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双语小说-EileenChang'sBilingualNovels.docx
《张爱玲的双语小说-EileenChang'sBilingualNovel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的双语小说-EileenChang'sBilingualNovels.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爱玲的双语小说EileenChang,sBilingualNovels作者:李欧梵作者简介: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原文出处:文艺争鸣(长春)2019年第201910期第127T35页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0年02期这是我最后一讲了,所以要特别感谢丁晓萍老师,还有广大的同学,有的从别的地方跑来的,坐几个钟头车过来的也有,这让我很感动。我这个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尽我的能力把我的想法和大家分享。我今天要讲张爱玲,这对大家来说应当是熟悉的。这两天讲的几位作家都是我过去讲过的,我通过他们当作自我的审视。当然张爱玲是最热门的题目了,为什么要选张爱玲呢?这是陈建华的建议。
2、我最近也出了两本关于张爱玲的中文书:一本是讲她的色戒,另一本有同学拿来叫我签名的,是苍凉与世故:张爱玲的启示。包括上海摩登的那一章,翻成中文,也在那本书里面。我今天讲的张爱玲是这些书里没有提到的,反而是比较新一点的内容。特别讲张爱玲最近出版的几本双语小说,其实是英文写作,后来翻成中文的。它们是雷峰塔易经,还有一本少帅,刚在台湾出版,大陆还没有,不久会有简体版。当然还有附带的一些她的其他的文章,包括像大家都看过的,像小团圆。这些书为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张爱玲,美其名曰晚期张爱玲,就是张爱玲离开内地以后,经过香港,到了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的一些作品。最近被人重新发现,其实是香港的T立朋友宋以朗
3、,他的父亲宋淇先生是张爱玲遗产的监管人,宋以朗住在香港,我也和他见过。他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晚年张爱玲所写的一些文学遗产。现在我们作为文学研究者,怎么样能在张爱玲热的后面或者前面或者上面,做些我们研究的工作。最近在香港大学开了一个张爱玲的会议,大部分的论文都是根据最近张爱玲的著作而做的研究。其中一篇英文文章,就提出了几个关键词,像背叛离散回归等。所谓背叛,是betrayal,一个基本观点是关于张爱玲的文风,她的一生是不是背叛了中国的某些主流的思想?特别是她写色戒的那一篇。离散这个词现在很热门,英文叫diaspora,就是华人到了海外,他们对于本国的文化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写法?是不是用离散的方
4、法,观点是不是有颠覆的?或者是怀旧的?等等。至于回归”呢,有没有回归了中国文化?或者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对于这些关键词,其实我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讲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比较关心的是:什么是双语写作?这个变成全球化理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以华文语境来讲的话,一个华文作家用英文写作的时候,她是不是就是一个双语作家。这里面牵涉什么问题呢?这是我最近思考的。我曾经用英文写了一两篇书评,就想到几个比较粗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张爱玲的中文著作里面有没有英文的影子?大家一定会说她中文写得很好,怎么会有英文呢?可是第一炉香里面有英国人,沉香屑里有混血儿,连环套里面有印度人,更不要说其他小说里面也有各种民族的
5、人。他们说的话不是中文,张爱玲是用中文把他们的语言带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隐含的双语写作。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可以研究,在座各位看过倾城之恋对不对?没有看过的请举手(笑)。好,我考你们一个问题:这本小说里面有没有英文的影子?有没有好莱坞电影的影子?坡果有的话,是哪一部电影?这个我也不知道,我猜是有的。所以用一种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的话,很明显看得出来的是:张爱玲小说里的上海是为上海人写的,不错;她把上海小市民的这种感情写出来了,不错;她有都市文化的一面,也不错。可是她背后所蕴含的语言上的丰富性,绝对不是我们心目中所了解的白话中文。我一直想做一个仔细的求证,可是没有时间做,就是当我第一次看倾城
