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人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声音,对声音可谓是非常熟悉了,但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与声音有关的问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科学思维* 能根据声音的来源不同,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探究实践* 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态度责任*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难点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运用科学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教学准备
2、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班级记录表等。学生准备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导入(3分钟)1 .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上课了)2 .你怎么知道上课了呀?(听到了铃声)3 .新学期的第一课即将开始了。让我们先用热烈的掌声为自己加加油吧!(学生鼓掌)4 .下课的吵闹声,上课的铃声,热烈的掌声我们身边到处充满着声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的奥秘吧!(板书课题)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并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听声音(15分钟)活动
3、一:描述听到的声音。1.教师: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中,通常有高、低、强、弱(边说边演示)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悦耳来形容动听、好听的声音,用刺耳来形容难听或听着让人不舒服的声音。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描述听到的声音。2 .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并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进行描述。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听声音活动二:给听到的声音分类。1 .教师:请大家看看“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上面记录的都是我们刚才描述过的声音,你们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 .布置任务:给刚才听到的声音分类。(提示
4、学生按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3 .小结:我们听到的声音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悦耳的、也有刺耳的,它们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世界可真奇妙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倾听、感受周围的各种声音,学会辨认和描述听到的声音。三、回忆与交流(10分钟)1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2 .学生将已经知道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知识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3 .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或问题分别记录下
5、来。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作铺垫。四、听乐曲(10分钟)L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完成得很不错,老师将一首闪烁的小星星送给大家,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像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2 .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变化。3 .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奥秘。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课件播放闪烁的小星星,
6、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板书设计听听声音动物发出的高、低声音的分类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的描述强、弱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悦耳、刺耳【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一方面我用生活实际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出发,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两个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一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声音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分类,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提高。在
7、播放闪烁的小星星时,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对音乐音阶等知识了解较少,对上课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空余时间要多补充一些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如敲打、碰撞、摩擦),而忽略了发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 对比分析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尝试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8、探究实践* 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锣、竖笛等。学生准备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几粒豆子或细沙、装有水的水槽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听听声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2 .
9、找出一些发声物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3 .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汇报时可以简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至于这些认知是否正确,可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用实验验证。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制造声音。1.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出示音叉、橡皮筋、钢尺、鼓。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3 .小组汇报,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4 .追问:现在你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想法还跟原来一样吗?5 .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相应的证据。1.让学生通过亲自实
10、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二、探索活动二: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1.观察明显振动的物体。(1)教师利用橡皮筋、钢尺制造声音(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出示记录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2)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2 .观察振动不明显的物体。(1)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有什么办法证明它们也在振动吗?(辅助材料:泡沫粒、装水的水槽、系线的乒乓球)(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放大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3 .播放音叉、橡皮筋、尺子、鼓在振动时慢动作的动图,提问: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都在振动)4 .再一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
11、的探究,现在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2.通过几个探索活动,学生观察总结出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而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三、研讨(10分钟)1 .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1)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声音会停止)(2)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2 .利用“振动产生声音”这个观点,你能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吗?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产生声音的吧!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点不能轻易相信。四、拓展(5分钟)L教师
1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2.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传来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拓展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在教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时,有的物体振动现象明显,有的物体振动不明显,我进行了分组探究,学生也都感觉到了振动现象。但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在完成课本中的四个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觉得是力(敲打、碰撞、拍打)产
13、生了声音。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锣发声的过程,停止敲击时,仍然有声音。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声波”和“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传播的”等概念的理解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科学思维* 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概括出声音的传播方式。* 用列举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14、探究实践*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中声音的传播效果。* 描述声音传播的特征,并尝试研究声音在更多物体中的传播现象。态度责任*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学生准备音叉、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教师走到教室中间,敲击音叉并发出声音。然后提问:你们都听见声音了吗?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这说明了什么
15、?2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3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且要靠物质传播。(板书课题)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出示“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演示实验,并简要介绍。(1)师生小结传声路线图:闹铃一空气一玻璃一空气一耳朵。(2)打开抽气机,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3)关闭抽气机,打开进气阀,再次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又能重新听到声音)二
16、、探索2.学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活动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1.教学课本中敲击桌面听声音的实验操作。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2.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1 .将击打的音叉靠近水面,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问:音叉振动时引起水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到水面在一圈一圈地向外波动)2 .教师指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3 .将击打的音叉浸入水中,提问: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小组内讨论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
17、数学生对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这个了解还停留在较浅薄的层面。这一环节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合理猜测,并实验验证,最后顺利地得出结论。三、研讨(10分钟)1 .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2 .让学生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借助问题1的讨
18、论,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传播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四、拓展(5分钟)1 .制作“土电话”,并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 .教师引导学生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一纸杯一棉线一另一端纸杯一纸杯内的空气一人耳。利用所学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进行解释,并找到声音的传播路径。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至国。rrg上.一声波周围物质振动F声音的传播:发声物体振动一人耳教学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我们通过演示“玻璃罩里的闹钟实验,用手挠桌面比较贴近桌面和远离桌面听到
19、的声音,以及比较音叉在水中的声音大小这三个活动,来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课堂的整个逻辑顺序和结构是完整的,但是仍然有一些细节需要做到更好。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只通过两个小活动就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还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有一点小难度,所以我后来收集了很多实例,比如“隔墙有耳小伏地听音、说话声把河边的鱼吓跑”等等,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耳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但对它“如何工作”知道得并不多。本课时通过观察鼓膜模型(橡胶皮或气球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
20、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加深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人的耳朵的构成,了解各部分的作用。科学思维*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探究实践* 在模拟耳郭、鼓膜的实验中,用简单的图示文字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作出解释。态度责任* 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加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
21、具)、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导入:同学们,老师讲话的声音你们能听见吗?(能)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为什么全班的学生都能听见?(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2 .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3 .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递的?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导入,将声音和耳朵联系起来,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二、探索(25分钟)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和模型。1 .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学生观察耳朵的结构图。2 .教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追问:你认为这些耳
22、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3 .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分主要作用。L通过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并对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二、探索4 .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1)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2)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3)听小骨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4)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5)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信号的神经。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教师,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我们看到的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 科学 四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声音 表格 核心 素养 目标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3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