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交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交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交底目录1 .原材料选用21.1. 1.水泥21.2. 水泥进场检查21.3. 骨料21.4. 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21.5. 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31.6. 外加剂的选择31.7. 混凝土拌和用水质量32 .配合比设计33 .施工准备33.1.材料准备33.2.机械设备准备43.3.劳动力准备43.4.技术准备43 .5.作业条件54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5 .工艺流程91. 1.基础混凝土浇注95. 2.混凝土的振捣96. 3.混凝土表面的处理107. 4.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118. 5.混凝土保温覆盖材料拆除条件116 .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121. 1.测
2、温系统选择126. 2.测温点布置原则127. 3.测温要求127 .质量标准137. 1.混凝土拌合物138. 2.混凝土施工148 .安全技术措施148.1. 碎泵送设备安全技术措施148 .2.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59 .绿色施工1610 .结语161.原材料选用1. 1.水泥水泥选择及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当采用其它品种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宜选用水化热低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3d水化热不宜大于250kJkg,7d水化热不宜大于280kJkg;当选用52.5强度等级水泥时,7d水化热宜小于
3、300kJkg.水泥在搅拌站的入机温度不宜高于60o1 .2.水泥进场检查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进场时应检查水泥品种、代号、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编号、出厂日期等,并应对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相关规定。1.3.骨料骨料选择,除应符合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3,含泥量不应大于3%。粗骨料粒径宜为5.025mm,并应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应大于1%。应选用非碱活性的粗骨料。当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的粒径可适当增大。1.4. 粉煤灰
4、和粒化高炉矿渣粉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1.5. 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有关规定。1.6. 外加剂的选择外加剂的选择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根据材料试验确定。耐久性要求较高或寒冷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1.7. 混凝土拌和用水质量混凝土拌和用水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2
5、 .配合比设计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拌合物的坍落度不宜大于200mmo拌和水用量不宜大于175kgm3o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45%,矿渣粉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总和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o水胶比不宜大于0.50o砂率宜为38%45%.混凝土制备前,宜进行绝热温升、泌水率、可泵性等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有影响的技术参数的试验,必要时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试泵送验证。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的粗细骨料和拌和用水及入
6、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3 .施工准备3.1.材料准备(1)塑料薄膜:混凝土表面保水、养护。(2)棉毡:混凝土上表面保温养护。(3)温度计:测定大气温度。(4)电子测温仪及测温导线: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监控混凝土内表温差。(5)防水苫布:下雨应急用。(6)塌落度检测筒:混凝土进场验收。3. 2.机械设备准备(1)混凝土输送泵: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方量、泵车作业效率和浇筑持续时间确定。(2)混凝土运输车:根据运距确定每台混凝土输送泵所需配置的运输车数量。(3)其他设备:混凝土振捣棒、混凝土抹光机、吸水真空泵、混凝土输送泵管。3. 3.劳动力准备工人按照总人数分两组倒班,每12小时轮流倒班,每班工作1
7、2小时后换班:(1)混凝土工:浇筑现场每泵12人,每台振捣棒2人轮流换班操作。不执棒时人员的工作是拆接移动泵管、清除管内漏出的混凝土、平仓摊铺、移动电箱等工作。(2)泥工: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二次平板振捣器振实、刮杠找平、抹光机反复抹压、找平、压光。(3)木工看模人员:负责侧面、电梯井坑模板的看护,振捣口的封堵,漏浆的处理等。(4)电工:负责施工用电保证、抽水、电箱移动,照明灯具维护等。(5)水暖工:施工用水保证,应急抽水。(6)后勤人员:做饭供饭、班车运送施工人员等。3. 4.技术准备(1)编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2)绘制测温点布置图。(3)做好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混凝土浇筑体温
8、差计算,确定养护方案。(4)对作业人员进行动员及技术交底。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3.5.作业条件混凝土搅拌前已获得由试验室技术负责人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搅拌前已获得生产部门下达的混凝土生产任务单,施工现场要认真验收核对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做好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配合比设计的要求,并应留取不少于两组试块作为验证配合比强度的依据。施工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及泵管的布置、安装、固定经检查符合规范及施工方案的要求。浇筑混凝土部位的模板、钢筋、预埋件及管线等全部安装完毕,经检查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并办完隐、预检手续。施工现场已填写完成混凝土浇灌申请书,并报监理单位认
9、可。浇筑混凝土用的架子、马道已支搭完毕,并经检查合格。4.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施工工艺流程:混凝土搅拌f混凝土运输一混凝土进场验收一混凝土浇筑f振捣f抹面及覆盖保温材料一测温、养护f撤除保温。2、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等措施降低水泥用量,并宜采用低、中水化热水泥;(2)温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大体积混凝土,其胶凝材料用量、品种等宜通过水化热和绝热温升试验确定;(3)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合理选用混凝土配合比,宜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并宜
