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7日(星期日)【阅读103之四(总1161】----敬畏心是艺术的原点(艺坛走笔)文档.docx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阅读103之四(总1161】----敬畏心是艺术的原点(艺坛走笔)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8月7日(星期日)【阅读103之四(总1161】----敬畏心是艺术的原点(艺坛走笔)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敬畏心是艺术的原点(艺坛走笔)郑靖山人民日报(2016年08月07日12版)敬畏心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及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敬重、畏惧心态,这种心态具有很强的戒律和自省作用,是人不犯常识性错误的自律保障。自古以来,有所敬畏与知耻知止一样,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也是从文从艺的原始出发点。敬畏心是艺术的发端之初。艺术的滥觞与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崇拜、热爱息息相关。尽管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但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还是其他学者提出的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都承认艺术的起点基于人们对某种存在的愉悦、向往、敬畏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模仿、再造、想象、拓展,这是
2、一种十分崇高、充满敬畏的情感和行动。时至今日,可以说一切艺术活动依然是从这一原点出发的跋涉、砥砺,离开这一原点,走得越远越可能是歧途。敬畏心是艺术的担当之首。艺术是有担当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可以说,艺术一开始就具有伦理属性,有道义担当。而履行这种担当,实践这种道义,必须对艺术有纯洁的初衷、神圣的向往、虔诚的执着,这其中,敬畏之心不可无,不敬之心不可有。从形式上讲,只有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从内涵上讲,只有妙心著文章,才能铁肩担道义。当年岭南画派的诞生,其实就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仁人志士在追随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过程中
3、,担当起更兴民族艺术、推动其走向现代的使命而催生的。这一过程,是艺术家的道义担当在起作用,也是艺术家的敬畏心在起作用。敬畏心是艺术的创作之源。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但只有从原点出发,想象力才会有最宽广的空间。脱离了原点,想象力将如断线的风筝,无所依附。因此,敬畏心既是艺术的原点,也是想象的起点、灵感的源泉。不同传世作品尽管创作指向各有不同,但具有这一原点则是相同的。也只有具备这一人类共同的审美出发点,作品才会产生最广泛的审美共鸣,不论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敬畏心是艺术的成才之道。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本的素
4、质。南宋大学者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J学艺从艺的目的必然是知书达理,追求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表心迹、歌为心声,以成就君子之道。在此过程中,必须“常存敬畏”,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虔诚,对艺术严肃性的敬畏,对艺术受众的尊重,这是学艺的启蒙、成长的守护神、成才的不二法门。当年贾岛为“僧敲月下门”的一个“敲”字而“推敲”不己,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4000字却改动了百余处,这样的名家成长故事不胜枚举,共同之处是敬畏心在起作用。敬畏心是艺术的审美之基。欣赏一幅画、一座雕塑,首先是对艺术创作的尊重,敬畏艺术的神圣,然后才是对作品有兴趣、被吸引、被感染
5、。一个没有艺术情趣、不懂得尊重艺术创造的人,不可能对作品有正确的审美。社会对艺术的态度也必须有敬畏心,公众普遍养成敬畏艺术创作的不易,敬重勇于攀登艺术高峰的人,才能形成公众审美的心理基础和话语环境,否则审美活动便成为空谈。人人都敬重、爱好、欣赏艺术,那是艺术的春天;艺术家备受尊重、艺术品备受珍惜、青少年向往艺术,那是文明的标志;普遍不重视艺术,不懂尊重艺术创造,不敬畏艺术严肃性,那是大不敬,是愚昧、野蛮的标志。敬畏心的缺失是艺术之祸。一些作品调侃崇高、解构经典、颠覆历史,其实就是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一些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其实就是缺乏对审美标准的敬畏;一些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
6、级趣味,其实就是缺乏对崇高的敬畏;一些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其实就是缺乏对创作严肃性的敬畏。还有,有的年轻艺员张嘴闭嘴自称老师自表头衔,有的艺员妄称大师自我炒作,有的官员挖空心思攫取艺术团体名分实则为了沽名钓誉、以名谋利,有的人对艺术一知半解却敢于附庸风雅自命不凡,有的文艺团体热衷给官员、土豪送“帽子”谋利,凡此等等,其实就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胆大妄为,一种十分肤浅的庸俗化倾向,肇始于对艺术敬畏心的缺失。被誉为一代“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讲到医道问题,认为从医首先要有敬畏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其次是敬业心
7、,从医是“至精至微之事”,若“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再次是敬爱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并以这三点作为判断“大医”的标准,“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说的虽然是医道,其实艺术之道亦然。有敬畏心,并不是要求畏惧艺术、害怕艺术、远离艺术,而是敬畏艺术的严肃性、规律性、不易性,待之以敬重,处之以虔诚,施之以力行,求之以跋涉,有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本分,有一种“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古往今来,艺术的境界无非是追求真善美,这体现到敬畏
