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
《全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深入推进健康XX区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根据XX自治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xx市xx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央财政支持xx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增强XX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质量安全意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更加科学高效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持续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
2、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二、工作范围XX区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1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医疗质控工作网络,落实质控中心管理制度,完善质控中心运行和保障机制。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成立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医疗质量安全日常管理工作,临床科室成立由
3、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医疗机构要不断健全完善由医院领导、医疗质量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护理部门等各级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2 .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结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XX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的日常管理,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安全评价,建立可追溯的医疗质量危机预警机制,确保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到实处。3 .优化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院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建立院周会反馈质
4、量安全工作机制,定期公示、通报医疗质量安全数据和工作开展情况。医疗机构要创办质量安全月刊,加强问题反馈督导,督促指导科室精准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工作,提高精准管理和科学管理水平。4 .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自治区、XX市有关规定强化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和定期考核,以临床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为重点,对全体医务人员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及考核,建立岗前考核,年度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要加强对执业行为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和违反医德医风的诊疗行为。5 .强化药品器械管理。医疗机构依法依规确定本机构药品器械供应目录,
5、加强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放射影像设备、植入类器械等常用设备器械的管理,做好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对不良反应多且安全隐患突出的药品器械要及时依法依规清退出供应目录。医疗健康总院按照“五统一”要求,对成员单位的药品、器械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医共体内总院药品目录。6 .规范医疗技术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XX区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当下设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专门组织,全面梳理并制定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并及时调整,对目录内的手术进行分级管理。以限制类技术、内镜和介入技术、新技术新项目等为重点
6、,加强机构内质量安全管理和准入审核,完善技术授权和动态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临床应用和适宜技术推广。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要求,严格落实感控管理各项要求。7 .提升急诊质量。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机制,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强化预检分诊,优化急诊就诊和绿色通道流程,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提升患者救治效果。积极推进3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实现多学科、一体化精准治疗,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患者救治能力
7、。有效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交互,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8 .提升门诊医疗质量。优化门急诊流程设计,提升门急诊诊疗效率,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建立门诊预约挂号预警监测制度,医疗机构要对号源紧张、门诊量大的专科或专家挂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增设诊室、增加门诊服务时间、调派专家诊室等方式解决群众看病等候时间长。优化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门诊诊疗服务,加强门诊手术、门诊化疗、门诊输液等门诊服务的质量安全管理,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9 .提高日间诊疗质量。各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日间医疗
8、服务,合理确定日间医疗病种和技术管理,健全完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强化日间医疗科室和医师审核授权管理,不断扩充日间医疗服务范围,提升日间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日间医疗患者评估和随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予以干预,保障日间医疗患者安全。10 .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强化手术分级和医生授权动态管理,确保三、四级手术逐项授予和动态调整。全面加强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麻醉评估,落实术前讨论制度,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科学制订手术方案。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制定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制度并组织落实。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持续改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并发
9、症发生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围手术期死亡率。IL提高患者随访质量。建立患者随访工作机制,健全患者随访制度,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及诊疗规律,明确随访时间、频次、形式和内容等,安排专人进行随访并准确记录,提高患者随访的质量,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出院后连续、安全的延伸性医疗服务。重点加强四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管理,关注患者出院后的并发症、非预期再入院治疗和不良转归等情况。将患者随访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明确告知患者,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并参与自我治疗。12 .优化要素配置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探索整合型
10、专科、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二)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过程质量管理。13 .严格规范日常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按照核准的诊疗科目和执业地点、执业范围从事诊疗活动。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掌握各类检查、治疗的适应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要结合实际制定临床路径管理目标任务,逐步降低临床路径变异率、退出率,推动实现二级医院xx%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收费内部自控机制和管理制度,向患者提供规范的费用清单,严格落实医疗告知各项要求,及时、准确向患者说明
11、病情和医疗措施,增进医患互信,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医疗服务信息。14 .全面加强患者评估。医疗机构在住院当日、围手术(治疗)期、出院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强化患者评估,规范评估流程、掌握评估策略、使用评估工具,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对急危重症、病情和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患者病情采取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两种形式,并及时进行再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科学调整诊疗方案,保障诊疗措施的及时性、规范性。15 .提升三级查房质量。制定规范化的查房标准和流程,保障临床科室对患者的查房频次、形式和内容符合规定,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要倡导医疗、护理、药事联合查房,倡导中西医联合查房,及时掌握
12、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性调整诊疗方案。对四级手术患者和疑难危重患者要进行重点查房,推行多学科联合查房,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提高查房质量和患者满思度。16 .提升合理用药水平。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强化合理用药教育与培训,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儿科、老年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配备驻科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管理。推进药学服务延伸,加强县域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牵头医院探索下沉药房(药柜)和药师,实现药品品种和药学服务下沉基层。强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市 全面 提升 医疗 质量 行动 工作 实施方案 2023 202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78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