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团体标准T/CMEAXX-202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Unifiedstandardfortheapplicationofmunicipal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s(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23-XX-XX 实施2023-XX-XX发布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发布1总则1.0.1为规范和引导信息模型在市政工程全生命期应用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文件。1.0.2本文件适用于市政工程全生命期内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1.0.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
2、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Municipal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是指市政工程全生命期或部分阶段的几何信息及非几何信息的数字化模型。市政工程信息模型以数据对象的形式,组织和表现市政工程及其组成部分,并具备数据共享、传递和协同的功能。2.0.2建筑信息模型元素BIMelement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2.0.3模型精细度IeVelofmodeldefinition表示模型包含的信息的全面性、细致程度及准确性的指标。2.0.4几何信息geometryinformation体现模型元素的外观尺寸、构件组成
3、、空间位置的属性信息。2.0.5几何表达精度levelofgeometricdetail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2.0.6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yinformation除几何信息外其他反映模型元素属性的各类信息。2.0.7模型信息深度levelofinformationdetail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2.0.8现状模型currentstatemodel不构成工程实体但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的工程临近场景模型。3 基本规定3.0.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宜贯穿全生命周期,也可根据工程需求应用于某个阶段或环节。3.0.2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在应
4、用前应进行策划,并遵照策划进行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3.0.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目标及范围应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应用要求、成本效益以及各参与方的技术、管理现状等因素综合确定。3.0.4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宜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工程项目相关方宜基于平台进行协同工作、信息共享。3.0.5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工程项目相关方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体系。3.0.6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1模型创建应采用一致的地理坐标定位系统和高程基准,线形工程应考虑大地坐标;2模型应具备一定的精度和深度;3宜统一各应用阶段模型的命名规则、编码及交付格式;4应定期统筹协调信息模型
5、的维护与更新。3.0.7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在传递和共享过程中应保障信息完整及信息安全。4模型结构与命名4.1 一般规定4.1.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编码应符合现行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7027中的线分类法。4.1.2 信息模型数据的存储与交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51447相关规定。4.1.3 模型结构应具有可扩展性,扩展不应改变原有模型结构,并与原有模型结构协调一致。4.2 模型结构4.2.1 模型结构由资源数据、共享元素、专业元素组成,可按照不同应用需求形成子模型。4.2.2 子模型应根据不同专业或任务需求创建和统一管理,并确保相关子模型之间信息共
6、享。4.2.3 模型拆分原则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模型拆分原则分解层级厂(场)站工程线性工程第一级项目整体项目整体第二级按照空间区域布置进行划分,若所有建筑物都在一个区域内则可省掉这一层级按照标段进行划分,若所有工程都在一个标段内则可省掉这一层级第三级按照区域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按照标段内的单位工程进行划分第四级按照专业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按照专业对单位工程进行划分第五级按照楼层或相对标高对建筑物或构筑物各专业进行划分按照按里程桩号对单位工程的各专业进行划分第六级宜分专业按照构件功能进行划分宜分专业按照构件功能进行划分4.3 模型命名4.3.1 模型单元及其属性命名应符合