10、掺加粉煤灰、矿渣粉和高性能减水剂,控制水泥用量,应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5)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后期强度作为配合比、强度评定的依据。基础混凝可采用龄期为60d(56d)、90d的强度等级;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80时,可采用龄期为60d(56d)的强度等级。采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应经设计单位认可。3、对首次使用的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开盘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1)混凝土的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所使用原材料的一致性;(2)出机混凝土工作性与配合比设计要求的一致性;(3)混凝土强度;(4)有特殊要求时,还应包括混凝土耐久性能。4、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料前,搅拌运输
11、车应排净罐内积水;(2)在运输途中及等候卸料时,应保持搅拌运输车罐体正常转速,不得停转;(3)卸料前,搅拌运输车罐体宜快速旋转搅拌20s以上后再卸料。(4)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当坍落度损失较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在运输车罐内加入适量的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减水剂。减水剂加入量应事先由试验确定,并应做出记录。加入减水剂后,混凝土罐车应快速旋转搅拌均匀,并应达到要求的工作性能后再泵送或浇筑。5、混凝土进场检验:(1)采用预拌混凝土时,供方应提供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混凝土质量合格证和混凝土运输单;当需要其他资料时,供需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2)预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应在
12、交货地点进行;(3)坍落度大于220mm的混凝土,可根据需要测定其坍落扩展度,扩展度的允许偏差为土30mmo6、混凝土输送泵管的选择与支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送泵管安装接头应严密,输送泵管道转向宜平缓;(2)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支架应通过计算确定,必要时还应对设置位置的结构进行验算;(3)输送泵管倾斜或垂直向下输送混凝土,且高差大于20m时,应在倾斜或垂直管下端设置直管或弯管,直管或弯管总的折算长度不宜小于高差的1.5倍;(4)混凝土输送泵管及其支架应经常进行过程检查和维护。7、输送泵输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先进行泵水检查
13、,并应湿润输送泵的料斗、活塞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泵水检查后,应清除输送泵内积水;(2)输送混凝土前,应先输送水泥砂浆对输送泵和输送管进行润滑,然后开始输送混凝土;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3)输送混凝土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应在系统运转顺利后再按正常速度输送;(4)输送混凝土过程中,应设置输送泵集料斗网罩,并应保证集料斗有足够的混凝土余量。8、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多台输送泵接输送泵管浇筑时,输送泵管布料点间距不宜大于IOm,并宜由远而近浇筑;(2)用汽车布料杆输送浇筑时,应根据布料杆工作半径确定布料点数量,各布料点浇筑速度应保持均衡;(3)宜先浇筑深坑部分
14、再浇筑大面积基础部分;(4)宜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法,也可采用全面分层、分块分层浇筑方法,层与层之间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应能保证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连续;(5)混凝土分层浇筑应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并应沿高度均匀上升,分层厚度不宜大于500mm;(6)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抹面次数宜适当增加;(7)积水或混凝土泌水应及时采用水泵抽出。9、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进行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应小于50mm;(2)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
15、现、不再冒气泡时,可结束该部位振捣;(3)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0.5倍;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的作用半径的1.4倍。(4)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流淌形成的坡顶和坡脚应适时振捣,不得漏振。10、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裸露表面应采用覆盖养护方式,覆盖物材料、层数、厚度应经过计算在施工方案中确定。11、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竖向剖面进行测温,竖向剖面宜通过中部区域,竖向剖面的周边及内部应进行测温;(2)竖向剖面上的周边及内部测温点宜上下、左右对齐;每个竖向位置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3处,间距不宜大于1.0m;每个横向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
16、4处,间距不应大于10m;(3)竖向剖面的中部区域应设置测温点;竖向剖面周边测温点应布置在基础表面内40mm80mm位置;(4)覆盖养护层底部的测温点宜布置在代表性的位置,且不应少于2处;环境温度测温点不应少于2处,且应离开基础周边一定的距离;(5)对基础厚度不大于1.6m,裂缝控制技术措施完善的工程可不进行测温。12、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根据每个测温点被混凝土初次覆盖时的温度确定各测点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2)结构内部测温点、结构表面测温点、环境测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3)应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度
17、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4)混凝土结构表面以内40mm8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13、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第一天至第四天,每4h不应少于一次;(2)第五天至第七天,每8h不应少于一次;(3)第七天至测温结束,每12h不应少于一次。当混凝土表面以内40mm8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5时,可结束覆盖养护。覆盖养护结束但尚未到达养护时间要求时,可采用洒水养护方式直至养护结束。5.工艺流程钢筋(包括预留预埋)已经完成隐蔽检查验收一模板安装加固完毕并已完成预检验收-混凝土浇灌申请书上报监理f泵机试运转一搅拌站供货一核实混凝土