8、心上,一是要敬畏道义,兀兀求真;二是要敬畏规律,孜孜求美;三是要敬畏人民,兢兢求善。“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只有“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与时代的脉搏产生共振,创作出不负时代的艺术精品。书道再逼几层梯(名家在线)一读李铎书法近作本报记者吴艳丽人民日报(2016年08月07日12版:副刊)一,长征惨烈动天河,恶水狼关枉自多。黑虎独夫空怅望,延河饮马我高歌。(行草)李铎已届86岁高龄的书法家李铎先生,用他的近作展现了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一一日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军旅书家邀请展”上,展出的14位军旅书法家的80幅作品中,有9件李铎新作,虽然数量不多,
9、却涵盖了行、草、篆、隶等书体,从中依稀可见李铎近些年将书法与精神追求融合在一起再上一层楼的创作面貌,以及他在70余载翰墨春秋中沉淀的书艺思考。李铎有着60余载的军旅生涯。军人和书法家,是他生命中两种重要的精神底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由此反观他今天的书法创作,为80年前那场亘古奇绝的行军留下的长征精神而创作的作品,就绝不是“应景之作”,也不仅表达缅怀之意,恰如他为展览所题的擘窠大字学长征精神树清风正气,他所致力的是将这种精神内化于笔墨之中,以传承革命理想。也如他为自己取名“铎”字正有唤醒民众之意,或许这正是他内心深处始终未曾泯灭的炽烈之情。基于自己的阅历与性情,李铎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迎难而
10、上、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的凝缩。所以,在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中,不论是摘写名家诗句,还是自作诗词,其内容皆折射出乐观进取的色彩。事实上,李铎的很多书法作品内容都是抒发他的家国情怀的,洋溢着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体察与讴歌。而它们,构成了一位书法家参与时代表达的见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是李铎书法的特点之一。“书之佳作,常为书文暗合,词翰兼优”,在此之外李铎还贯入了“情”一一书依凭于情,情发之于书,这意味着内容、形式与情感必须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如何将三者贯通?古人云,下笔当作千秋之想,李铎也莫不如是。在书写之前,他己经在同步思考内容、形式,并调整情感,将精神化为一种意韵贯至笔端一形式上,可见其线条笔笔送到
11、且雄强沉稳,结体结实且张合有度,法度严谨但节奏和阴阳变化丰富;气势上,既“随势而度,依势而行”,又达到“精神所染,气势所趋”,一如他曾提出的“书道犹兵”理念,甚是讲究。所以读他这次展出的作品,不仅酣畅淋漓之外又有阳刚雄强的古拙格调,秀而不媚、厚而不浊、畅而不浮、险而不散,而且与内容相得益彰,折射出自然生动的情趣,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以及豁达洒脱的情感渲染。李铎书法中苍雄的军旅气质的养成,是长期熔炼的结果。他曾以“临、立、变、仓来总结他的书法理念一一“临”是师法传统而求形神俱像,“立”是得传统神韵为己用奠定根基,“变”是广览博取渐具自家风貌,“创”是要融会贯通得风神于笔墨之外卓然成家。其实这也是他
12、自己书法递变的轨迹。48岁之前,他广涉传统并临名家墨迹,尤其痴迷于郭沫若书体气宇轩昂的气质而不断追临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为他打下扎实的根基;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他便跳出郭体,引汉隶浑穆古拙、魏碑沉雄峻宕的笔韵至行草书中,几经融合最终开创出雄健而雍容的书风,自成一家。欧阳中石曾评价其作品,用墨浓厚枯滞,用笔老辣凝涩,整篇气息畅贯,结章天然如铸。而今再次呈现出的书法面貌,则是他在这条道路上的进一步磨砺与沉淀。相较以往,李铎近几年的书法创作,于酣畅中更加沉稳,有人书俱老之感,尤其体现在他的大字之中。康有为曾慨叹榜书“自古为难”,而李铎不仅在力壮之时,即便在年迈的今天,榜书书写依然是他的拿手好
13、戏,像展出的残阳如雪只争朝夕书以行书,学长征精神树清风正气又掺进隶书笔意,都给人以庄严凝重、和谐自然之感。这种成功,与李铎的勤奋分不开,也与他的悟性分不开,这两点正是李铎认为成为书法家最重要之所在。李铎以勤为功:他始终坚持以帖为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练字,即使是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依然会以手指、木棍等为笔,以腿、空气、大地等为纸进行书写,不曾懈怠。正是这种历练与意志,让他理解了传统,在固守法度中锻炼了字的筋骨、魄力与气势。李铎以悟为门:学习书法不能止于临摹,要在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以迁想妙得来开悟,悟可从占今名家、从自然万象、从社会百态、从生活体验、从博学广识中得之,进而“将自然的力和人
14、类固有的力,进行抽象与提炼,使之转化为艺术的力”,艺术的力就包括了笔意、笔情等丰富变化,这让他的书法别开生面并步步登高。由此,便可以理解为何李铎今天的书貌更加老辣、更加稳健。军旅精神,在内化于他书法艺术中时,也磨练了他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当初来到部队,只有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想法:共产党好,解放军好,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种理想信念,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都始终没有动摇过”。纵观李铎的一生,除了工作和孜孜于书道之外,他也积极地奉献于社会。一方面,他致力于书法教育事业,数十年来不仅著有书法入门李铎论书断语等涵盖他书法理念的理论著作,而且培养了一批在书艺、书法理论等方面成果卓著的
15、学生。另一方面,他也在“看淡名与利,回报养育恩”一一“我的一切是来自部队、来自人民的,我也会为部队、为人民奉献出我的一切”。基于这一初衷,他多次捐资救灾、资助学生,还将自己的作品和藏品无偿捐献给国家:去年他捐献了7000多件作品和藏品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此次展览他又带领军旅书法家向该馆捐赠了43幅书法作品。这种情怀与气度,正体现着一位艺术家心系的方向所在、追寻的信仰所在。“扶云攀桂殿,再逼几层梯”,对于书道李铎曾以此自作诗词来表达他不断攀高的志向。书道背后,更不容忽视的是李铎一直坚守的信条:“先有人品,后有画品,人无品格,下笔无法”,他用自己的行动作为诠释:作为一位书法家,除了在书法正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103之四总1161 2016 星期日 阅读 103 1161 敬畏 艺术 原点 艺坛 走笔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8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