7、下列规定:1宜使用汉字、字母、数字、半角下划线和半角连字符“的组合;2字段内部组合宜使用半角连字符,字段之间宜使用半角下划线分隔;3各字符之间、符号之间、字符与符号之间均不宜留空格。4.3.2 模型命名宜由工程阶段代码、专业部分名称、提交日期、软件版本等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阶段代码宜采用工程阶段简写(方案设计一FS;初步设计CS;施工图设计一SS;施工深化设计一SH;施工阶段一SG;当前阶段DQ;竣工验收阶段一JG;运维阶段YW);2专业部分名称用于描述模型文件所对应的专业或工程部位信息,宜采用英文或拼音。3提交日期宜用8位阿拉伯数字描述;4软件版本宜用建模软件完整版本号。4.3.3
8、 应按本文件第4.2.3条模型拆分层级原则,进行项目模型架构命名。4.3.4 模型相关电子文件可以文件夹形式分类管理,文件夹命名宜体现项目名称、建设阶段和文件夹类型等信息。文件夹类型可包括工作中、共享、出版、存档、外部参考和资源等六个分类。4.4 编码与存储4.4.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中的信息宜按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各分类表应符合表4.4.2 的规定。单个分类表内的分类对象应按层级划分为多级类目。表4.4“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分类表分类表代码工程类别分类表代码工程类别51道路工程57燃气工程52桥梁工程58供热工程53隧道工程59综合管网工程54水处理工程60综合管廊工程55轨道交通工程61景观工程
9、56环卫工程4.4.3 市政工程的分类代码由表代码和分类对象代码组成,分类对象代码应包含多级类目,各级代码应采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表代码和分类对象代码之间采用连接,分类对象编码相邻层级代码之间用英文字符隔开,应符合图4.4-1的规定。表代码I一类代码II二类代码II三类代码II类代码图4.41编码结构4.4.4 编码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级类编码,前.2位表示表代码,加3位一类代码(首位为标志位,2、3位为编码位)。若有二级类编码,一类代码首位为1,否则,一类代码首位为Oc2二级类编码,前5位与一级类编码相同,加3位二类代码(首位为标志位,2、3位为编码位)。若有三级类编码,二类代码首位
10、为1,否则,二类代码首位为Oo3三级类编码,前8位与二级类编码相同,加3位三类代码(首位为标志位,2、3位为编码位)。若有四级类编码,三类代码首位为1,否则,三类代码首位为Oo4后续多级类目编码规则同上。4.4.5 数据储存应符合下列规定:4.4.6 的持久化存储及模型数据的交换宜以文件形式实现。2模型数据的存储宜包含类型信息、材料信息、几何表达信息及其他信息。3模型数据进行持久化存储时,宜将数据存储为EXPRESS语言文件或XML语言文件。4工程项目相关方应对市政工程项目中所产生的模型信息及应用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及备份。5模型数据的访问,宜根据业务和安全要求建立权限控制措施,访问记录宜能够追溯
11、。5模型创建5.1 一般规定5.1.1 模型创建前,应根据市政工程不同阶段、专业、任务的需要,对模型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总体策划。5.1.2 根据应用阶段及使用功能,模型宜划分为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施工深化模型、施工措施模型、现状模型、竣工模型、运维模型。5.1.3 模型宜采用多专业协同的集成方式创建,创建后应对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并对模型信息进行校核。5.1.4 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模型创建宜采用数据格式相同或兼容的软件,可通过数据转换标准或工具实现协同工作。5.1.5 各阶段模型创建宜在上一阶段模型交付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修改、完善相关模型元素和信息的方式开展。5.1.6 现
12、状建模资料应通过对项目用地的现状和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收集,包括地勘报告、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既有管网数据、地貌数据、原始地形点云数据、GlS数据等。1现状建模应结合3D扫描、倾斜摄影、超声波成像等技术手段,提高踏勘数据准确性。2现状模型应包括现场场地边界、地形表面、建筑地坪和场地道路、市政管网等。3现状市政管网,宜采用数据驱动方式进行建模。4水处理、供热、燃气等厂站工程改扩建项目,宜采用激光点云技术辅助项目现状建模。5.1.7 模型颜色表达是指在模型中,相关构件在三维模式下视觉的直接颜色及线型的显现。其中,颜色应采用RGB颜色标准,信息模型中各专业结合经验习惯,合理规划构件
13、所属颜色归类,帮助模型使用者第一时间大致区分各构件所属专业。5.1.8 模型应根据工程对象的系统分类设置颜色,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专业之间的颜色应差别显著,便于视觉区分,且不宜采用红色系;2)功能级模型构件应分别采用从属于专业色系的不同颜色;3)与消防有关的功能级模型构件以及消防救援场地、救援窗口等宜采用红色系。4)地上环境模型、地下建(构)筑物模型、土地模型、地质模型单元颜色宜按照工程习惯颜色表达。5.1.9 模型视图线型应满足以下要求:1模型视图线型表达要求主要针对模型中二维视图的线型。2模型视图线型表达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线条名称、线条样式、线条颜色和线条宽度等内容。3模型视图线型表达应参
