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2022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2022目录CATEGORY第一部分目标与原则第一章总则01编制目标I适用范围I基本要求I与现行标准、规范的关系第二章术语03第三章基本规定07总体目标要求II绿色建筑设计营建原则第二部分设计与导引第四章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104.1场地要求与评估选址安全性I选址生态性I场地评估I废弃场地再利用I既有建筑再利用4.2场地生态保护生态廊道有效延续I自然环境有机共生I场地生态修复I施工污染防治4.3城镇风貌协调城镇山水格局协调I城镇轮廓线和街道协调I地域建筑风格呼应I城镇历史文化彰显4.4绿化景观设计绿地指标控制I乡土植物配置I水体生态化设计I水体生态化设计I雨洪控制规
2、划I低影响开发第五章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高效利用305.1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率I地下空间利用I节地停车方式5.2公共设施共享国共设施可达瓦I公共设施复合高效I建筑开放空间共享5.3空间高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率设计I适应性空间设计第六章场地微气候优化376.1场地光环境优化改善日照建筑布局I避免光污染6.2场地风环境优化场地风环境舒适性I改善通风建筑布局I特殊地形风环境优化6,3场地热环境优化场地下垫面设计I材料吸收率控制I空调外机位置6.4场地声环境优化场地噪声控制I降噪建筑布局第七章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质量501.1 适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关键指标控制I腔体设计I遮阳设计I自然通风I动式
3、太阳能利用I自然采光1.2 地域适宜的围护结构设计复合表皮I屋顶设计I墙体设计I地面设计I门窗设计7. 3室内环境质量改善噪声防治I室内空气质量8.1材料资源节约利用材料选择原则I减少纯装饰构件I建筑工业化I建筑废弃物管理8. 2水资源节约利用供水系统I节水器具和措施I非传统水源利用I污水绿色处理8. 3设施设备节能供配电系统I照明系统I动力系统I空调系统8.1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系统I热泵系统I风能建筑一体化I生物质能利用8.2 建筑智能化与建筑运营管理用水监测I照明智能控制I能耗监测管理I能耗监测管理I建筑能源资源管理机制第九章建筑安全性和以人为本设计949.1 建筑安全性建筑构
4、件安全牢固I建筑安全防护措施I防滑设计9.2 减灾和适灾韧性抗震性能I应对洪涝设计I应对地质灾害设计I救援疏散和应急避难设计9.3 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I生活垃圾分类I使用者控制I鼓励使用楼梯9.4 人文关怀设计无障碍设计I全龄化设计I亲自然设计I居民参与设计第一章总则CHAPTER 1: GENERALPRINCIPLES-1总则GENERALPricinples1.0.1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法规,加快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开发推广,全面推进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工作的开展,引导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和指导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的设计,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小城镇
5、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应在遵循本导则,1.0.3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广应用新技术,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4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浙江省小城镇的地域特点,遵守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在实现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原则,并体现出开放性与共享性。1.0.5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第二章术语CHAPTER 2: TERMI
6、NOLOGY2术语TERMINOLOGY2.0.1小城镇smaI I town2.0.2绿色建筑 green buiIding2.0.3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2.0.4建筑全寿命期buliding Iife cycle2.0.5被动措施 pass i ve techn i ques2.0.6主动措施 act i ve techn i ques2.0.7光污染Iight polIution2.0.8绿色建材 green bui Iding mater i a I建制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建成区范围以及仍具备集镇功能的原乡政府驻地。在全寿命期内,节约斐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
7、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8、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环境性能。通常包括供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建筑表面反射的光线和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照明装置发出的光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2.0.9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Ie mater i a I2.0.10可再循环材料 recycIable mater i a I2.0.11可再生能源 renewabIe energy2.0.1
9、2非传统水源 nontrad it ionaI water source2.0.13再生水 rec I aimed water2.0.14下沉式绿地 sunken green belt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再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空气能(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等。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15生物滞留设施 b i oretent i 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
10、I2.0.16生态驳岸 ecologicaI slope protect i on2.0.17复合建筑表皮 composite architectural sk i n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
11、土壤层、过滤层构成。包括:生态滤水带、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是广义下沉式绿地中的一种。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复合建筑表皮是一种集建筑意向、功能、生态等设计逻辑为一体的综合化表皮体系,通过对复合表系统化的设计,形成对建筑环境、文脉、特殊功能等需求的系统性有效回应,形成更加理性客观的建筑生成逻辑。2. 0.18太阳能光伏系 统SOIar photovoltaic (PV) system利用太阳电池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简称光伏系统。2.0.19
12、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地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等。2.0.20空气能热泵热 水系统a i r-source heat pump water heater system空气能热水系统是利用热泵原理,以消耗一部分电能为补偿,通过热力循环,把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吸收进来,经过压缩机压缩后转化为高温热能,加热水温。第三章基本规定CHAPTER 3: BASICRULES3基本规
13、定BASIC RULES3.0. 1 总体目标在浙江省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浙江省小城镇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3.0.2基本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浙江省小城镇的城镇规划和项目选址等相关要求。3. 0. 2绿色建筑营建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特点,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生态技术。同时,需要从纵向的历时性和横向的共时性出发,整体性地把握地域文脉,既重视地域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与
