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永字八法书法上课笔记.docx
《详细永字八法书法上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永字八法书法上课笔记.docx(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到过。但详细内容就不大清楚。历来书法著作中有不少解释,最早、最权威的纪录,就是玉堂禁经。韩方明所记录的崔邈老师的重要讲话,是“永”字八法,加上五势和九用,三样东西加起来,就可以写出所有的字,是书法的根本。所以,“永”字八法,是学书法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学过了“九用”,理解“永”字八法就容易了。1.什么是“永”字八法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它是一个范例,八个基本点画的写法。会用笔就会写出好的线条,用于文字,就可以写1出各种笔画,其中有八种是基本的写字:五笔但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查字典,这个“永”字只有五笔,一、二、三、四,最后一捺五。那为什么说这个“永”字有八
2、法呢?原来书法中的计算方法,和写字不同。中间的“横竖钩”要分开来,算三笔,左边的“挑撇”也要分开,算两笔。这样一拆开,数一数,就是八笔了。这八笔有一个特点,就是全不相同,没有重复。而且每一笔有特定的写法要求,所以叫“八法”。正因为是讲“法”,所以每一个法都用了特定的名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专业术语。写点的方法称之为“侧”,写横的方法叫“勒”,写“永”字这一竖的方法叫“努。写钩的方法叫“超”,写挑的方法叫“策”,写长撇的方法叫“掠”,写短撇的方法叫“啄”,写捺的方法叫“磔二简言之这种方法,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书法以单一笔画为计算单位。复杂笔画在书写时都要分割为单一笔画。这个原则,叫“笔笔
3、断而后起”。断就是分开的意思,也是收笔的意思。前一笔收了笔,就表示写完了,然后再起笔写下一笔。想想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把它变为几件简单的事情,就容易成功。反过来,如果把简单的事情搅和在一起,那就变得复杂,容易失败。至少是提高了难度,不是聪明的方法。清代安徽人包世臣,当年四出拜师,寻求笔法,他在艺舟双辑中写道:丙子秋(就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包世臣四十二岁了),晤武进朱昂之青立(这个人姓朱名昂之,字青立,比包世臣大十一岁),其言曰(看了包世臣的作品对他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吾子书环转处颇无断势。就是书法要笔笔断,然后重新起笔。你的书法,毛病在环转地方没有做收笔动作,断不开。这么
4、一讲我们知道了,包世臣四十岁还不懂“永”字八法。前人非常重视这一点,清代另一位书法家朱和葵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而后起者难悟。(行书大家都知道每一笔收笔以后再写下一笔,这个容易知道,但是写草书是不是应该连绵不断地写下去呢?不是,草书也是要收笔的,所以他说)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探骊得珠,就是抓住关键,得到书法的要领。“笔笔断而后起”,是书法的普遍规则,对草书也是适用的。将来讲到草书的时候,会详细讲解,现在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先去读一读孙过庭的书谱,就是讲这个道理。简言之:初学书法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下笔不用力,不能力透纸背,这是“
5、飘二不收笔就写下一笔,连绵不断,这是“滑工“飘”和“滑”都书法大病。现在的人性急,下笔要龙飞凤舞,快如闪电。写起来呼吸停顿,血压升高,这观念是错的。正确的方法,是有起必有收。笔笔交代清楚,不慌不忙。2 点的来源我从八法第一法说起。先讲讲点的来源。拿永字来说,在古文字如金文、小篆中,并没有点。当时是使用比较长的弧线,后来,到了汉代的隶书,弧线变成了直线,到汉代末年,上面的一横开始缩短,出现了一点。又如“然”字,小篆下面原来是个“火。到隶书弧线开始缩短,来到真书就变成了四点。在书法中,所谓点,往往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换句话说,写点和写横竖撇捺没有什么不同。只缩短,缩小而已。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俯”
