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七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七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滦河故事第七集解说词稿件解说:滦河的历史是悠远的,有那么多的古人类遗址可以作证。滦河的文明是辉煌的,有那么多的人文古迹可以明鉴。悠远的历史,辉煌的文明,必然孕育出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滦河文化,挟高原之猛烈,具大山之深沉,更有滦水之明媚。滦河,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马背上哼唱,在山道间流传,在渔网里沉淀。踏访滦河两岸的村庄,细心人常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柴扉古柳之间,总能见到一个个雄浑壮伟、装饰华丽的古代戏楼。这些戏楼设计新颖,结构精巧,建筑奇特,不仅成为滦河流域古代民间建筑的精华,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滦河文化中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这种优美的评剧唱腔,最早起源于唐代佛曲中的散落花。经民间演绎,被
2、老百姓俗称为“莲花落”。“莲花落”在滦河东部的乡间广为传唱,最终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剧种:评戏。评戏可以说是北方剧种中最为年轻的,从“莲花落”改称评戏至今,不到百年,但这一剧种却经历了上千年的坎坷历程。那么,又是谁,让这一民间俚曲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登上中华戏曲艺术的大雅之堂呢?这里是位于滦河南岸的河北省滦南县绳各庄村,在这个静静的土岗旁,长眠着平民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这位生于1874年,一生创作、整理、改编了102个剧本,被人称为“戏圣人”的艺术家,早年间就好唱好跳,在民间艺术“莲花落”的熏陶中,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手。百年前的光绪年间,“莲花落”还被人看作是庸俗不堪、有伤风化的低级
3、曲调。这里的成兆才和几位同乡组成了戏班子,开始唱着“莲花落”闯荡江湖,艰难谋生。为了让“莲花落”能在舞台上永久地占稳脚跟,天才的剧作家成兆才经过实践逐步认识到:“莲花落”应该成为一个剧种,“莲花落”应该有自己的剧本。从此,成兆才开始尝试改编和创作剧本。取材于滦县真人真事的杨三姐告状就是在这个时候编写出来的。成兆才在这个剧本中热情地歌颂了受压迫、受侮辱的最下层的贫苦农民及农家子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杨三姐告状首开评剧上演现代戏的先河。采访嘉宾:谷文月(评剧表演艺术家)我觉得成老先生这出戏写的,不但在那个时代很有说服力,直到现在这个时代还很有力度,很有说服力,这也是它久演不衰,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4、它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民,说出了平民的话,真是惩恶扬善,从成老先生的身上体会出什么呢?(艺术要)源于生活,再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素材,没有生活的提炼,没有高于生活的艺术造诣,恐怕我们的评剧也不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直到发展成全国的第二大剧种,到现在我们演的很多戏还都是成老先生原来的剧作,虽然我们也排了很多现代戏,但是总的来讲,吃的还是老祖宗给留下来的饭。解说:滦河,这条文化底蕴异常丰富的河流,不仅产生了成兆才这样的民间戏剧家,而且孕育出郭小川那样的著名诗人。位于滦河上游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就是诗人郭小川的故乡。在这条幽静的小巷里,曾经走出童年的郭小川,在这座寂静的庭院里,曾经传出郭小川
5、朗朗的读书声。凤山是个非常古老的镇子,镇中央的凤山戏楼,据说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就连镇里的凤山完小也还依旧保留着两座完好的鼓楼。伴随着回荡乡间的晨钟暮鼓,伴随着戏楼传出的京腔京韵,郭小川走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从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之前,郭小川在凤山度过了14个春秋。当郭小川离开家乡时,他已经能够熟读中庸和书经,被誉为“凤山神童”。1945年热河解放,已经成为八路军干部的郭小川回到家乡,担任了丰宁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郭小川,逐步显现出诗人的才华。在丰宁的几年间,他创作出了老家、会师等诗篇,奠定了他日后创作政治抒情诗的基础。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不会不知道致青年公民、
6、投入火热的斗争和向困难进军等诗篇。这时的郭小川以一个“抒情主人翁”的形象,向青年们发出召唤,号召他们追求“沸腾的生活”、“作战般的工作”,呼唤他们“占三尺地位,放万丈光辉二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更趋成熟,并且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和革新。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一青纱帐成为郭小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滦河走来的郭小川,有着滦河儿女热烈、豪放的性格,在郭小川的笔下,祖国已经成为他真正的母亲。他讴歌万里长江,他赞美厦门风姿,他把秋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他在深深的山谷中咏叹林区三唱活着时,为好日月欢呼;倒下时,把新世界建筑。诗人郭小川就是这样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实践着他为祖国奉献一
