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某市中心城区“10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修订稿)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某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xx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1.1 目的11.2 适用范围11.3 工作目标11.4 工作重点21.5 组织和审批21.6 社区单元划定2第二章名词解释32.1 完整居住社区32.2 10分钟生活圈32.3 人口规模32.4 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32.5 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32.6 1.Q月艮jIJL32.7 老旧L区生活圈42.8 Jfl42.9 42.10 城市家具42.11 -*4第三章生活圈服务体系及基本要求43.1 复合高效的社区服务一“综合服务圈”53.2 均衡多元的休闲空
2、间“全民健身圈”63.3 健全周到的长者照料“养老服务圈”83.4 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健康医疗圈”103.5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圈”113.6 全龄覆盖的人文培养一“就学便利圈”123.7 绿色健康的慢行环境“绿色出行圈”133.8 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便捷消费圈”143.9 安全保障的基础配套“市政提质圈”15第四章生活圈综合建设指引164.1 设施设置形式及规划建设要求164.2 “一站式”布局(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指引19第五章生活圈规划布局分类导引205.1 老旧社区生活圈205.2 新建社区生活圈215.3 新规划社区生活圈215.4 特色社区生活圈22第八章建设仃动指引2
3、26.1 226.2 队伍组织236.3 2364带IJ定计划246.5 建设实施256.6 运营保障26第七章附则267.1 生效日期267.2 动态更新27附表28附表一:“10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一览表28附表二:“10分钟生活圈”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一览表36附表三:“街道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内容38附表四:“社区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内容39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围绕便民宜居和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特制定本导则,形成本市“10分钟生活圈”
4、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引。1.2 适用范围1、本市中心城区涉及到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建设项目,宜参照本导则开展编制、管理和实施工作,XXXXXX可参照执行。2、本导则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1.3 工作目标1、明确“10分钟生活圈”规划和建设标准。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等,结合本市实际,细化完善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内容和形式,指导“10分钟生活圈”规划,实现便捷可达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2、指导“10分钟生活圈”的有序实施。从行动计划的拟定、行动主体的构成和职
5、责、行动推进流程等方面,制定健全长效的社区生活圈实施机制,指导规划和各项服务设施的实施,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区生活圈。3、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力量,从发展诉求、方案决策、行动组织等方面,提高社区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第5页共j47页感、安全感。1.4 工作重点针对新旧城区差异明显、居民需求多样化等问题,分区分类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生活圈规划布局、设施配建标准和建设引导要求;结合居民日常生活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的使用需求,集约、精准、高效地配置各项公共服务要素。1.5 组织和审批
6、对现有规划进行评估时,涉及到规划编制调整或建设项目审批的,参照相关要求,进入规划和项目审批程序,过程中注重发动社区居民及所处街道的积极性。1.6 社区单元划定1.6.1 划定原则因地制宜结合某市实际,统筹划定和调整居住社区范围,合理划定社区单元。可达性一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考虑城市功能布局及其人群的需求特征的差异化,保障各类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完整性以城市道路网、自然地形地貌和现状居住小区等为基础,避免河流、高速公路、高架道路、大型绿化带的分割,保证空间的相对完整性。服务性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范围相对接,便于推进各项服务设施的实
7、施和使用。1.6.2 基本规模结合某市实际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原则上单个居住社区以0.51.2万人口规模为宜;以高层为主、开发强度较高的居住社区,人口规模不宜超过2.5万人。某市中心城区”10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第二章名词解释2.1 完整居住社区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基本服务和设施的生活单元,也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服务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2.2 10分钟生活圈是以完整居住社区为基本的生活单元,以家为中心的10分钟步行距
8、离为服务半径的公共设施服务圈;提供满足居民基本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2.3 人口规模指社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2.4 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在居民生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具有高频次使用特点的基础型设施,必须强制性配置齐全。2.5 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根据社区需求自行配置的特色型设施,旨在促进生活品质和邻里关系,可结合社区需求特征选择性配置。2.6 便民服务中心以社区居民为服务主体,集党群服务、文化活动、休闲健身、医疗卫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2.7 老旧社区生活圈指已建成有一定年代、空间资源紧张、社区服务水平提升难度相对较大的社区生活圈,社区主体不局限于20x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