6、字。右旁上面的点其实就是一个横。这个“领”字, 左边下面“令”的一点,完全照足一竖来写,两面锋起笔,最后挫笔收。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这个“为”字,起手一笔,也就是短短的一竖。杜甫诗这个点很多人觉得疑惑,其实是两圈起笔的一个短竖。智永这个“官”字和“字”字,宝盖头起手一点,其实就是一撇。智永这个“雕”字,右旁三撇,缩小了就是三点。每一点都是两圈起笔的。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字的点,写法就是一捺,一波三折很完整。这个“之”字的一点也 是9号位的捺笔缩短。用顿 笔收,也是反捺的一种。简言之这个“膜”字最后一笔,9号位,有时我们称为反捺,用揭笔收尾。点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有时是复合笔画。把点的行笔加长,就可以
7、看出对应的笔划。王羲之、智永等写很小的点,也非常仔细。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做什么事情都不行。书法,尤其是真书,就是培养一种宁静的心情,仔细的习惯。3 .点为侧好,现在来讲讲“永”字八法中的点。在“永”字八法中,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侧”。这是一个具体的点,就是用在“永”字头顶上的。刚才讲过许多点,“侧”这一点的写法,并不能包括所有的点。玉堂禁经说:侧不得平其笔。我以前讲过,“平”就是中线两边平均、平衡。这里说,写侧点,笔锋不能平衡使用。那怎么写呢?要右重左轻。不平均、不平衡就对了。平均和不平均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中线两边平均的点。你看这一点。我画一条中线,是不是两边对称?这就是两边平均,书法
8、中称之为平势。现在斜过来,九号位,再画出中线,可以看到,中线两边还是平均的。要怎样才是不平均呢?你看第三点,它整个点都在九号线的右方。如果你画出它的中线,左右是不对称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写出一个偏重于左面的点。宋代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不知道作者是谁。这篇文章有一些地方可以参考,他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前一句话是玉堂禁经的原文,后一句是他的解释。把毛笔侧向右面来写这个点。再深一层说,毛笔怎么会侧呢?其实就是手腕侧向右面。“永”字八法详说中也有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问日: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老师回答说:止言点,则不明顾右。顾,就是照顾、照看。老师说,写这一点要着重右旁,各种
9、各样的点很多,但“永”字头上这一点,手腕侧右。4 .侧的写法第四,侧的具体写法:起笔后加蚓锋。第们知道,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刚才讲的这一点要侧,究竟是哪一个部分要侧呢?侧是指起笔,下纸时手腕就要侧。但是要注意,如果你手腕侧在右方,一行笔很容易偏锋。所以起笔之后,就要有一个蝴锋。把笔心一点点扭正。注 意,如果你扭得太 快的话,中间就会 变成直线了。我这 里放大一点给大家看,它的要求是右重左轻。好在写点的时候,几乎不用行笔。点很短小,往往一起笔马上收笔。所以中间这一段问题不大。玉堂禁经没有说点怎样收尾,通常就是三种:断尾注意,你要挫的时候,笔心先要扭到平衡的中线位置,然后一推就
10、可以了。尖尾用揭笔,先倾侧笔管,然后把尖锋拉到最后,圆尾用顿笔,先把落后的尖锋拉到前面,然后扭回。用挫笔,尖锋不到尾。一这三种收尾法都可以用在“永”字上,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第一点,就是挫笔收尾。他做了很明显的Iffi一点用在“永”字头上好看不好看?所以孙过庭书谱说:一点之内,殊蚂挫于毫芒。“毫芒”就是笔锋,“殊”就是不同。他说,写一点里面有Iffi有挫,对于王羲之的用笔, 观察非常细致。字文永这是智永的永字,他是用了顿笔收尾。所以,尾巴是圆的。顿笔,王羲之也经常用,这个点 就是顿笔收。今天的练习,是侧点的三种收尾方法。你下笔的时候,毛笔不要放在中间,应该手腕向右,那先写以挫笔收尾的,我写中线
