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志稿序(代)盛世修史,珍载辉煌。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史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村位于化州市那务镇东北部,是革命老区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六村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因此,将六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编辑成书以供世人阅读,不仅服务当代,还能惠及子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六村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收集和整理,关于六村风土人情的小册子终于编写好了,这是一件值得六村人民庆贺的喜事。该小册子内容丰富、考订精详,按照史志体例格式编辑而成。
2、小册子中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六村的地理、文化、教育、人物、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使人对六村情况一目了然,弘扬了六村文化,受到各方好评。该小册子的形成,为村民研究村史,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难能可贵。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相信该小册子能充分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促进六村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六村人民续写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权且为序!村庄简介六村位于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东北部,居六皇山发祖之地马蹄岭、铜钟岭脚下,属丘陵地带,距镇中心12公里,东面和北面与高州市接壤,西面邻近上垠村委会,南面靠着章道村委会,管辖13条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543户,人口26
3、74人(2010年);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0亩。相关描述六村在化州县化州镇北45公里,那务坪东北9公里。属那务镇。人口416。聚落在山坡旁,呈点状分布。建筑多砖木结构平房。耕地417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蚕桑、麻类。有果树、橡胶,林地1万亩。有大道与邻村相通。(摘自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1991年)聚落地名)村庄荣誉那务镇文明村化州市信用村革命老区村地名由来六村:本名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版化州志一书中已出现“六村”此地名,部分人望文生义,误以为村庄是由六条小村组成且为村治所在地故名“六村”,实则非也!据考证,“六村”古作“绿邨”,意即绿色乡村,其后为便于简写,遂定此名。今人以“禄
4、”“六”同音,亦写作“禄村”。平山坡:因村庄地处平坦山坡之上而得名。屋地山:民居聚落在山岗之上,昔日伍氏落籍,确定此为世居屋地,遂呼此名。灯三:因村庄地形与古代照明灯架相似而得名。高田:村址在高亢的田地边,旧时称之为“鬼田”,后以“鬼”字不雅,遂根据田地特征更为此名。新屋:清代林氏从南地坡迁出落籍于此,盖建新屋,开拓村场,取“新屋”二字为村名。现子铜:旧称鱼耍炯,后谐音改为此名。南地坡:因村庄分布在坡地之上而原住民蓝氏世居于此,遂叫“蓝地坡”。乾隆年间林氏迁入定居,发展壮大,蓝氏日渐式微,避疫而搬,一村独姓。由于“蓝”“南”谐音,乡人常唤“南地坡”,而蓝亡林兴,四邻亦称“林地坡”,后定村名为“
5、南地坡”。峨公蛹:因村庄分布在田埔边上,四周巍峨山岭围绕,遂取此名。木坑铜:因村庄分布在木坑田铜之上而得名。大石鼓:因村边有一巨石而得名。沙田:位于化州与高州交界处,是那务东北部边陲山村,处在高州石板沙田村下方,俗称“下沙田”,化州境内以“沙田”著称,遂以此为村名。山心:因四面环山而村落分布其中,遂为此名。龙善塘:因村内有山塘,黄鳍尤多,而黄鳍又称龙鳍,此塘被取名“龙鳍塘”,久而久之以塘名命村名,世代沿袭,后为便于简写,“鳍”字去鱼旁,遂为现名。行政区划六村村委会行政区域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六村、平山坡、灯繁、新屋、高田、南地坡、沙田、现子铜、大石鼓、峨公蛹、木坑铜、山心、龙善塘等13条自
6、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其中六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现子洞和南地坡各分三个村民小组,屋地山分别划归六村四组和平山坡组)。村民小组序号自然村村民小组备注1六村六村一组、六村二组、六村三组、六村四组包括栗子园、白坟坡2平山坡平山坡组分平山坡村场和屋地山村场3灯槃灯集一组、灯槃二组4高田高田组5新屋新屋组6现子铜现子相一组、现子铜二组、现子铜三组7南地坡南地坡一组、南地坡二组、南地坡三组8大石鼓大石鼓组9峨公埔峨公埔组10木坑洞木坑洞组11沙田沙田组12山心山心组13龙善塘龙善塘组合计共21个村民小组姓氏据调查,六村村委会共有24种姓氏,收录如下(排序不分先后):林(平山坡、六村、新屋、南地坡)、陈(平