9、区,还应包括中心城区内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的居住小区以及村民集体建设等居住单兀O2.8 互助角为社区提供邻里线上线下供需互助、闲置修补工具、二手商品交易的服务设施。2.9 共享厨房为社区提供分时租赁服务与厨艺课堂、亲子知食课堂、饮食主题活动的服务设施。2.10 城市家具是指城市中各种户外环境设施,包括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卫生设施(公共卫生间、垃圾箱、饮水器)、道路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公交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2.11 心灵港湾为社区居民提供缓解压力、发散思维、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服务设施。第三章生活
10、圈服务体系及基本要求根据居民需求层次,围绕复合高效的社区服务、均衡多元的休闲空间、健全周到的长者照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龄覆盖的人文培养、绿色健康的慢行环境、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安全保障的基础配套等九个方面,提供9大类、33项基础保障型、X项品质提升型公共服务要素,打造“综合服务圈”“全民健身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社区文化圈”“就学便利圈”“绿色出行圈”“便捷消费圈”“市政提质圈”。各类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相关专项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3.1 复合高效的社区服务“综合服务圈”3.1.1 目标提供便捷高效的基本政务服务,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智能联动、功能完善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网络
11、,打通市民办事需求“最后一米”。3.1.2 配置设施配置社区综合服务站、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等。有条件社区可设置互助角、共享厨房等提升型服务设施。3.1.3 规划建设要求1、强化社区自治,保障社区基层办公,培育社会组织的成长,方便为居民提供服务。2、社保服务、生活缴费、法律援助等相关政务部门按照该放则放,应沉尽沉的原则,将相关职能下沉社区。3、每个社区设置一处社区综合服务站,建筑面积以800平方米为宜,设置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活动用房、阅览室、党群活动中心等。4、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或居民自管等方式,提高物业管理覆
12、盖率。新建居住社区按照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要求配置物业管理用房,既有居住社区因地制宜配置物业管理用房。规模较小的小区建议打开围墙,与相邻小区统筹设置物业管理用房。5、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3.2 均衡多元的休闲空间“全民健身圈”3.2.1 目标建设健身社区,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运动场地,满足居民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层次的体育健身及公共活动需求;突出本地特色,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公共空间。3.2.2 配置设施配置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游园、小型公共开放空间等。有条件的场地可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增加健康自检
13、区,提供一定的健康检测服务。3.2.3 规划建设要求1、每个社区至少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用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宜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等设施以及沙坑等儿童娱乐设施。2、新建居住社区建设一片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宜配置地掷球、5人制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门球等某特色和专业运动场地,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3、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建设游园、小型公共空间(“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等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游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发挥公共活动空间、健身步道等作用,引导广场舞、健步走等低门槛群众健身活动合理
14、有序开展,提供亲民、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服务。4、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既有居住社区要因地制宜改造宅间绿地、空地等,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小型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用地规模宜为400-1000平方米,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覆盖率达到100%o公共活动中心区以及居住人口密度大的居住社区内,小型公共开放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米。小型绿地广场周边一般满足D/H(高宽比)可保持空间处于舒适活跃范围,高宽比范围以1WD/HW3为宜。5、游园、小型开放空间的设置宜综合考虑朝向、周边环境控制、与人行道和建筑的关系因素。宜位于阳光充足的地段、最好为朝南向,风环境、声环境、日照条件宜人;广场舞等活动场地
15、的设置应避免噪声扰民。6、各类健身及活动设施宜兼顾社区内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幼儿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老年人健身与休闲场地。各类活动设施包括幼儿和儿童的游戏器具、青少年运动的运动器械和为老年人健身与休闲实用的设施。户外活动场地的配置与设计宜以居民的年龄结构为基础,其分类与设计根据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活动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行为特征来进行。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的位置宜尽可能利于家长能够及时、方便甚至在户内进行监护,一般有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保证基本没有机动车交通的穿越。考虑亲子活动设施的设置,如沙坑等。同时,需要考虑家长监护或陪伴时使用的休息设施,也宜考虑到成年人或老年人在监护或
16、陪伴时相互交往的可能。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宜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地段,功能上包括球场、滑板场地等。老年人的健身与休闲场地宜考虑不同时段和不同人群共享使用的特征,应设置休憩设施,附近宜设置公共厕所;同时需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设置要求。7、各类公共活动场地的设计应满足某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老城区结合土壤、地质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在植物种植、地面铺装、休憩设施等方面建议如下:(1)植物种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合理搭配;乔灌木合理搭配;满足公共空间活动和服务功能,保证公共空间内夏季有植物遮阴,冬季落叶树种能透进阳光;采用舒朗通透的植物配置,保证公共空间的视觉通透性;需要塑造特色的公共空间,可
