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讲稿.ppt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讲稿.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概 述概念针刺镇痛:针刺穴位治疗病理性疼痛针刺麻醉:针刺穴位减轻手术疼痛是针灸现代研究的典范持续、深入、多学科研究:起与1950年代;深入分子基因水平作用规律与原理研究相结合:北医、上医、中研院、成都)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1997年NIH听证),是针灸现代研究的热点疼痛症状的普遍性针灸疗效的优势性:简、便、廉、效、不成瘾中医疼痛理论与镇痛理论的粗略性:“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神”、“调气”、“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研究目的探索规律、提高疗效:穴位、术式、时机等阐明原理:针刺镇痛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 疼痛发生的机制一、疼痛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Merskey:“疼痛是
2、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几乎与组织损伤同时发生”(1999年)1、疼痛疼痛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复杂痛苦感觉,常伴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伤害性刺激:物理、化学、生物疼痛的两种成分痛(感)觉:复合、痛苦感觉(人所特有)痛反应:情绪;局部、躯体、内脏,疼痛的正反两方面生理意义:“急性痛”的警告、防御保护作用病理危害:“慢性痛”失去生理学意义,引起强烈情绪反应和功能紊乱疼痛研究的难题无法定性、定量检测病理疼痛动物的痛与人的痛存在差别 动物有痛反应,不一定有痛感觉:伤害刺激引起痛反应不一定需要皮层参与(本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鼠安知鼠之痛”;即使熟睡人的痛反应也是如此。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在人
3、体痛觉中发挥重要作用:幻肢痛、情绪因素。,人的疼痛的复杂性(何士刚,中科院神经所)自己的痛和别人的痛:伦敦大学用fMRI研究疼痛与脑区活动自己遭受电刺激躯体感觉区、痛情绪相关脑区被激活恋人遭受电刺激痛情绪相关脑区被激活,躯体感觉区不被激活痛情绪相关脑区活动强度与同情心强度成正比(心理学量表测试)你想多痛就多痛:哥伦比亚大学用fMRI研究疼痛与心理暗示作用热刺激致痛告知使用镇痛油膏时,报告痛强度(110)、前额叶皮层活动降低前额叶皮层活动与期待和注意有关,被拒绝的痛(心痛):加州大学用fMRI、心理测试方法研究“心痛”“虚拟扔球”:受试者与“虚拟人”玩扔球游戏三个实验阶段:被告知技术故障,无法传
4、球给他;被接纳参与传球;虚拟人不再传球给他两种检测:心理测试(被忽视程度、感受痛苦程度);脑成像(前额叶皮层活动)“心痛”的感觉确有痛的基础经典的看法是:意识很难被研究,因为不同个体对相同情况的感觉可能不同。但是,每个人至少都能部分理解在某一情景下别人的感觉,这是人类能互相交流的基础(共识)探索人意识状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工作正在崛起,将有利于疼痛研究,2、痛觉的测定 用实验方法客观判断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耐受性。两个概念痛阈:引起疼痛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耐痛阈:机体能忍受伤害性刺激的最大刺激量(挣扎、嘶叫阈)以刺激的强度或时间表示测定方法热刺激:光辐射、热水、热板力:弹簧压杆K离子导
5、入操作式条件反射电生理学测定:神经元高频持续放电,二、痛觉感受器、传入纤维1、感受器 致痛物质:K离子、组胺、5HT、缓激肽、前列腺素、白三烯等。感受器:初级感觉N元的外周游离神经末梢,包括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多觉伤害性感受器等。单一冲动或低频发放不会引起痛觉:小于0.3次/秒不引起痛觉,0.4次/秒痛觉,1.5次/秒持续疼痛。所以高频持续发放的神经冲动为痛信号。,2、传入纤维 A 纤维:有髓细纤维,传导速度数米/秒;进入脊灰后角第1、5层;传导刺痛(发生快、定位清楚、引起躲避反射)。C纤维:无髓纤维,传导速度1米/秒;进入脊灰后角第2层;传导灼痛(发生慢、定位模糊、引起情绪反应)。A、C
6、纤维的中枢端释放递质EAA、SP,分别激活下一级神经元胞体上的NMDA及非NMDA受体、NK1受体,兴奋传递。二者同时激活引起强烈疼痛。,层为特异性伤害N元;、层为非特异伤害N元(广动力N元)。,三、中枢传导通路1、痛觉分辨A痛信号 后角层 丘脑体感觉核 大脑皮层体感区(新脊丘束)2、痛反应发动C痛信号 后角、层 丘脑髓板内侧核、网状结构、(旧脊丘束、脊网束、脊中束)中脑 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广泛区域,脊髓后角灰质,痛信号,层,、层,痛信号传导通路研究的新方法:以即早基因cfos、jun的mRNA及蛋白表达作为神经元兴奋的指标。,四、疼痛的高级中枢目前尚未发现专司疼痛的脑区。有关部位:丘脑的中
7、央外侧核、束旁核、腹后外侧核;大脑皮层的体感1、2区及运动皮质等。用PET、FMRI技术也未发现脑内有局限的痛兴奋灶,提示:痛觉是一种较原始感觉,是脑内多部位协调整合的一种功能(感受器广泛分布),五、痛觉感受的闸门控制学说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共同提出 1965年加拿大Melzack、英国Wall指出中枢的许多部位均可调制痛觉,其中最重要的是:脊髓后角层的SG细胞、中枢下行控制通路。解释痛觉感受的复杂性 伤害性信号不是以1:1比例直通高级中枢,而会受到其他传入信号、上位中枢下行信号的调制(触摸缓减疼痛、情绪放大或缩小痛感、幻肢痛)。为复杂多样的疼痛现象留下丰富的思考和研究空间。,(感觉分辨、反应发
