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5篇.doc
《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5篇.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5篇 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1忠诚执着守初心,无私奉献担使命。6月29日,省委宣传部在昆明举行“云岭楷模”专场发布会,授予张桂梅同志“云岭楷模”称号,大力宣传弘扬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学习,凝聚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斗志。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1996年,丈夫去世后不久,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来到华坪后,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
2、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已经像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继续坚持站在讲台上,直到7月份把4个班的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手术后,医生反复叮嘱,一定要静养6个月以上,可仅仅24天之后,张桂梅又站在了她热爱的讲台上1997年8月,张桂梅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_年,张桂梅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
3、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建院第一天,“儿童之家”就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仅有两岁,最大的也才12岁。_年,张桂梅送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有的学生转校,有的学生辍学回家,有些男孩子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对这个班都失去了信心,纷纷要求调离。随着中考临近,张桂主动请求接下这个班,担任班主任。她横下心来,把行李搬进了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了一起,既当师长又当家长她的辛劳没有白费,这个班有22名学生的中考成绩在500分以上。_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当年暑假又从华坪“转战”昆明,虽然把各种证书、媒体报道都带上了,却仍被很多人认为是骗子,
4、有人还辱骂她、驱赶她。“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筹款期间,张桂梅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儿,渴了就讨口水喝,饿了就啃几口干粮,_年至_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有人说,张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躯是自己的以外,她没有孩子、没有亲人、没有家。她却笑着说:“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里面有党、有人民、有学校、有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什么都有!”_年9月1日,在张桂梅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
5、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办校10年来,身患重症的张桂梅,
6、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她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还把捐给她治病的钱、奖金和工资,共100多万元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女子高中的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这里毕业的八届学生, 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 实现了飞越大山的梦想。参加工作以来,她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坚忍执着、一辈子于己克俭的大爱情怀。她总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起到先锋引领作用。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办学教育模式,改革创新锻造了丽江教育史上的奇迹,展示了锐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辉形象。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立
7、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2张桂梅,像一团火、一盏灯、一颗星,燃烧着、闪烁着、散发出爱的光芒,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引领她们走出大山。
8、在她身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勇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忠诚诠释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新时期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仁心大爱和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一个心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60岁后,能够干什么?多数人是退休回家,含饴弄孙,悠闲自适。但在张桂梅眼中,60岁则是焕发生机活力的又一个起点,培养山区贫困家庭女学生的“第二春”。“我一定要让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今年62岁的张桂梅激情满怀地向记者“规划”着未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张桂梅非但没有放缓将贫困山区女学生带出大山的节奏,反而增加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
