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 (试行)》.docx
《《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 (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 (试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试行)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战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扎实推进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提高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质量,提升气候投融资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根据生态环境部五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九部委印发的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工作要求,结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参考标准,制定本指南。一、总体目标按照国家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要求,
2、以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为核心,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组织谋划储备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明确项目入库评价流程及要求,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完善气候项目产融对接机制,更好地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入库项目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为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提供项目储备与实践经验。二、入库范围及项目分类本指南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的申报、审核、入库管理等工作。入库项目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类项目和适应气候变化类项目。具体项目类别参见附件1。三、入库流程(一)申报条件申报单位为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依法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申报单位应在甘肃省
3、内注册,且项目建设地址位于甘肃省内;申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最近一年未被列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黑名单。申报单位和项目符合相关准入条件,按规定须经有关部门审批立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应有相应的立项、核准或备案批复;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减缓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变化或增强项目所在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对区域低碳发展具有较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二)组织申报项目业主填写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资料(见附件2b市级申请入库的项目,由项目业主企业报送至辖区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对其申报表格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填报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申请汇总表(
4、见附件3),后附企业表格资料,上报省生态环境厅(附件2、3表格资料扫描件及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gsqhtrzb省属企业、在甘央企申请入库的项目,项目申报表格资料直接报送至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同上b(三)入库评价根据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评价细则(见附件4),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统一对申请入库的气候投融资项目进行认定评价(项目等级根据评分确定,气候投融资A级项目评分85-100分;B级项目评分70-84分;C级项目评分60-69分;评分低于60分不予入库),并实施跟踪核查等项目库管理工作,如有需要可开展现场审核。经过审核评价后,省生态环境厅确认最终入库项目名单及等级。(四
5、)公示推介项目确认结果在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方可纳入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入库项目由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推介并定期上报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及时向在甘金融机构分送推介,指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贷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工具支持。(五)动态管理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及碳减排项目量化标准等的调整,结合省市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开展项目评价方法修订并对项目库适时进行调整。对入库项目进行跟踪管理,若入库项目发生建设主体、内容、规模等变更,需要及时报备和重新评估,若发生重大变更导致不符合入
6、库条件,将移出项目库。入库结果有效期为公示结束之日起2年,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项目业主企业可提交延续申请。附件:1.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目录2.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申请表3.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申请汇总表4.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评价细则附件1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目录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类项目和适应气候变化类项目。根据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参考标准入库项目范围及类型的要求进行分类,主要参考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TCSTEOO61-2021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ISO14090:2019适应气候变化原则、要求和指南、5014091:20
7、21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影响和风险评估指南等文件制定本目录,具体项目分类如下。一、减缓气候变化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1.低碳能源1.1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设与运营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地热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热泵建设和运营、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设施建设和运营。1.2高效储能和能源输送设施建设与运营多能互补工程、高效储能设施、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微电网、天然气输送储运调峰、分布式能源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建设和运营、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
8、、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等活动。2.低碳工业2.1工业节能通过安装更高能效设备、改变工艺、减少热损失和/或余热余压余能Pl收利用等方式提高工业用能效率的工业节能改造的活动;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运营改造、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工艺流程优化、系统技术集成应用、能量系统设计与控制优化等技术手段,对工业生产过程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实施协同优化,使生产系统整体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的节能技术改造活动。2.2低敏技术装备制造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力发电、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专用装备制造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达到相应产品能效标准一级能效要求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
9、机及其控制系统、电附件、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机电耦合系统及能量回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和产业化设施建设运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及其他绿色制造产业。3.低碳农业3.1农业低碳发展农田氧化亚氮减排、保护性耕作固碳、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畜禽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牧草生产固碳、渔业综合养殖、林下种养殖业、秸秆能源化利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等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4.低碳建筑及建筑节能4.1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后建筑相关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活动、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活动有关要求;获得有效期内
10、国家相关绿色建筑星级标识(一星及以上)的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营及购置消费,以及改造后达到有效期内国家相关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的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营及购置消费。4.2新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低碳建筑建设和运营;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4.3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包括节能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玻璃、装配式建筑部分部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绿色工业化定制家装等符合相关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的绿色建材制造。5.低碳交通5.1低碳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慢行系统,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共享交通设施,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交通设施,公路甩挂运输系统,货物运输铁路设施等建设运营,港口、码头岸电设
11、施及机场廊桥供电设施,铁路节能环保改造,多式联运交通枢纽建设,绿色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绿色交通工具替代推广等。5.2清洁能源车辆配套设施清洁能源车辆购置,包括天然气、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车辆购置活动;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充换服务设施,新能源汽车加氢、加气设施等清洁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一6一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6.低碳服务6.1低碳服务碳资产交易、节能诊断和评价评估、能源管理及在线监测等低碳节能服务、低碳技术咨询与调查等服务。6.2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包括清洁能源、动力电池、储能、氢能、微电网、多能互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6.3低敏供应链服务对生产
