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docx
《吉林省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省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规范各医院每台CT机应具有每年由各管辖市区计量检测部门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第一部分、CT扫描前准备一、设备准备1 .检查室按照各类型设备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 .依照CT设备开机的要求按步骤操作。3 .按设备要求预热X线管。4 .建议按设备要求进行空气校正。5 .建议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如果有PACS系统,需要确保数据传输通畅。6 .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完好待用状态。7 .确保影像交付介质处于正常状态。8 .定期做好CT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设备状态维护)。9 .CT室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二、受检者准备1 .受检者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X线穿
2、透力的物品,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2 .不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者),在CT扫描前给予镇静。3 .根据检查部位做好检查前相关准备。胸、腹部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保证扫描时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胃肠道检查前饮水;颈部和喉部检查前告知受检者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前告知患者闭上双眼,尽量保持眼球不动,不能闭眼者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三、操作者准备1 .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诊断的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2 .熟练掌握CT机的性能和特点。3 .落实查对制度。4 .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检查时取得患者配合。5 .能够及
3、时发现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异常情况。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救。6 .熟悉影像危急值的范围。四、图像质量控制1 .检查部位符合临床诊断需求。2 .图像上无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伪影。3 .图像采集和重建参数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4 .预置合适的窗宽和窗位。5 .图像标识显示完整。6 .增强检查期相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五、其他1.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留观30min07 .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新。8 .如果受检者发生不良事件,及时做好记录并按要求上报。9 .登记时核对受检者信息;人工发放结果时,需再次核对受检者的相关信息。第二部分、颅脑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颅脑急性
4、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二、检查技术1 .常规平扫:(1)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2)参数:管电压IoO120kV,有效管电流20025O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Q6l.500mm321.200mm,640.625mm、1280.600mm.3200.50Omm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mm,层间距56mmo2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
5、注对比剂,流率为1.52.0ml/s(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流率可达304.0mls),用量为5070ml0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25s,感染、囊肿延迟35min,转移瘤、脑膜瘤延迟58min0(2)颅脑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405.0ml/s,用量为6080ml)+生理盐水(流率为4.0mls,用量为30ml)的注射方式。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640.625mm等)。重建层厚23mm,层间距35mm,采用高分辨重建算法。2 .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80.0ml,注射流率2.53.0mlso普通增强检查延
6、迟4050s扫描。三、图像处理1.窗宽、窗位调节: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或外伤时,通常用骨算法,窗宽20002500HU,窗位150250HU。肿瘤侵犯骨组织时,必须行软组织重建,层厚3mm、间隔35mm.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0鼻骨外伤时,用骨算法图像分别平行和垂直于鼻骨长轴行横断面和冠状面重组,重建层厚Imm,层间距Imm。3 .三维图像重组:将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组,重组层厚0.75mm,层间距0.75mm。鼻窦冠状面图像可显示窦腔病变、窦口复合体区域病变以及观察解剖结构是否异常。鼻部外伤患者行MPR及SSD三维重组有助于观察鼻部骨折的位置、类型及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7、。四、影像质量标准1 .骨窗:能够显示诸骨的内部结构、增厚的黏膜。2 .软组织窗:能够显示软组织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第七部分、颈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颈部占位性病变、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气管病变、外伤。二、检查技术1 .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同时两肩放松,两上臂置于身体两侧,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2)扫描范围: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喉部扫描范围从第4颈椎向下扫描,或直接对准喉结扫描,扫描时嘱受检者连续发字母E音,使声带内收,梨状窝扩张,以便较好地显示声带、梨状窝、咽后壁及杓会厌裳的形态及病变。鼻咽部扫描范围从海绵窦至口咽
8、部。(3)扫描参数:行螺旋扫描,螺距0.6001.000,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20OmAs,矩阵512x512,软组织算法,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2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成人60。80.0ml,儿童为2.0mlkg0注射流率2.53.0mls,延迟扫描时间3540s。(2)颈部CTA:体位:仰卧位,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主动脉弓上缘至颅底的扫描区域;参数:常规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20OmAs,矩阵512512,采集层厚0.6Lomm,重建层厚Lomm,层间距0.6LOmm;对比剂用量及延迟时间:对比剂注
9、射流率4.05.0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20.030.0ml,延迟时间1518s。三、图像处理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一般取窗宽250350HU,窗位3050HU;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必须加骨窗像,窗宽35004000HU,窗位500700HU。采用MIP.SSD.VR进行后处理,进行多方位观察。四、影像质量标准1.软组织窗:能够显示颈部软组织的层次和增强后大血管的结构。3 .骨窗:能够显示颈部椎体骨质。第八部分、胸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2 .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
