解。通过搜集梳理与此有关的文献资料,可知最早提出戴复古不谈世事这个说法的,是宋末元初的诗歌评论家方回。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说:石屏戴复古,字式之,天台人。早年不甚读书,中年以诗游诸公间,颇有声,寿至八十余,以诗为生涯而成家。盖江湖游土,多以星命相卜,挟中朝尺书,奔走闽台郡县糊口耳。庆元、嘉定以来,乃有诗人为谒客者。龙洲刘过改之之徒不一人,石屏亦其一也。相率成风,至不务举子业,干求一二要路之书为介,谓之阔
5、扁,副以诗篇,动获数千缗以至万缗。如壶山宋谦父自逊一谒贾似道,获楮币二十万缗,以造华居是也。钱塘湖山,此曹什伯为群,阮梅峰秀实、林可山洪、孙花翁季蕃、高菊碉九万,往往雌黄士大夫,口吻可畏,至于望门倒屣。石屏为人则否,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缙绅以此重之。这是一段关于江湖诗派和戴复古的重要历史资料,它既介绍了戴复古生平事迹,又说明了南宋江湖诗人们从事干谒的大致情况,最后点出戴复古与一般江湖诗人的不同之处是“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缙绅以此重之。很明显,方回说这段话的意思不仅是要说明缙绅们对戴复古的肯定,而且也是表达他自己对戴复古人品方面的赞赏。方回生活在宋末元初,出生于南宋宝庆年间(1227),卒
6、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从其生卒年来看,他的年纪要比戴复古大约小六十岁。不过他虽为晚辈,却还能赶上南宋末年,于是和一些年辈较晚的江湖诗人有过一些交往,耳闻目睹了不少关于江湖诗人的奇闻轶事,可以说他对南宋江湖诗人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在他的瀛奎律髓和桐江集桐江续集等著作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南宋江湖诗人生平事迹资料和他对江湖诗人的评论意见,这些文字如今都成了研究南宋诗歌弥足珍贵的重要史料。既然方回能够作为“当时人记当时事,他的话就比较让人信服。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评戴复古寄寻梅中所载江湖诗人干谒权贵和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以及同卷刘克庄落梅诗注中所述江湖诗祸的有关情况等,都是后人所经常引用的。对
7、于这段历史和有关情况,我们在其它南宋文献中也能找到与此相呼应的一些历史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在细节上会互有出入,但其核心内容则大体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笔者谨举出两条人们耳熟能详的材料加以说明。一是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诗祸”条中谈到刘克庄、敖陶孙、曾景建等人曾有诗篇讥讽朝政,当国者见而恶之,并行贬斥。二是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诗道否泰条,记载了言官李知孝与曾极有隙,蓄意寻衅报复,于是故意改动前人诗作,嫁祸给曾极,恰好刘克庄、敖陶孙和陈起等人亦有一些敏感诗句被人论列,于是皆指为谤讪,从而引发了令人震惊的江湖诗祸。从罗大经、周密和方回三家对江湖诗祸的记载来看,造成这场诗祸的缘由是十分清楚的,主要是一些江湖诗
8、人议论朝政、影射当权,从而遭到了朝廷的镇压。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笔者还注意到一些其它因素,也对诗祸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南宋江湖诗人中一些言行不检的人,已经引起达官贵人的不满和愤怒。如有的江湖诗人四处干谒,叹老嗟穷,乞讨钱财;有的则逞口舌之利,信口雌黄,大造舆论,甚至挟制权贵。如宋人黄震在黄氏日钞中说:江湖乞丐之靡,必且干势要、挟阔书,求为司门,求为敖口,求为催租官。再如费衮梁溪漫志卷三行卷记载:近年以来,率俟相见之时以书启面投,大抵皆求差遣,丐私书,干请乞怜之言,主人例避谢而袖入,退阅一二,见其多此等语,往往不复终卷。彼方厌其干请,安得为之延誉?”又如周密说:淳祐辛亥,郑丞相清之当
9、国,朝议以游土多无检束,群居率以私喜怒轩轻人。甚者以植党挠官府之政,扣阍揽黜陟之权,或受赂丑诋朝绅,或设局骗胁民庶,风俗寝坏。还有瀛奎律髓汇评也引用了一段评论:国运末造,处土横议。此即袁子才论曾茶山诗所谓衣敝褐,足蹑破屣,造士大夫之堂,腼然高座,腾其口说,雌黄当世,挟制士大夫,使人望而畏之,以盗高名,以邀厚即山人墨客,村野布衣,无人不以孔、颜、曾、闵自居,且徒党众多,群相附和,使士大夫不敢攫其锋,不敢不遂其欲。”以上这些资料都非常真切地展示了江湖诗人在当时为人所诟病的两个痛点:一是拜谒干请,求名求利;叹穷嗟卑,求人怜悯。二是口无遮拦,信口雌黄;讥刺当权,要挟官员。因此,江湖诗人讥刺朝政势必会得