14、考国家或者行业二维工程制图规范执行。5.2模型精细度5.2.1 模型精细度应包含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和模型信息深度。5.2.2 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取适宜的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呈现模型几何信息。2模型的几何信息应采用尺寸标注或添加属性信息的方式表达,并应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3模型单元不应超过自身的空间占位范围。5.2.3 模型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1的规定,具体可参见附录A-Ko表5.24模型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等级模型几何表达精度等级说明Gl满足二维化或者符号化识别需求的儿何表达精度G2满足空间占位、主要颜色等粗略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G3满足建造安装流程、采购
15、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G4满足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理、制造加工准备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5.2.4模型信息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取适宜的信息深度等级体现模型单元属性信息。2模型信息宜采用添加属性信息的方式表达。3信息深度等级应符合信息生长性的要求,即下一级的信息深度宜包含上一级信息深度的全部内容。5.2.5 模型信息深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2的规定,具体可参见附录AK表5.22模型信息深度等级划分等级模型信息深度等级说明Nl宜包含模型单元的项目信息、身份信息、定位信息等N2宜包含和补充Nl等级信息,增加系统关系信息N3宜包含和补充N2等级信息,增加技术信息、生产N4宜包
16、含和补充N3等级信息,增加资产信息和维护信息等6数据互用与交付6.1 一般规定6.1.5 信息模型应满足工程项目使用需求,同时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1.6 数据互用应明确模型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应考虑接收方互用数据的准确性。6.1.7 模型数据格式宜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共享模型元素应能被唯一识别,可满足各阶段、各专业和各参与方之间共享、交互和应用。6.1.8 每个实施阶段提交的模型成果应满足项目同期实施进度的要求,并应根据实施阶段节点提前交付。6.1.9 各阶段交付物在提交前,交付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超越使用需求的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6.2 数据互用与交付6.2.5
17、 数据互用与交换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以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6.2.6 定义数据传输方式,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可靠地传输,信息传递应符合信息安全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6.2.7 确定数据质量标准和检验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6.2.8 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损坏或滥用。6.2.9 建立数据管理和维护机制,包括数据归档、备份、恢复、迁移等方面,以确保数据长期可持续使用和价值保持。6.2.10 交付前,应明确交付方式、交付物格式、储存方式、存储硬件和运行搭载软件的类型。6.2.11 交付物应按约定的形式和计划交付,并提供纸质版本的移交清
18、单,移交清单须包括文件名称、格式、描述、版本、修改日期、验收评价情况、其他等内容。6.2.12 交付物应按移交清单逐项组织接收,并核查验收评价情况,保证各阶段交付物的完整性和合规性。6.2.13 交付方与接收方应共同签订移交接收单,附移交清单、搭载交付物的存储设备、纸版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7模型应用1.1.1 一般规定7.1.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实施宜贯穿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7.1.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应根据各阶段、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模型应用的基本内容、深度以及成果。7.1.3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应能实现建设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1.1.2 策划7