9、每天5点半起床的张老师,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教师韦堂云说,每天早上,叫完学生集合后,张老师回到办公室一边啃馒头一边开始处理日常事务,等忙完手里的活,她还要去各个教室检查,常常没有一个完整的早餐时间。很多人问张桂梅,华坪女子高中建校以来,你已经帮助了1500多名山区贫困学子走出大山,还把自己获得的7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也连续10年获得了丽江市高考综合第一的好成绩,如今都这把年纪了,有必要这么拼吗?“我没时间了,多抢一点时间,多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是多作一份贡献,特别是要培养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张桂梅说。身体本就不好,还长时间超负
10、荷工作,张桂梅全身时常疼得动不了,可她却瞒着所有人,吃点止痛药,稍好一些,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今年3月,张桂梅再一次住院。医生要求静养。这对视时间如生命的张桂梅来说,简直和病痛一样难受:“静养,把我照顾管理学生的权利都夺走了,这样干待着,太浪费时间!”好不容易熬过了3天3夜,张桂梅稍微缓过劲来,没等医院同意出院,她就自己偷偷跑回学校。“孩子考上好学校,就是最好的药!我一定要培养出能上清华、北大的女学生。”说话间,张桂梅的眼睛里闪烁着充满希望的光芒。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张桂梅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年龄,使她浑身充满了力量。为了学生,她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几次晕倒在讲台上,而每一次张桂梅都以惊人的毅
11、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命运放在心坎上。2021央视榜样6事迹心得张桂梅3_岁的张桂梅穿黑布衣,胸前戴着一枚红色的党徽,守在学校门口、食堂、宿舍。她用小喇叭催促学生:“姑娘们,快一点,跑快点”时间退回24年前,年轻的张桂梅穿紫色的皮鞋、蓝色的裤子、火红的上衣,经常进舞厅跳舞。这种生活在丈夫过世后“戛然而止”。1996年,张桂梅39岁,历经丧偶之痛的她,独自一人从云南大理喜洲到金沙江畔的丽江华坪县工作。在这里,她深刻体会到贫困与落后:山里的女孩,前一天还在读书,后一天就嫁人了;有的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要女儿;有父母让女儿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她希望办一所
12、女子高中,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播。_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简称华坪女高)建立,张桂梅任校长,它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当年秋天,尘土飞杨的校园迎来了第一届学生,95个大山女孩噼里啪啦地跑了进来。一晃12年过去了,华坪女高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_年,159名学生参加高考,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本科上线率达94.3%。至此,这所学校把近1800名大山女孩送进了大学校园。从喜洲到华坪县1957年6月,张桂梅在黑龙江省牡丹江边出生,她的母亲那时48岁了。张桂梅印象中,母亲是小脚,常年瘫痪在床,一脸的麻子,只看得清两只眼睛。父亲脾气暴躁,是村里的主事,谁家有事都找他,但后来他
13、不愿意干了。张桂梅那时还未到学龄,听见父亲说,“不干了,怎么样都不干了”。她突然插了一句嘴:“你不干算了,长大了我干。”满屋子人笑歪了,说要等着她长大。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很惧怕父母。张桂梅记得,有一次,她顶了一句嘴,一个晚上没敢回家。那时候,哥哥是哈尔滨跑莫斯科的列车员,经常戴大高帽,穿大皮鞋,但做错了事,照样跪在父母面前认错。上小学后,每到清明节前夕,张桂梅约上小伙伴到山上采花,编织成花环。第二天,她们穿上白衣白鞋,系上红领巾,到八女投江的地方献花环。那个火热的年代,张桂梅在宣传队里主演江姐,喜欢唱红梅赞、东方红等。1975年,张桂梅18岁,跟着姐姐南下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彼时,母亲已
14、经过世。她到大理喜洲后,很长时间不适应,直到认识了后来的丈夫。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丈夫在学校当老师,她在另一家单位上班。张桂梅记得结婚当天,她在学校跟两个小姑娘玩,结果,迎亲的队伍落下了她。他们再次来接她时,张桂梅生气了,让他们直接把新郎送回来。那天,他们有五对新人集体结婚,张桂梅去得最晚。她们都穿着平常的衣服、裤子,工会买了一些喜糖,领导说了一番祝福语,新人代表发了言。她如今回想起来,这种有时代烙印的婚礼非常有意思。不久,丈夫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考上研究生。张桂梅也不甘落后,考入丽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两人进入同一所学校教书。张桂梅说,丈夫是校长,每月工资六七百块,偶尔还会去外面上课,一节课3
15、0块钱。她那时花钱大手大脚,每天下馆子吃饭,喜欢去繁华的三月街玩,也经常进舞厅跳舞。有一次,她请假去成都玩,一个人把一家部队招待所包了下来。潇洒快乐的日子在丈夫生病过世后戛然而止。因为结婚晚,加上两人忙于学习、工作,婚后一直没有要孩子。丈夫离世,她深感孤独,每天浑浑噩噩,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1996年,张桂梅离开大理喜洲,来到了华坪县。一开始,她在华坪中心学校任教,很快又调入华坪民族中学(简称华坪民中)。她去家访,发现很多家庭重男轻女,不重视女孩的教育问题。第二年春天,张桂梅带着四个毕业班,同时查出了患子宫肌瘤。很快,县里知道了她的情况,为她发起了捐款,教育局用唯一一台车送她去医院。张桂梅的记