7、山坡、栗子园、现子铜、木坑铜、灯集)、蔡(六村、新屋、木坑铜)、钟(六村、峨公埔、山心)、全(六村)、邱(六村、灯1)、王(六村)、伍(屋地山)、宁(白坟坡)、刘(灯奖、沙田)、李(高田、现子铜)、周(新屋)、何(灯集、新屋)、莫(新屋)、黄(新屋)、苏(灯集、高田)、张(新屋)、俞(灯桀、现子铜)、付(现子铜)、谢(现子铜)、梁(山心)、温(大石鼓)、赖(龙善塘)、窦(灯繁)附部分姓氏考据:南地坡林氏:始祖林芳荣,清外委,原籍广西玉林,奠基广东高州府,焉后,迁茂名良塘,传二世,竹峰公兄弟迁居南地坡谋生,后分迁各地,今林氏世居那务六村者主要聚居在六村、平山坡、南地坡、新屋等自然村。下火钟氏:族
8、人分布在六村、峨公埔、山心等自然村庄,为石板下火钟鸣金之后,清代已在六村境内居住,与上垠钟氏同宗,族中名望有钟亚北、钟志祥、钟日明、钟毅、钟春。现子炯李氏:属三柏李氏分支,初居合江,迁那务东门,后定居现子洞,建宗祠于今那务卫生院。该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有作为者:李玉进、李玉海、李玉森、李以冠。高田李氏:由广西迁来,有作为者:李善海。屋地山伍氏:早年居住在上垠村委会拱桥头村,解放前迁到屋地山,后与平山坡林氏合为一个生产队,人民公社化时期才十来人。白坟坡宁氏:民国年间,宁氏从广西迁入六村,初居北埔口,后搬天官庙附近,最后定居白坟坡,与六村小学为邻。宁氏今有四房,长房宁绍光,早年外出,其后代居住在
9、韶关;二房绍海,其后代居住在那务坪,白坟坡老宅曾作医疗诊所;三房宁绍桂,曾任六村管理区办事处主任,已搬出壶铜坪;晚房宁绍辉,在家务农,留守白坟坡。栗子园陈氏:原籍宝坪西埔,初居渡槽附近,遇瘟疫迁栗子园,常有贼寇抢掠,遂迁六村塘尾,再迁平山坡引陵江边,后迁栗子园,族中名望有原六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启荣。平山坡陈氏:解放之初,陈周华随母改嫁而落籍平山坡,原住宝坪镇巷口村。大石鼓温氏:原籍合江镇,清代迁入大石鼓,那务镇独此一姓,建有分祠,前后三进,珍贵文物建筑,族中名望有高级教师温名强。该姓的温名西自文革初期高小肄业后走上讲坛,在六村小学服务了四十多年,是六村教育史上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桃李芬芳,功德
10、无量。龙善塘赖氏:外乡迁入,依山而居,地处偏僻,民国时曾有土匪抢掠,赖氏人口较少,大部分住户搬到壶铜坪,族中名望有原六村党支部书记赖集文、原六村小学教导主任赖章汉。新屋周氏:清代已在新屋活动,传世多代,人口较少,1996年12月,合力重修灯集冼太庙,族中名望有宝坪镇常务副镇长周国强。六村蔡懂文分支:由水口琅迁来,历经数世。六村蔡秀龙分支:原居木坑铜中间屋,民国时期蔡秀龙父来六村蔡懂文家做长工,渐定居于此。下木坑铜蔡氏:由文楼镇田尾村搬来,该分支与木坑相中间屋蔡氏不同宗,族中有蔡志刚(海南椰树集团经理)、蔡秀凤(原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调至东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蔡广信(高级工程师,硕士学
11、位,原在中交四航局工作,转战东莞地产界,现任东莞市化州商会会长)、蔡东宏(任职于茂名市公安消防支队)。六村全氏:祖地京堂石岭村,祠堂原位于垠城村,民国已在六村活动,人口较少,有作为者:戏曲艺人全新华、原六村管理区办事处主任全勇。六村王氏:改革开放后,播扬王盛亿随母改嫁而落籍六村,在当地成长,生一子。灯集苏氏:原籍那务莲塘村,清代已在六村境内活动,人口较少,居住集中。现子铜俞氏:原籍广西,清末迁到现子土同开基立业,逐步发展壮大,部分族人搬出灯集居住。土特产谷类:稻谷、玉米 薯类:番薯、木薯、 豆类:花生、黄豆、 果类:荔枝、龙眼、 畜类:鸡、鸭、鹅、现子铜谢氏:民国时期,谢氏随母改嫁而落籍现子铜
12、,子土庆,孙永辉。甜薯、大薯、芋头绿豆芒果、菠萝、菠萝蜜、石榴、杨桃、葡萄狗、猪小吃:煮汤核、炊核、煎粮、糖心粮、长形粽竹类:石竹、西竹、箭竹、蔑竹河流六村境内有引陵河段和旧江两条河流,引陵河段于1957年由县委、县人委发动干部群众担泥挖掘而成,起源北流扶新,流经宝坪,进入那务平山坡村,直流各镇,供应农业用水,方便灌溉,肥沃一方水土。旧江发自高州马蹄岭,流经南地坡、高田、新屋、灯集等村组,转入白坟坡,水流量大,沿江两岸地势较高,汇入陵江。生产基地近年来,六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新突破,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发展农业,建
13、立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六村特色农业产业,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基地名称投资项目占地面积成立时间投资者南地坡香蕉生产基地“绿土”牌香蕉2006年化州市长发香蕉合作社现子铜农业生产基地猪、牛、鸡、鹅、羊以及种植橘红、红光橙、西瓜和药材1075亩2013年黄乐军庙宇天官庙位于六村,1993年动工,1994年竣工,供奉莫三、潘八、刘十六等诸神,由六村和平山坡村的外出乡贤、善男信女捐资兴建,设有庙理事会,负责组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和庙产管理。冼太庙位于灯槃村水口岭顶,始建时间失考,上世纪五十代被毁,重建于1996年12月,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前后两座,占地约300平方米,供奉圣母冼太夫人,由灯槃、新屋和高田等三