7、切的诺言。采访嘉宾:杜惠(郭小川夫人)他的家乡非常地贫苦,我们在日本投降以后,从延安出来到他家乡工作,他任县长,我任妇联主任,当时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非常悲惨的,老百姓在日本人13年的奴役下,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想到家乡的这种贫困,他的心,他的革命意志,是紧紧跟人民连在一起的,就是改变这样一个苦难的中国,改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人民的贫困和落后,他在诗歌里,在全国解放不久,就写了把家乡建成天堂,同时他向青年(发出召唤),号召要向困难进军,要让青春更美好,发挥青年人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这样一种创作情绪非常奔放,(他)用这种情绪来鼓舞自己,一心和人民一起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家乡,他始终是一个非常
8、忠诚的革命者,非常忠诚的爱国者。解说:郭小川是凤山的骄傲,更是滦河的骄傲。正兰旗,滦河源头的一座小城。已经年过五旬的娜仁其木格在这座小城里生活了近30个年头。1998年,曾经是乌兰牧骑一员的娜仁其木格出版了自己的音乐专辑金莲川之歌。娜仁其木格说,这是她献给滦河这条母亲河的礼物。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蒙古族女歌手娜仁其木格从走出校门那天起,就立志把自己的艺术青春无私地献给草原上的牧民。于是,在滦河源头,在蒙古包旁,在牧民家,在马背上,到处留下了娜仁其木格圆润美妙的歌声。30年来,娜仁其木格创作并演唱了100多首歌颂滦河、赞美家乡、讴歌牧民新生活的歌曲,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百灵”、“歌唱家
9、乡的女歌手”。同期声:金莲川之歌歌词大意:古老的忽必烈夏宫,像金莲花心中怒放,美丽的郭达浩特像骏马腾空飞翔,啊,奔流吧,可爱的故乡河,奔向那灿烂的明天。解说:娜仁其木格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牧民女儿,但她对自己的母亲河,对自己的家乡无比崇敬,无比热爱,她对母亲河的感情,像白云一样纯洁,像金莲花一样热烈。在滦河两岸,还有许许多多像娜仁其木格那样的歌手,对祖国的挚爱,对家乡的赞美,都已化作瞭亮的歌声,传遍草原,传遍田野。1984年,曾经有一位画家与人结伴从滦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考察滦河,采访写生。历时五个月累计行程2000多公里,创作画稿200多幅,记录资料10万多字。这位画家就是关真全。这次考察使关
10、真全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这位喝滦河水长大的汉子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母亲河的容颜,兴奋和激情从此伴随着他的艺术创作,溶进他的笔墨。在关真全的山水画创作中,滦河,是他描绘不尽的永恒主题。无论是长城内外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磅礴气势,还是滦河两岸急流险滩、沃野良田的丰富变化以及汉、蒙、满、回风土人情的特有趣味,都会在关真全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不尽江山入画图、滦河初醒、黄崖古柏、瑞雪、雾起灵山、山随平野尽、为有源头泊水来等作品堪称“燕山滦水传神”的成功佳作。在关真全的笔下,滦河,已经化作亘古精灵,启迪智慧,造化人生。如果说关真全习惯于用写意来赞美滦河的话,那么,生活在滦河中游、曾经获得“全国百名德艺
11、双馨文艺家”称号的于俊海,则擅长用镜头捕捉滦河之美、滦河之韵。在承德土生土长,曾经当过八年照相制版工人的于俊海,当决定选择摄影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时,也同时选定了滦河源头为自己的创作园地。在滦河源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围场、丰宁两县境内的坝上。置身于空旷、辽阔的坝上,昔日清代皇家进行围猎的追逐和撕杀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那无边的草原,清澈的河水,密密的丛林,依然古朴、纯净和清新。如纱的晨雾,镀金的晚霞,连同那极富生命力的骏马、悍牛,伴着嫩草的碧翠,伴着霜叶的鲜红,伴着沃土的芳香,定格为一个个梦境。于俊海说,滦河是我生活的地方,坝上是我创作的园地,滦河给了我人生的价值,她教会我像“干枝梅”一样,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不褪色,也不凋落。优秀的作品是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滦河给了于俊海追求摄影艺术的灵性,他的摄影作品厚重、深沉和悠远,无论是获得中国农村摄影艺术大奖赛一等奖的“牛与车”,还是获得全国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览个人艺术风格铜牌奖的“八月情歌”,都蕴含着一种超然的深广和大度。这是于俊海的性格,也是滦河的性格。采访嘉宾:管桦(著名作家、画家)滦河文化的特点就是乡土味浓,表现人民,表现人民的生活,表现人民的斗争突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有这样的斗争,有斗争的历史,有文化的历史。所以才会产生两岸的这些文艺团体和艺术家,(滦河文化)有它的根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4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