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报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机制探析.docx
《【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报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机制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报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机制探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报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机制探析一、问题的提出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在县一级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乡镇一级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行政村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而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括产业、生态、人才与组织振兴,还应重视乡村的文化振兴。文化能够给予发展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革命性动力”,它所具有的“共享性、共同性、规范性”特点
2、(1,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动员、协调、黏合等诸多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减贫之所以有了显著效果,除国家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外,社会文化主体性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角色。2)文化振兴不仅是涵养其他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向下扎根的重要保障。因而,如何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当下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实践中的乡村文化建设依然是乡村振兴中的短板。究其原因,一是文化所具有的“软性”,其发展受地理环境、政治和历史事件的影响(3)。作为非独立变量,文化镶嵌在实践语境和社会话语之中,排除在社会结构之外(4),是等待挖掘、利用和加工的资源
3、。二是文化所具有的“共享性”,作为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文化产生的机理在于“个人认知图式与讲述网络关系的故事之间的互动”(5),它内嵌于群体,依托于网络,因而文化的建设过程,不是简单的干预与调控,而是对社会的涵养与再造。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文明实践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典型样本,它既是自上而下制度性的文化体系重构,也是自下而上社会性的文化要素活化。进一步而言,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文化进路,不仅需要关注“作为文化行动者的国家”,还需要关注“作为文化场域的社会”,并以此来构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而如何协调文化建设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使文化特性相融于地方治理过程,则是新时代
4、文明实践的核心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M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个案观察,分析文明实践的运行过程、内在机理与实践效果,重点关注项目制背景下的文明实践过程。以项目制为载体的地方治理实践,在文明实践运行过程中是否依然有效?文化要素如何嵌入项目制之中,对项目制的拓展又体现在何处?而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既可以拓展基层治理中项目制理论的外延,也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文明实践的路径优化。二、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项目制实践及其反思传统社会中的国家构建过程,不仅包括国家机构渗透社会、汲取和配置相应的资源,还包括为民众提供重要的神话和象征性符号,以获得对民众的控制。(6)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其生产往往通过
5、核心象征推广,以及在象征之上的诠释“刻写”来嵌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国家则通过“文化置位”(7)“文化合成”(8)等多种刻写策略,实现其自身合法性的构建。这种具有意义系统论、工具箱论的文化视角,往往依循自上而下的文化实践路径,文化或是“一套内部逻辑自洽的规则观念,以此赋予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意义,或是“强调其工具属性以及行动者对文化所具有的能动性和掌控力”。(9)因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有时候反映的是它的文化设计。所不同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国家刻写文化所依托的制度载体不同。项目制作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它既是政策执行的工具,也是刻写文化的依托。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政策实施的项目
6、制是否依然有效,需要在理论层面予以梳理和反思。(一)项目制及其实践边界实践中的项目制,发端于现行财税制度下国家的转移支付方式,但却早已溢出财政领域,成为其他许多领域中自上而下推动任务部署的一个重要形式。溯其本源,项目制主要是指一种事本主义的动员、组织和管理方式,根据事情的内在需要与发展逻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由专门的组织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来完成一种特定预期的一次性服务(10)O从项目制的实践效果来看,对于非预期后果较少的任务,往往易于发包、便于承包,因而也就能够取得较好效果。而对那些不易于发包、过程管理比目标管理更重要的任务,即便采用“项目制”“目标管理责任制”“行政发包制”也仍然难以解
7、决实践问题。(11)显然,项目制的运行存在有效边界,在具有长期性、共享性与持续性的基层文化建设领域,项目制的实践困境成为研究者讨论的焦点。项目制能否实现有效运行,不仅与项目执行过程相关,还与项目自身特点密切相连。从项目执行角度展开分析,或是由于“特定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中的共谋”(12),或是因为“参与者身份角色的转变”(13),这也是多数研究者对于项目制实践边界的讨论起点。不过,从管理学借鉴而来的项目制,其项目是指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具有临时性、一次性、有限任务的特征。显然,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中的项目,往往并不能满足上述特征。此时,为了适应项目制运行,实践中的项