12、和流通过程如加工、采购、生产、仓储、包装、使用、消费等进行的低碳服务活动。7.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7.1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施建设和运营将二氧化碳从大气或能源和工业活动中分高出来,加以资源化利用、注入地层封存或注入油藏提高产量等设施建设和运营。7.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备制造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应用、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其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建设所需设备制造。8.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持放8.1甲烷逃逸排放气体ISI收利用减少煤炭行业、油气行业甲烷逃逸排放和放空排放的活动,如煤层气抽采利用、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等设施建设和运营活动。8.2生产过程碳
13、减排通过生产工艺改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水泥、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水泥行业通过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应用先进的浮法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工行业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气和同收六氟化硫等。8.3控制氢氟碳化物工业、商业及居民相关设施中低升温潜势制冷剂替换或制冷设备改造等消除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活动。8.4固体废弃物管理包括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等:以及农村废旧农膜、灌溉器械、农机具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和水产养殖废弃物污染
14、治理等。8.5废水处理包括水污染处理,如城镇和农村污水污泥处理及再生设施建设运营与改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集中治理等。9.生态系统碳汇9.1森林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和可持续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措施,吸收和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活动。9.2其他生态系统碳汇项目以提升草原、湿地、冻土、农出等生态系统固僦增汇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建设和保护性活动。二、适应气候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1.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1.1完善大气圈观测网络包括大气圈观测系统、气候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以卫星、雷达为主的观测设备和“空天地”协同观测技术的应用;基准辐射观测、大气本底观测、臭
15、氧立体观测、温室气体及碳监测等。1.2建设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观测网络包括生态系统观测、人类活动排放观测、下垫面及重要人工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等。2.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2.1提升气候系统监测分析能力包括多圈层多源观测项目、定量化监测项目、区域气候变化监测项目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全过程监测项目等。2.2提高精准预报预测水平包括天气气候-体化数值预报系统、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等项目。2.3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包括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分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灾害预测预警、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项目。3.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3.1提升评估技术水平和基
16、础能力包括建设气候变化数据中心、涵盖多圈层及人类活动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关键气候变量分析、基于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的气候数据采集等项目。3.2加强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重点领域和气候敏感行业定量化、动态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精细化评估,城市和城市群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等。4.强化综合防灾减灾4.1灾害风险管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及其影响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研究,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研究等。4.2防范化解重大凤险包括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如常态化灾害隐患排查与周期性
17、综合风险普查、动态风险评估、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等。4.3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包括气候灾害严重地区和灾害风险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区域的综合治理,如优化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用智能化防控技术等。4.4强化应急机制和处置力量建设包括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实现灾害应急响应救援扁平化、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如加大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综合救援能力等。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5.水资源5.1构建水资源及洪涝干早灾害智能化监测体系包括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等重点监测体系建设;国家基本水文站提档升级,新型监测手段的研发推广:数字挛生流域建设,空天
18、地一体化流域全覆盖监测系统建设,冰川、冻土、积雪和水资源涵养区的水文监测体系建设等。5.2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包括苦咸水淡化处理,雨水收集、处理、利用及其他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等。5.3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和区域供水工程等;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项目建设,如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及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等。5.4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与洪水风险防控体系包括江河湖泊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流域水库群联合调
19、度,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与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能力建设等。5.5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受损河湖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等。6.陆地生态系统6.1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体系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岩溶、冰川、荒漠等综合调查监测,构建植被物候、野生动物及其柄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开展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等调查监测评价;构建高效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等。6.2建立完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监管体系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建设,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保护珍稀濒
20、危和特有林草植物种质资源等。6.3加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包括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幼林抚育、退化次生林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修复;通过对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加强沙区天然植被保护、冰川冻土保护;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6.4提升灾害预警防御与治理能力包括管控野外火源,完善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体系;建立生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站点网络体系,例如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林草火灾、低温冰雪、生物病虫害与生物入侵等灾害治理等。6.5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包括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
21、035年)以及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等。6.6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等。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7.农业与粮食安全7.1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包括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优化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配置等。7.2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建设,灾害诊断技术与标准编制,不同区域、不同灾种和农业物种的减灾预案编制,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农田智能化排灌,气候适应型作物、林果应变栽植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22、建设;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早保墙、排涝去渍等适应技术研发与应用;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防灾减灾与适应技术培训等。7.3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包括混林农业和山区立体农业、间作套作体系、外来入侵生物防控体系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种子库建设,农业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田景观设施优化等。7.4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主产区粮食产量和生产潜力监测、预测、供需及风险预估系统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作物种植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和运营,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研发,农业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 试行 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 试行 甘肃省 气候 融资 项目 入库 指南 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6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