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19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docx
《(第三批)19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批)19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5年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中医护理方案落实表序号病种名称实施情况(J)具体科室备注序号病种名称实施情况(J)具体科室备注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内2、九19青盲(视神经萎缩),2中风(脑梗死恢复期)内5、九、内220白花(寻常性银屑病)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内3、内5、CCU、九21旭痹(类风湿关节炎)内54胸壁心痛病内3,5,CCU.九22乳腺癌内55心衰病(心力衰竭)内3*CCU23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内2(暂无)6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内1,内5,九24丹毒外27胃皖痛内2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内8肾风(IaA肾病)内2(暂无)、眼(无)26肾风(局
2、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内2(暂无)、眼(暂无)9消渴病(2型糖尿病)内2、内527呕吐(急性胃炎)内1(暂无)、九10肺癌内5、内1(暂无)、九28紫殿风(过敏性紫掇)内5Il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外329积聚(肝硬化)内1九12腰椎间盘突出症外330胃癌内5,内L丸13赚疮(下肢溃疡)外231面瘫病(面神经炎)内2(暂无九14促脉症(阵发性心房颤动)内3(暂无).九32混合痔外315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J内533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内116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内I1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内2全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数:个8胆胀(胆囊炎)J外1、外22015年1
3、9个中医护理方案落实表序号病种名称实施情况(J)具体科室备注病种名称实施情况(J)具体科室备注1胃疡(消化性溃疡)内I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2暴聋(突发性耳昔)外2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内一、九病区、内五18胫腓甘甘折4哮病(支气管哮喘)内1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外35清嘉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眼科6乳痈(急性乳腺炎)7蛇串疮(带状疱疹)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妇科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外1、外2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眼科11肛漏病(肛痿)外3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外313结直肠癌内514痔病(外痔)外315骨痹(骨关节病)外3中医护理方
4、案目录三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痿)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
5、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痿)中
6、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腕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暧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二)脾胃气虚证:胃腕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
7、滤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三)脾胃虚寒证:胃脱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四)肝胃郁热证:胃皖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五)胃阴不足证:胃腕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腕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8、,记录具体分值。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腕、建里、神阚、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皖、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5.遵医嘱艾灸,取中脱、神阙、气海、关元等穴。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皖部。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二)暧气、反酸1观察暧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暧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3.遵医嘱穴位贴敷,
9、取足三里、天突、中皖、内关等穴。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院、神阙等穴。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皖、内关等穴。(三)纳呆1观察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2定期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脱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脾胃虚寒证汤剂宜热服,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医嘱服用O(2)其他详见附录Io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
10、.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药熨法(详见附录2)。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4.艾灸(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7.拔火罐(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3.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5.避免服用止痛药物,尤其是非幽体类抗炎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及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强的松等。6.观察患者大便颜色、性状、有无出血情况发生。(二)饮食指导忌油炸、辛辣食物、酒类等助火之品。避免过饥过饱。1.
11、肝胃不和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山药粥、萝卜汤。2.脾胃气虚证:宜食补中健胃的食品,如大枣、白扁豆、山药。食疗方:大枣山药粥,3.脾胃虚寒证:宜食温中健脾的食品,如桂圆、大枣、生姜、羊肉等。食疗方:姜汁羊肉汤。4.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清热的食品,如慧茨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政仁莲子粥等。5.胃阴不足证:宜食健脾和胃的食品,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慧改仁、枸杞等。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等。(三)情志调理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2
1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等,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O5.指导患者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五、护理效果评价附: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住院号):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
13、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其他: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胃腕疼痛1.评估疼痛评分:2.情志护理口3.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药熨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6.拔火罐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7.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差疼痛评分:暧气、反酸L观察2.体位3.其他护理措施:L穴位注射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
14、用时间:天4.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纳呆口1口腔清洁2.监测体重3.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请注明)1.2.3.好口较好口一般差1()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穴位贴敷药熨法穴位注射艾灸耳穴贴压穴位按摩拔火罐健康指导/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责任护士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
15、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邪外犯证: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红,苔薄白。(二)肝火上炎证: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加重,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三)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皖腹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四)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舌质暗红。(五)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无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腕腹胀满,大便滤薄,夜寐不
16、安。舌质淡红,苔薄白。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耳聋1.评估患者耳聋的程度以及有无眩晕等伴随症状。2禁用耳塞,嘱病人勿用力挖耳,避免污水入耳。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内耳、皮质下、肾上腺等穴位。肝火上炎者加肝穴;风邪外犯者加肺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合谷、耳门、翳风等穴。5.遵医嘱刮疡,取风池、翳风、听宫,耳门等穴;背部取大杼、风门、肺俞等穴。(二)耳鸣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耳、神门、肾、心等穴。(三)耳内胀闷1.观察有无耳痛情况。2伴鼻塞、流涕时,指导患者正确撰鼻方法。3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等
17、穴。(四)头晕目眩1.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2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低头、旋转等动作,做好安全措施。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肝、心、皮质下等穴。肝火上炎伴血压升高者可加降压沟、肝阳等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印堂、太阳、风池、百会等穴。(五)夜寐不安1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肾、交感、神门等穴。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三阴交、肾俞、涌泉等穴,伴心悸者加内关、心俞等穴。3.遵医嘱中药泡洗。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刮疼(详见附录
18、2)。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减少噪音刺激,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2双耳重度耳聋者避免单独外出,注意行走安全。3.避免剧烈咳嗽。4.指导患者正确摞鼻,防止涕液注入耳窍。(二)饮食指导1.风邪外犯证:宜食疏风解表、散邪通窍的食品,如薄荷粥、葛根粥等。2.肝火上炎证:宜食清肝泻热的食品,如绿豆、冬瓜、梨、菊花叶、芹菜等。食疗方:芹菜瘦肉粥。3.痰火郁结证:宜食清热化痰的食品,如慧散仁、梨、枇杷、莲藕、百合等。食疗方:百合粥。4.血瘀耳窍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红糖、山楂、韭菜、黑木耳、桃仁等。食疗方:桃仁拌黑木耳。5.气血亏虚证:宜食健脾益气、补血的食品,如大枣、
19、枸杞、山药、桂圆等。食疗方:红枣桂圆粥。(三)情志调理1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如采用文字书写等。2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教会患者调节情绪及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等。(四)康复指导1.鸣天鼓:调整好呼吸,将两手掌心紧贴于两外耳道口,使外耳道口暂时处于封闭状态,两手指放于枕部,食指叠于中指上,食指从中指上滑下,轻轻扣于脑后枕部。左右手各叩击24次,再两手同时叩击48次。2营治城廓: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每次做15分钟。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摩耳屏,随按随放,每次按2030下,用力均匀,应先左后右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4.自行咽鼓管吹张术:用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19 优势 中医 护理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5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