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慧建筑技术标准目次1总则32术语53基本规定84总体架构104.1总体架构104,2基础设施104.3智慧支撑平台124,4智慧应用124.5保障体系135基础设施155.1一般规定155.2智能终端165.3网络通信184边缘计算226智慧应用266J一般规定266,2智慧安全276.3智慧环境336.4智慧能碳366.5智慧公共服务和物业运维服务406.6智慧通行服务426.7智慧消费服务457智慧建筑平台467.1一般规定467.2平台架构467.3数据资源537.4平台功能548运行与维护568.1一般规定5659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8.2智慧运行578.3智慧维护本
2、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错误!未定义书签。2Tenns错误!未定义书签.3Basic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4Overallarchite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1Overallarchite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2Infrastru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3Smartsupportplatform错误!未定义书签B4.4Smartappl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4.5Securitysystem错误!未定义书签5Infrastru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5.1Generalrequi
3、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5.2Smartterminal错误!未定义书签。5.3Networkcommun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5.4Edgecalcul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6Intelligentappl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力6.1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G6.2Smartsecurity错误!未定义书签。6.3Smartenviron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6,4Smartenergyandcarbon错误!未定义书签6.5Smartpublicandpropertyoperationservices错误!未定义书签&6.6
4、Smartaccessservice错误!未定义书签。6.7Smartconsumptionservice错误!未定义书签&7Smartbuildingplatform错误!未定义书签C7.1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7.2Platfbiniarchite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7.3Dataresource错误!未定义书签。7.4Platfoiinfunc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8Operationand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8.1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8.2Smartoper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
5、8*3Smart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力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Quoted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力1总则.o.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升建筑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水平,推进建筑领域智慧化应用,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建设行业、城市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业4.0理念和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正在创造新价值,重构城市产业链,催生城市新经济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在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
6、造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元素,建筑智慧化是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传统建筑业深化改革升级,绿色建筑将向工业化、信息化、健康化等更高层次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智慧建筑是综:色建筑向信息化发展的体现,也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对于智慧建筑的实践,国内外大多还是以相关技术以及系统的集成为主,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智能建筑层面。智慧建筑是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创新环境下的建筑形态,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集人、信息、建筑、环境的四元空间系统。智慧建筑不仅注重人的基本需求,更加注重人的社会价值,涵盖结构健康监测、环境管理、能耗
7、分析和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更加注重互联互通、开放共享,集开放式架构、网络、系统、平台、应用为一体,充分借助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技术实现深度感知、智慧分析和自我决策,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绿色、健康、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功能环境。智慧建筑的概念和实践体系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来自不同方面的定义和做法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建设全过程指导,这也导致智慧建筑技术无法落地,以及一些不良现象出现,使得部分智慧建筑空有虚名,没有发挥实际意义。因此,为了让智慧建筑行业更加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必要制定一套适用性强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智慧建筑建设技术标准。本标准基于智慧建筑发展现状,以实现建筑安全