10、罪君王和权臣;而雌黄当世,挟制士大夫,则不光得罪朝廷而且还直接得罪了一批官员缙绅。再结合宝庆年间的政治局势来分析,就可以发现江湖诗祸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正当改朝换代之际,当政者格外重视巩固权力。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宋宁宗去世,权相史弥远拥立皇侄沂王的,是为理宗;将原定继承人皇侄以封为济王,出居湖州。江湖诗人批评朝政,尤其是对权臣史弥远擅权废立一事议论纷纷,为被废的济王鸣冤叫屈,发泄不满,这毫无疑问是触犯了朝廷的大忌;二是就社会环境来讲,一些江湖诗人平时言行就不够检点,加上经常肆口而出,议论是非,甚至雌黄当世。对此朝廷上下早就按捺不住,当权者看到这种情势正好借机痛下杀手,也就很好理
11、解了。这场史称“江湖诗祸”的文字狱,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野上下,而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实际后果:不但江湖集书版被毁,几位著名江湖诗人如刘克庄、陈起、曾极、敖陶孙等人都受到贬谪或流放等严厉处罚,曾极还因此死在了贬谪地。据说当时朝廷还诏禁士大夫作诗,江湖上以诗为讳者三年,直到绍定癸巳(1233)权臣史弥远死,理宗开始亲政,诗禁乃解。(11)方回一直十分鄙视江湖诗人的干谒行为,他把干谒和雌黄士大夫看成是江湖诗人为人处世的重大缺陷而给予尖刻的批评。在他不少著述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观点意见。不过,他似乎唯独对戴复古稍有宽容。一方面,他对戴复古的干谒诗照样十分不屑,如戴复古岁暮呈真翰林一诗,他说:石屏此诗,
12、前六句尽佳,尾句不称,乃止于诉穷乞怜而已。求尺书,干钱物,谒客声气,江湖间人皆学此等衰意思,所以令人厌之。”(12)另一方面,他又表示出了对戴复古的某种肯定,如他特意拈出石屏为人则否,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Q3)的例子,明显流露赞赏之意。众所周知,方回是江西诗派的坚定拥护者,极力秉承江西派的诗学主张,他反对诗人使气骂座,认为怒骂以为豪的诗人”是不可与言诗也哉”。Q4)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对江湖诗人口无遮拦,雌黄人物,批评朝政,介入政治等行为都十分反感,因此他把戴复古每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作为一种优点拈出来表扬就容易理解了。方回这一说法在后世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了对戴复古的主流评价。如明代马金在书石屏
13、诗集后就以方回这段话来褒扬戴复古,说他为人所重,并不仅仅是篇什之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方万里谓自庆元以来,诗人为谒客者相率成风,干求一二要路之书,副以诗篇,动获千万缗,往往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至于望门倒屣。石屏为人则否,广坐中不谈世事,缙绅多之。则翁之取重于世,岂直篇什之工哉!(15)又如清代吴之振宋诗钞亦摘引方回的这段话:“方万里日:庆元以来,诗人为谒客成风,干求要路,动获千万,石屏鄙之不为也。(16)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台州府志文苑传等,同样也沿袭方回的说法:复古虽以诗游诸公问,然广坐中,口不谈当世事,缙绅多之。又如清代戚学标台州外书记载:“庆元嘉定以来,诗人多奔走台WI郡县为谒客
14、,又好雌黄土大夫,口吻可畏。复古虽往来荐绅家,能淡然无所求,广坐不轻发言,以故远近重之。同时阮梅峰、林可山辈不及也。(17)仔细玩味上述地方志的用语,可以发现字里行间隐含着一些特殊的用意。比如同样是沿袭方回的说法,地方志的作者往往会故意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进去。如戚学标说(戴复古)能淡然无所求,请注意,这六个字就是方回原文中所没有的,而在台州夕印中首次出现。这是戚学标有意淡化戴复古长期在夕汗谒经历的缘故。因为说起诗人干谒总是不太好听,但是说诗人虽然外出干谒,却能做到无所企求,那就相当不同了,能体现诗人的清高。所以戚学标添了这六个字确实有其深意。无独有偶,清代吴之振一面引用方回的话,说南宋时期谒客
15、成风,干求要路,动获千万。(18)一面又说:石屏鄙之不为也。(19)戴复古从事干谒乃是铁板钉钉的历史事实,连戴复古自己也从不隐瞒这一点,多次坦言自己奔走江湖是为了“求名求利,而吴之振却偏偏要为之作掩饰。二是戚学标把方回原话中“每于广坐中,口不谈世事这句话,修改为“广坐不轻发言,以故远近重之。”表面上看起来这两句话的差异似乎不大,其实却在改变方回原话的本意。方回是说戴复古不在大庭广众面前议论世事,而戚氏则改为戴复古在众人面前寡言少语,说话十分谨慎。由于上文已经专门讨论过有些江湖诗人说话口无遮拦,雌黄土大夫,以致惹人反感的问题。现在与之对比,戴复古言行谨慎无疑成了优点。由此可见,作为地方志的编撰者
