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著录问题探析.docx
《《尉缭子》著录问题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尉缭子》著录问题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尉缭子著录!獭耕关于尉缭子的作者以及其成书时代的问题,汉志以降至于隋,学者皆无明说。尉缭子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汉志中著录有两部尉缭,一部归为兵形势家类,计有三十-篇;另一部列在杂家类,二十九篇。今本尉缭子源于宋代武经七书本,只有五卷二十四篇,篇数与卷数均不相符于汉志中著录的兵形势家或杂家尉缭的卷数和篇数。故而对于今本尉缭子当属于汉志里著录的兵形势家还是杂家的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但历来说法不一,未有定论。一、已有的研究成果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整理出以下8种主要的观点:1 .何法周共发表过四篇有关的论文:尉缭子初探、再论尉缭子、尉缭子补正、尉缭子与互著法一三论尉缭子。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群书治要
2、所见尉缭子是原杂家本,竹简本和宋武经七书本是原汉志中的兵家本尉缭。2 .钟兆华关于尉缭子某些问题的商榷认为尉缭子原本是两本著作,一部是兵家,部是杂家。3 .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认为今本是原汉志中所著录的杂家尉缭。4 .龚留柱尉缭子考辨认为今本尉缭子是原兵家、杂家两个残本尉缭的合编,其中前卜二篇属于杂家,后十二篇是兵家。5 .徐勇尉缭子的成书、著录及其相关问题指出尉缭子并非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而是由尉缭及其弟子在不同时期写成的作品合编,散佚之后的剩余部分又合成了今本尉缭子。6 .李桂生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关系新探认为战国古本尉缭经过秦汉时期的增益形成了杂家、兵家两种本子,在后世的流传中兵家亡佚
3、而杂家独有。7 .徐召勋学点目录学认为汉志中的杂家、兵家尉缭是同一部书,之所以汉志将其分别著录在杂、兵两家是因为用的是“互著法工8 .袁宗庙尉缭子时代考指出杂家尉缭的撰者当另是一人,非兵家秦始皇时之尉缭。以上8种观点虽然各有其主要论据,却又各有疏漏,仍有着商榷的余地。第一种观点仅以篇数、篇名及文字风格的小异就将竹简本当做是杂家尉缭,宋武经七书本看作兵家,还是值得重新斟酌和考证的。根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发表的竹简本尉缭子释文时前言所说,简本兵令篇是不分上下的。那么,怎能可以据此推断出汉志中杂家29篇与兵家31篇是由兵令上下、兵教上下分合而成的呢?第二种观点,认为杂家尉缭亡佚于隋代之前。魏徵等
4、收入群书治要的尉缭子,隋志著录于杂家、五代刘峋修撰的旧唐书、欧阳修等修撰的新唐书亦将其收录于杂家。那么,这些列于杂家的尉缭子又作何解释?太平御览等书也引用过明显不属于兵家的语句,杂家著录引用于唐宋几百年间又如何说通?第三种观点含义较为模糊,令人费解。认为今本尉缭子实际上是原汉志里的杂家尉缭,且一直到隋唐还是如此,是宋以降才将其改隶为兵书。此说自有可能,然而却无证据与根据。在论文第一节前一部分张烈论证了尉缭子这部兵书当是汉志所著录的杂家类,下半部却一再改口称之为是一部“杂家的兵书。可见他也知道今本书中主要论述的还是兵事内容。第四种观点言今本是古兵家与杂家两残本尉缭的合编。这种观点虽是一种可能,但
5、却未能解释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将尉缭子著录在杂家而却在宋史后才将其改录在兵家的原因。第五种观点似乎用了过多的揣测之词,为了说明家派的问题,将性质不同的两部书合成为了一部,因此非常牵强。故而只是一种可能的推测,并不能成为研究该书著录问题的依据。第六种观点与第五种观点相似。史记成书距秦仅百余年,且记载秦始皇与尉缭语甚详,但史记中却无秦国尉缭著述该书的只言片语,且其进言与兵事毫无关系,从侧面说明了兵家尉缭的作者当是梁惠王时尉缭所作。秦国祚短暂,又经焚书之祸,有秦一代流传与增益不大可能。从简本不避汉初诸帝名讳的角度来看,汉初所见兵家亦当是战国古本之流传,宋后尉缭子成名,更无增益附会之可能.与第五种观
6、点一样,在无充分且明确论据的情况下硬是把两部书合在起,然后又拆分成两部分,乃是过多揣度与推测。笫七种观点李桂生在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关系新探已有了较好的解释,故本文不再赘述。第八种观点的论证还有不少的漏洞。如尉缭若是梁惠王时人,必定会受到重用,必定名垂青史。这只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并无真实的依据,此其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句固然见于孟子,但此言亦多见于同时代著述之中,可见是其时流行之习语,其时人物自可人人采用,并无限制,此其二。明人余邵鱼列国志传只是小说作品,若以此为论据,难以服众,此其三。二、从“兵形势”概念来看,今本尉缭子当是汉志著录的兵家尉缭兵形势家,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兵家学派著
