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docx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方案制定、工程设计及施工、效果评估、后期运行及环境监管。本文件不适用于在产企业以及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
2、导则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风险管控riskcontrol采取工程控制或/和制度控制等措施,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物扩散,防止对周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3.2风险管控目标riskcontroltarget阻断地块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物扩散,防止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产生不利影响的阶段目标。来源:HJ25.62019,3.7,有修改3.3风险管控模式riskcontrolstrategy以实现阻
3、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扩散为目的,对污染地块进行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来源:HJ25.62019,3.9,有修改3.4敏感受体sensitivereceptor受地块污染物影响的潜在生物类群中,在生物学上对污染物反应最敏感的群体(如人群或某些特定类群的生态受体)、某些特定年龄的群体(如老年人)或处于某些特定发育阶段的人群(如06岁的儿童)O来源:HJ6822019,2.4.83.5暴露途径exposurepathway指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到达和暴露于人体的方式。来源:HJ6822019,2.4.113.6地下水污染羽groundwaterpIume污染物随地下水移动从污染源向周
4、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染区域。来源:HJ6822019,2.2.223.7地块概念模型conceptuaIsitemodel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综合描述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人体或生态受体接触污染介质的过程和接触方式等。来源:HJ6822019,2.3.13.8制度控制institutionalcontrol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办法、准则、规章或制度,防止或减少人群对地块污染物的暴露,从制度上杜绝和防范地块污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从而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地块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来源:HJ6822019,2.5,113.9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采用阻隔、堵截、覆盖
5、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或消除地块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来源:HJ6822019,2.5.123.10阻隔技术is。IationtechnoIogy阻止气体、液体或固体污染物质从其产生地点向周围迁移扩散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如添加覆盖物、修建垂直或水平屏障。来源:HJ12312022,6.2.13.11固化/稳定化Solidification/stabiIization固化是通过添加固结材料将土壤或固体废物封闭在高度结构完整性的整体固体中,从而对土壤或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加以束缚降低其移动性和物理有效性。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性材料将土壤或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进行
6、化学改性或将其导入某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中,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移动性和化学有效性。3.12监控自然衰减monitorednaturaIattenuation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监控策略,依据场地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扩散、吸附、稀释、挥发以及化学性或生物性稳定等,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毒性、移动性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3.13水动力控制hydrauliccontrol利用单井或井群控制系统,通过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内注水的方式,人为地改变地下水原来的水力梯度及流向,实现控制地下水污染迁移扩散的目的。3.14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
7、,PRB通过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方向建造由反应材料组成的具有渗透性的墙体,通过反应材料的吸附、沉淀、化学分解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4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4.1基本原则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应根据地块的污染特征统筹考虑污染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填埋物等的暴露途径及相互作用,合理选用制度控制或工程控制或其组合,实施协同管控。4.1.2 可行性原则根据污染地块的污染状况、受体特征、暴露途径等,合理确定风险管控目标。考虑经济成本,科学选择适宜的风险管控技术,使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方案切实可行,目标可达。4.1.3 安全性原则风险管控目标、模式、技术等应以污染地块风险可控、安全为终极目的,既要
8、保证地块风险控制上的安全,又要确保管控措施实施及运行监管过程中的生产及人员健康安全。4.1.4 长效性原则管控措施在管控期限内须长期有效,技术的筛选应充分论证技术实施后确保管控效果的技术可行性,并实施完善的监测监管与应对措施。4.2工作程序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4.2.1确认地块条件效兴清俗图1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程序看控案认地A;玷旬、1.打设计1.KMI:竹腔模式符特植木4.2.1.1资料收集与分析应根据管控目标、范围及管控工程所处时段,合理确定地块资料收集范围。a)污染地块资料收集范围应能够满足确定风险管控目标和划定管控范围的要求,应包括按照HJ25.kHJ25.2、HJ2