8、目化运行往往会进行项目的“拆解与组合”(14)o但值得思考的是,在项目重组的同时,政策是否已经开始偏离最初的目标。如果项目不能满足项目制的运行条件,运行就会偏离既定的治理目标,因而项目制与项目之间也存在一个匹配关系。(二)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项目制拓展项目制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通过项目化操作,使弥散性的文化有了实践的可能,另一方面则是项目化的拆解,使得文化秩序在碎片化的实践中失去灵魂。如何在项目制的实施中涵养文化之魂,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作为混合着市场与科层特征的项目制,在整合输送资源的同时,也将不同行动者整合其中,在利益与目标纠葛中,形成了项目制下的治理
9、秩序。从项目制视角而言,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实现双重目标,一是文化建设的项目化整合,即乡村文化建设之形,二是文化秩序的共享性建构,即乡村文化建设之魂。如果忽视文化建设中的秩序,单纯项目制所能实现的,往往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而形成的“项目展示二而非文明的向下扎根。从秩序角度理解项目制的运行,是乡村文化建设对项目制理论的外延拓展。在已有研究中,部分学者通过观察政策下乡过程,提出了分利秩序、精英俘获、共谋、分级治理等观点15),从不同维度将项目制下的治理秩序得以呈现。而对于上述秩序的分析,学者依然是从政府过程、组织行为与事件过程角度予以解读,强调项目制运行中的多重目标、信息偏差、能动选择等因素。不过,
10、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而言,秩序并不是因变量,而是自变量。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是单纯项目制塑造了治理秩序,而是秩序规约着项目制的有效运行。为此,本研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分两个层次对其进行观察,一是项目制视角下的文明实践,二是共享秩序视角下文明实践项目运行机制的流变。三、项目化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运行过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基层文化阵地,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如何将这一政策有效落地,一方面需要借力现有的治理架构,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文明实践运行的内在机理。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M县为例
11、,观察文明实践的运行过程。选择该案例的原因有二:一是M县作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单位,案例具有典型性,资料具有丰富性;二是M县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县域治理的典型样本,在治理体系与架构上较为成熟,项目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选择M县作为观察样本,既可以有效观察文明实践的运行,也可以审慎检视项目制的流变。依据调研资料内容,本文梳理出M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三个关键性事件,即组织平台搭建、文明实践项目库发布、典型经验打造。通过三个事件,基本可以勾连M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整个过程,从而进一步观察建设中项目制的运作逻辑。(一)文明实践中的平台整合与组织建构长三角M县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文
12、明实践中心建设既是规定任务,也是政治任务。自2018年8月中央发布文件以来,M县就开始积极筹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组织结构上,县一级成立实践中心,中心主任由县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乡镇成立实践所,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所长;村居设立实践站,党组织书记担任站长。在此基础上,全县的志愿服务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应挂钩,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M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与常务副组长。2018年10月,M县举行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推进会,10家文明实践所、231家实践站负责人,26家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M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
13、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1个中心、10家文明实践所、231家实践站、5097个实践点,375支志愿服务队伍、14万名志愿者的组织格局。自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正式嵌入M县党和政府的工作之中,成为中心工作之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M县乡村文化体系重构提供新的机遇。但是,面对具有“软性”特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层干部依然存在工作困惑。如何将“文化大餐”转化为“便捷套餐”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的关键一步。在此过程中,为解决细碎化服务诉求与分散化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M县选择“京东城市”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技术平台,在相互协商基础之上,双方达成共识,开发“M县志愿密码”系统,实现M县新时代文
14、明实践数字虚拟中心率先落地。M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既有了组织化的“软件”,也具备了技术化的“硬件”。2018年8月至11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小组领导之下,按照试点工作要求,实践中心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精心布置展示中心、开发实践中心云平台,初步完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组织建构与平台开发。(二)文明实践中的资源整合与项目生成虚拟数字平台的落地,加速了现实资源的整合力度。有效整合细碎的基层治理资源,将其纳入文明实践过程之中,是M县试点工作推进的关键。首先,借助“队伍平台-基地”三种有效形式,形成了“156”分类整合资源模式,其中1是指“组建一批志愿队伍”,通过志愿队伍与行政机关有效合作,任命“一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报告 时代 文明 实践 调研 报告 中心 运行机制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3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