7、作性质的分类,计有十一部,尉缭子是现今所见的唯一一部的兵形势家类兵书,余皆亡佚。对该书的著录问题进行研究,今本尉缭子究竟是否就是班固在汉志中所列的兵家尉缭,那么今本是否反映了其“兵形势”特色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方面。所谓兵形势,班固在汉志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由此可知,“雷动风举”是言军队兵锋之盛;后发而先至”形容了军队行军之迅速:“离合背乡”肯定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之高:变化无常”赞扬了战术策略变化之巧妙:以轻疾制敌者也描绘了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纵观尉缭子,兵形势的军事理论论述与实际运用贯穿其中。首先,书中多次提到了“威制天下、
8、威加天下、天下无敌”等以天下为目标对象的语句,其王霸之气侧漏,称雄天下之意昭然,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1不仅从雷动风举的表意更从其深意上完美的诠释了其军事思想的盛兵之威。其次,许多认为今本是原杂家尉缭的学者多以今本后十二篇为军令作为其论据,但恰恰是在这些军令篇中就有许多是对兵形势的论述。如勒卒令规定了军队行军的旗鼓号令的制度与指挥问题,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1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1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经卒令系统论述了以章、羽等标志区分队列战阵的方法:踵军令则对军队的作战行军进
9、行了全方位排兵布阵,“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为辱众。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日: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再次,在攻权篇中,尉缭对离合背乡”这一为兵形势家所推崇的兵贵神速思想也有着精辟的论述,“故凡集兵千里者旬日,百里者日,必集敌境。卒聚将至,深入其地,错绝其道,栖其大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数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毫无疑问,集中兵力,行军迅速,进攻敏捷,兵锋神速之下又有何敌不克!再则,“变化无常”,在先秦兵书中也有着其共同的、一般性的特点,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尉缭子一书中主要表现为战术的多样性变化
10、:在作战总原则方面,“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2,即攻势作战要出敌意料,防御作战则在于巧妙的伪装;在作战指导方面,要注意“奇正”的互相配合,勒卒令指出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货后,制敌者也”,另一方面还要广施权变,用以欺骗和迷惑敌人,战权篇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最后,兵形势家推崇轻疾制敌的主要原因还是看到了战争对于国家经济严重破坏的消极影响。轻疾制敌,顾名思义,是在轻兵疾战的基础上升华成的速战速决的作战指导原则。战威篇载:“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进而以雷霆之迅速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溪,乃至高山陵之,水深绝之。”全书中这些反映兵形势家特点的论述都充分说明,今本尉缭子不仅不像
11、有些学者所说的迥异于汉志中所说的兵形势家一类的议论,更不像有些学者说的后十二篇只是单纯的军令,当是源于战国占本兵家的尉缭。三、杂家尉缭疑是秦始皇时尉缭所作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尉缭两部,一部列于兵形势家,计三十一篇,下无注;另一部列于杂家类,二十九篇,下自注“六国时。”唐人颜师古汉书注引刘向别录言“缭为商君学。”可见颜师古认为此部尉缭是属于杂家类的。对于该书的作者及其年代问题,学界至今争论纷说的原因在于,现有史料中并无梁思王时期尉缭的记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始皇帝十年(前237年),“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宋以降,疑古风气转激,截至清季,学者推波助澜
12、,以致其书真伪竞也颇受质疑。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早期的兵书竹简,从书的风格以及不避汉初诸帝“邦、盈、恒、启、彻等名讳上来看,这批竹简至晚成书应是秦汉之际。从该书显示身份的语句、时代特点、时间年表、战争规模等方面来看,今本尉缭子应是梁惠王时尉缭的著述无疑。通过对比班固对兵形势家的定义以及考察今本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部先秦兵书应当就是汉志里所说的兵家尉缭,是梁惠王时尉缭的著述。至于如有些学者所言,观梁惠王时历史并无尉缭此人记载的问题,通过对今本的考察,该书作者尉缭可能是效力于魏军军中的中下级军吏,原因有三:首先,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吴起与秦战并颂扬吴起,也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尉缭子 著录 问题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7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