9、5.3进行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与风险评估报告等资料,重点核实资料信息是否反映地块当前实际情况。b)针对修复前的风险管控工程,地块资料收集还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地块的开发利用计划以及修复或管控方案(如果有)等,明确地块规划用途及后续开发利用的时限要求,为确定风险管控时限及制定管控方案提供依据。c)针对修复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工程,地块资料收集还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地块的开发利用计戈k修复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监理方案等。4. 2.1.2现场踏勘与核实现场踏勘的目的是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核实或补充,重点应关注地块与敏感受体、周边地下水使用情况等在前期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后发生的变化。应考察是否具备地块风险管
10、控工程的施工条件,如用电、用水、用气、交通、安全保卫等情况。4.2. 1.3更新地块概念模型根据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补充调查结果,明确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与污染介质类型及空间分布、污染状态、迁移路径、暴露途径、受体等,以文字、图、表等方式,对地块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阶段构建的地块概念模型进行更新,为实施风险管控提供支持。4.2.2选择风险管控模式4.2.2.1提出风险管控目标在更新地块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污染物及污染源的性质与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暴露途径与风险可接受水平,提出以防止污染迁移扩散和限制受体接触为主要目的的风险管控目标。对于后期将要实施修复的污染地块,必要时,风险管控目
11、标可结合其后续修复需求合理确定。4.2.2.2确定风险管控时限4.2.2.2.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及地块权属等情况,考虑管控目标可达性及效果,合理确定地块的风险管控时限。多种管控技术共用时,管控时限以最长的为准。4.2.2.2.2分以下几种情景综合确定风险管控时限:a)修复实施前的风险管控工程,管控时限应在修复工程启动之前;b)修复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工程,管控时限应贯穿整个修复过程;c)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应进行长期管控。4.2.2.3划定风险管控范围基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中确定的地块边界及污染范围,结合地块污染物特征、受污染介质类型、污染物暴露途径及敏
12、感受体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迁移扩散趋势及4.2.2.1提出的风险管控目标,合理划定地块的风险管控范围。4.2.2.4确定风险管控模式4.2.2.4.1根据地块风险特征、地块条件、风险管控目标、管控时限及管控范围等,结合经费投入、地块利益相关方需求等,明确地块风险管控要求,确定地块风险管控模式。4.2.2.4.2对于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宜优先选用制度控制,必要时辅以工程控制措施。4. 2.2.4.3对于拟开发利用污染地块,分以下几种情形确定相应的管控模式。a)实施修复的地块。1)修复启动之前,可以制度控制为主。对于已经出现污染扩散的地块,宜结合修复方案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控制措施,防止污
13、染物进一步扩散,管控时限与修复启动相衔接。2)修复过程中,应以控制修复行为导致的污染介质迁移扩散以及便于实施修复措施为目的,实施以工程控制为主的管控措施。b)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以制度控制为主。4.2.3选择风险管控技术4.2.3.1补充调查地块现有资料不能满足风险识别、风险管控方案编制及工程设计的需要时,应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包括地块污染状况补充调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必要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及污染模拟预测等,相关技术要求参照HJ25.1、HJ25.2、HJ25.3和HJ610执行。4.2.3.2技术初步筛选根据地块污染特征、污染物扩散途径、受体暴露情景以及选择的风险管
14、控模式,从风险管控技术原理、适用条件、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几种适用性技术进行下一步技术可行性分析。常见风险管控技术的适用性见附录A。4.2.3.3技术可行性分析针对初步筛选出的风险管控技术,可采用类似案例分析、实验室小试或现场中试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估,综合分析评价风险管控效果、技术复杂性、能源与材料消耗及二次污染产生等。实验室小试条件应模拟现场实际情况:中试试验应基于小试试验结果。4.2.3.4确定风险管控技术在技术筛选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适用条件、技术成熟度、风险管控效果、经济成本、时间和环境安全等方面对备选技术进行综合比较,选择确定适用的风险管控技术或技术
15、组合,进行下一步风险管控方案的制定。4.2.4制定风险管控方案4.2.4.1制定技术路线根据地块风险管控要求,合理制定风险管控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应体现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方法与技术流程,还应包括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及应急安全等环境管理的技术内容。4.2.4.2确定工艺参数通过总结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和模拟分析结果及相关案例分析,同时考虑工程运行和环境安全等因素,确定技术的工艺参数。4.2.4.3估算工程量根据管控目标、范围及技术路线和工艺,估算管控方案的工程量,工程量的估算应覆盖全部工程内容。4.2.4.4估算费用及周期应根据4.2.4.3估算的工程量进行费用投资估算。除直接
16、工程费用以外,还应包括场地准备费用、环境管理费用、人员安全防护费用、后期效果评估及后期环境监管费用等。应根据工程量、工程设计、建设、运行时间、效果评估和后期环境监管要求等进行工程周期估算。4. 2.4.5备选方案比选必要时,可制定不少于2种备选技术方案,从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及健康安全、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比选确定。4.2.4.6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根据制定的技术路线,结合地块污染特征和周边环境条件,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排放情况,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及频次、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与分析等要求参照HJ25.2中地块治理修复监测的要求执行。4.2.4.6.2二次污染防治计