6、之恋的时候,我就觉得前面那一段是很有中国味的,后面那一段到了浅水湾酒店的时候完全是洋味了,这不像是在华文世界里写的。特别是范柳原见到白流苏之后,两个人调情的时候讲的那些俏皮话,用一个写实主义的角度来看的话,怎么这个白流苏在上海是一个离了婚的畏畏怯怯的少奶,到了香港好像突然很会讲话的样子,而且两个人讲话是妙语连珠。为什么范柳原一下子把诗经的句子背出来了,他这人根本中文都有问题的。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旅馆里面的调情,大家记得有一段,范柳原拿起电话来,是白流苏听的电话,范柳原说,你看见窗外的月亮吗,月亮挡住了玫瑰当我读到这个景色的时候,我说这个画面绝对是从好莱坞电影里面出来的,我现在正在求证这个,是哪
7、一部电影让她有这种灵感?为什么呢?我其实在文章里面写过,这种灵感带给她的是某一种中文以外的风景,某一种视觉的情怀。而这种视觉的情怀是当时好莱坞电影的一种类型,这个类型就是郑树森教授所说的以俏皮的对话为主的喜剧片。这种片子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好莱坞非常流行,因为导演叫作PrestonSturges,拍过一系列这样的片子,这位导演是个奇才,比如说TheLadyEve(淑女伊芙),还有五六部其他的片子,我都看过。那里就是男女互相争风吃醋,斗嘴拌舌,完全是靠对白,男性最后被女性征服了,女性个性非常坚强。可是也有吃亏的,里面是非常隽永的。那种对话很幽默的喜剧,现在好多没有了。我觉得这段的倾城
8、之恋是从那里出来的。这背后是另一种双语背景,语言是中国式的,然而在浅水湾那一段就不见得,那一段可能是西洋式的视觉形象,包括旅馆的房间,香港本来就是西洋式的。当时好莱坞的电影以旅馆为背景的,不知道有多少,包括TheGrandHotel(大旅馆),最近你们看过的布达佩斯旅馆,就是模仿那个时候的电影。可是那两句对话我觉得也是从那里出来的。我最近找了一部电影是歌舞片,故事的内容就是花花公子要去追求一个落难的女公子,这个女公子呢就逃到旅馆里面,他就想去追求她,去骗她。因为女公子落难却有钱,于是他就开始勾引她,怎么勾引呢,他就拿着电话,女公子在床上说:“谁呀?他就说:你看到月亮了吗?挂下来,然后又响了:谁
9、呀?他就开始唱一首情歌,这个电影叫作Holiday(假日),你们去找找看。这个是我旁门左道式的研究,不见得正确。我只是用这个例子来证明,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耐人寻味,不只是中国通俗小说一种优厚的传统,这个夏志清教授写过,就是把中国小说的通俗味道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来。也有一些很现代式的技巧,比如在叙事里面的叙述者是隐藏在后面的,一种非常世故的叙述者怎么来评论小说中的这些人物。这种叙事者有时候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这种世故的叙事者在中国传统小说里是罕见的,五四小说里面也很少。鲁迅的叙事者是反省式的,知识分子式的。而张爱玲似乎是高高在上,我在我的书里面都提到过这个问题。现在更进一步的是,他们中文语言的
10、味道使我想起一个二流的英国作家,是张爱玲很喜欢看的,就是毛姆,SomersetMaugham,各位如果有兴趣再去找找毛姆的小说,一本一本地看,看看有没有写像倾城之恋这种味道的小说,我毛姆看得很少。这是另夕!一个例子。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的小说里面有很浓厚的土味,这是通俗文学的味道;也有相当有味道的洋味,这个洋味是经过殖民主义过滤的一种味道。什么叫殖民主义过滤呢?因为有的人认为上海是半殖民主义,张爱玲上的学校是外国人在上海办的学校,是女校。她学的是英文,她看的很多是英文杂志,包括电影,当时她一定看过这一类的书。当她在日本占领时期参加了一个酒会,见到了李香兰,问她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她就讲出了
11、一个英国作家的名字,这个作家叫作什么我一下子忘记了,也没有人研究过的。所以我常常在学术会议上说你们应当研究这个,这不是理论的问题,是从小细节里面看出一个大的东西来。所以蛛丝马迹的证据让我感觉到,张爱玲的创作其实借助了很多英文,或者英语带来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传统经过她独有的文体,放在她文本的里面,使我们忘记她原来有这种洋味的迹象,一看就简直没有,因为她的语言太特别。所以耐读,所以大家都会喜欢看,特别是上海的读者。因为上海的文化记忆还是比较世界性的,对不对?北京的读者觉得京味就够了,比如老舍是京味,现在有很多作家是京味。可是恐怕有上海特有的上海味道的,上海也少有。这是一个很明显的
12、例子。可是我今天讲的不是这些东西。另夕I个就是她的英文著作里面是不是也蕴含了很多中文元素,包括她的中国回忆,包括她看过很多通俗小说,包括鸳鸯蝴蝶派,包括张恨水,包括红楼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这就是我看她三本英文小说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她的英文里面到底含有多少中文的影子。这个中文的影子在技巧上是怎么样用英文的手段把它呈现出来的?它呈现的方式有哪几个层次?它和原来的英文产生了怎么样的某一种复杂性的互动或者是吊诡?这个问题我只是提出来,因为我也没有能力分析得那么仔细,我稍微举几个例子。我要问问各位有没有看过张爱玲的这两本小说:一本是TheFallofthePagoda,就是雷峰塔的英文原版;另一本是T