16、,他们对材料的取舍和对文字作出的改动,都是有意为之的。在编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们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江湖小集提要(20)中分别引用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戴复古寄寻梅和刘克庄落梅的评注文字,以说明江湖诗祸的缘起和后果;在石屏集提要又提到方回跋其诗,亦称其清健轻快,自成一家(21);在后村集提要亦提到:(后村)其诗派近杨万里,大抵词病质俚,意伤浅露。故方回作瀛奎律髓极不满之(22)等等,从上述四库馆臣著述中每每引用方回的观点和有关文字的情况看,在清代的主流学者中,方回的学术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再看到了现当代,方回此说仍在持续地影响人们。如有学者认为戴复古不詈议土大夫”的做法值得肯定和赞扬。(23)有的
17、学者则认为戴复古前后期有不同表现,后期开始逃避现实。如”作为一介平民,且处在睑恶的政治环境中,戴复古忧国之心最终只能陷入不须谈世事,万虑满乾坤相逢莫说伤心事,且把霜螯荐酒樽的精神困境,以逃避与颓唐的态度来求得解脱,走向江湖诗人政治的和人生的共同归宿。(24)还有学者认为,戴复古后期存在着江湖诗祸之后留下来的小心翼翼的畏祸心理,并以他处世一诗为例来说明:全诗表现出的是一套对现实不闻不问、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25)并断言: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类似江湖诗祸的打击下与货难售的挫折中,慢慢抛弃美刺、漫刺的优秀传统,将诗歌的发展引向了另外的方向。(26)上述事例表明,后世学者基本上都采信了方回所言戴复古每于
18、广座中口不谈世事的说法,不过由于历代评论者的出发点不完全一样,立场观点也各有不同,尤其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作者的评价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有的持肯定态度,有的则持否定态度。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方回此说的影响。由此可见,方回此说的影响力的确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二、南宋人对不谈世事一说的不同意见既然方回此说的影响力这么大,那么非常有必要对这一说法作一番深入考察,看它究竟符不符合戴复古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要先入为主一下子就落入方回说法的窠臼,而应力图寻找更多第一手资料,尤其要注意从与戴复古有过直接交游的南宋当时人那里寻找切实可靠的证据。笔者目前已发现有两位南
19、宋人的记载与方回的记载有明显不同,T立是王垫,他在为戴复古诗集题跋时说:近岁以诗鸣者多学晚唐,致思婉巧,起人耳目,然终乏实用。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要不专在风云月露间也。式之独知之,长篇短章,隐然有江湖廊庙之忧,虽诋时忌,忤达官,弗顾也。(27)在该诗跋中,作者明确指出戴复古诗歌有两个特点值得引起重视:一个是戴复古与很多学晚唐的诗人不一样,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推崇实用,要不专在风云月露间也;二是戴复古虽身在江湖而有廊庙之忧,并本着言之者无罪的勇气,敢在诗篇中诋时忌、忤达官。由此可见,王垫心目中的戴复古是十分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并能奋不顾身、仗义执言的。另一位是姚镭,他曾经先后两次为戴复古
20、诗集作题跋,并在题跋中说:其于朋友故旧之情,每11不能忘,至于伤时忧国,耿耿寸心,甚矣其似少陵也。(28)把戴复古比作爱国诗人杜甫,有一颗伤时忧国的耿耿忠心。这个评价相当高,又和王朝言正相吻合,因此他们两人都可以出来证明戴复古确实是关心世事,忧国忧民的。必须说明,戴复古的这两位朋友所说的话是具有相当权威的。因为他们都是戴复古的知心朋友,互相之间有着特殊友情。首先,他们与戴复古都生活在同一时期,年龄相近,不仅相识相知,而且志趣相投,经常歌酒流连,互相唱酬I。如戴复古集中尚有题邵武熙春台呈王子文使君谢王使君送旅费怀雪蓬劾匕希声使君(二首)、赣州上清道院呈姚雪蓬等诗。更为难得的是,两位好友都分别为戴