18、配合比、开盘鉴定,混凝土运输单一检查混凝土质量、坍落度输送与混凝土同配合比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一输送混凝土一分层浇筑一振捣一抹面一扫出浮浆、排除泌水一养护一测温一成品保护。混凝土的浇筑及振捣:大体积混凝土选用斜面分层浇筑,利用混凝土的自然流淌形成斜坡,避免混凝土输送管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泌水处理,保证上下混凝土不超过初凝时间。并根据整体性要求、结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情况,明确分工、互相配合、统一指挥,保质保量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5.1. 基础混凝土浇注采用分层自然流淌连续浇筑法,从一头浇筑严格控制浇筑间隙,间隙时间不大于2.5小时(初凝时间810小时),
19、浇筑速度不宜过快。浇筑时采取斜面分层推进,一次从底到顶,即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浇筑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详见图1。减少混凝土输送管道拆除、冲洗和接长的次数,提高混凝土泵送效率,保证上、下层接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前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前,密切关注近期天预气报情况,尽量避开雨天施工。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应对已浇筑未硬化的混凝土立即进行覆盖,避免被雨水冲刷。5.2.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必须振动捣固,密实成型,结构密实,使拌合料的颗粒之间以不同的震动加速度发生液化,破坏初始颗粒之间不稳定平衡状态,骨料颗粒依靠自重达到稳定位置,游离水分挤压上升,气泡逸出表面
20、,混凝土最终逐渐达到密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浇筑时,每条泵管配备足够的振捣棒。使混凝土自然缓慢流动,然后全面振捣。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坡度,在每个流水段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解决下部混凝土的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向前推进,振动器相应跟上,保证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以进入下一层混凝土50100mm为宜,消除两层之间接缝,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可在振捣棒距端部550mm处绑红皮筋作为深度标记。振捣器插点要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次序移动,
21、不应混用,避免漏振。振动器移动间距为500mm,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不易捣实,过长可能引起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一般每点振捣时间须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准,见图2。振捣时注意保持振捣棒与模板间的距离。混凝土振捣时,防止振捣棒触碰到底板埋入的预埋件。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能结合密实,进行上层振捣时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深度应控制在50100mm,并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振捣完毕。5.3.混凝土表面的处理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其表面水泥浆较厚,为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裂性,在混凝土浇筑到底板顶标高后要认真处理,初步按标高用铝合金大杠刮平混凝土表面
22、,待混凝土收水后,再用木抹子搓平两次,以闭合收水裂缝,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及棉毡进行养护。5. 4.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其内外温差,确保不出现有害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保湿使混凝土在强度发展阶段,潮湿的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使水泥水化顺利进行,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采用浇水并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及一层棉毡的养护形式,塑料薄膜的覆盖要及时(分块进行,边抹平边覆盖),且宜使薄膜紧贴混凝土表面,塑料布之间的搭接不少于100mm,遇有钢筋头周围再覆盖一层塑料布,将混凝土表面盖严,以减少水分的损失,达到保湿降温的养护目的。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
23、盖不好,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覆盖,加强养护工作,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为了确保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初凝前宜立即进行覆盖。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o由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并应继续测试记录。在保温养护中,现场检测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当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5. 5.混凝土保温覆盖材料拆除条件混凝土里表温差不得超过表1规定,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大于2C/d或每4h降温速率不大于IC。来1混凝土农里温差控制值混凝土厚度/m表里温差c2.528二在海混凝土浇筑体在入
24、模温度的基础上温升值不宜大于50o保温覆盖层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满足以上拆除要求后,测温人员将测温记录上报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后将保温拆除申请交由项目负责人审批,项目负责人审批完成后,将保温拆除申请表交由监理方审批签字,监理方同意后方可拆除保温材料。6.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6.1.测温系统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宜选用电子测温仪。电子测温仪由主机和测温线组成,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线与钢筋绑扎牢固,但与钢筋间必须有良好的隔离措施。每组测温点有3根测线,在线的上段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6.2.测温点布置原
25、则大体积混凝土浇注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注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测温点上点距混凝土表面50mm,下点距底面50mm,中心测温点间距不大于500mm,由带测温感应片的测温导线将内部温度情况反映至仪器里。温度测试元件安装前,必须在水下I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测试元件接头安装位置必须准确,固定牢固,并应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绝缘。测试元件的引出线应集中布置,并加以保护。测试元件周围也应进行保护,混凝土浇注过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试元件及引出线,振捣器不得触碰测温元件及引出线。6.3.;则温要求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监测,每台班不得少2次。在混凝土浇筑后,每间隔15