17、考虑彩叶树种,突出四季色彩景观,形成立体景观环境。(2)地面铺装:透水地面铺装率建议N50%。(3)休憩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和公共建筑周边布置休憩座椅,形成交流场所;座椅的摆放方式宜有利于促进社会交往;休憩设施数量宜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座位数建议在20-150个/公顷;注重休憩设施的多样性;座椅包括可移动座椅、固定单人座椅、固定长椅、坐人矮墙、花池边沿、可坐台阶集中类型;坐人矮墙和可坐台阶占所有座椅的比例不大于5;禁止在可坐设施上设置钉子、围栏以及其他妨碍座椅使用的材料。8、游园、小型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充分彰显文化内涵,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具有某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空间形象,塑造高品质的公
18、共环境。从人的活动需求出发,加强人文活动主题与内容的策划,增设公共艺术品,提升空间活力、吸引力和整体文化氛围;注重城市家具的风格化、艺术化设计,选用与公共空间风貌相匹配的街道家具,提升某市文化品质。3.3 健全周到的长者照料“养老服务圈”3.3.1 目标打造某特色养老,构建灵活共享和均衡复合的医疗养老体系,丰富居家养老设施内容,关注老人身心需求。3.3.2 配置设施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嵌入微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住养和其他照护服务。3.3.3 规划建设要求1、加快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为老龄人口生活提供便利。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区养老
19、服务体系,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2、每个社区宜设置一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综合服务站统筹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居家日间生活辅助照料、助餐、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3、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处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有条件的社区不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要合理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娱乐和办公功能。基本配置“六室”,即日间休息室、阅览室(含书画室)、就餐室(含配餐间)、康复训练室、多功能活动室、办公室。其中:(1)休息室要配有可提供4人以上休息的躺椅或床位,并配有降温、取暖设备,配有可供老年人短时间存放个人物品的柜子;房间宜单独设立,以保证老年人休息需要。(2)就餐室要配
20、备可供20名以上老年人同时就餐的餐具、桌椅及消毒等设施。(3)书画阅览室要配有桌椅、书架、画案等工具和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图书、报刊、杂志等。(4)康复训练室应配备按摩床(椅)、平衡杠、肋木等老年人安全使用的健身康复器械和设备。(5)多功能活动室的设置一方面应供日托老年人聚会聊天,另一方面可满足中心开展娱乐、讲座、培训等集体活动的需要,应配置电视机、投影仪、播放等设备。(6)办公室可一室多用,具备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应用等功能。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置心理疏导室、医疗保健室、网络室、洗衣房、浴室(理发室)、厨房、库房等其他辅助用房。有关功能室可根据房屋实际,在确保安全和符合养老设施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的前提
21、下合并设计。4、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新建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或者本小区养老服务用房设施,按“四同步”要求落实。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未达到每百户20平方米标准要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配置到位。5、宜设置在建筑物一、二、三层,并设有独立出入口,不宜安排在地下层、半地下层或夹层,位于二层以上的应设置电梯或无障碍坡道,并应满足相关日照标准要求。6、建立服务清单。建立规范的居家和社区养老基本服务清单,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或组织,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护理、日间照料、老年康复、文体活动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3.4
22、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健康医疗圈”3.4.1 目标打造健康社区,建立高覆盖、高品质、全方位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满足居民日常小病看诊、取药、滴液等基础性门诊医疗服务需求,以及各类家庭成员的日常保健护理需求。3.4.2 配置设施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可增加心灵港湾、康疗中心等设施,满足心理疏导与咨询、各年龄群体保健、慢性病跟踪、愈后治疗等需求。3.4.3 规划建设要求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县(区)级政府举办为主,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全部实行公建公办或公建民营;不宜与菜
23、市场、学校、幼儿园、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站、垃圾转运站等设施毗邻;如独立占地宜建设为低层、多层建筑;如配建应为相对独立区域的首层或带有首层的连续楼层,且不宜超过四层。2、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宜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加以补充。3、每个社区应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宜为150m2,提供预防、医疗、计生、康复、防疫等服务,且应安排在建筑首层并应有专用出入口。若社区内已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社区可不再设置。4、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职能全覆盖,多方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医疗联合体模式,满足社区群众基本医疗需求。3.5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圈”3.5.1 目标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 某市 中心 城区 10 分钟 生活圈 质量 规划 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9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