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一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文件)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5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
2、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深刻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基本原则1、校企共建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3、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3、“双证书”原则。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学生实践
4、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三、基本要求(一)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卤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1、过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行动领域设计:写出人才培养
5、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从行动(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说明界定这些任务依据和基本过程。学习领域设计:对具有教学价值的、经过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这里的设计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顺序选择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0)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2、学生素质的培
6、养设计学生素质应当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描述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的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3、教学实施中的柔性管理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动情况下,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即描述在满足何种条件下可以变动正常的教学计划,必须完成哪些教学环节和课程,没有完成的教学过程用哪些环节(如网上学习、企业培训、企业鉴定等)替代。四、课程体系构建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
7、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牙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贝II。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沟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
8、有一定的梯度。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5、顶岗实习的安排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安排不低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五、课程体系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
9、成。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由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军训、英语、综合理科、礼仪修养、德育课。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3、职业拓展
10、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专业课程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调研组2015年3月10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2017010316:57|#2楼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文件)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
11、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5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基本原则1、校企共建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
12、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
13、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3、“双证书”原则。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三、基本要求(一)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卤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k过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行动领域设计: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从行动(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说明界定这些任务依据和基本过程。学习领域设计:对具有教学价值的、经过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这里的设计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15、,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顺序选择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学生素质应当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描述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的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3、教学实施中的柔性管理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动情
16、况下,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即描述在满足何种条件下可以变动正常的教学计划,必须完成哪些教学环节和课程,没有完成的教学过程用哪些环节(如网上学习、企业培训、企业鉴定等)替代。四、课程体系构建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贝II。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
17、下三个问题: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
18、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5、顶岗实习的安排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安排不低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五、课程体系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k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9、、体育、计算机基础与操作、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任选课(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3、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
20、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1)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原则上为1:U(2)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125/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30学时/周(每周计1学分)折算。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高职专科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2017-01-0314:50|#3楼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企业用人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匮乏,能工巧匠奇缺,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21、。一方面有人无业就,另一方面有业无人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要求不相适应,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了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校高职专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经应用技术学院的实地调研和探讨,
22、决定从2015级畜牧兽医、数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开始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如下:一、“2+1”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即:学生2年在校学习,再利用1年的时间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迸行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有效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培养和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所以人才培养目标仅靠学校的教育环境难以实现,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共同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实施“2
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和就业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二、“2+1”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按照行业、企业的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去改造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全面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制定一
24、个合作教育计划,结合工作场所的学习,使之成为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通过合作教育计划,建立起大学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1 .二年理论教育教学设计:公共基础课(思想品德等素质教育);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基础课;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课;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做法: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重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用两年时间完成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1600-1800学时的教学任务,且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2 .一年实践教育教学设计:制订和实施专业
25、技能培养方案;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完成专业实习报告;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准就业”实习。具体做法: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构建”阶段教学体系。落实好三个环节,即:第一落实学生实习企业,即必须选取一批适合专业实习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第二建立专业性强的“导师”队伍,即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生实习专业指导教师和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学生实习企业导师的“导师”队伍,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切实地得到全面指导,并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第三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即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要在调查,了解企业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协商制订针对不同的企业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书
26、,该任务书要针对具体企业、具体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设备使用和特别技能的需要,利用企业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而制订的教学方案,任务书应明确顶卤实2习的轮岗要求,顶岗实习中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标准,实习报告撰写要求及顶卤实习考核等内容。三、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任务分解(一)应用技术学院工作任务:1 .负责制订“2+r,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关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并检查落实情况。2 .负责组织相关院系编印、发放“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资料。3 .负责审核各相关学院“2+1”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并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4 .负责组织“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工作和
27、教学质量的调研、检查、考核和总结工作。5 .与相关学院共同协调做好学生毕业实习的教育与动员工作。6 .做好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聘任工作。7 .检查实习专业指导教师实习报告的批改、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实习成绩和操行评定等工作的实施情况与工作质量。8 .做好学生毕业实习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工作,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二)相关学院工作任务:1 .负责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统筹、组织、安排、检查和考核。2 .与应用技术学院共同协调和落实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单位或岗位,并共同组织做好实习动员和实习教育工作(BD:向学生宣讲毕业实习的意义、重要性、内容与要求、实习考核标准与方式、实习
28、纪律和有关管理规定,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学生签写学生毕业实习保证书,组织教师签订学生毕业实习协议书。3 .负责贯彻有关教学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学生毕业实习巡查计划落实情况和学生毕业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毕业实习质量。4 .负责组织教研室编印专业毕业实习教学大纲、专业毕业实习指导书。5 .学生毕业实习前,根据学生毕业实习单位或岗位安排计划,组织3教研室和学生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与相关单位协商制订学生毕业实习任务书。6 .定期检查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和指导教师指导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7 .加强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与实习单位共同
29、完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危及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发生。(三)专业指导教师工作任务1 .认真执行学生毕业实习计划、大纲、指导书、学生毕业实习任务书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相关的教学组织和指导工作。2 .与相关单位协商制订学生毕业实习任务书,签订学生毕业实习协议书。3 .深入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全面掌握所负责的每个学生(含自找实习单位学生)的实习状况,及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4 .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保障工作,与实习单位共同完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危及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发生。5 .对实习学生做好考勤记录,严格履行请假审批手续。做好学生实习的定朗检查、指导、调整及跟踪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管理的每一个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动态,保证实习质量。及时向应用技术学院汇报校外实习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6 .加强与实习单位有关企业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好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违纪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7 .组织协调好实习结束工作,与实习单位结清有关事宜。8 .批改实习报告、做好学期末实结、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实习成绩和操行评定工作。应用技术学院2015笔月25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3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