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 散文 分析形象及作用.docx
《文学类文本 散文 分析形象及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 散文 分析形象及作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散文分析形象及作用概念阐述1散文的形象(含人物形象)散文不是直接抒情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完成。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型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2散文的物象及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设问方式1.概括分析形象(含人物及事物)特点(1)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送一位远征的
2、友人一一给到X北工作的的L方龄贵)(2)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艾平)(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根河之恋叶梅)(4)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母亲何家槐)2.分析物象作用(1)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牛铃叮当李清明)(2)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祁连雪王充阁)解题思路一、概括分析形象特点(一)审题要点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相关提示性的动词,同时还有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二)解题思路1分析
3、概括人物形象特点(1)从记叙事件的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同一个道理。(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3)从抒情议论的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2分析概括物象特点(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提示:对于物象特点的概括,解题的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来回答。第(3)点不是所有
4、题目都要有,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可省略。二、分析物象作用(一)审题要点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XX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二)掌握解题通法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1)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2)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3)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4)情感作用:寄托作者不同倾向的思路感情。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1)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5、3)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
6、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
7、话,一一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
8、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一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
9、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
10、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有删改)
1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提出创作能不能教的设问,后文则用大量篇幅追忆沈生生教创作,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B.作者记住了上一班同学和低一班同学的作文题目,却不记得自己班的,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C作者难忘沈先生的讲课,没有舞台道白式的腔调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深刻的内涵却能令人终生受益。D.文章引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诗句,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益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为开头,确定了以学生身份展开回忆的这样一个叙事视角,平和而且客观。B.文章写沈先生请我喝酒,是在
12、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极富于画面感。C.文章将废邮存底与沈先生写在学生作业后面很长的读后感对比,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D文章没有词藻堆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娓娓道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意蕴深长。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J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有误,作者的目的是追忆沈从文先生。B项,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
13、羡慕之情有误,作者只是对那些同学所做的题目印象深刻。D项,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有误,由原文倒数第三段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可知,这里只是强调沈先生对老朋友深深怀念。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有误,由原文第八段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可知,这里并没有突出战争的因素,属于主观臆断。3先用具体题目作片段练习来锻炼写作基本功,然后才能写好整篇作品;这句话用先打磨好零件后组装成品的原理来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原理和步骤。【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4、的能力。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这句话的表层含义,说的是车零件与学组装的关系,车零件是打基础,强调的是打磨零件对于组装成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从深层含义看,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车零件比喻做片段练习,学组装比喻写整篇作品。只有学写具体题目,作好片段练习,锻炼写作基本功,然后才能写好整篇作品。这句话形象生动地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原理和步骤,反映了沈先生对于写作的态度和认识。4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段,没有华丽的词藻,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展现人物言行;但作者对老师沈从文先生饱含真情,并将真情融入一个个细节中。这样描写人物,令读者倍感真实、亲切、感人至深。或:运用细节描写,如请学生吃饭,刻画
15、沈从文先生生活不讲究却深爱学生的品质,细节平凡,人格伟大;运用动作描写,如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表现沈从文先生给学生送书,行为平淡,形象伟岸;运用语言描写,如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展现沈从文先生独到深刻的见解,话语平实,形象跃然纸上。【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求从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平淡:由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16、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这些内容分析可知,作者在刻画沈从文的形象时,很少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用白描手法,不注重语言的华丽与生动,而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沈从文的言行举止、做事风格、为人特点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文字质朴自然,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平淡。并非一味地平淡:由我记得他曾给我
17、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可知,这些表达作者感受和体会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教授写作的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肯定,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叙述,满怀着对师长的感念,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情。由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
18、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可知,作者在这些生活琐事中满含着对沈先生的怀念之情,虽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唯有真情最是感人。最后把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起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即可。对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风中有声(节选)秦羽墨我来自湘南。具体哪座山或哪个村并不重要,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湘南的村庄也很贫穷,走到哪里都有赤脚的孩子。在湘南,不住够三五十年,你就不能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十里路,五种方言,交流的困难围绕着我们的一生,早先的年代,山里人一辈子只进几次城。在这里,大概只有风
19、是自由的。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大声说话,人们总担心风会把话吹散,就像吹断一截截枯枝,七零八落,最终不知散落何方。那些被风吹散的话,若是被谁捡起,再传到耳边时就会变得妖嫌、丰茂,进而面目全非,连它的主人都觉得陌生,它已经成了另一番样子流言。当你遭遇流言,才明白平常大家扯开嗓子说话的用意,声音小了,话传过来时可能就只剩下风。群山错落的湘南,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你不知道它最终走向何处。风刮过山谷,穿过田野,踩着庄稼吹来的时候,它已不仅仅是风,只有在山里生活得足够久的人,才能听懂其中秘密。鸡叫,马鸣,更有无数陈年旧事,听得懂风的人,才能懂得这个村庄的前生后世。那些来自先人的忠告,尽管
20、先人已死去多年,可他的话一直在风中飘荡,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就将它传递下去,那将是整个家族的福气有些风吹进村庄后,会在村里待很久,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当它离开时,会将自己听到的秘密散落到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之后大白于天下一一有些误会和冤仇得以化解,而有些原本不存在的裂痕也会因此产生,对此,当事人只能打掉牙和血吞,生气毫无用处,你总不能去责备一阵风。那些风中细语,除了人事,还夹杂别的内容。比方说,几天后雨会不会来,将下多大;村口的猫头鹰是在数谁的眉毛,它每叫一声,那人的眉毛就少一根,等它叫足了时间,眉毛数完之后,那人也就要死了。当你听到这些,一
21、定要告诉那个人,告诉他用口水涂抹眉毛,使猫头鹰无法数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每一场都是有目的的,风的语言只说给伫立在风中的人听。我喜欢站在高处听那些南来北往的风,听风中传来的消息。我听懂过其中很多话,可从未对人提起。村里人都说我笨,从小就是呆瓜木头,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还想吃奶,第一次看到汽车就要跟它赛跑,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可我却能听见风中的声音。既然他们一致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他们看,就算听见什么消息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栽跟头、出乱子,然后躲在一边偷着乐。我越乐,他们就越以为我是傻瓜,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不过,风中飘来的最多的是山歌。因为英穷,山里人都爱唱山歌,以此排遣内心的苦闷
22、,打发时间,其中,唱得最多、唱得最好的要数英琪。我们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有高中文凭的人寥寥可数,因此人们竟然将山歌唱得好坏作为评判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的根据。村里要办小学,上面派下来的老师不够,就推举英琪当民办老师。按照规定,如果民办老师当得好,够了年头,就可以转正。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同时,也跟父亲一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父亲在部队的职位比他高,还当过通讯员,经常写文章上报,他比英琪更适合当老师。可父亲脾气大,周围村子人人知道这一点,孩子们怕他,况且他也不爱唱山歌,名头不够响亮。不过,这都不是原因,如果父亲真想当老师,谁都得靠边站。父亲是因为在部队没提成干,被迫回
23、来的,他赌着气,骨子里看不上小学老师这样的职业。因为这样,英琪成了民办老师的不二人选。大约因为山歌唱太多,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有人在背后喊他娘娘腔。不过,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他是民办教师,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跟其他人一样,在家耕地种田,操持农活。但他快活,一边种田,一边唱山歌。别人当农民,他也当农民,可他有工资领,当然快活。我们分属两个大队,隔了好几里路,放牛时,站在我们这边的山头,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类文本 散文 分析形象及作用 文学 文本 分析 形象 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7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