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docx
《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育者深入理解任教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一,教师的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站位只有真正高远,做到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理解,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才能高处着眼,课堂入手,从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素养的落实,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的建设者。第二,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兼顾个体性和生长性。学生发展
2、核心素养的内涵比能力和技能更加广泛,是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认知发展,也包括学生的非认知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生长性,也具有个体性。“个性修养,自主发展”等内容使学生共同发展、普遍发展中的个性发展。从纵向看,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不断深化,循序渐进;从横向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融合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做我的价值体验,自我的认知结构,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教师理解这一点,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实现对学生的差异化教育。同一学生不同素养之间发展并不均衡,不同的学生同一素养之间也有差异,教师应正视这些差异,运用这些差异,合理设计
3、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允许差异的存在,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获得最优化的发展。第三,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思维,才能真正落实学科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生核心素养之下,更能为教育者进行理解和操作的。从学习活动的角度看,思维活动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从思维层面建立学科思维体系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首先,学科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思维,必须这样经历才是完整的丰满的学科体系的建构,由此可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就是学科思维体系的形成过程,离开了学科思维体系的涵养,就无法总揽学生的学科素养。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学科思维体系的建立具有长期性,
4、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双方不断体验感悟经历。学科思维具有社会性,学科思维的社会性并不直接表现在对劳动力、职业素养奠基,也并不完全对学生理解和融入社会传递必要的文化认同、社会意识、家国情怀,学科思维更多的体现在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形成的对周遭社会和世界的洞察与观察力,理解和融入能力上。各个学科的不同思维融合能有效促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历史的时空观、多元联系是理解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思维方法;数学的思维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类的课程所携带的科学严谨思维则是现代化科技元素和创新的基础。每一位老师做到对本学科思维的深刻理解,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容易深化。(二)落实学科
5、核心素养的课堂基本规范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远期目标,是学科育人的终极追求。要实现这一育人远景,就必须做好每一堂课的学习,遵循应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能够准确把握教材体系,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坚持因材施教,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等等。由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性远高于原有的“双基”和“三维目标”,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规范。第一,把握目标教学,夯实课堂立足点。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使学科素养落地生根。在具体课堂设计之中,教师应进一步整合三维目标,除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过程体验,深度思考和落实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三维目标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 核心 素养 落实 基本 策略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2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