11、。下笔以后,扭过来一挫。这就是挫笔收尾。现在加粗点,下笔以后,扭过来一挫,然后抢。这就是挫笔收尾。第二种是揭笔收尾,尖尾巴。它跟挫笔不同,就是尖锋是要到尾的,尖锋到尾。我加粗点。扭过来,就是毛笔侧。然后把尖锋送到尾,送到尾。这是尖尾巴。第三种,是顿笔,顿笔圆尾巴,它的特点呢,就是尖锋到尾以后要回过去。那么也是加粗点,尖锋下笔以后,尖锋到尾以后要回过去,造成一个圆尾巴。要注意这一条线最好就是比较平直。心目中可以沿着九号线下来。我再写一次,沿着九号线的。下笔以后,沿着九号线。尖锋到尾了以后收尾。那么这条线就非常平直。1.永字中的横笔好,继续讲解“永”字八法。今天讲“永”字中的横笔。永字中有几个横笔
12、呢?这要看看它是怎样演变而来的。篆书石PEfS景君碑橙器碑中的永字是没有横笔的。演变成隶书就有三个横,第一横后来缩成了点,隶书的一横变成一点很常见。在真书产生以前,草书中早就有这样的例子了。譬如“夏”字的第一横变成草书,那就是一点。“示”字边第一横到了草书也用一点。二国燕神橙器碑智永千字文乙瑛碑皇象急就章“永”字三横,去掉第一横用点,还剩下两横,直到今天,标准体(就是印刷体),“永”字还保持这两横。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重复笔画,“永”字八法变成“永”字七法了。好在书法是手写体,不是印刷体,在书法中这两横是做了艺术处理的。举例来说,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来看,上面一个横,基本上是平放的,六号位,
13、F面一个横,是斜置的,三号位,欲但这样的讲法什么呢?你看智永“永”字,他写这两水差不多的,都是三号位。而且讲笔画姿态,属于笔势,不属于 笔法。你看智永的弟子虞世南,写这两笔 的走势就和老师不同。很显然,当时没有水还是不大好,为千字文中的横的方向,就是什么规定。到张旭训练学生,“始弘八法”,这两笔才做了规定。“永”字八法是讲授笔法,所以这两横主要是从笔法上区分的。从笔法上怎么分呢?很简单,一枝毛笔两个锋,一根用尖锋去写,另一横用侧锋去写,区分尖锋、侧锋是用笔的根本技法。“永”字八法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区分两个横的。2 .勒和策我们来看看玉堂禁经怎样规定这两横的写法。第一个横是“永”字八法第二笔,用尖
14、锋写,叫“勒二玉堂禁经这样说:“勒不得卧其笔。”什么叫“卧”?就是躺下、伏倒。毛笔一卧倒,当然就是用侧锋了。这里说“勒不得卧其笔”,那就是“竖管直锋:玉堂禁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写勒用尖锋不用侧锋。用尖锋写,就是超锋,又称鳞勒。所以这一个叫“勒”,就是指鳞勒。第十七课已经讲过了。根据韩方明等人的记录,“永”字八法不是张旭的发明,它在汉末已经有了。张旭只是重新解释了“永”字八法,你看唐初李世民笔法诀,关于“勒”有三句话:“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这两句的意思,17课中解释过了,下面还有一句,“合勒处勒,士字是也J这是说应该用鳞勒的地方就要勒。好像“士”字有两横,其中一横
15、就可以用勒。“永”字八法第二个横,是第五笔。用侧锋写,名叫“策二玉堂禁经这样说:“策须背笔”。(还有一个注:仰而策之。)前一句是讲用笔技法,后一句是讲走势,向上走,称为仰。什么叫“背笔”?你看得见的笔锋是“面”,你看不见的,就是笔锋的“背当你写“策”的时候,是向三号位走,行笔“仰而策之”,用的就是笔锋之背。这句话一讲,意思也说明确了,策是用侧锋写的。唐太宗笔法诀,关于“策”,也有两句话:第一句是“策须仰策而收”,没有说“背笔”,只说向上。也就是只说了笔势,没有说笔法。第二句合策处策,年字是也”。这“年”字有三横,究竟是哪一横应该策,没有说清楚。张旭删繁就简,补充了“背笔”,也讲了笔势,意思就比
16、较完整了。简言之:永字八法中有两个横,勒和策,勒指鳞勒,用尖锋写,也就是避锋。策指向上,仰而策之,用侧锋背面写。3 .勒的写法我们现在来具体讨论一下,勒是怎样写的。3.1 勒的起笔勒用尖锋线,以前说过。下笔可以直下,称为驭锋。直下理论上得到一个圆点,然后把这个圆点移动,那就是鳞勒了。但是讲到具体写“永”字,第一点写完后,尖锋移动到第二笔,手腕在空中做的是平移动作。这时候下纸很难垂直,像这样的情况,就要有个变通。先用侧锋入纸,然后扶直笔、本心避锋。从理论上说,入纸起笔可以用两面换、三面换、藏锋、蚕头,但经常见于写“永”字的,是两面换。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以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字,都是
