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docx
《2023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布加综合征(BCS)是以肝静脉和/或其开口至右心房段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后性门静脉高压伴或不伴下腔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肝血管病,而心脏、心包疾病或肝窦阻塞综合征所导致的肝流出道阻塞,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并不属于该定义范畴。BCS可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BCS和继发性BCSo前者是由于体内高凝状态或骨髓增殖性疾病造成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及闭塞,后者则是由于外来压迫或浸润(如囊肿、脓肿、肿瘤等)从而阻断肝脏血流。目前还有一种更为公认的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BCS分型,即根据肝脏流出道阻塞部位分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1肝静脉阻塞
2、型BCS流行病学尽管关于BCS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但总体上看BCS仍然是一种罕见疾病。根据一项全球范围的Meta分析,BCS的年发病率为0.1684.09/100万,总患病率为2.4033.10/100万,且在不同地域存在差异。西方的BCS总体发病率高于亚洲(2.0/100万vs0.469/100万),但在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地,BCS的发病率则明显升高。据报道,我国现已有超过20000例BCS患者,且集中在黄河及淮河中下游流域,是全球BCS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在西方国家和亚洲之间,BCS的分型及病因也存在差异。肝静脉阻塞型BCS是西方国家常见的BCS类型,大部分源于相关疾病,例如阵发性睡眠性血
3、红蛋白尿、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倾向。而在我国,下腔静脉阻塞型或混合型BCS则更为常见,约70%的病例以静脉隔膜形成为特征性病理变化,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既往血栓机化或是感染有关,尚未有研究证实其与血栓性疾病有明显关联。目前包括肝静脉阻塞型BCS在内的流行病学研究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现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范围较为局限,更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在部分诊疗条件不够先进的地区,BCS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而无法获取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其次,针对中西方国家BCS发病率及类型的差异,有研究提出其可能与一些流行病学因素,如居住环境、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富碘水体、麦款
4、饮食)、微生物感染等有关,但从发病机制层面缺乏相应的证据解释。因此,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及发病因素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仍然是该领域一项艰巨的挑战。2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亚型分型肝静脉阻塞型BCS累及单支或多支肝静脉,我国专家共识对其亚型作出进一步界定。(1)肝静脉三!l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均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当二者开口处形成5mm的隔膜,即可使肝静脉血流受阻。与西方国家肝静脉内血栓形成不同,该亚型在我国肝静脉阻塞型BCS中占82.1%,是我国肝静脉阻塞的主要病理特征。(2)肝静脉节段性阻塞:阻塞段位于肝静脉近心端且10mm时,被称为节段性
5、阻塞,占肝静脉阻塞型BCS的2.44%o(3)肝静脉广泛性阻塞:当肝静脉多支主干发生全程闭塞或重度狭窄,被称为广泛性阻塞,占肝静脉阻塞型BCS的7.63%,且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影像学上与肝窦阻塞综合征鉴别较为困难。(4)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当肝静脉远心端管腔内形成血栓,被称为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占我国肝静脉阻塞型BCS的7.83%,但该亚型是西方国家肝静脉阻塞型BCS最常见的类型。上述肝静脉阻塞型BCS亚型分型是我国多学科专家基于解剖学基础,从根本的病理变化出发,结合影像学统一的描述,兼顾传统定义制定而出,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3肝静脉阻塞型BCS临床表