19、.2.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与工程项目整体计划协调一致,应由各阶段各方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制,涉及各阶段协同工作的应由相关方集中编制。7.2.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的编制,应充分考虑落地性、软硬件条件、成本和效益等因素。7.2.3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对涉及的相关参与方各自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工作进度、协同方式等提出明确约定。7.2.4 应用策划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深度进行动态调整。7.2.5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2编制依据;3应用目标;4进度计划;5应用内容及流程;6人员组织及职责;7软硬件配置;8建模标准;9协同工作;10模型质量控
20、制;11模型交付要求;策划书模板见附录L07.2.6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根据实施反馈情况做适当调整,并及时告知相关参与方。7.2.7 项目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成果交付时,成果应满足相关标准及策划书要求。1.1.1 应用7.3.1 设计阶段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设计阶段BlM应用实施宜贯穿整个设计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2设计阶段宜采用BlM模型进行全专业协同设计,应建立基于Bl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包括协同设计工作流程、专业模型资料互提、模型整合协调、模型设计校审、模型及成果归档和交付方式等内容。3设计阶段BIM应用内容宜满足表7.3要求。表7.31设计
21、阶段BIM应用框架序号应用项应用子项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1方案比选设计方案比选及优化O2可视化应用虚拟仿真漫游3可视化校审O4场地分析场地分析O5设计交底管线搬迁、道路保通模拟O6厂站建构筑物复杂节点模拟OV7环境模拟日照模拟O8风环境模拟O9热环境模拟O10光环境模拟OV11声环境模拟O12节能分析OV13舒适度分析O14碳排放分析OV15性能仿真分析性能模拟分析OVO16结构受力分析-OV17交通仿真分析-O18消防疏散分析-O19路面性能分析-O20抗震性能分析-O21抗风性能分析-OV22灾害作用性能分析-O23工艺模拟仿真-O24空间分析-O25模型出图设计表达V
22、26碰撞检查建构筑物平、立、剖面检查-27竖向净空优化-OV28三维管线综合-O29数据统计工程量统计OV30设计协同专业内协同-31专业间协同-V注:表中表示该应用项宜用于该阶段,表示该应用项可用F该阶段,表示该应用项不适用于该阶段。7.3.2 方案比选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宜通过构建或局部调整方式,形成多个备选的设计方案模型,项目方案的沟通讨论和决策宜在可视化的三维仿真场景下进行。2方案比选应对多个设计方案模型的可行性、功能性、经济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对比。3宜采用GIS+BIM方式,在市政项目方案模型和周边环境模型整合后进行比选。4厂站工程宜采用BlM技术对项目方案的整体布局、平
23、面布置、功能流线等进行比选。5线性工程宜采结合GlS技术,对工程方案的路线走向、横断面与纵断面布置、路基方案、桥梁方案、隧道方案、管线排布等进行比选。6方案比选交付成果宜包括多方案市政工程模型、基于模型的漫游视频、图片、比选报告等。7.3.3 可视化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可视化应用宜包括效果展示、虚拟漫游、可视化校审等。2市政工程宜采用基于BIM模型的虚拟仿真漫游辅助项目汇报。3市政工程宜基于BIM模型模拟市政工程完建场景,进行多角度可视化校审,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读性和项目校审的精度。4可视化应用交付的成果宜包括模型漫游、渲染图片、校审报告等。7.3.4 场地分析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场地分析宜
24、基于场地模型,检查市政类项目范围内构筑物主体、出入口、地面建筑部分与红线、绿线、河道蓝线、高压黄线及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关系,辅助设计方案可行性验证。2场地分析宜基于场地模型,确定坡度、坡向、高程、纵横断面、填挖量、等高线等,并对场地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模拟。3场地分析宜利用场地现状模型对场地结构、周边环境、设计方案等进行分析、模拟和评估。4场地分析宜交付场地现状仿真视频、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数据以及分析报告等。7.3.5 设计交底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关键设计节点、隐蔽工程、管线综合等部位宜进行BlM交底。2市政改扩建、搬迁工程,宜叠加既有项目模型进行BlM交底。7.3.6 环境模拟应用应满足
25、以下要求:1环境模拟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模拟分析内容、模拟分析深度和模拟分析位置等。2环境模拟宜包括日照模拟、风环境模拟、热环境模拟、光环境模拟、声环境模拟、节能分析、舒适度分析、碳排放分析等方面内容,并出具分析报告。7.3.7 性能仿真分析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线性工程性能仿真分析宜包括受力性能分析、路面性能分析、抗震性能分析、抗风性能分析、交通仿真模拟、灾害作用性能分析等。2市政厂站工程性能仿真分析宜包括抗震性能分析、抗风性能分析、灾害作用性能分析、工艺模拟仿真、消防疏散模拟、建筑能耗分析等,复杂造型项目还包括空间分析、结构动力分析等。3性能分析模型宜利用各设计阶段提供的模型进行