10、巴结肿大和肿块。3 .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4 .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5 .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二、检查技术1 .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2)参数: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
11、1mm,重建层厚57mm,层间距57mmo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2 .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0.61.0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3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Q70.0ml,流率2.025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s。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2)胸部CTA:对比剂用量80.0100.0ml,流率3。3.5ml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So三、图像处理纵隔窗窗宽300500HU,窗位3050HU;
12、肺窗窗宽800l500HU,窗位一600800HU。第九部分、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左侧三房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二、相关准备1.镇静:新生儿及不能配合的受检者口服或从肛门给予10%的水合氯醛0405ml/kg镇静。4 .心电电极的位置:电极可以酌情贴在双臂和腿上。5 .呼吸训练:除婴幼儿外,需要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屏气时间达810s。若受检者在镇静状态不能屏气,可以通过捆扎胸部束带抑制胸式呼吸再进行扫描。6 .辐射防护:由于受检者中婴幼儿多见,辐射损伤带来的风
13、险增加,可在头颅、颈部、腹腔、盆腔分别用铅衣片进行防护。三、检查技术1 .扫描体位及参数:(1)体位:仰卧位,根据静脉针的位置选择头先进或足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像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如果受检者为镇静后的婴幼儿,可将上臂自然放于体侧。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左膈下5cmo(2)参数: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为1.252.50mm。考虑到儿童的辐射防护,5岁及以下受检者管电压为100kV,5岁以上为120kV;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2 .注射对比剂方法:(1)对比剂用法:通常采用含碘350mg/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婴幼儿可根据疾病和体质量,将对比剂稀释为含碘量15025Om
14、g/ml或降低注射流率。根据扫描方式成人用量为30.080.0ml,婴幼儿用量为1.52.0mlkgo5岁及以下受试者注射流率为Lo2.0mls,5岁以上为2.0-3.0mlso为避免无名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对周围结构显示的干扰,尽量选择右侧上肢静脉或右侧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2)扫描起始时间的确定:扫描起始时间指从注射对比剂到开始曝光扫描的时间。确定扫描起始时间的方法主要有:经验值法:2岁及以内患儿,若对比剂经头皮或手背静脉注射,延迟时间为14s;经足外周静脉注射,延迟时间为1416s;2岁以上患儿在上述基础上适当延长25s。小剂量同层扫描时间曲线测定法:自肘静脉小剂量注射对比剂,进行ROl同
15、层动态扫描,测量Rol的时间密度曲线,曲线峰值时间即为扫描延迟时间。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受检者,需要在肺动脉层面测量肺动脉和主动脉。2个ROL两者均强化即为扫描延迟时间。实时血流检测法:设定肺动脉层面作为连续曝光层面,并选择对比剂观察Rol(肺动脉和主动脉2个ROl),注射对比剂后,实时观察ROlCT值上升情况,当CT值达预定值后,手动触发扫描。对心内结构存在复杂畸形者(如心内膜垫缺损、单心室等)加扫第二期,扫描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35-45s,即第一期扫描后的815s。四、图像后处理1 .VR显示:可以系统观察整个心脏和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空间位置,显示直观立体,通过不同的体位可以观察到相应
16、的血管变异。2 .薄层MIP显示:可以观察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变异,层厚通常选择5IOmmo3 .MPR后的图像:(1)横断面:断面图像与身体长轴垂直,显示人体横断面影像,是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常规体位。(2)短轴面:断面图像与心脏长轴垂直,显示心脏短轴面影像,范围包括心尖至心底部。心脏短轴适于观察心室的前壁、侧壁、后壁及室间隔,也适用于观察主动脉瓣。(3)长轴面:断面图像与心脏长轴平行,显示心脏长轴面影像。心脏长轴面适用于观察二尖瓣、左室根部、主动脉流出道和心尖部病变。第十部分、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2 .各种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3 .血管重建术的术后复查。4 .其
17、他:包括:(1)未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在行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术前)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2)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期复查。二、相关准备1 .心理干预:检查前向受检者介绍检查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以消除受检者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控制心率。2 .控制心率:64层及以上CT机型心率70次min,16层及以下CT机型心率60次/min。3 .呼吸训练:训练受检者做深吸气、屏气及呼气动作。4 .安装心电图电极:电极片需要在上臂上举后粘贴,注意避开骨骼。三、检查技术1 .对比剂注射方案:(1)使用生理盐水: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可以代替部分对比剂的效果,减少对比剂用量,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的增强值以及增强持续时间
18、,同时减少肺动脉增强时间,减少上腔静脉的高衰减伪影。(2)对比剂注射方案:对比剂浓度为含碘350370mgml,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生理盐水。具体注射方案有:单流率三期方案:流率为4.050mls,第一期注射对比剂50.0-60.0ml,第二期注射生理盐水16.020.0ml,第三期注射体积比为6:4的对比剂及生理盐水混合物。双流率方案:第一期采用4.05.0mls流率注射50.060.0ml对比剂+16Q20.0ml生理盐水,第二期采用2.53.5mls流率注射5.07.0ml对比剂+25.0ml生理盐水。(3)根据体质量确定对比剂注射流率:体质量60kg,流率为3.5mls;体质量
19、60kg且75kg,流率为4.0mls;体质量75kg,流率为5.0mls(4)扫描延迟时间:经验时间为延迟2530s启动扫描。小剂量同层扫描时间曲线测定法(testbolus):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10.0-20.0ml,注射对比剂后812s在升主动脉层面连续扫描。实时血流检测法(bolus-tracking):设定升主动脉根部层面(气管隆突下ICm)作为连续曝光层面,注射对比剂8IOS后,当升主动脉根部CT值达150HU预定阈值后,自动或手动触发扫描。2 .扫描体位与参数:(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像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2)定位像:常规扫描胸部前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CT 检查 技术 质量 控制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0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