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设计.docx
《《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设计修改人:李益飞【教学目标】1 .初步感受不同体裁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1 .初步感受不同体裁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宿建德江【教学目标】2 .初步感受五言绝句的韵律和节奏3 .借助注释理解实词大意,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4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基本含义,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愁思
2、。【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孟浩然的哪首诗?对孟浩然有哪些了解?预设:春晓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2 .古诗分为哪两类?(介绍诗歌体裁)预设: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绝句五言七言律诗3 .今天,我们将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 .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五言绝句;宿:住宿;留宿在建德江边【设计说明】由学生已学内容进行导入,并补充与孟浩然相关的文学常识。解读课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补充诗歌体裁内容学习。二、初读课文,整
3、体把握1 .请学生自由散读古诗,读准字音,划分诗歌节奏与停顿。请个别学生诵读,教师指导诵读节奏、停顿。播放诗歌录音,全班齐读。2 .教师泛读,同学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预设: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客:诗人自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设计说明】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与意境。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 .这样的画面流露出怎么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预设:愁2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预设:“
4、日暮客愁新”日暮:傍晚时分客:漂泊他乡的人漂泊异乡的人面对日落之景引发的愁思(一二句:触景生情)(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到首都长安,应进士不第,问到故乡,郁郁不乐,过了一两年,乘船东下,借漫游排遣仕途失意)“野旷天低树”: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这句诗写了远望之景,展现出远近的纵深感。“天低树”是诗人的视觉感受,不是实际的情形。“野旷”“天低”衬托出作者孤独无援的心境“江清月近人”: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倒影在清澈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接近,“江清”和“月近”互相映衬,似有一点喜悦,也给作者一些慰藉。(三四句:借景抒情)总结:诗人的“愁”是淡淡
5、的忧愁。追问:如果作者此时身在家乡,与亲友相聚是一幅怎么样画面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总结: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一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3 .齐读诗歌,以悠扬缓慢的节奏读出诗中呈现出的淡淡忧愁。【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理解诗句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情感,补充诗人生平经历,帮助理解诗人之“愁”。四、小结课堂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
6、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接下来,让我们回顾朗读诗歌的步骤: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准节奏,第三步读出情感(首先理解诗歌大意,再抓住关键字“愁”)。【设计说明】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炼诗歌朗读方法。五、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设计说明】在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默写,做好积累。六、板书设计触景生情愁思乡思亲借景抒情仕途失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2 .体会诗歌运用修辞、动静结合的写法。3 .感受作
7、者的惊奇之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知诗中景物描写。体会诗歌运用修辞、动静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惊奇之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在宿建德江一诗中欣赏了空旷的郊野、清澈的江水和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阵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阵雨有着怎样的奇趣。2 .板书课题,请学生朗读,注意读准节奏。提问学生: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3 .课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预设:时间、地点、事件提示:“六月二十七日”是指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此时正是一年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三首 古代 诗歌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80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