8、、高效、绿色、健康、生态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设计指引、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智慧建筑技术标准,为智慧建筑技术的落地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科学的建设依据,以更好的指导智慧建筑发展。1.0.2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建筑的设计、运行和维护。1.0.3智慧建筑应具有开放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先进性。【茶文说明】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智慧建筑向上具备连接到智慧城市云平台的条件,横向可与智慧城市各个子系统平台互联,因此是一个开放体系,必要时应能够提供安全、合适的开放数据接口。智慧建筑的可维护性体现在具有自主的故障判断和优化控制能力,应能通过自学习和自诊断决策,保障运行水平始终符合设计定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可拓展性
9、是智慧建筑能够不断进化的必要条件,通过相关模块的扩展升级,不断实现建筑新的功能和需求。智慧建筑融合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强化人、环境和建筑之间的有效交互,关注建筑的绿色、低碳和健康等性能,具有先进性的特征。1.0.4智慧建筑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构建智慧建筑基础运行环境、面向建筑信息化建设的公用设施、网络通信设施、智能基础设施及计算存储设施等系列软硬件设施。2.0.2边缘计算edgecomputing将数据处理、存储放在网络边缘侧的计算架构。2.0.3边缘计算节点edgeco
10、mputingnode在网络侧的边缘具有数据处理、存储能力的设备,如边缘网关、边缘控制器、边缘管理器和边缘一体机等。2.0.4智能终端intelligentterminal具有微处理器、固件和通信模块的物联网终端。2.0.5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2.0.6云边协同cloudedgecollaboration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互补协同,边缘向云反馈信息,云向边缘发布指令,完成上传下达,实现共存协同式的调度、命令、搜集、处理、计算、更新等工作。2.0.7智慧安全系统S
11、martSecuritySystem智慧安全系统是指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建筑物内人员、财产及环境的安全。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8智慧环境Smartenvironment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自动感知、泛在互联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建筑热、声、光等物理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获取、数据分析、超标预警以及与风机等设备联动,形成人、建筑、设备设施相互协同。2.0.9智慧消防系统SmartFireSafetySys
12、teminaBuilding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自动感知、泛在互联的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消防信息获取、数据管理及场景应用,形成人、建筑、设备设施相互协同,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动研判等功能。2.0.10智慧通行Smartpassage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将人员通行和互联网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形成具有“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2.0.11智慧能碳系统Smart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system利用计算机及控制等信息技术,对建筑物内各种机电设备和能源系统进行在
13、线监控,不断优化机电设备的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实现系统的负荷预测、动态调控、节能诊断、能碳分析、智能预警和管理等功能,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2.0.12CityGMLCityGML是一种用于虚拟三维城市模型数据交换与存储的格式,是用以表达三维城市模板的通用数据模型。1LOD建筑模型细度级别(LeVeIOfDeVeIOPment)CityGML中把建筑模型分为LoDI-LoD4四个细度层次(LoDO为地形模型,不在本标准应用).LODI是建立建筑外轮廓几何模型及建筑物对象的空间信息;LoD2在LoDl模型上加入详细的屋顶及结构形状、建筑物外墙信息等;LoD3在LOD2模型上
14、增加建筑物的几何构造和外观纹理,包括:门窗、阳台等构件模型及信息;LoD4在LOD3模型上增加房间室内对象、机电等模型近信息。2智慧建筑平台采用BIM、大数据、AL模块化、微服务化等技术信息技术开发的,满足智慧建筑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具备集成设施设备管理、空间管理、能耗管理、安防管理、智慧后勤、智慧巡检及资产管理等子系统的能力,具有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0.13运行run对智慧建筑各系统的设备、数据、状态的监测、控制与管理等。2.0.14数字化建筑运维管理系统Digitalbuilding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system由数
15、字化智能感知基础设备,信息传输服务设施和数字化监控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应用智能巡检技术,故障诊断预测技术,AI、VR、AR、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平台技术,实现数字化建筑的实时监测、智能感知、无人值守、数据在线分析、能碳双监测、辅助决策、资产管理、调整优化模式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3基本规定3.0.1智慧建筑应结合建筑功能,通过对总体架构、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智慧建筑平台的有效设计和应用,满足建筑安全可靠、健康舒适、节能低碳和便携高效的目标。【条文说明】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需求不同,人员、设备、服务、安全等体系的智慧化管理和云边协作方式各有侧重。因此,智慧建筑的总体架构、基础设施、智慧应用