17、两面换起笔,这是最常见的。不过请注意,他们这两个横,行笔都是用侧锋。下面的策,也是用侧锋的。到了唐代,有些书法家写的“永”字,用尖锋就多起来了。你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等。他们“永”字第二笔这一勒,就是用尖锋的。至于行笔的方向,向六号位还是向三号位,反而次要。张旭和他们的年代比较相近,“永”字八法的改进可能就是受他们的影响。“永”字八法详说有这样一段对话,学生问:“勒不言画而言勒,何也?”就是说:“为什么不叫横画,要改成叫勒?”老师回答说:“今止言画者,虑在不避,一出便画,则锋拳而怯薄也。”就是怕你一行笔没有避锋,“锋拳”就是笔锋弯曲起来,结果线条变成了扁平的侧锋线。容易产生“怯薄”的毛病
18、。老师又说:“夫勒者藉于竖超,耀则笔劲涩,无其流滑,微可称工矣:这是说“勒”用竖管耀锋,避锋可以避免流滑。可见“永”字八法这一笔意在训练用尖锋。3.3勒的收笔尖锋线收笔,在17课中已经讲过了,大家可以去温习一下。因为尖锋和纸面有摩擦力,超锋时笔心会有一些弯曲,收尾时,只要做一个扭直笔心的动作就可以了。4 .策的写法第四讲,讲讲策的具体写法。4.1 策的起笔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一策,三面换起笔,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的策,是两面换起笔。两面换和三面换,实际上是差不多的。三面换只是入纸早一点,所以多一段。两面换比三面换慢一点入纸,少了一段,仅此而已。4.2 策的行笔策的行笔,是用侧锋。而且刚才
19、讲过,是用侧锋背后的一面写出来的。从 王羲之和智永这两 个字来看,用侧锋 是拖不是推,有些永永书认为是推,我不赞成。4.3 策的收笔“策”的收尾,很多人心目中的“策”,就是尖尾巴的一挑,其实我前面讲了,“永”字八法中的“策”,只是向三号位的横笔,尾巴未必是尖的。尖尾巴只是一种情况,也可能是圆尾巴。王羲之和智永写这一笔“策”,收尾都有一个很大的节点,用来连接下一笔长撇。有关怎样连接的问题,这个我今后会讲解。5 .练习现在布置一个练习。为今后写“永”字做准备。一横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以阴符经中这两个“三”字为例,一共六个横,六横全部不相同。通常短横比较粗一点,用侧锋写,长横比较细一点,用侧锋一分笔或
20、者尖锋写。张旭写横也是这样,注意他的长画用尖锋写。非常结实,绝无怯薄的毛病。我们也来试一试,请你写一个“二”字。第一笔短画,两面换起笔,用侧锋拖,顿笔收圆尾。第二笔长画,两面换起笔,扶直笔心避锋行笔,最后收直笔心。好,先来写中线。第一笔,左一右一左一右,等下这一笔用侧锋写。第二笔,左,竖直笔,好,避锋,扭回来。好,现在加粗点。左一右一左一右,顿笔写圆尾。第二笔,左,竖直笔管,超锋,到最后扭回笔心,笔心直了,就可以了。看看这是刚才写的。反面可以看到鳞勒的情况.1.竖为努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
21、识。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2.关键字:直的例子比比皆是。 度寺碑的“永”, 中间一竖都很直。 那这两位大书法 家都是“无力”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二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了?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
22、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
23、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鼻子。这就是写一竖的姿势。玉堂禁经原文的几句话,意思是连续的:“侧不得平其笔”,这是讲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笔”,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笔)。”手腕在左。这样手腕三个位置左、中、右都有了。简言之:努不得直,是指手腕向左时笔管不要直,不是说写出来的一竖形状不要直。3关键字:力第二个关键字:力。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自古以来,有些人追求笔管永远垂直于纸面,一是摇腕,二是用古怪的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详细 永字八法 书法 上课 笔记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5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