16、忆里,学生摘了野核桃送给她,说吃了对身体好;有人走几个小时路,为了把省下来的路费钱捐给她;有人把本来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给她;还有的借钱捐给她自此之后,张桂梅对华坪县的情感便生下了根。“我有一个梦想”_年,张桂梅在华坪民中任教,兼任县儿童福利院“儿童之家”院长。福利院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2岁,最大的12岁。张桂梅成为了他们的“妈妈”,为保证他们的吃穿行住,四处奔波。她利用寒暑假到处筹集资金,有人可怜她,给她一点钱。很多人认为她是骗子,驱赶她,甚至放狗咬她,撕破了她的裤腿。她也不泄气,累了就在路边歇会儿,渴了就讨一口水喝。但几年下来,她只筹到一两万块钱。那几年,张桂梅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
17、德标兵,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与此同时,她慢慢发现,福利院孤儿们的不幸大多与母亲遭受的苦难有关有杀死家暴丈夫而获刑的母亲;有因为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她产生了办免费女高的想法。时任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文华记得,_年9月,他陪同张桂梅去北京录制央视教育频道的节目。在路上,张桂梅跟他提起想办免费女子高中,杨文华当场提出了反对,“什么年代了,你还建女高?”杨文华劝张桂梅,建女子高中需要不少资金投入,比如至少需要生物、物理、化学三个实验室。张桂梅当时心里盘算:两万建一个实验室,五六十万建一所免费高中。“她太天真了,五六十万建一个实验室都不够。”杨文华说。即便如此,
18、他们从北京回来后,华坪县政府还是对此组织了讨论,但无人支持张桂梅。_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前夕,华坪县委见她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给了她几千块钱,让她去买一套新衣服。张桂梅舍不得花钱买衣服,她把这笔钱攒下来,打算用在孩子身上。她上北京时就穿着平常的衣服,有记者把她叫到一边,让她摸一摸自己的裤子,她才发现,裤子上破了两个洞。那一夜,记者跟她聊到深夜,谈论她关于创办免费女高的梦想。第二年初,张桂梅到北京录制节目,碰巧在哈尔滨的哥哥生病了,打电话来说想见她。张桂梅想着,等录制完节目再回去看哥哥。却没想到,哥哥很快过世,她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不久,张桂梅的访谈报道我有一个梦想广泛传播,引起了
19、各级领导的重视。那时候,华坪县有两所高中,一所公办高中,一所民办高中。_年4月,华坪第三所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简称华坪女高)正式建校,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政府先后投入了近6000万元。这年,杨文华任华坪县教育局局长,他记得女高建设初期遇到各种问题,张桂梅很操心。教室开裂了,学校的维修等,她都第一时间赶到。华坪电视台记者王秀丽说,有一天,张桂梅突然打电话给她,一边哭一边问:“你在哪里?我都要死了,你还不来看我?”她立即从镇上赶去福利院,张桂梅哭了一个下午,她陪着哭了一个下午。后来,杨文华告诉张桂梅:“你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学,其他的我们去管。”当年秋天,95个女孩报名华坪女高,除个别上了高中分数
20、线外,其他都在分数线以下,她们全部来自大山。_年9月1日,华坪女高正式开学了。周云丽是首批入学的学生,在她印象中,开学那天下着小雨,教室楼外一片凌乱,学校还在紧张建设中。张桂梅守在门口,看着女学生们三五成群,拖拖拉拉地走动,生气地说:“你们做事情太慢,高中不是这样读的。”投奔女校的人周云丽1岁时,母亲就过世了,她和姐姐周云翠由父亲拉扯大。父亲有残疾,经常早出晚归,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他种西瓜、芒果,养猪,以及帮别人除草。一家人生活拮据,在居住的那间土木结构的老屋子里,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彩电。大约七八岁起,姐妹俩开始做家务,后来又帮忙干农活,去集镇上卖菜。因为家里没有儿子,又是单亲家庭,他们家在村里
21、没少受人欺负。父亲希望她们能走出大山,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读书。_年,姐妹俩同时初中毕业。家里没有钱,父亲到处筹钱,很是忧愁。周云丽眼见父亲站在猪圈门口、院坝边上、关毛驴的地方,一根烟接着一根抽,一语不发。中考前夕,周云丽听初中班主任说,隔壁在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由华坪民中的一位教师过去管理。那里不用交学费,只要花一些生活费,那时候,一般高中每学期一千多元学费,另外还有学杂、住宿费等。周云丽听后兴奋地跑去看,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后来,姐妹俩都报了华坪女高。那一年,张桂梅到云南师范大学做宣讲,提出阻断女子世代贫困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当年的毕业生张红琼。出生于农村的她,家里有七姐妹,作为唯一的大
22、学生,她对此深有感触。张红琼毕业后,跟着张桂梅来到华坪县,成为华坪女高的一名数学老师。她记得,_年8月8日,他们几个教师去学校,地上全是水泥,教室里落满灰尘,乱糟糟一片。张桂梅带着他们搞卫生,打扫教室,把“儿童之家”的床扛过来,之后安装、铺床铺,并把学生的名字贴好,干了整整十天。事实上,刚开学时,华坪女高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厕所、食堂,围墙。杨文华回忆,当时那里很糟糕,根本不像一所学校,男老师住在楼梯间,女学生坐在教室角落。很快,张桂梅发现,招来的学生底子差,每次考试县里排名,华坪女高总是垫底。她很着急,去外地学习教学方法,试图让学生自主讨论,但结果更糟糕。“有的学生,老师跟她讲了八遍,她还是
23、不会做,坐在那里哭。”张桂梅压力非常大,她去丽江市找领导,说她们的学生不排名次,市里的领导也同意了。但她转念一想,学生成绩上不去,来学校白吃白喝三年,又有什么意义?没过多久,当时学校的17位教师走了9个。张桂梅没有办法,到教育局找杨文华。杨文华安慰她说,如果实在干不下去了,就把学生并到华坪一中。事实上,早在华坪女高创办以前,他就曾建议在华坪一中办一个“桂梅班”,但张桂梅没同意。她不愿意放弃,相信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总会改变这种现状。别人早上六点起床,她们五点多起床;别人晚上十点睡觉,她们有学生十二点还在走廊看书。高中三年,她们每个暑寒假都补课,最多放半个月的假。农村的孩子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央视 榜样 事迹 心得 张桂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