13、heBookofChange,就是易经的原版。这两本里面充满了借用的中文,都摆在后面,摆在阴影里面,然后不时在重要关头就出现了。而出现了以后和摆在前台的英文产生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对比。有时候也搞不清到底美国的读者能不能感受到她的那种味道。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就是她在雷峰塔里,今天我不免要用很多英文,不然例子很难举。雷峰塔里她讲到她在上海的家里有很多用人,每个用人的名字前面都是“Dry,干燥的意思,对照她的小团圆可以发现,原来上海话中叫作干,在上海话里面讲用人都是干妈、干嫂、干什么的。这里面有一个姓何的,何嫂或者何干,英文怎么翻译?DryHo,美国读者看到DryHo有什么感觉?是一个人老了很干吗?张
14、爱玲写的时候她脑子里想的是中文,她如果用纯英文来写的话就不会这么写,可是媚E常聪明,她知道这么写美国读者看不懂,她要解释一下。她怎么解释呢?她在她的写作中加上典型的美国式的写作幽默,小说中的张爱玲就说我要找DryHo,另一个人就说:ThewayyouyellDryHo,DryHo,eventheriverwilldryOUt.你每天叫干何干何,这个河都要被你叫干了。她为了中文要写这一段,要让美国读者知道她双语的运用。这是张爱玲的高招,可是这种高招用在一个句子上或者用在一段文字上,是否依旧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就很难讲了。这里面我发现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英文的文本背后有中文,你想象的读者是什么?当你
15、把你的英文文稿翻成中文的时候,你不自觉地会改写你的英文,特别是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不会那么顺畅的,就等于在改写。中文的写法当你在写英文的时候,你脑子里想象的是一个英文的读者群。比如说学术论文的话,想的是美国的学界、英国的学界。写中文的学术论文的话,还是中国的学界,你不会想到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一定会想上海某某高校学生在看你的论文,我自己有亲身感受。张爱玲当时为什么到美国?一方面是因为她离开中国到美国流浪,为什么不留在香港?因为她觉得香港不够文化,不够文明,赚钱不容易。她在香港赚钱就是靠写电影剧本,有一个朋友宋淇帮她的忙,可是那个时候是冷战期间,香港只是一个跳板,所以她要到美国去打她的新天地。为
16、什么要去美国?因为林语堂在美国非常出名,张爱玲要做第二个林语堂。她到美国不会教书,也不愿意教书,没有学位,打不进美国的学界。这个现象不是张爰玲所独有的,二战之后,大量欧洲、俄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美国,只有两个路可以走:一种就是学界的路,一种就是美国通俗文化的路。有学位、有学识的人,就被各大学纷纷聘请,造成了美国第一拨的理论大师,这些人物就不讲了,懂得理论的都很熟,耶鲁那几位名将,个个都是欧洲来的。文化界的人呢,大量的欧洲文化人进入好莱坞的电影界。所以张爱玲可能见得到好莱坞的剧本,我想她毕竟是一个作家,对于写电影剧本不认为是一个严肃的文学。虽然她的中文剧本写得非常俏皮,但她并不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加
17、果省立要研究张爱玲的电影的话,她的电影剧本的后面照样是好莱坞的电影,非常明显,她还把好莱坞的电影改编成中文的剧本,一曲难忘就是,很明显她看过这个电影,把故事的情节变成中文。还有一部是把呼啸山庄改写,变成中文剧本,那个电影我以为没有拍,后来有人说拍过了,名字叫什么我忘了,因为张爱玲那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呼啸山庄简爱这类的书。可是到了美国之后,这条路她走不通了,学界打不进去了,在美国赖氏女子学院做助教。我在哈佛教书的时候一位很热心的朋友叫作张凤,特地带我到张爱玲当时在那里附近住的公寓,那房子还在,可是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张爱玲是谁。所以她到了美国之后,可以想象她的目的就是希望用中文写作,把她的小说推给
18、像林语堂一样的观众,是什么样的读者呢?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其他文化有一点兴趣,常常订一些中等的杂志,最有名的就是SatUrdayEveningReVieW(星期六晚报评论),那里面有很多小文章,还有一本读者文摘,是当年施蛰存很喜欢看的。对这些杂志有专门的研究,研究这些杂志对当时中产阶级妇女的影响,我猜想张爱玲是为了这些读者写的,所以她想象的对象是这样的群体,不是学院里的群体,更不是在上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是在她的心目中是不是有上海懂得英文的读者?我看没有。这和她早期在上海用英文写文章不同,比方说她在上海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作Xhinese1.ifeandFaShior,1943年先用英