17、划针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等造成的二次污染,应制定防治措施,并分析论证措施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稳定可靠性等。4.2.4.6.3环境应急计划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要求,编制环境应急计划,确保管控工程实施过程中人群和生态受体的安全。环境应急计划应包括安全问题识别、预防措施、突发事故应急措施、安全防护装备和安全防护培训等内容。必要时,还应编制地块风险应急预案,结合运行监测及长期监测明确预案启动条件,提升风险管控实施效果。应急响应应包括现场污染处置、转移安置人员、医学救援、应急监测等。4.2.4.7编制风险管控方案应根据污染地块的地质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块污染
18、特征和工程特点编制风险管控方案。方案要求文字简洁、准确,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等形式描述各种关键技术信息,能够全面和准确的反映管控工程内容,满足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编制要求。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方案编制大纲可参考HJ25.6。4.2.5工程设计及施工4.2.5.1工程设计根据编制的风险管控方案,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工程设计。风险管控工程设计可参考HJ2050执行。按照所处时段,工程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对于技术简单的小型项目,可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a)初步设计文件宜包括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纸和初步设计概算书,能够满足编制施工图、采购主要设备及控制工程建设投资的需要。b)施工图设计文件宜包括施
19、工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设计图纸、工程预算书等,应能够满足工程预算编制、工程施工招标、设备材料采购、非标设备制作、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和工程施工的需要。4.2.5.2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施工过程中应同时开展环境管理。施工准备一般包括施工技术、人员、物资(机械与材料)及现场施工条件的准备;施工过程一般包括工程施工、环境监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等。工程应按照设计规范及其他质量控制、工程变更等相关要求施工。施工过程中应遵循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要求,制定安全应急措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风险的,应编制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4.2.5.3施工过程监测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施工及环境监理要
20、求开展环境监测。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点位布设、监测对象、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等,其中监测指标应根据地块风险特征和技术属性合理确定,至少包括目标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指标、工程性能指标及水文地质条件指标等。相关监测技术要求可参考HJ25.2、HJ25.6及T/CAEPI22执行。4.2.6风险管控效果评估4.2.6.1评估标准与要求根据地块风险管控目标及要求,明确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标准,确定工程性能评估指标、污染物评估指标及其它任何能证明管控技术效果的指标,制定风险管控效果监测方案,然后根据监测结果开展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地块土壤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相关技术要求,参照5.3及HJ25.5执行;地块地下水风险管控
21、效果评估相关技术要求参照5.3及HJ25.6执行。4.2.6.2评估方法若工程性能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及其他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达到预期效果,可对风险管控措施继续开展运行与维护;若上述指标存在一项及以上未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未达到预期效果,应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调整。4.2,6,3编制效果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应包括风险管控场地概况、风险管控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效果评估布点与采样、检测结果分析、效果评估结论及后期环境监管建议等内容。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大纲可部分参考HJ25.5和HJ25.61,4.2.7后期运行及环境监管4.2.7.1工程施工完成后,应
22、实施后期运行及环境监管,一般应包括运行维护、长期环境监测和制度控制等内容。必要时,还应对地块周边敏感目标及毗XX体等进行环境监测。4.2.7.2工程运行维护方案一般应包括系统运行管理、设备操作、设备与材料的维护保养、安全运行管理等。4.2.7.3可根据风险管控目标要求对土壤、地下水、土壤气、空气等进行长期环境监测,对风险管控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回顾和趋势预测。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点位布设、监测对象、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等,其中监测指标应至少包括目标污染物、中间产物及工程性能指标等。相关监测技术要求还应参考UJ25.2和HJ25.6o5风险管控技术要求1.1 风险管控技术分类本文件将污染地块风
23、险管控技术分为制度控制技术和工程控制技术。制度控制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限制地块用途、限制土壤及地下水利用、限制人员进入及活动、污染源监控、环境监测及应急、公开地块环境信息、地块资料管理、地块管控人员及职业卫生防护等,一般可与工程控制技术组合联用。工程控制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阻隔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水动力控制技术及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等。1.2 制度控制技术要求5. 2.1限制地块用途污染地块在实施风险管控期间,不应开发建设和用于临时性的居住、办公、商业、娱乐休闲等。6. 2.2限制土壤及地下水利用污染地块在实施风险管控期间,不应使用管控范围内的土壤种植农作物,土壤不应外运或限制土壤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染 地块 风险 技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3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