26、生成。4性能仿真分析应用宜提供性能分析模型、性能分析报告及相应优化建议。7.3.8 模型出图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模型出图应基于模型及其对应的视图内容生成,图纸内容应与相应版本模型数据一致。2模型出图应符合相关制图标准,并在满足审批审查要求的情况下,宜以三维方式出图。3模型出图内容应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宜包括复杂节点详图及三维轴测图。4模型出图后发生变更时,宜通过修改原模型重新生成变更图纸。5模型出图应同时发布对应的模型,并将图纸与对应版本模型建立关联。7.3.9碰撞检查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厂站工程应基于各专业整合模型,检测建构筑物主要专业在平、立、剖面的构件冲突,并宜出具碰
27、撞检查报告。2市政厂站工程应基于各专业整合模型,对建构筑物最终竖向设计空间进行检测分析,并宜出具净空分析报告。3市政线性工程应基于市政管线及土建专业模型,进行管线与土建专业之间、各管线专业之间、各管线专业内部碰撞检测、间距复核、管线缺项、预留孔洞检测等。4碰撞检查宜交付碰撞检查报告、净空分析报告、优化后模型、优化后图纸;碰撞检查报告宜包括碰撞点位置、碰撞对象等。7.3.10工程量统计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量数据宜直接从模型中提取,且应与模型保持联动。2市政工程量数据统计交付成果宜为工程量统计模型及模型工程量清单。3设计各阶段造价分析模型的创建,宜在专业设计模型基础上完善构件计价相关属性
28、信息,并按计价算量要求对模型进行拆分。4各设计阶段的模型应能满足辅助估算、概算、预算的计算及校对要求。7.3.11设计协同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设计项目宜基于BlM模型开展设计协同。2设计协同应用宜贯穿项目设计全过程。3设计协同应包括专业间协同和专业内协同。4项目设计人员应基于同一个核心模型进行协同工作。5市政模型体量过大时,宜根据项目需求按区域、专业或系统等进行合理拆分,且拆分后的模型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唯一性。6项目协同设计过程宜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用于数据的统一存放、分发和共享。7.4 施工应用7.4.1 施工阶段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施工模型应用实施宜贯穿施工全过程,包括施工准备
29、、施工建造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2建设(施工)单位应负责协调管理各专业分包单位的模型应用,并按要求整合和管理专业分包单位施工模型。3施工模型应用内容宜满足表7.4.1要求。表7.4.1施工阶段BIM应用框架序号应用项应用子项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1施工模拟施工组织模拟-施工工序模拟-2深化设计附属构筑O-管线O-混凝土结构O-机电O-3预制加工混凝土预制构件加工-钢结构构件加工-机电产品加工-钢筋加工-4进度管理进度控制-偏差分析-5成本管理工程量统计O成本管控-6质量管理质量信息管理O质量管控-7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OO安全管控-8资料管理开工前资料管理-施工过程资料管理-工程竣工资料管理-
30、注:表口甲W表示该应用项宜用于该阶段,表示该应用项可用于该阶段,表示该应用项不适用于该阶段。7.4.2 施工模拟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施工模拟应基于施工阶段模型进行,宜包括施工组织模拟和施工工艺模拟。2施工组织模拟宜将模型与工序、人材机、施工方案等信息关联,并结合施工组织设计进行。3施工工艺模拟宜包含对现场平台布置、施工难度大的复杂节点、施工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工程、暗挖工程、大型设备及构件安装、模板工程、临时支撑围护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4施工模拟的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模拟模型、施工模拟演示动画和模拟分析报告等。7.4.3 深化设计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深化设
31、计应基于施工图模型或施工图开展,依据合同、标准规范、图集等,完善、建立深化设计模型。2深化设计宜在协同模式下进行,各专业宜先进行专业内部优化,再进行多专业综合优化。对于重要节点施工工艺、工程量及线位高程等重要变更,深化设计完成后应经原设计单位审核确认。3深化设计后的信息模型交付成果宜包含深化设计模型、深化设计图纸、分析报告、计算书和工程量清单等。7.4.4 预制加工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预制构件生产加工的工程项目宜基于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实现。2预制构件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应具备加工图生成功能,支持常用数控加工、预制生产控制系统及结构检核的数据格式。3预制构件交付的成果宜包括预制构件生产模型、
32、加工图、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和构建生产相关文件。7.4.5 进度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进度管理宜包括进度计划编制、施工进度控制、偏差分析和进度优化等。2进度管理宜根据工作进度需求,按照工程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施工段、工序等将用于项目深化设计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分解或合并。3进度管理宜基于工程量以及人工、材料、机械等因素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进度计划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4进度管理宜将模型与施工进度参数关联,进行施工进度模拟与实际施工进度对比分析,优化进度控制。5进度管理宜包含进度管理模型创建、实际进度信息更新、进度偏差分析、进度管理模型更新
