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25《挑山工》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挑山工》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5挑山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挑山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认识“泰、杖、敞、拘、蕴”等5个生字。2 .默读课文,梳理信息,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比对表格,理解挑山工语言中隐含的深刻哲理。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境说话等,体悟挑山工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向上攀登的精神力量,并从中受到激励和启迪。【教学重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比对表格,理解挑山工语言中隐含的深刻哲理。体悟挑山工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向上攀登的精神力量,并从中受到激励和启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学习活动一梳理感知:认识一种职业1 .出示插图,复习
2、学法出示课文中“哈尔威船长”和“黄继光”的人物图像,回顾之前是如何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这两篇课文的。回顾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2 .揭题导入,感知人物今天我们学着运用这种方法,把视角从大人物的身上转换到一位小人物的身上一一挑山工(1)赏画激疑:欣赏课文插图中的挑山工,说一说,“挑工山”是个怎样的职业?(2)资料补充:挑山工,就是靠人力把一些生活用品或是货物等从山下挑着担子运到山上去的人。泰山海拔1540多米,足有6000多级石阶,山顶上游客、道士的日常用品,庙宇、山路维修的改造原料,大都是挑山工用双肩挑上去的。3 .默读略读提示,说说本课的学习任务。4 .
3、任务构建:挑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职业?他们又是怎样登山的呢?我们先来完成略读提示的第一个任务。5 .出示名片,完善信息(1)自由默读课文。(2)查找信息: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完善挑山工的名片。6 .独立阅读,梳理信息,在学生完成之后,展开集体交流,重点交流以下内容:(1)查找信息:说一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出示: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自由读、指名读挑
4、山工登山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八画一画,看视频动了解挑山工如何登山。(2)为什么这样登山,找一找,读一读。出示: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齐读: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3)聚焦:“搭、垂、一甩一甩、起步、登上、转过、斜行、转回来”等动词。7 .品析体会:联结书本插图,丰富形象,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形象?身体结实;工作艰辛;身负重担,埋头挑担。设计意图:立足单元学情,迁移学法策略,从旧知到新知,从单篇到整体,回扣语文要素,落实核
5、心素养。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要体现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一贯性、连续性、渐进性和纵深化。从旧课的学法回顾,到本课的学用尝试,是从旧知到新知的联结,是阅读策略的迁移,这样就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而不是“孤篇”教学。挑山工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行当,教者设计了“职业名片”这一创意任务,既是对挑工山这种职业的信息梳理,为下文的感受人物品质做好铺垫。但更重要的价值是通过“职业名片”中的三项内容(登山动作、行走路线、工作照片)的填写,引导学生聚焦挑山工的动作描摹和行走路线的曲折上。通过动作细品、句式比较和画折尺形图,体会挑山工负重登山的劳累辛苦和行走路线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挑山工 25挑山工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5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7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