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docx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正虚诸证L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不渴。舌淡有齿痕。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 腹胀满,大便滤,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腹腹胀满,大便滤,口淡腰酸膝软,腰部冷痛,皖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二)邪实诸证1.湿浊证:恶心呕吐,2.湿热证:恶心呕吐,腻。3.水气证:全身浮肿,4.血瘀证:面色晦暗,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2、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O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腹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底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倦怠乏力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二)腰酸膝软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
3、温和灸。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三)恶心呕吐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四)皮肤瘙痒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3.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4.遵医嘱中药药浴。(五)水肿1.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指标。2.重度水肿者宜卧床休息,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头高位,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3.遵医嘱药
4、熨法。4.遵医嘱中药泡洗,重度水肿者禁用。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将12ml生姜汁与中药混匀后同服。(2)服用通腑降浊类中成药,服药期间有便滤加重者,立即通知医师。(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中药泡洗(1)足部:浸泡温度为3841P,时间3045分钟,每天1次,泡洗同时可按摩涌泉穴。(2)动静脉内痿的患者遵医嘱实施,先将术肢放置于7080C药液之上进行熏蒸15分钟,再将术肢浸泡于药液中15分钟。(3)其他详见附录2。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4.艾
5、灸(详见附录2)。5.药熨法(详见附件)。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7.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指导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屏气运动,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散步、练习八段锦等。2.协助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等穴,早晚各1次,每次15分钟。3.遵循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协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鼓励患者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4.做好皮肤护理,涂抹润肤品,减少皮肤瘙痒。(二)饮食指导施行持续性饮食营养管理,记录出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1.正虚诸证(1)脾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肾益气的食品,如炖服红枣、肉桂等。食疗方:红枣煲鸡粥。服食期间不宜食萝卜。(2)脾肾阳
6、虚证:宜食温阳的食品,如肉桂、羊肉等。食疗方:羊骨粥等。(3)气阴两虚证:宜食滋阴补气的食品,如玉竹、桑藁等。(4)肝肾阴虚证:宜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的食品,如红枣、枸杞子、山药、扁豆、意故仁等。食疗方:红枣山药粥。(5)阴阳两虚证:宜食阴阳双补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韭菜、山药等。2.邪实诸证(1)湿浊证:宜食健脾化浊的食品,如意校仁、白扁豆、山药等。食疗方:改仁煲瘦肉。(2)湿热证:宜食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惹效仁、冬瓜等。食疗方:故仁煲鲫鱼。(3)水气证:宜食化气利水的食品,如冬瓜、丝瓜等。食疗方:萝卜煲瘦肉。(4)血瘀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葡萄、慈菇、桃子等。食疗方:桃仁粉冲服。
7、(5)浊毒证:宜食解毒化浊的食品,如绿豆、赤小豆、惹枝仁等。食疗方:绿豆故仁粥。(三)情志调理1.语言疏导法:运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化郁为畅,疏泄情志。2.移情易志法:鼓励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体会。4.加强肾脏替代治疗的宣教,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五、护理效果评价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慢性肾衰(慢性臀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口证候诊断:正虚诸证:脾肾气虚口脾肾阳虚口气阴两虚口肝肾阴虚口阴阳两虚口其他:邪实
8、诸证:湿浊证口湿热证口水气证口血瘀证口浊毒证口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倦怠乏力口1.安全护理2.其他护理措施:1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_应用次数:_次,应用时间:_一天好较好一般口差腰膝酸软口1.腰膝酸软的护理口2.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药熨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其他:_应用次数:_次,应用时间:_一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恶心呕吐1.观察口2.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
9、应用时间:天2.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皮肤瘙痒口1.皮肤护理2.其他护理措施:L中药保留灌肠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中药药浴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口差水肿口1.水肿评估口2.体位口3.其他护理措施:1药熨法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其他:1.好口较好(请注明)2.3.一般口差二、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
10、意中医护理技术中药泡洗中药保留灌肠药熨法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中药药浴健康指导/卷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实用性一般不实用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倪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倪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
11、,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铿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
12、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
13、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
14、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舐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过
15、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
16、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舐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缙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
17、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四、刮瘀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疼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瘀用具。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痂。(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痂油及刮痂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痂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刮瘀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宓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瘀,禁用暴力。5.刮癞时不可过仇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
18、刮痂。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痂时间相对较短。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瘀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刮瘀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痂,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告知(1)操作前:刮瘀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3)治疗后:刮疹部位可出现疹点或瘀斑为出疹,出疹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疹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10.操作
19、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 肾功能 衰竭 中医 护理 方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5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