14、条自然村的信众捐资兴建,设有庙理事会,负责组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和庙产管理。(参考那务古今)名胜温村巨石大石鼓村道旁边有一块大石头,究其来历,在当地充满神话色彩,有待考证,该村因此而得名。据闻,之前有好几块这样的大石,后来大多数用于生产劳动与住房建设。因当地村民姓温,故以温村巨石而名扬四方。“龙之脊梁”纪念碑位于六村村委会境内高山之上,临近峨公埔村民小组。1999年6月1日,为谴责北约野蛮行径,纪念遇难同胞,中共化州市委树立此碑。纪念碑高2.5米,通体为花岗石,正面镌着“龙之脊梁”四个大字,由时任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手书,背面记载三烈士牺牲经过,最后书“今立龙之脊梁纪念碑,旨在祈祷
15、和平、摒弃战争;昭示泱泱中国不可侮,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纪念碑旁边,立有三座各刻着三烈士遗照的小石碑,碑后各植有一株龙眼树。文化遗产序号名称建筑年代地址1高田石桥清代高田村2六村城堡遗址清末民初平山坡村林业屋背3南地坡城堡旧址清末民初南地坡村内4南地坡大屋民国南地坡村内5温氏宗祠民国大石鼓村6高华农中遗址1970年茂名坡(土名)7禾堂地分教点遗址人民公社化时期禾堂地(土名)8灯桀分教点旧址人民公社化时期灯桀村内9大石鼓巨石待考大石鼓村边野生动物六村地处边远山区,远离城镇,解放前,山高林密,物种丰富,时常有猛兽出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村民外出赶集或上山砍柴都要结伴而行。据说,
16、大石鼓村温某其母某日在外淋菜,刚好遇上老虎下山寻找食物,大惊之下,赶紧抛下手中的农具飞跑回家。有些村庄在深夜时分经常有老虎进出,咬死家狗,食肉嚼骨,留下斑斑血迹。解放后,人们不断地进行狩猎、捕杀野兽,砍伐树木、开发山岭,老虎、黄独、野猪、穿山甲等野生动物逐渐灭迹。农民生活在过去,六村广大农民所居的房屋均为低矮泥砖平房,2间或3间,包括地主所居住的房子也是泥砖平房。农民没有或仅有少量土地,都是依靠向地主租田耕种为生。农民的生活是极为困苦的,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吃的是杂粮、稀粥,青黄不接期间,靠薯苗、糠款、野菜充饥,一年四季,吃不上几次鱼肉和干饭,一双木屐穿好几年,一张棉被盖几代人,冬季大多是
17、盖麻包或用破布条编织的被单。自1981年以来,六村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外出发展空间广阔,农民收入渠道增多,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改变了以往“黑蓝灰”的服饰穿着,告别了泥砖房,经历了火砖房,住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家用电视机、电话机、录像机、摩托车基本普及,收入较好的一些农户购买了电冰箱、热水器,个别家庭还买了电脑、装上了空调,开上了小汽车。六村村民努力奔康致富,逐步朝着舒适、安乐的方向发展。年例期正月十三:沙田、大石鼓正月十六:六村、平山坡、屋地山、南地坡、白坟坡、栗子园正月十七:峨公埔正月廿四:木坑堀二月初一:现子铜、龙善塘、山心二月初二:灯槃
18、、新屋、高田知名人士本籍莫三,生活在清代,原是六村的地主,家境富裕,家中兄弟三人,排行第三,人称莫三。相传其为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神武赫然,有英杰之才,深受乡民爱戴;后得道成仙,以莫三天官敬称。为永久念之,人们将其遗骸葬于光棍岭,起冢为陵,修成坟墓,并立庙供奉。三虽逝殆数百载,威神不散,烈节犹存,迄今六村之人道哉。林秀佳,今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清代地主,善长仁翁。林永桢,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化州布政司经历。林可选,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化州按察司照磨。林可达,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候选高州府知事。林可栋,今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清代副贡。林可棠,今六村村委会六
19、村人,进二都乡正。林可杰,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进二都乡正。林作舫,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进二都乡正。林作宪,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蓝翎游击。林圣玺,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化县第七区区公所区长。林坤贤,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在广州军区司令部警卫营工作,后任广州土产进出口公司经理。钟亚北,革命烈士,六村村委会峨公埔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为粤桂边纵六支十七团战士,1949年3月,在合江六皇嶂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0岁。林林,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革命功臣,先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化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宁绍光,六村村委会六村四组白坟坡人,早期外出乡贤,落户韶关。钟志祥,六村村委