26、60min,测量记录温度一次,且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小于30。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得大于50o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度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得大于25,预警温度设为20。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得大于20Cd0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得大于20o混凝土测温频率见表2o表2时间测温频率混凝土浇筑后l4d每4h测一次混凝土浇筑后57d每8h测一次混凝上浇筑后7d至测温结束每12h测一次测温终止时间内外温差小于202在乐7.质量标准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1.1 凝土拌合物1、主控项目1.1.2 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其原材料质量、混凝
27、土制备与质量检验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1.1.3 混凝土拌合物不应有离析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1.1.4 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和最大碱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以及设计要求。1.1.5 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原材料、强度、凝结时间、稠度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2、一般项目1.1.6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应满足施工方案的要求。检查数量:对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Ioo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1次;3每次连续浇筑超过100Om3时
28、,每200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取样不得少于一次。1.1.7 混凝土有耐久性指标要求时,应在施工现场随机抽取试件检查耐久性能,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试件数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1.1.8 混凝土有抗冻指标要求时,应在施工现场检查混凝土含气量,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检查数量: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试件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
29、B/T50081的规定。7. 2.混凝土施工1、主控项目7.4.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用于检验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检查数量:对同一配合比混凝土,试件取样和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Ioom3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每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取样不得少于一次;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2、一般项目7.4.2 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后浇带和施工缝的留设及处理方法应符合施工方案
30、要求。7.4.3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以及养护方法应符合施工方案要求。8.安全技术措施8.1. 碎泵送设备安全技术措施1 .泵车操作工必须是经培训合格的有证人员,严禁无证操作。2 .泵管的质量应符合要求,对己经磨损严重及局部穿孔现象的泵管不准使用,以防爆管伤人。3 .泵管架设的支架要牢固,转弯处必须设置井字式固定架。泵管转弯宜缓,接头密封要严。4 .泵车料斗内的砂保持一定的高度,防止吸入空气造成堵管或管中气锤声和造成管尾甩伤人的现象。5 .泵车安全阀必须完好,泵送时先试送,注意观察泵的液压表和各部位工作正常后加大行程。在碎坍落度较小和开始起动时使用短行程。检修时必须卸压后进
31、行。6 .当发生堵管现象时,立即将泵机反转把碎退回料斗,然后正转小行程泵送,如仍然堵管,则必须经拆管排堵处理后开车,不得强行加压泵送,以防发生炸管等事故。7 .碎浇筑结束前用压力水压泵时,泵管口前面严禁站人。8. 2.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时,施工现场车辆出入口处应设置交通安全指挥人员,施工现场道路应顺畅,有条件时宜设置循环车道;危险区域应设警戒标志;夜间施工时,应有良好的照明。2、安装在基坑边缘的输送泵支腿要离开坑边安全距离至少0.5m。3、输送泵管在地连墙架内竖向侧设时,支架与地连墙的拉结点不少于6个,而且用胀栓拉结牢固。4、泵管拆接移动时,要与上边指挥人员联系
32、,待接好后给出指令后再开始输送,防止出现崩浆伤眼。5、泵管主管宜直布置,转弯后的部分不宜过长,防止反冲力致使支架倒塌而伤人。6、各种振捣器在使用时有人理顺电线,值班电工在现场值班。表面振捣、抹光时由里往外顺序进行。7、施工前对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对底板混凝土浇筑中的所有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安全教育。8、浇筑期间,备担架一副,项目的医生在工地设置应急诊所,一旦有人员受伤,随即医治。9.绿色施工依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1、应合理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中宜添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工业废料和高效减水剂,外加剂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可合理
33、利用其60d、90d的龄期强度。2、混凝土宜采用泵送、布料机布料浇筑;地下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溜槽或串筒浇筑。超长结构宜采用跳仓法施工。3、混凝土应采用低噪声振捣设备振捣,也可采取围挡降噪措施;在噪声敏感环境或钢筋密集时,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4、混凝土宜采用塑料薄膜加保温材料覆盖保湿、保温养护;当采用洒水或喷雾养护时,养护用水宜使用回收的基坑降水或雨水;混凝土竖向构件宜采用养护剂进行养护。5、混凝土结构宜采用清水混凝土,其表面应涂刷保护剂。6、浇筑剩余的少量混凝土,应制成小型预制件,不得随意倾倒或作为建筑垃圾处理。7、清洗泵送设备和管道的污水应经沉淀后回收利用,浆料分离后可作室外道路、地面等垫层的回填材料。10.结语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到施工环节再到后期养护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只有紧密配合,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才能把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温度裂缝有效控制,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控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1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