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就是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付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江南博哥)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原则正确答案:B【解析】德育过程不能缺少实践的环节和具体行为的指导,德育中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正确答案:A“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疏导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正确答案:C【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而这句话正是该原则的例证。“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的作用。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B【解析】“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
3、恶等情感体验。因此,答案为B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A.示范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C.主体性特点D,创造性特点正确答案: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原则。A.导向性B.疏导性C.因材施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正确答案:C【解
4、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效的差别教育,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的规律。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正确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这要求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
5、、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题目中将德育付诸各项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做法,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长善救失”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内涵。材料:下雪了,窗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班主任刘老师坐在办公室里发愁。因为他的学生超超总是逃课出去打游戏。劝说、批评都试过了,可他软硬不吃。更可气的是,超超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赚钱很不容易,可超超并不以为然。刘老师看着窗外忙忙碌碌的行
6、人,忽然眼前一亮,何不趁此机会,让学生自己来感受家人的不容易呢?于是刘老师在第二天的课上,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下雪了,您在哪里?要求学生想一想,在这风雪交加的日子里,父母都在做什么?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下来,十分钟后,让学生发言。芳芳说,她的爸爸在北京打工,现在应该还在工地上干活,很想念爸爸说着说着便哭了。亮亮说,他的爸爸是司机,在这样的天气里,打车的人该多了,可爸爸也更累了,尤其是安全问题,说着说着竟然哽咽了。刘老师接着说:“为了让你们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好好学习,你们的父母都付出了很多,哪怕是大雪天,他们都不舍得休息,我们该怎么报答他们呢?”刘老师看见超超低下了头,便让他起来说说。超超红着眼
7、睛说:“下雪了,我爸爸应该还在送货,他那么拼命地挣钱,我却还打游戏,我错了。”之后,超超再也没去打游戏了。问题:试分析材料中刘教师运用了哪几种德育方法,运用每一种德育方法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正确答案:【答案】(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材料中刘老师通过总结父母赚钱的辛苦,引导学生理解、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
8、化的德育方法。材料中刘老师通过写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想象父母风雪中劳累奔波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父母工作的不易。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材料:这学期,我接了一个学校有名的“乱班”。第一天走进教室就让我目不忍睹:纸片飞舞,桌仰椅翻,污物满地。看到这种情景,我一声不吭地拿起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然后又把椅重新摆好,最后才请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经过我亲手打扫过的教室里,全班同学一个个出奇地规矩。第二天,我依旧如此。有一些同学说话了:“李老师,教室的卫生让我们打扫吧。”我微笑地说:“不,这周李老师做值日。”一个星期后,我安排了值日表。每天的
9、佳日生都非常认真负责,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卫生向来由学生轮流打扫,很少有老师也做值日的。我不仅这样做了,而且做在学生之前,做得一丝不苟。学生由起初的费解到后来的于心不忍,再到最后的肃然起敬。在我的带动下,我们这个学校有名的“乱班”,周周都能得到卫生流动红旗,还经常得到学校的表扬。问题: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种德育方法?请阐述其含义、特点及要求。正确答案:【答案】李老师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的含义:教育者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的特点:将深刻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人格化,使其生动、富有感染性;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求。榜样
10、示范法的要求:选好示范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某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室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便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倒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又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问题:请结合德育理论分析此材料。正确答案:【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一次溜冰活动对孩子进行于道德教育。(1)从德育内容上看,教师进行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他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人生道
11、理:学习一定会面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2)从德育的原则来看,该教师遵循了疏导原则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班主任针对学生们考试后的低落情绪,便带学生去溜冰,并适时地启发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体现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强调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3)从德育方法来看,该教师采用了实际锻炼法。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通过社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
12、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A.知行统一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C.有的放矢原则D.疏导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班主任王老师经常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王老师进行德育的途径是()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正确答案:D【解析】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之一,这体现了王老师是通过班主任
13、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B皮亚杰C.柯尔伯格D加涅正确答案:B【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的特点。A.稳定性B.波动性C.延缓性D,爆发性正确答案:B【解析】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搅动性。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学说是()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情景模式正确答案:A【解析】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认知模式,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柯尔伯
14、格进一步深化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是()A.道德概念的掌握B.道德信念的确立C.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D.道德意识的形成正确答案:B【解析】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知的深度,更主要的是通过道德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体验。因此,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是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A.小学B.中学.C.幼儿园D.大学正确答案:B【解析】道德信念的确定大约在15岁之后。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起()A.指导作用B.主导作用C.辅助作用D.决定作用正确答案:B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
15、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正确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A.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C.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正确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品德课
16、及各学科教学B.政治课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正确答案:A【解析】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加涅D,夸美纽斯正确答案:A【解析】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企图用“堵”和“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产生矛盾,造成反抗;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能使学生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这反映
17、的是()A.知行统一原则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C.疏导原则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正确答案:C【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大禹治水”的教育方法是运用了疏导原则的体现。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如果一个孩子已能够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标准,他可能的年龄是()A.5岁B.7岁C.10岁D.12岁正确答案:D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A.榜样示范法B.陶冶教育法C.说服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正确答案:A【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18、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可以运用该方法。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A.二者相互区别B.二者相互联系C.二者相互独立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正确答案:D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直线提高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辩证统一的过程正确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
19、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由此可知德育过程并不是直线提高的过程。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A.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B.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C.着眼于正义和个人尊严D.着眼于法律的权威正确答案:C【解析】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 知识 能力 德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0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