33、等流程。6进度管理的BlM应用成果应包括施工进度管理模型、施工进度优化分析报告和施工进度模拟视频等。7.4.6 成本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模型用于成本管理时宜基于施工过程模型,进行清单子目工程量、分部分项工程量和汇总统计。2成本管理应根据项目特点和成本控制需求,输出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周期的实物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和实际工程量进行对比分析,控制成本3成本管理应实现动态成本管控和管理,目标成本与阶段工作前置。4成本管理宜将模型与时间、工序、实际价格相关联,必要时可添加措施费、间接费等相关费用,实现成本的动态管控。5成本管理成果宜包括施工过程造价管理模型、工程量报表和成本分析报告等。7.4
34、.7 质量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信息应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各方协作,包括发起、审核、反馈、整改、确认存档,形成管理闭环,并对产生的质量管理信息进行存储,形成数据库。2质量管理过程中,宜附加或关联质量控制点等信息于对应模型构件上,并进行动态管理。3质量管理宜利用模型制定质量验收计划,同时添加多个验收检查点关联至模型构件。4宜将质量管理模型与质量问题有关的处理时间、施工人员、负责人等信息进行挂接。5质量管理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质量管理模型、质量记录、质量检查和质量验收报告等。7.4.8 安全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7.4.9 过程中,基于安全管理标准确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建
35、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型,将工程中的安全生产/防护设施的详细信息附加于模型之中。2安全管理宜利用模型辅助确定识别风险源及安全隐患,现场监控及感应设施等宜与安全管理模型相关联,定期形成安全报告并附加于安全管理模型中。3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信息宜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各方协作,包括发起、审核、反馈、整改、确认存档,形成管理闭环。对产生的安全管理信息进行存储,形成数据库。4安全管理的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安全交底记录、危险源辨识、安全检查结果分析报告和大型方案预演模拟动画等。7.4.10 资料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工程项目应基于BlM模型进行资料管理,包含开工前相关资料的管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
36、资料管理及工程完成后的资料管理,宜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操作。2工程开工前,应将工程勘察报告、设计图纸、施工合同等前期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记录、施工技术方案等施工资料同步添加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3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将各类施工过程资料收集整合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清晰展示工程施工状态。4工程竣工后,应上传完整的竣工资料至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形成与现场信息统一的竣工模型。7.5 运维应用7.5.1 运维阶段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运维管理方宜在项目早期阶段参与应用策划,运维模型宜在竣工模型基础上创建。2竣工模型应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并应符合运维阶段应用相关要求。3运维阶段的各项管理宜结合运维模型
37、进行。运维模型应能根据业务发展和调整进行系统升级。4运维阶段的模型应用包括资产管理、运控集成、数据分析等方向。7.5.2 运维资料信息数据宜采取数据库存储的方式与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关联,并可进行可视化管理和变更档案的实时管理。7.5.3 运维数据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运维模型数据内容、格式应符合数据互用标准或数据互用协议。2运维数据的管理、分析应通过运维软件来实现,该软件宜建立在云平台基础上,并应具备搜索、读取、分类、计算、预警等基本功能。7.5.4 设施设备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市政工程设施设备管理宜包括设备寿命周期、运维记录、运维成本信息、维保人员信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监控监测点位