20、会六村人,抗美援朝英雄。林祥,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曾在石油系统任职。林权,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原高州县计委主任。林钢,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广州中心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林铁,六村村委会六村人,民航中南空管局处长。林名全,六村村委会六村人,早期外出乡贤,落户宁夏。林名德,六村村委会六村人,高中毕业,曾任科长,后任广东某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林名勋,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原化州县文教局干部。谢土庆,六村村委会现子洞村人,原肇庆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副局长,少将军衔。李善海,六村村委会高田村人,广西横县泰源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冠宏,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茂名市兆弘农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翠虹,六村村委
21、会南地坡村外嫁姑子,热心人士。林群娟,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外嫁姑子,“化州糖水”创始人。林伟,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在部队曾任连长,后转业地方,任正科级干部。林春光,六村村委会六村人,中山大学毕业,茂名市委组织部调研科科长。钟日明,六村村委会峨公埔村人,深圳干部。蔡广信,六村村委会木坑炯村人,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企业家。客籍吴茂汉,化州那务人,原化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上世纪70年代末,曾驻点六村大队领导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施宗法,化州播扬人,原化州市人民法院执行三庭副庭长、审判员,上世纪70年代,高华农中在六村办学期间,曾在校任教。梁汝棠,高州石鼓人,1979年高州县高考文科
22、状元,原广东龙汇庄园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至2004年间,在六村大面积承包山岭,种植果树,发展庄园经济,引导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盘活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六村的经济开发,改变了六村长期以来的贫困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陈伟,原茂名市地税局局长,挂点帮扶六村时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帮助六村摆脱贫困,促进产业转型,抓好学校、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壮大集体经济,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敬重。村民标杆钟代周恒久敬老三十载:化州县那务镇共产党员、革命烈属钟代周,三十年如一日照顾本村周秀琼、巫群芳两位孤寡老人。去年八月,钟代周看到周秀琼的房屋因年久失
23、修,快倒塌了,便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搬来值价三百多元的砖瓦和木料等,把危房修缮一新。(摘自南方论刊1994年第06期)旧时地主林秀佳,南地坡村人,生活在清代乾嘉年间,创租万石,热衷修桥补路、捐资助学,体恤贫苦之人,是四邻公认的善人。林启春,六村人,活跃在清末民初,是当时的富家大户。林德允,六村人,家庭殷实,厚道仗义,重视后代文化教育,子冠贤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执教小学,孙辈均从教各地,曾孙林春光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党政机关工作,林德允家族以“书香之家”享誉乡邑。林容之,六村人,承继祖业,睿智持家,精明治族,尊崇宗长族老,礼待乡亲贤达,历任基层要职,手握地方实权,其超群出众的才干令世家大族信服,解放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州市 务镇六村志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73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