6、现及诊断肝静脉阻塞型BCS总体病程进展较快,取决于肝静脉阻塞的部位及速度,其临床表现具有很大差异。肝静脉从解剖上分为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当只有其中一条肝静脉形成血栓或闭塞时,由于其余肝静脉的代偿及阻塞部位侧支循环的形成,15%20%的患者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肝静脉阻塞程度的进展患者往往会在6个月内逐渐出现纳差、乏力、黄疸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以及肝脾增大、脾功能亢进、难治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门静脉高压症状群。其中,腹水是肝静脉阻塞型BCS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62%83%,患者往往以腹痛、腹围增加、腹部膨隆等前来就诊。当3条肝静脉同时阻塞时,由于短时间内无
7、法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可出现暴发性BCS,约占肝静脉阻塞型BCS的5%,患者数天内便进展至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临床表现与肝炎肝硬化、药物或酒精性肝损伤等相似,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样缺乏特异性,因此对于肝静脉阻塞型BCS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3.1 多普勒超声多普勒超声可初步评估肝静脉阻塞的原因、部位、程度,同时描述肝、脾等脏器形态、肝内侧支循环血流模式,加之便携、无创、成本低、无辐射等优点,现为各种类型BCS的首选检查,具备良好的诊断效能,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到87.5%与85%o在肝静脉阻塞型BCS的急性期,超声下直接征象为肝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其间无血流信号或呈逆
8、向血流信号,可有低回声血栓充填。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则表现为肝静脉扩张伴交通支、肝内或肝包膜下侧支循环形成、肝叶比例失调(常见肝右叶萎缩、尾状叶增大)、肝实质回声信号不均匀、脾脏增大、腹腔积液等肝静脉阻塞的间接征象。对于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不同亚型,其超声特点见表1。超声应用于肝静脉阻塞型BCS的局限性在于其无法准确定位肝外侧支循环,且易受到肥胖、腹腔内气体等的干扰,无法指导介入及外科治疗的开展。衰1肝静脉阻塞型BCS亚型超声成像特点Table1UltrasoundimagingcharacteristicsosubtypesofhepaticveinocclusiontypeBCS亚金分型超
9、,”特点肝静脉/副肝静脓腴性阻塞肝龄脉段性Pll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肝龄脉阻塞伴血栓形成肝静脓和副肝静脉开IJ处条带样高I-I声流受阳.腆卜方肝静脉管腔扩张肝静脉近心段无血流肝一脉主干成条掌状回声,条索信号消失阻塞的肝冲脓管腔内南栓网声.Jt血流回声3.2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CTA可以显示肝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及狭窄的程度,具备较好敏感度(86.1%)和特异度(97.3%)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解剖结构,有助于术前评估及手术操作。在肝静脉阻塞型BCS起病的急性期,CTA显示肝静脉扩张伴管腔内充盈缺损的血栓征象,或肝静脉不显影,平扫期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增强期肝周实质因肝脏血流灌注
10、减少,强化延迟并减弱,而肝尾叶由于自身独立静脉引流,增强期强化明显,但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逐渐逆转,也被称作肝静脉型阻塞型BCS的翻转现象。在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亚急性及慢性期,患者CTA提示肝内外侧支循环建立、肝动脉代偿性扩张、肝叶比例失调,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呈马赛克或斑片状,以及平扫呈高(等)密度不伴强化的多发肝脏再生结节形成。CTA相较于超声,对于肝外侧支循环的显示更为准确,多期的增强成像对于肝脏灌注情况及肝脏实质变化评估更为直观,但存在费用较高及辐射等不足。3.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A在肝静脉阻塞型BCS的诊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93%与55%,且具有成像参数
11、多、无创伤、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不受脂肪和气体因素干扰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孕妇及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便平扫MRl也能够提供大量信息辅助诊断。肝静脉阻塞型BCS急性期血栓在MRA自旋回波序列呈现高信号,在梯度回波序列无血液流空信号提示血管狭窄或闭塞。肝实质在TiWi呈低信号,T2W1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期表现与CTA类似,均有肝周实质与尾状叶分区强化的翻转现象。在肝静脉阻塞型BCS的慢性期,MRA对侧支循环的位置、血液流向、血管内膜厚度等显示优于超声,能更好地观察肝脏实质及灌注情况,对于肝脏再生结节的显示亦更为敏感,表现为TlWl高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3.4 肝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静脉 阻塞 型布加 综合征 研究进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6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