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研究--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docx
《“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研究--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研究--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研究-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新一轮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提倡学习活动要凸显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基于此,一些课堂,打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名义走向了另外的岔路:有些课堂“多学不教”,只有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教”,语文课堂看似热闹,实则走偏;有些课堂“先学后教。但多为无效设计,课堂活动看似“生本”,实则低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低层次发展”甚至不发展,这值得许多语文教师认真反思。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针对的就是这种问题。本文谈及的“前置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了解学习者已
2、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符合学习者实际情况的教学案,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的准备。下面笔者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一、有效设计:以学定教,引发主动探究的热情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述、学生记诵的灌输性学习,老师问一问,学生动一动,缺少主动思考探究的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指出,“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多、快、好、省地学习知识,并不意味着高效的、有深度的学习。”诗歌往往短小精练,学生读不懂或理解不深入是常有现象,教师必
3、须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积累,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笔者在执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课时,曾做了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总是游离在我的预设之外。学生能够联系滚滚洪涛的意象说出诗中描绘的宏大阔远的自然景观,能够通过“力”、大量感叹号等体会到澎湃激扬的热切情感,但是说不出俯瞰地球、号角响彻寰宇的巨人形象。细细想来,我才明白,我设计的这个“怎样的形象”是一个太宽泛的表达,“怎样”只能让学生考虑到形象呈现的方式(自然景观)、状态(澎湃激扬),而不能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想到它的人物象征意义。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
4、了教学思路,设计了一个前置评价的教学案,把上述问题改成:“为什么作者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而不是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学生的先学反馈来看,学生能够联系前一课学过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中的“独立寒秋”的“立”,谈到“立”更有凌云之气,更庄重、严肃、顶天立地,而“站”有多种姿态,谈到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巨人气概等。从两节课学生的不同反应来看,有效的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设计,更能引发学生的正向思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宽泛、太难,导致学生找不到回答的切入口,从而思路跑偏、跑远。据此,笔者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斟酌比较,又预设了4个问题,形成完整的教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2:地球
5、边上在哪里?问题3:“放号”是偏正短语还是动宾结构?问题4:“我”和太平洋谁大?拓展5:我来出题。在前置评价背景下,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先学后教”,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让学生自主先学有所得,自然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为后续上课更有针对性的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设计意图:沿波讨源,碰撞思维品质的火花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展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新课标中也要求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能“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在前置评价背景下,结合教师课前的预设问题,教师
6、能够形成一定的结果性预设,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启发引导学生各展其言,各阐其理。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有效的课前预设能驱动兴趣,课堂上因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每个人因为个体差异而生发的不同层面疑虑的阐释、交流和碰撞继续激发兴趣,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魅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堂教学中,笔者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就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这五个问题,涵盖了诗歌的形象、意象,语言的揣摩、鉴赏,内涵的解读、反思和作者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的理解,对文本解读全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话可讲;同时问题完美贴合标题,由浅入深,又可以以“我是这样理解标题的
7、”为抓手串起整个诗篇的知识链条。问题1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前一课刚刚学过沁园春长沙的“立”,可以通过字词的品读来展现学生在诗歌语言文字鉴赏上的能力,符合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素养的要求。此外,视课堂具体的效果可以继续点拨学生琢磨“立”的着意性、象征性和“站”的实际性、有限性,体会一个“站”在那里的人和“立”在那里的人的不同。问题2的设计,笔者旨在通过地理位置的解释(北冰洋比太平洋更像在地球边上)让学生关注诗歌宏大、波澜壮阔的意象和意境,“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构成雄奇磅礴的意境,给予学生审美体验。让人惊喜的是,结合课前补充给学生的资料,加上学生课下收集的其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生 中心 前置 评价 教学 设计 研究 地球 边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7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