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第40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docx
《第14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第40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第40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0讲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考点定位】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评价。3.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进程和影响。主题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梳理1 .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直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
2、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减少国家干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逊”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概念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缓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加强国际协调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建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选必1,P90)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确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谴顿森林召开会议目的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影响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雕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消极: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
4、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趋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图解历史】14世纪中期17世纪至18世纪后1944-1973年至17世纪中18世纪后期至19441973年至今期期年I意大利:一荷兰:英国:美国:多极化发展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态势2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
5、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4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内涵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评价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带来国家财政负担,
6、导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公共开支(2)社会运动的兴起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5 .新变化的局限性(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表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探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I战后缓和社会矛盾的努力“福利国家”政策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
7、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普遍存在。一摘编自马克麦世界文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政策在欧美广泛实行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试答:答案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评价:缩小
8、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拓展深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的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3)加强国际协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4)阶级关系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
9、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迅速增加;“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5)社会运动:由于造成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视角2二战后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材料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之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
10、角落。摘编自丁志杰、陈雪婷国际金融中心百年变迁启示根据材料,概括美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进行资本扩张的。试答:答案原因:美国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资本扩张的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国的资本扩张提供了平台;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为美国资本扩张扩大了区域;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和对亚非拉地区参战国经济援助,加强了美国资本对国际金融的操纵作用。【拓展深化】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时期演变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时期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国际支付主要以英镑进
11、行1915-1944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1945-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觉币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货币区,如欧洲货币体系等结论:一个国家和地区
12、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的演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主题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梳理夯实必备知识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发展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1964年内容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农业方面(改革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iT-价进步性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
13、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局限性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1982年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军事工业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1991年内容经济领域:承认市场遁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
14、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解体(3)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思维点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建设(1)成就: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战后着手恢复遭到战
15、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改革(1)南斯拉夫: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巨迨制度,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3)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4)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剧变原因(1)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苏联鼓励东欧改革。(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结果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思维点拨】东欧改革的实质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结果造成了
16、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东欧各国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一旦触及否定苏联模式或想摆脱苏联控制,苏联便进行各种干预,致使东欧各国改革走向失败,由此可见东欧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东欧各国与苏联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究强化关键能力历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伟大转折(1)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综合国力的
17、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4)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视角1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苏联预算分三级: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和地方预算。下图为19401980年苏联各级预算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苏联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这种结构,与苏联工业企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有关。联盟预算*加盟共和国预
18、算地方.预算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从材料中提取2-3个有关苏联财政预算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试答:答案信息:从1950年到1960年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分析: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旧框架,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因此这一时期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自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
19、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因此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视角2苏联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材料苏联的制度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是间接关系。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不意味着政策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一摘编自赵华胜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关系的认识。试答:答案认识:材料认为苏联的解
20、体不是因为推行改革,而是因为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失当。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几任领导人都坚持改革基本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赫鲁晓夫改革采取权力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和农场的自主权。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改革政策和策略失当,如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激进措施、勃列日涅夫改革过于偏重国防军事领域和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方面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社会局面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教训惨痛。【拓展深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落实典题演练比较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第40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 14 单元 20 世纪 下半叶 世界 变化 当代世界 发展 40 战后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75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