8、动),第二节 痛觉的调制调制是双向性的:加强或减弱信号传递镇痛的途径:阻止痛信号的产生、传递阻断痛信号传递通路、抑制疼痛加强系统功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一、阻断痛信号传递通路(外周、脊髓)1、减少致痛物质生成(如PGE2)PLA2+COX+细胞内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E2 糖皮质激素-阿斯匹林-2、选择性抑制C纤维 过量使用局麻药不仅阻断C纤维,而且阻断A纤维,导致触觉丧失 辣椒素选择排空C纤维末梢递质(短痛,难持久),3、选择性阻断脊髓后角SP、EA受体SP受体拮抗剂:能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不同部位作用不同,相互抵销EA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致嗜睡、幻觉副作用;小剂量氯胺酮+小剂量吗啡效果好,
9、二、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脑内)1、发现过程从PAG开始1959年邹冈首先发现脑内有吗啡敏感部位:第3脑室给予1/1000静脉吗啡剂量有明显镇痛作用,第3脑室周围组织、PAG为吗啡敏感部位;脑内注射吗啡拮抗剂(纳洛酮)能对抗静脉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1969年美国Reynolds独立发现:弱电流刺激PAG使大鼠处于无痛状态。,1970年Akil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发现:静脉注射纳洛酮可以阻断电刺激PAG的镇痛效应。以上研究提示吗啡的作用部位在脑内兴奋PAG的镇痛效应与吗啡类物质有关PAG是脑内重要的痛觉调制结构,并可能产生内源性吗啡样物质(OLS)(1973年确证阿片受体,1975年从猪脑中提取出OL
10、S),2、PAG的痛觉调制通路(下行)3条途径相互依赖、配合。PAG腹外侧部“镇痛区”,脊髓后角伤害性传入N元,延髓腹内侧区(RVM)的 5HT神经元,延髓外侧网状核(LRN)的NA神经元,+,+,背外侧束,直达,OLS,-,3、以后的发现 除PAG外,延髓巨细胞核、中缝核群、A1核团、蓝斑、僵核、束旁核、弓状核、伏核、隔区、杏仁核、大脑皮质等部位与痛觉调制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小 结正确认识疼痛:“功大于过”急性痛具有生命意义,但慢性痛具有消耗性和破坏性痛觉的产生涉及外周、中枢神经的结构与功能,镇痛可以从外周或中枢着手(阿斯匹林、吗啡)机体内共存致痛系统和痛觉调制
11、系统临床镇痛需要2个突破强效而不成瘾的止痛药或方法疼痛的客观检测性质、程度,第三节 针刺镇痛作用“疗效是针灸临床的生命线,是针灸原理研究的基础”一、人体针刺镇痛作用 针灸的起源与镇痛有关:砭石 痛证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内经记载针灸治疗头、牙、喉、腰、腹、关节痛等2000多年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1992年新编中国针灸学中针灸治疗111种痛证,针刺镇痛效果受到国际承认1996年WHO推荐64种针灸适应症中有32种痛证1997年NIH听证会认为针刺镇痛效果优良1、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大量临床报道显示针灸能镇痛:各种针灸方法、各种配穴方法
12、、各种痛证,临床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治疗过程中取穴、治疗方法的不断变化对照问题:“假针刺”针非穴位不得气外科手术效果评定需要假手术对照?双盲问题:病人(得气)、操作者(非穴位)样本量、对象选择问题疗效标准问题 临床研究规范: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2、针刺镇痛的人体实验 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选择某种能引起人体实验性疼痛的刺激方法,研究针刺的镇痛作用。人体实验痛刺激的要求对组织损伤较小起始及终止点明确重复性好2.1 K+透入法 特点:同一部位反复测试而无明显损伤,重复性好,方法在Benjamin、Harvey 1963年创立的方法上改进而成10%KCl阳极导入,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躯体平均痛阈0
13、.8mA 针刺对正常人体的镇痛作用针刺单侧合谷50min,测试8个部位,8个时间点镇痛效应的时间过程:针后40min达峰,停针30min后仍有效应镇痛效应的空间分布:双侧各测试点痛阈变化规律相似全身性镇痛,得气对镇痛至关重要穴位内注射普鲁卡因完全取消镇痛效应(0min、25min分别注射10%2ml)针刺非穴位,得气者镇痛效应好单纯留针无效,运针得气有效针刺截瘫患者足三里、偏瘫患者患侧合谷,痛阈不提高,2.2 弹簧压力法 特点:操作简单,但反复测试容易导致局部痛过敏 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报道:方法:尖端直径0.5mm,每秒增加压力50g,测定耐痛阈 针刺对正常人体的镇痛作用 针刺一侧穴位,有双侧镇
14、痛效应 针刺1520min,耐痛阈升高2030%,停针10min后恢复,2.3 几种常用人体侧痛方法的比较方法:N=10,胸骨中点,1次/10min,5次 测痛方法 耐痛阈 变异系数(%)K+导入法 15.6 4.7V 30 弹簧压力法 300 96g 32 单方波电刺激法 14.6 8.4V 58,2.4 小 结 多种痛觉测定方法中,以K+透入法最稳定(北京医科大学、陕西中医研究院、江苏新医学院)针刺单侧、单一穴位即可获得全身性镇痛效应,但得气是关键针刺镇痛是一个缓起缓降的过程,大约需要30min才能充分显效,至少维持3045min,提示这一过程中可能有化学因素参与,二、针刺镇痛的动物实验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刺 镇痛 针刺麻醉 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4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