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解(敬守版).docx
《金刚经注解(敬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经注解(敬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刚经原理与运用我们还是运用内业的基本知识来分析佛学金刚经的基本原理,会让人很快的领会到佛学的切身益处。也能更好的明白国学的奥妙!内业上讲过认识问题的基本规律。而金刚经却也是讲,怎样做到无上的正知正见。就像佛祖如来在金刚经里面说的,皆是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说,只是表述的方式有差别吧。这里采用三种方式注解,一、文意解,解释字面上的意义。二、原理解。解释内在的原理。三、运用解。讲解在现实中的运用。1.法会因由分第一那这部经典主要是讲怎么做到正知正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2、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文意解:如是我闻,是开头语,记叙佛祖如来的话语都是这么说。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地址名。这段意思是讲,如是我闻,那个时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到吃饭时间了。佛祖就著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乞食的方式是次第乞。就是一家家的乞过去。然后回到孤独园,把饭吃完,吃完后,把衣钵收的好好的。再洗好自己的脚,把座位铺好再坐到上面。原理解:听说,佛在世间的时候,一举一动,都是在表示佛法,通俗的说就是,一举一动都是在教导人们开悟明理,教导人们摆脱因迷惑而带来的烦恼。那这里说这么一段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还是按照内业上的原理来分析。内业的基本规律是正形一
3、守善一摄得一止一反。开始就要做到正形,就是做什么事情先要有个形式。再围绕这个形式去努力。形是神气的家一样。否则,神气动了就会散掉。安顿不下来。神气安顿不了,做什么都是白忙乎一场。既然这么来理解佛,那么,我们来看看佛是在做什么。佛是怎么一个样式去做事情的。经上讲,佛在孤独园那时候,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修行佛法。然后就讲一个例子“乞食”。乞食也在修行,否则怎么说是举止动念都是在教导众生修佛法呢。开始着衣,衣服是佛田衣。怎么叫佛田,我们通常见到的田地是耕种五谷杂粮的。佛的那个田,是耕种“福”的,穿上福田衣,去为众生播种福的种子。佛是带着这个心思来乞食的。听说这个钵,也是个度量工具,不仅仅是装
4、饭用的。衡量“福”的多少吧。这样一来。可以体会到,佛就是带着度众生的慈悲心去做任何事情。如果说佛着衣再持钵。形象上带有一种庄严。那这种庄严也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自己便于乞食去,把自己打扮的像个神仙再去着衣再持钵的。佛在吃饭时,一是在教导弟子们的修行方式,二是要去度众生。而不是常常说“徒儿们,为师饥渴,给我化些斋饭来吧”。而是着衣持钵,昂然而去。仅仅是带着慈悲心做事而已。按着内业的“正形”规律来理解佛,佛的形式就是慈悲。做什么都是围绕慈悲心去努力!再看佛是怎么乞食的。“次第乞己。还至本处”,是按顺序去乞的。而不是运用法眼一看,那家饭菜好、哪个人好就去哪家;佛都是平等对待。度众生之后,就
5、回到本处,本处一个可以说是孤独园。另外一个也可以讲是“心”回本处。因为按着内业的意思,心动了,就要返回原处,不然的话神气不就跑掉了吗。就是“止”、“反”的意思。“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乞来的东西要吃完,不论好坏。佛是为众生求福的,怎么不吃完呢!然后收好衣钵。身上整理干净。脚洗洗,座位也铺设好,再就坐然后定。“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都是佛自性恭敬庄严的一种表现。因为佛本身就庄严端正的。通俗的比如,就像一个人很爱干净,那他处处都收拾的很整洁。他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去做的。是各人个性的问题。同样,佛也是这样形象,没有什么目的的。现在佛坐好了。坐好后什么样子的。应该是“如如不动,不着任
6、何相”的。着相就是心思无着落,东西南北的到处跑。佛心是定的,就定在慈悲上。所以讲佛不着相。再一个,佛要教导众生。本经文最后讲,“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怎么叫如如不动?就是动而不动。如果完全的“不动”,那什么都没反应了,那怎么度人呢!“动”的意思是讲,动了之后还要返回所要动的位置上。就像上面说的佛去乞食,不能乞了后就不回来了,就在人家呆着。那就把自己也消耗没了。所以要返回本处。人回到本处,心也回到本处,就象是没有动一样,这个就叫不动。这是动而不动,也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接下来,再看看自己种下的福根。自己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就是“内业”上讲的“摄德”了。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我们通
