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docx
《梗阻性黄疸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梗阻性黄疸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梗阻性黄疸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肠道屏障是维持肠道内稳态的重要保护结构,它主要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组成。最初,肠道屏障只在炎症性肠病中被研究,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梗阻性黄疸在肠道屏障受损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破坏途径可解释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笔者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就梗阻性黄疸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中的影响及机制进行综述。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jaundice,OJ)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一种由于肝内或肝外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胆汁排入肠的过程受阻致使胆汁淤积和脂型胆红素回血造成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的临床表现。随着人们生活结构和饮食
2、方式的改变,OJ的发生愈加普遍。虽然OJ与肠黏膜的功能关系密切,但其对肠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OJ的发生和影响黄疸的发生、发展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并随着其积累最终导致皮肤、巩膜及其他黏膜变黄变色的疾病表现。根据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性三类。其中肝内和肝后性黄疸通常由感染、药物、胆管结石或胆管受压所致1,2,进而胆道引流受阻,称为6。从病理生理机制的角度来看,OJ可对胆道树、肝脏、肠道和肠屏障、内毒素、血液动力学、急性肾衰竭、免疫系统、凝血功能、伤口愈合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甚至会降低患者外周血氧的提取能力和压力反射敏感性3。值得注意的是,当肠道屏障的解剖和功能的完整
3、性遭到破坏时,会导致定植细菌和内毒素向远端器官和组织转移,持续一定时间后,一旦超过门静脉和全身循环中的负荷量,就会刺激全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对远端器官,尤其是肾脏、肺和心脏造成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害影响,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因此在没有明确感染焦点的黄疸患者中,肠道受损被认为是持续感染状态的来源,是其他系统功能受损的重要始动因素。二、屏障概述肠道是参与食物消化和为身体提供营养以进行适当维护的关键器官,同时也是抵御感染、预防疾病的重要防线。这得益于其强大的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和免疫屏障。机械屏障,又称物理屏障,主要由肠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由位于肠道隐窝基底部的肠道干细胞不断增殖
4、补充。在肠上皮细胞的间隙中,存在着闭锁小带蛋白1、连接黏附分子、跨膜蛋白、跨膜蛋白一起形成的紧密连接,防止细菌和毒素在肠道转移。机械屏障受基因的调节,Chen等5的一项研究证实了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通过调节肠黏膜机械屏障来参与各种肠道疾病。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肠道运动功能也是肠道机械屏障的一部分,可防止肠道细菌附着并促进肠道的自洁功能6o化学屏障以分泌黏液为主,其中包含抗菌物质、胃酸、胆汁、消化酶、溶菌酶和黏蛋白等物质。在黏膜组织中,黏液是抵御共生微生物和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黏液主要由杯状细胞分泌,水化和膨胀糖蛋白形成了凝胶网络,将胃肠道组织与菌群分离,抑制细菌在肠道内的黏附和定植,从而抑制肠道
5、细菌的增殖和肠道感染7,有效保证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保护肠组织不受外界损伤。肠道微生物群具有如营养代谢、药物代谢、免疫合作等诸多功能,因此也被认为是人体的虚拟器官,其主要由拟杆菌科和厚壁菌两大核心微生物群体构成。最新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芬氏菌和拟杆菌占纯素食者和杂食动物肠道微生物群总数的95.0%97.7%,其中芬氏菌占肠道总菌群的56.0%58.6%,拟杆菌占肠道总菌群的39.0%8。稳定栖息在生态位的微生物与宿主共生互利,维持着肠道功能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疾病。MehandrU和COlOmbel9于202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小鼠调节小肠屏障功能的因素及其对炎症影响的
6、研究发现:昼夜节律钟的改变或饮食和微生物的改变会破坏上皮内淋巴细胞中昼夜调节的饮食-微生物群轴,导致小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微生物通量增加,加重了克罗恩病。肠黏膜免疫系统位于上皮层,主要包括有组织的结构如肠系膜淋巴结和Peyer斑,弥漫性淋巴结构如肠壁固有层的隐门以及嵌入肠上皮内的免疫细胞10。固有层和相关淋巴组织中特化的上皮微褶M细胞通过主动吸收外部抗原,并将其运输到淋巴卵泡中来促进黏膜表面的免疫监视11O小肠中的Paneth细胞通过分泌溶菌酶、细胞因子、抗微生物产品(如防御素)和其他免疫调节蛋白发挥抗菌和微生物群调节作用,进而促进宿主免疫12。在众多细胞因子中研究热度较高的白细胞介素22(i