38、、相关责任制度、产品售后等运维信息,并更新监控信息、状态信息等。2进行设施设备数据管理时,资产编码应与设计编码匹配,并对竣工交付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进行实时维护更新。3设施管理宜包括设备的搜索、查阅、定位、运行状态显示,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报警,关键设备的运维和检查,环境风险和系统稳定性监测等。7.5.5 养护管理信息应与市政养护管理内容相符,并应符合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5120、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58等相关标准的内容要求,对模型中的养护管理模型数据进行统筹归类。7.5.6 市政工程养护管理模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1道路模型中养护构件宜包含路面、路肩、路基、边坡防护、人行道
39、、标志和标线、照明和信号灯、交通服务设施等;2桥梁模型中养护构件宜包含墩柱、桥台、基础、梁、盖梁、系梁、主梁、人行道、标志和标线、照明和信号灯、交通服务设施等;3管道、综合管廊模型中养护构件宜包含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管道铺设、管件、阀门及附件安装、管道附属构筑物等;4轨道交通模型中养护构件宜包含轨道、隧道、车站、车站地面公共建筑及周边市政设施等;5涵洞、水厂、垃圾处理厂模型宜包含土方石工程及构筑物、设备的基本数据。7.5.7 对改建、扩建的市政工程,宜参考7.4施工应用的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7.5.8 扩建过程中不断更新运维模型,包括资料管理、模型数据管理和养护管理;2满足7.4中对隐蔽工程
40、施工过程资料的整合要求。7.5.9 监控运行管理应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监控数据应来自现场布设的传感器。2监控运行管理宜基于信息模型开展,并在信息模型中以可视化方式呈现。3监控运行管理模块宜集成监控与报警系统,实现警务信息共享及联动控制。8模型质量审查8.0.1模型质量审查要确保模型信息的统一性,模型的创建者和使用者必须统一模型信息资源。8.0.2模型质量审查要确保模型信息的可利用性,模型在创建时应考虑到应用阶段对模型的使用要求。8.0.3模型质量审查要确保图模一致、模实一致。8.0.4模型质量审查应对模型创建的过程资料及成果文件进行审查。模型创建的过程资料要内容真实、准确;成果文件要齐全,满足
41、设计、施工、运维应用的要求。8.0.5模型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依据设计与施工规范、实施方案等进行质量审查。8.0.6各阶段模型细度等级不得低于本文件模型细度等级表中规定的要求,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高。8.0.7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模型不应进行验收交付。附录A道路工程模型细度等级表表/Vl道路工程模型几何信息细度等级表序号分类子类(组件)构件几何信息内容信息等级要求规划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1路线平面线形直线长度、起点坐标、终点坐标GlG2G3G4G42圆曲线半径、长度、起点坐标、终点坐标GlG2G3G4G43缓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参数、起点坐标、终点坐标GlG2G3G
42、4G44纵断面线形直坡段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起点高程、终点高程、坡率、坡长GlG2G3G4G45竖曲线起点桩号、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竖曲线类型、竖曲线半径、竖曲线长度GlG2G3G4G46横断面宽度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起点宽度、终点宽度GlG2G3G4G47横坡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起点横坡、终点横坡、超高变化率GlG2G3G4G48路基路基土石方上路床宽度、厚度、横坡、纵断高程GlG2G3G4G49下路床10上路堤11下路堤12地基13软土地基处置砂垫层宽度、厚度、横坡、纵断高程G2G3G4G4序号分类子类(组件)构件几何信息内容信息等级要求规划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
43、阶段14换填层15袋装砂井井(板)距、井(板)长、井径16塑料排水板17粒料桩桩距、桩径、桩长18加固土桩1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20刚性桩21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加筋工程士工合成材料处置层搭接宽度、搭接缝错开距离、锚固长度/G2G3G4G422隔离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层搭接宽度、搭接缝错开距离、搭接处透水点/G2G3G4G423过滤排水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层搭接宽度、搭接缝错开距离/G2G3G4G424防裂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层搭接宽度/G2G3G4G425反压护道反压护道宽度、厚度/G2G3G4G426排水工程管节内径、壁厚、顺直度、长度/G2G3G4G427排水管管轴线偏位、流水面高程、基础厚度、管座肩宽、管座肩高、抹带宽度、抹带厚度/G2G3G4G4序号分类子类(组件)构件几何信息内容信息等级要求规划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28集水井中心点位、圆井直径或方井(长、宽)、壁厚、井底高程、井盖与相邻路面高差G2G3G4G429疏通井/G2G3G4G430检查井/G2G3G4G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0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