7、常讲道。这个道。基本上是指的是心理的活动过程。而不是肉眼看到的那个样式的。所以很多在现实中事业做的很好的人,一讲道就觉得不对劲。这个一定切记、切记!“内业”上不是说。道者,只可迎以意吗。就是用意念去体会的,那个就是道。现在的佛已经如如不动了。应该可以去乞求佛法了。接下来看看佛的弟子怎么求教佛法的。三、运用解这段经文,在整部经上来讲,就是“正形”的部分,佛是什么形呢,慈悲度人就是了,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度人。按照内业的意思,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有个目的,有个形象。这样人的神气才有个安顿之所。这样人的体质才会充实。否则,就像皮球一样,逐渐干瘪掉。善现启请分第二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8、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文意解:长老须菩提,是地位比较高的弟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是对待佛的礼节。就在这个时候,佛的弟子知道佛可以讲法了。坐在大众中的长老须菩提,就问了。问的时候很恭敬。长老须菩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对着佛说:“稀有的世尊啊!如来是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的,
9、那么请问,善男善女,如果要坚持一个要得到无上正知正见的心,那么心应定于什么位置,怎样把这个浮躁的心降伏住呢。”佛说:“问得好,问得好啊!须菩提!就像你说的,佛是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的。你现在听好了,现在就讲给你听。善男善女,如果要坚持一个要得到无上正知正见的心,那么心应这样定下来,应该这样把这个浮躁的心降伏住。”长老须菩提答道“好的,世尊,很高兴想听到这样的佛法工原理解:首先来说说佛身边的弟子们,我在网上听净空老法师讲,这些弟子,很多的是古佛再来的,是倒驾慈航。意思是说,他们来人世间,不是仅仅是来修炼佛法,而是配合佛祖如来共同完成一个度众生的事业。就像是唱戏,各人演各人的角色。我
10、很喜欢这个说法。看看后面长老须菩提提出的问题,就知道不一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修行方式。而听说,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坚持不问不说的。看看金刚经,也就是把长老须菩提提出的两个问题讲完,这部经就结束了。所以提问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长老须菩提提出的两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在“敬守德育教育”网易博客里面,有个图形,我叫他人性知识图。是一个方框套一个方框的,然后分出两条线,上线指的是形,下线指的是精。一个方框套一个方框的图形代表心,心都是两个部分组成的,就精和形两个部分。按照内业的意思上讲,人认识问题的时候,精和形都不能来干扰。就是说,不要用以前的方式和方法来干扰现
11、在的判断。精指的是做事的方法,犹如金刚经里面讲的佛法,形指的是形式。犹如金刚经里讲的相。“精和形都不能干扰”,换成金刚经里面的说法就是,不着相也不住法相。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须菩提长老提出的两个问题。须菩提长老一个问题是,应云何住。就是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既然人是精和形组成,也只能站在精和形上去看问题了。但是我们讲不论站在精还是形上都不对。那么不就返回到事物的本来面貌上来了吗。这样不就能把事物看明白吗。不论站在精还是形上都不对。按照金刚经的说法,就是无所住,什么地方都不粘。须菩提长老二个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讲心思怎么去运作,才能把被干扰的心降伏住。我们的内业上讲要守善,要守善勿舍。就是围绕
12、着善念转就好了。按照金刚经的说法,先做到无相,再去修一切善法就可以了。就可以得到无上的正知正见了。通常的情况,人的心理都不是很通顺,通过这样两个问题一矫正,就能回到事情的本来面貌上来,能往积极的善的一面去发展,人的神气就通顺了不散失,神气就充足,人的状态就健康了。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由于人的心在不当的位置上耽搁久了,带走很多的神气,通过这么矫正,心回到本来的位置,这样心里优于得到滋润一样,会很舒适的。说不定很多的顽疾都可以调理好呢!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试试。所以讲,须菩提长老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修行方式。这段文中的世尊,指的是佛祖,后面的如来,指的是果位上的佛的名号,好像军长、师长