7、nterleukin22,IL-22)被认为在肠道健康中具有多种作用,其诱导黏液基因和杯状细胞参与上皮细胞再生、黏液稳态以及抗菌肽的释放。Parleth细胞和IL-22失调可促发肠道炎症和克罗恩病13。三、OJ对肠道屏障的作用机制(一)胆汁缺乏胆汁中含有胆盐、胆固醇、免疫球蛋白AdmmunoglobulinA,IgA)、谷胱甘肽等多种物质,可以为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保驾护航。研究表明,生理状态下的胆汁可以维持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完整性,调控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着促进肠黏膜绒毛的生长、增加其密度,营养肠黏膜的作用14,15。当发生OJ时,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变缓,凋亡加快。小肠的渗
8、透性和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些移位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杆菌16o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明显见到细菌穿透完整肠黏膜上皮细胞,并有炎细胞浸润的现象17o在营养吸收方面,胆酸盐缺乏后会导致肠黏膜萎缩、形态改变,肌电生理活动减少,而长期缺乏会导致机体营养吸收不良18o此现象在得到胆酸盐补充后明显改善。Dong等19的一项体外实验表明,脱氧胆酸对肠道致癌,这不仅为胆汁酸预防和治疗相关肠癌提供了潜在靶点,也证实了胆汁能通过基因调控对肠道产生作用。此外多项研究证实由于胆酸缺失,肠道中的革兰阳性菌如乳酸杆菌、链球菌等菌属的过度生长也会导致肠道生物屏障被破坏,进而失去免疫屏障的宿主防御作用20,21。加
9、之肠道缺失的胆固醇无法及时补充,肠黏膜细胞损伤无法得到及时修复,受损的肠屏障会进入恶性循环状态。综上,OJ患者的胆汁缺乏,会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的几率,进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免疫屏障的修复。笔者认为,胆汁对肠道的作用广泛,对于C)J患者,早期解除梗阻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的有效举措。在采取减黄措施时,选择内引流途径更利于肠屏障功能的恢复。(二)肝功能下降OJ会导致胆道内压升高、肝功能受损,甚至引发门静脉高压及肝硬化等疾病。根据文献报道,肝功能受损对肠道的影响有主要以下几方面:蛋白合成不足:当胆汁排出不畅时,肝功能受损会影响蛋白合成,使肠上皮细胞再生所需的原料不足,影响再生和修复。清
10、除能力下降:Mehta和Lyon22发现当肝脏kupffer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失调时,外周血中转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浓度的降低会导致肝脏和外周血灭活内毒素的能力降低。导致高水平炎症的通常为区域性和系统性的细胞因子。微循环障碍:多项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肠黏膜常发生充血水肿23,24。当OJ合并肝硬化时,肠道血流变缓,代谢物无法及时清除。这时肠道微循环出现紊乱,肠壁通透性增加,对外界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下降。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提出了菌群失衡、微生物代谢物及免疫抑制反向导致肝癌形成的观点25,从肠道稳态与肝癌的研究机制角度为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思路。此观点也被聂、张两个团队从肠肝
11、循环的角度证实,他们发现肠道与肝脏的关系复杂而密切,肠道微生态可通过肠肝循环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疾病的发展26,27。OJ患者普遍存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受损的肝功能会影响蛋白的合成,降低对毒素的灭活能力及肠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加重炎性物质对肠壁的刺激。笔者认为:肠屏障受损与肝功能损伤是一个互逆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在治疗疾病时应从整体出发,在保护肠屏障的同时注意调节肝脏功能。(三)缺血缺氧目前认为肠屏障破坏是缺血再灌注的常见并发症。当机体应对各种应激反应时,肠黏膜微血管收缩,最先出现缺氧,也最晚得到恢复。其特征在于紧密连接处的丧失、肠道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以及死亡率的增加,这对改善肠屏障恶化
12、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2021年Wang等28的一项体外实验发现,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可以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肠道损伤,并通过维持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来提高患者生存率。OJ患者的肠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会导致肠黏膜上皮供氧能力不足,迫使肠黏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加剧上皮细胞的损伤。严重时内毒素血症也会释放炎症因子影响肠道血管的舒张功能,影响肠道血运。反之,肠缺血后的再灌注又会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广泛激活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尤其是导致肠道屏障的破坏29o值得关注的是,NorSa等30对意大利7例肠缺血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发现:2019年的冠状病毒可能通过正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梗阻 黄疸 肠道 屏障 功能 影响 机制 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6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