21、复古诗集写过题跋,这样自然又撼复古思想和创作会有超出常人的认识。其次,他们的思想倾向和政治观点都比较相近,更容易互相交心和理解。如姚镭当年因为得罪了长官陈子华而被贬官衡阳的时候,戴复古特意寄诗相赠,向他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慰问,诗云:寒入疏篷夜雪深,是非难辩口如喑。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想象骑牛开画卷,丁宁回雁寄来音。传家一首冰壶赋,未信横舟竟陆沉。(29)后来,戴复古又翻山涉水专程去衡阳探望,使得姚镭十分感动。到了端平三年(1236),当姚镭为戴复古诗稿题跋时,回想起此事来还满怀感慨:式之以诗鸣江湖间垂五十年,多识前辈。晚乃与余为忘年友。余既流放,式之由闽峪度梅岭,涉西江,吊余于衡岳之
22、阳,此意古矣。再次,他俩都曾给予戴复古经济上的帮助。如戴复古诗谢王使君送旅费中有“黄堂解留客,时送卖诗钱之句。(30)正因为有上面这些亲密关系,他俩对戴复古的了解无疑会比方回更深入,他们发表的意见自然也比方回更有权威性。不过,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两说,而且方回的说法又流传得这么广,那么我们还是再作进一步努力,来分析和证明这两者究竟孰是朔匕三、戴复古诗歌对朝政和时弊的针硬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相隔数千年,要想真正认识T立古代诗人还得先读懂他的作品,并把他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才行。戴复古以诗为业,自称我手写我心,把诗歌视作自己的生命,抒发的都是肺腑之言。在他的诗中,不仅可以听到他的慷慨陈词,也可
23、以看到他的生平行事;不仅可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品格。因此,我们依据他的作品来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和心灵历程,无疑是一条最好的路径。据吴茂云校注戴复古诗集,戴复古流传下来的诗作达近千首,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的大约有170多首。从这170多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戴复古满腔热忱地抒发忧国忧民之心,不仅大胆评论世事,公开批评朝廷政策,揭露社会沉痛,而且尖锐地抨击那些达官贵人,甚至把批判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戴复古所言的世事,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并且深刻触动到南宋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把它概括为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这四点来加以论述。1.刺君王在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只反贪官而不反皇
24、帝,把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最后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而戴复古却对南宋朝廷和统治者产生了怀疑和失望,认识到社会弊端的总根子是出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因此他的诗中往往会流露对君王的批评和讥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决反对君王的投降求和国策。在南宋时期,和战问题是最高的政治,也是最大的国事,它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上,由于它涉及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自然成为朝野共同关切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在当时,和战问题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官员们都避之不及,生怕给自己引来祸端。究其原因是宋高宗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之后,一心、要维护南宋小朝廷这个偏安局面,故每当宋金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之时,他总是万分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古 口不谈 世事 南宋 诗歌 研究 一个 流传 误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0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