13、之类的称呼。意思是讲,世尊啊,你是达到如来的果位上的佛了。到了这个程度,应该可以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了吧。如是接着就提问题。而佛祖也说,是的,如来可以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佛祖并不说我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我。因为佛怎么会着相呢!佛什么都不是,乂什么都是。所以,接下来的回答,佛祖都是站在如来的理念上讲的。并不是“我”要说,也不是佛祖要这么说。再来重复强调一个事情,讲佛讲道,都是讲的人内在世界的规律,看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些都是讲心的,讲发心,心怎么住,心怎么去降伏。我们不能拿现实看到的规律来衡量道的规律,之所以这么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
14、现实中的“英雄”很多,英雄们把现实中的事情处理的都很好,但是听见讲道了,道拿到英雄们的现实中,往往行不通。从而放弃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人往往根基都超出常人,放弃了岂不可惜!那么同一个人,人的内外处理问题的方式难道不一样吗!我们来看看:同一个问题提出来,不同的人,处理方式就不一样。处理方法不同,证明他想的就不一样。或者讲他心理活动的规律就不同。所以讲,对于人来讲,内与外有很大的区别的。那人怎么就变得不同了。到底内在规律怎么掌握,怎么才是正当的心理规律。错了怎么改!那就接着往下看看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15、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文意解:佛告诉须菩提。大小的菩萨啊。应该要这样收拢自己不平静的心。要按照下面的标准去做就好了。怎么做呢!遇到所有的众生,包括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都把他们带到无余涅盘的状态去对待他们,众生做不到,要想出让他们达到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度脱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心就会被降伏。但是,实际上,是没有众生被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啊,要是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不是菩萨了。原理解
16、:佛是以度脱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来做事情的。包括要度脱各类动物。既然心不平静,那么就去和最高的无余涅盘境界去比较看看,心就平静了。比较一下,做不到是吧,那就去想方设法的度。度一个再去度另一个。心总能平静下来。无余涅盘,我们以前的解释的是没有什么再要涅盘了,该涅盘都涅盘了。涅盘是一种境界到另一种境界的超越。用挣钱打比方,该挣到的钱都挣到了,世上再没有什么财路可以让你来挣钱了。那该有多少钱啊!无余涅盘就是达到涅盘的最高境界了。还是那句老话,道是讲人的内在的境界,这里也是一样,是讲如何降伏心的。心不平,就把他带到无余涅盘的境界,这个也是心理这么去想,是意念的活动。然后想到什么人了,就想这个人和无余涅盘的
17、差距,再想出度他办法来。这样就度他了。这样一来其实也是自己心理能力的提高,拿传统说法就是神气的充实。把度人的方法掌握了,心理就平和了。这个人就对自己心理影响就没有了。心就被降伏。其实,那个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自己的这个心不被其干扰而已。所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果说这个人真的被自己灭度了,那么自己的这个心就和他融合一起了,再想怎么去涅盘。涅盘的方法倒是可以找到。只是自己的心和别人的这个形组合在一起。弄得自己变成别人了。自己都没有了,还算什么菩萨呢!所以讲“着相”既不是菩萨!注意阿,讲这么多,这些都是心理的过程。相,读金刚级,这个词要先解释清楚。这里讲的着相,按照内业的思想,就是自己的心寄托在
18、别的形体之上了,就是着相。内业上不是说,人由精和形组成的吗,这个也是心里的意念。精就是法,形就是相,内业上说心念不要落到精上,也不要落到形上。打个比方说,比如说吃,假如一个人喜欢吃豆腐,要吃什么?马上就是想到豆腐。吃的东西那么多,怎么仅仅是豆腐呢。那是他心里固有的一个形态了,这就是着相。如果问,怎么吃豆腐好呢?马上说油煎。吃的方式很多,怎么就只有油煎呢,这也是一个固定方法在心里起了作用。这是着法相。从旁观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仅仅吃油煎的豆腐,对吃的认识能好到哪里去呢。所以讲,着相不好。度众生,按照通俗的话讲就是想做好事情。只有一颗好心,并不见得就能做好事情,也要掌握方法的。按照佛祖的话讲就是要