19、文写,后来用中文写成更衣记。各位如果对比这两种文本的话可以发现,非常特别的是当她的英文文本里面采取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高等华人的立场,为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多奇怪,多好玩,也多可爱。她用这种半讽刺的手法来写中国人的fashion,中国人穿衣服。用中文来写的更衣记就没有这个味道了,是另夕一种写法。她的讽刺是中国人的自我讽刺,她把她自己变成她读者群的TB分。这里就牵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Pc)Sition(姿态)的问题,你从什么样的立场用什么的声音来写这个文章。而这个position直接应对的就是所谓的读者群。很可惜的是张爱玲在美国努力了很多年,没有成功。她走的都是当时美国的正路,什么叫正路呢?就是一定要
20、到东部,一定不能去西部,一定要到纽约附近。于是她到纽约附近找到了一个作家营,当时美国有很多这样的作家营,现在还有,不多,中国后来一些作家也去过。她申请到了那里,写的就是这些作品,易经少帅等,这可以让张学专家来考证,这里暂时不谈。张爱玲在那里就碰到了一位鼎鼎大名的欧洲移民叫作赖雅。各位有没有研究过赖雅的身世是什么?不得了,他是布莱希特的美国代理人,是欧洲左翼知识分子,流落在美国郁郁不得志,小说写不出来,好在娶了张爱玲,最后穷到张爱玲后来要到香港赚钱去养活他。可是张爱玲对他一直忠心耿耿,两个人后来一起迁到旧金山,张爱玲一直供养他到死为止,他就是这样的欧洲移民。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像他的为人啊他的心态,
21、张爱玲的英文小说中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人。有人认为小团圆野台的那一幕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影子,据说这是张学专家研究的,她和赖雅没有结婚的时候为他怀了一个孩子,然后堕胎了,这个存疑,我也搞不清楚,这个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小说里没有欧洲离散知识分子这样的形象。你拿她和纳博科夫来对比,纳博科夫小说中很多这样的人,甚至他的洛丽塔,这个小说张爱玲看过没有,不知道,但电影她可能看过,电影里面讲洛丽塔这个小女孩12岁还是13岁。而少帅的这位赵四小姐13岁,是不是偶合呢?存疑,各位可以研究。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小女孩,洛丽塔爱上一个比他大十几岁的男性。这在文学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典故。张爱玲这么写就是为了迎合当时美
22、国中产阶级读者的口味。所以她用的参照系统,就我粗浅的研究,都是美国的这种中等的作家,不是极精英的极难度的现代主义作家,比如像福克纳、海明威他们那些是后来起来的,他们也在这些杂志上投稿。也不是英国当时引领现代主义风气的像伍尔夫这种。她看的是JohnMarqUand(马宽德),这个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我知道这个人是因为我以前的岳父美国的诗人PaulEngIe(保尔安格尔)认识这个人,我也没有看过他的小说,最近根据高全之的研究,她的小说半生缘整个的故事是从马宽德的小说套路那里来的,但改头换面之后完全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了,你不用管哪个作家,都是套子,都是幌子。像这样的例子使得张爱玲的双语写作增添了双语
23、的神秘气氛吧,可以这么说。双语的背后是两种特定的文化,上海的小市民的文化和美国的中产阶级文化,怎么样在她的小说里面做一个巧妙的融合。那么如果知道给谁看的话,她有什么技巧,她有什么立场,她用什么口吻来写?因为张爱玲小说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她叙事的时候有一个隐藏在后面的声音在不停地做评论,她的小说耐看就是这个道理。这不是写实主义的手法,也不是现代主义的手法,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根本不需要这个东西,那么是什么样的手法呢?各位如果想借鉴的话,TheGreatGatSby(大亨小传)就是这种手法,你看最近的那个电影一开始来了个叙事者,那是在文本里面,是在电影里面的,是一个真人。张爱玲不用真人,后面是一个影子,
24、一个叙述者的影子。所以她的早期短篇小说里面做影子式评论的时候,她既是上海人也不是上海人,她既是一个小市民又是一个作家,所以你觉得她的语言各种灵活式地变换,使得她文本里面充满了各种味道。可是到英文版的时候,她受到了限制,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她的一贯的叙事者的声音没有了。她补救的方式是什么呢?是我刚刚举的例子。有时候来一句幽默,加个隽永的警句。有时候在对话上花很多时间来打磨,越到后来对话写得越多。如果大家看少帅的前面两三章几乎都是对话,你几乎分不清楚谁在和谁讲话,她是从对话的语言里找出一些文学的火花或者是语言上的反讽,或者是文化上的冲撞,等等。这一种对话体是当时那些杂志上典型的风格,比如早期的海明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爱玲 双语 小说 EileenChang sBilingualNovels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0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