16、系统、智慧建筑平台的建设应以满足建筑功能为依据,以实现建筑安全可靠、健康舒适、节能低碳和便携高效为目标,进行总体策划、设计和应用。3.0.2智慧建筑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基本级的要求。【条文说明】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智慧建筑应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级形态,通过智慧科技的发展助力建筑更加舒适、健康、可持续,因此,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也应是智慧建筑的基本要求。同时,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ECS1082-2022亦将满足绿建基本级的
17、要求作为智慧建筑评价的基本规定,本标准与之相辅相成,方向一致。3.0.3智慧建筑应满足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ECS1082-2022星级的要求。【条文说明】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ECS1082-2022以实现建筑安全、节能、健康、便捷、高效为目标,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智能建筑基础上,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考虑建筑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建筑建设质量和水平。一星级是智慧建筑评价的最低要求,也应是智慧建筑技术应用的最低目标。3.0.4智慧建筑应建立各系统数据共享机制,具备对各类数据的综合集成及智能分析能力。【条文说明】传统的建
18、筑信息化及智能化主要集中在对各个垂直系统的自动控制要求,信息相互独立,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协同。与之不同,智慧建筑作为建筑信息化的高级形态,系统间的交互与协作能力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建立各系统数据共享机制,对各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打通系统间的数据壁垒,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及智能分析决策提供必要条件。3.0.5智慧建筑应强调人与建筑的交互作用,及使用者对建筑的影响,实现人与建筑内设备、系统的有效交互。【条文说明】在智慧建筑中,人、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间组成交互闭环。其中,人作为信息传递主体,在环路中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对人的需求智能采集、传输、匹配,分析人的行为与需求,实现对建筑
19、、设备、环境的闭环控制和决策,满足人的需求,成为建筑智慧能力的直接反映。4总体架构4总体架构4.1.1智慧建筑总体架构(图4.4.1)应包括基础设施、智慧支撑平台、智慧应用、保障体系等内容。安全保W体系运维保障体系二二-,:二图4.1智慧建筑总体架构4.2基础设施4.2.1基础设施应包括智能化基础设施、算力设施、物联专网。4.2.2智能化基础设施应满足智能建筑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机电设备管理设施,符合下列要求:1信息基础设施应满足建筑物的应用与管理对信息通信的需求,实现各类接收、交换、传输、存储和显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统整合,形成建筑物公共通信服务的综
20、合基础条件,宜包括信息接入系统、布线设施、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用户电话交互系统、无线对讲系统、时钟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等;2信息化应用设施应以信息设施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基础,满足建筑物的各类专业化业务、规范化运营及管理的需求,宜包括公共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物业管理系统、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通用业务系统、专用业务系统等;3公共安全设施应具有以应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而构建的综合技术防范或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功能,宜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应急响应系统;4建筑设备管理设施应实现建
21、筑机电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统计、评估、控制,宜包括暖通空调控制、冷热源控制、照明控制、该排水控制等。4.2.3算力设施应提供建筑内各智能化系统与智慧化应用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功能环境的综合算力条件,宜包括本地计算设施、云计算设施、边缘计算等。【条文说明】算力基础设施本质是提供不同类型算力的基础设施。狭义的算力基础设施指提供算力资源的基础设施,主要以算力资源为主体,包括底层设施、算力资源、管理平台和应用服务等;广义的算力基础设施是融算力生产、算力传输和IT能力服务为一体的ICT服务。本标准中算力基础设施既包含提供算力资源的实体、配套使用的存储资源、助力算力应用的数字技术,又涵盖
22、通过敏捷弹性的云计算、提供算力资源输送的网络基础设施对外提供服务等内容。因此分为本地计算设施、边缘计算设施和云计算设施等。本地计算通常是指在组织场所的设施和数据中心的资源(服务器/硬件)上进行的计算,本地计算设施主要是指本地服务器;边缘计算指的是发生在离组织场所最远的地方的计算,接近客户的设备,也可能在客户的设备上,边缘计算设施主要包含现场级服务器、交换机、设备机房等;云计算一般是指发生在组织场所之外的资源(服务器/硬件)上的计算,云计算设施主要包含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云管理软件、部署软件和平台虚拟化等。4.2.4物联专网应提供建筑内物联网设备信号传输、交换、自组网等功能需求的专业化网络,
23、宜包括有线网络、Wi-Fi、多频物联网基站、蜂窝5G,蓝牙信标、LoRa基站、NB-IoT等。【条文说明】物联专网主要是指提供建筑内物联网设备信号传输、交换、自组网等功能需求的专业化网络,根据建筑内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包含:有线网络、Wi-Fi、多频物联网基站、蜂窝5G、蓝牙信标、LoRa基站、NB-IOT等。智慧建筑基础设施中物联专网不需要完全包含上述技术手段,在保障物联网设备信号稳定传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组合的技术手段。4.3智慧支撑平台4.3.1智慧支撑平台应包括建筑数据、数据服务能力、Al能力、应用支撑能力等。4.3.2建筑数据应实现对建筑内各子系统的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智慧 建筑 技术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7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