19、注意不要着相。否则,把自己都度没有了。所以讲,发善心的人,一定要了解这个规律。我们不希望看到,正是因为自己发善心而却得到恶果。怎么只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相,因为这个相,都是心理的感觉,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人想问题,首先是自己的感觉,既是我相,自己想明白后就看看别人是咋样,如是就有人相,人家看明白了,就想想所有的人是否这样,如是有众生相。如果众生也想明白了,如是就有个确定的相,这就是寿者相。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论感觉到的相是华丽还是低迷,“心”都不能跟着相去了。就象佛祖乞食之后,要还归本处一样,心还是心,内业上说治心在于中。心哪儿都不要去。心着在哪个地方,就是说着什么相了。三、运用解这段经
20、文讲到降伏心的办法,就是要有度众生的心。其实,通俗的讲就是要多发善心。发善心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心要保持中立,不能被人家带走了,就是不要着相。不论儒佛道的思想,都是注重善念的培养,如果说,道有个种子的话,那就是善念。善念没有了,什么都不存在了。不论遇到什么困苦或迷茫,善念不能丢掉。现实中,由于多种的看不见的缘故,往往有些人心里的善念得不到发挥。那么就等于人的神气被阻滞了,气阻住了,就是疾病的根源。中医的理念也这么说的。所以,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的善气得以运作。妙行无住分第四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
21、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文意解:上段文字说,降伏心,就要度众生,但要不着相。那度众生的方法要怎么样。佛祖说:另外呢,须菩提,菩萨对于佛法的传播,要无所住,要布施。不要站在色上布施,也不要站在身香触法上布施,须菩提啊,菩萨对于法的布施,要不着相,为什么呢!若是菩萨不站在相上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的。什么怎么回事呢!东西南北的虚空想象的明白吗。回答是,想不明白。佛祖说,菩萨对于佛法的不住相布施,就像四方的虚空,福德是不可思
22、量的。原理解:按照内业是知识,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既“精”和“形”。“精”相当于佛法中的“法”,“形”相当于佛法中的“相,所以,度人也要从两个方面度,即法和相。在金刚经里面可看出来,讲了“相”必讲“法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看。再一个,这个“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呢!我讲的是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打个比方来解释:假使说,敬守这里有个大象,邀请很多人来看。假使这些人也没见过真的大象,就来了。来了之后,敬守把大象遮挡住,只留大象的耳朵在外面,说,大家看看吧,这是大象。那人家就莫名其妙,这怎么看呢!那就这样,那就仅把大象的尾巴露出来,大象的其他部分都遮挡住。大家再看看吧,这是大象。那这个时候,恐怕有的人笑,
23、有的人恼,有的人怒。敬守就讲了,大家不要笑,不要怒,不要恼。大家说出来,到底要从哪个角度看大象。到底想怎么个看法好。把这个问题说出来。那大家会讲,我怎么只看哪一个角度的大象,我要看整个的大象。我哪个角度都不站才对呀!这个“哪个角度都不站”。就是“无所住”的意思。那现在都明白了,无所住,那好,现在把大象遮挡的部位都露出来,让大象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好了吧,不仅可以看到整个大象,还可以了解大象的活动习性。确实不错!可是,看着看着,有人对大象的牙齿感兴趣了。就说了,这么动来动去的,我也看不清楚象牙啊,能不能让大象停下来看看象牙。那敬守会说,刚才说了要“无所住”,现在又要看一个地方,那不是又改成“有
24、所住”了。可不“有所住”,那具体的地方就看不清楚,是这样吧。所以,了解一个问题,就是既要“有所住”,又要“无所住”,即所住非住。这里是讲“有所住”、“无所住”的文字上的意思。这个例子是讲大象,大象多少都了解一些,知道做到“有所住”,又要“无所住”。可是对于一个完全未知的事物,比如金刚经,你听人家讲解的时候,你知道人家让你看的是金刚经的哪个部分吗!或者是从哪个角度看的金刚经。敬守可以说出敬守着金刚经的角度,敬守是从中国国学的基本原理来看的,主要是内业,也带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其他人怎么带人们去看的金刚经,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我们再回头来看这段经文,不是讲法布施,要无所住吗,佛祖讲的无所住的住,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刚经 注解 敬守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5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