14、生态技术的传承与转译,也要强调小城镇与自然山水格局、城镇风貌肌理、街巷空间尺度等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2)适宜技术原则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采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系统地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率,优化管理调控体系,用较小的投入和代价,获得较大的绿色。(3)以人为本原则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以使用者为核心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营造宜居舒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安全舒适、生
15、活便利等需求,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考虑到小城镇居民中儿童和老人的占比较高,需要强调适老化设计和全龄化设计。3.0.4 整合设计理念3.0.3 小城镇分类(4)全寿命周期考虑建筑领域的全寿命周期指的是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修保养,直到拆除的全过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全寿命周期理念,并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建筑的全过程,提升建筑设计的绿色性。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特点,将浙江省小城镇分为
16、滨海岛屿类、山地丘陵类、平原类和水乡类共四种类型小城镇。应结合各类型小城镇中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建筑设计,选择性利用本导则的条款,尤其在城镇风貌协调、城镇自然格局协调、建筑适灾设计等方面有所侧重,详见具体条款。第四章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CHAPTER 4: SITEECOLOGICALPROTECTIONANDTOWNFEATURESCOORDINATION-io-4.1:?选址生态性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并不应占用基 本农田、耕地。D 4.1.4废弃场地再利用优先选用已开发场地,鼓励对废物场地、 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利用。4.1 场地要求与评估41.1选址安全性场地应安全可靠,选址避
17、免危险地段。4.1.3 场杷评估对场地内外的资源和设施进行调查和利用评估。4.1.5 场地既有建筑再利用将场地内既有建筑纳入场地规划设计,避免规模拆除。4. 2.4施工污染防治减少施工活动造成的污染4.2 场地生态保护4.2.1生态廊道有效延续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4.2.3场地生态修复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B4.2.2自然环境有机共生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4.3城镇风貌协调4.3.1城镇山水格局协调保护城镇景观,尊重山形水势。4.3:3地域建筑传承与更新4 3: 2城蕉轮廓线和街道协调营造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镇轮
18、廓线, 考虑从主要道路等看到的建筑视觉感。4. 3. 4城筑历史景观保护继承和保护城镇历史景观,保留居民对 原有地段的认知性。在建筑风格色彩和材料上呼应城镇既有的地域建筑。4.4绿化景观设计4.4.1绿地指标控制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满足绿地 面积、绿地率等指标的要求。4.4 3水体生态化设计运用生态化手法,对场地内水体进行 设计和利用。4.4 2多土植物配It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 合理配置多种植物。4.4. 4祠洪控制规划保证场地排水防涝安全,并对雨水进行 收集利用。4.4:5,低影响开发通过生态化措施,实现良好的水文循环。4. 1. 1选址安全性鬻重要性专业|规运结水吃电
19、圜基本要求设计策略与措施1.台风“对一低影响开发策略4.1场地要求与评估场地条件应安全可靠,选址避开地质危险地段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远离危险源和散发污染源的威胁。1 .场地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安全可靠:(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地段;(2)应避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4)场地内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场地内部及附近应无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污染散发源(5)场地内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土壤氨浓度应符合规定。2 .不同类
20、型小城镇应在场地设计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自然灾害威胁: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防范和应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段;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应注意规避和防范河水泛滥、内涝等灾害。利用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维持项目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自然水循环,以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详见“4.3.5低影响开发”2. i菰施害应对一一 工程防范和生物防范4. 1.2选址生态性控:重要性专业|规建结水身电景|基本要求设计策略与措施生态缀冲带通过工程防范和生物防范应对地质灾害:(1)加强场地的地质勘察,进行充分全
21、面的实地勘查与监测工作。(2)工程防范:排(截)水工程、支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搬迁和避让等。(3)生物防治:与场地自然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种植护坡、植树造林等方式改善周边生态环境。m场地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耕地。1场地选址应避开湿地、海滩、森林、河流水系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如确实需要在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设,需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设置生态缓冲带。2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选择时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不应占用和破坏自然海岸线,不应破坏近岸海域;不应在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
22、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等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围填海建设。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湿地、湖泊、水库、河流水系等生态环境敏感区。水系蓝战z生态爆冷区 ) 海水设区邻近湿地、公园、林地、河流等生态敏感区的地块内设置一定范围的禁建或限建区域作为缓冲带。4. 1.3场地评估导十控重要性专业I规建结水限电|景|3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是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调查和利用评估。设计策略与 措施1.自稣资源和 生物资源评估应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小城镇 绿色 建筑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7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