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docx
《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6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7 .甘肃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2018年)(二)宪章与公约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2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1年修订)3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4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2008年)(三)规范与标准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修订稿)(2018年)3 .大遗址保护规划规范(WW/Z00722015)(2015年)4 .防洪标准(GB5020194)(2014年)5 .文物保护项目评估规范(WW
2、TOo70-2015)(2015年)(四)相关规划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2021年)2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2021年)3 .“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2021年)4 .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2021年)5 .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年)6 .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年)7 .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五)其他相关文件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2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
3、作的实施意见(2021年)3 .甘肃省石窟寺专项调查报告(2021年)4 .甘肃省石窟寺考古中长期实施方案(20212035年)第5条规划性质本规划坚持“属地管理,分级保护”要求,是甘肃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本规划与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配套实施。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232035年,考虑到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究和科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将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1.近期:20232025(3年);2.中期:20262030(5年);3.远期:20312035(5年)。第二章遗产概况第一节遗产概况第7条遗产综述根据甘肃省石窟寺专项
4、调查报告统计,全省现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处,文物点236个,包括石窟寺229个,摩崖造像7个。甘肃省全境14个市州,除甘南藏族自治州外,兰州、白银、嘉峪关、酒泉、定西、临夏、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金昌等13个市州,53个县区均分布有石窟寺。甘肃省石窟寺完整地体现了佛教东传西渐的历程,对后续佛教文化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石窟分布地点、时代特征、表现内容、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中小型石窟受典型石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四大片区特征鲜明、风格迥异的石窟艺术。(一)河西片区石窟寺河西片区的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等5市
5、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53个,分布在14个县区,占甘肃省石窟总量的23.79%o河西片区石窟寺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敦煌石窟群,二是凉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等。凉州石窟群,包括天梯山石窟、金塔寺石窟、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等,是甘肃省现存时代较早的石窟群。(一)陇中片区石窟寺陇中片区的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市、定西市等4市州有石窟寺39个,分布在17个县区,占甘肃省石窟总量的16.52%。陇中石窟以炳灵寺为代表,包括五佛沿寺石窟、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等,其他石窟古代原作保存极少,现存大部分为近代重修重绘。(三)陇南片区石窟寺陇南片区的
6、天水市、陇南市等2市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56个,分布在11个县区,占甘肃省石窟总量的23.72%。陇南片区石窟寺包括麦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华盖寺石窟、木梯寺石窟、拉梢寺石窟、法镜寺石窟、八峰崖石窟等。(四)陇东片区石窟寺陇东片区的平凉市、庆阳市等2市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88个,分布在11个县区,占甘肃省石窟总量的37.28%。陇东片区石窟寺包括北石窟、南石窟、王母宫石窟、罗汉洞石窟、保全寺石窟、张家沟门石窟、莲花寺石窟、石空寺石窟、田园子石窟、石拱寺石窟等。第8条历史沿革甘肃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直至明、清,代表了中国石窟寺开创、发展及
7、衰落的全过程。十六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多集中于河西地区,如天梯山石窟、莫高窟北凉三窟(第268、272、275窟)等。炳灵寺第169窟开凿于西秦,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造像题记,是中国石窟已知最早的纪年造像题记。甘肃石窟大量开凿于北魏至西魏时期,在继承十六国佛教艺术始创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石窟,如麦积山石窟、保全寺石窟、王母宫石窟、法泉寺石窟和南、北石窟寺等,基本奠定了甘肃石窟的分布格局。北周时期,地方官吏如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创建麦积山七佛阁、秦州总管尉迟迥创建拉梢寺、瓜州刺史于义创建莫高窟第428窟等,进一步推动了石窟开凿造像之风的盛行。这一时期,甘肃石窟寺的开凿主要集中在麦积山
8、、北石窟寺、水帘洞石窟群、莫高窟等地。隋唐时期是甘肃石窟寺营造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型石窟如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北石窟寺等有相当一部分洞窟开凿于此时。这一时期,甘肃石窟寺艺术逐渐向民族化形式过渡并发展。盛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建造了众多弥勒大佛像,有的高达30多米,如莫高窟北大像和南大像、榆林窟第6窟、天梯山第13窟、炳灵寺第171窟、甘谷大像山第6窟等。五代至宋代以后,甘肃石窟的开凿主要集中于莫高窟及陇东地区。这一时期,莫高窟在唐代原有窟龛的基础上,改建、重绘了部分洞窟。西夏时期,甘肃石窟的开凿又出现了新高潮,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文殊山石窟等均保存有较多的西夏作品。宋金时期,陇东地区子
9、午岭区域开凿了一些新洞窟,如合水莲花寺、安定寺石窟等。元代,甘肃石窟除马蹄寺、莫高窟等开凿有新的洞窟外,其他石窟主要是对早期石窟进行重修或重绘。壁画以藏传佛教密宗题材为主,如莫高窟第3、465窟千手千眼观音、坛城图等。明清时期,甘肃石窟的开凿进入尾声。除上述各石窟规模宏大的石造像、泥塑像、壁画、木构窟檐建筑及窟前殿堂遗址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约5万件各类文书、绘画等作品,其时代从十六国时期一直可延续至五代、宋时期。对藏经洞文物及敦煌石窟为主的保护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一敦煌学。20世纪50年代起,石窟寺保护逐渐受到国家重视,省内多处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
10、物保护单位,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有3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34个文物点):第一批4处(8个文物点)、第三批2处(2个文物点)、第四批1处(7个文物点)、第五批3处(8个文物点)、第六批3处(4个文物点)、第七批3处(3个文物点)、第八批2处(2个文物点)。第二节遗产构成第9条遗产认定本规划依据甘肃省石窟寺遗产价值的特征,结合各类物质载体的支撑关系,辨识遗产构成要素,将其归纳为文物本体、遗存可能分布区、可移动文物及文物相关环境。第10条文物本体文物本体包括洞窟、壁画、造像、窟檐、佛塔、佛寺等人工建筑遗址。第11条遗存可能分布区文物遗
11、存可能分布区包括窟前遗迹、被掩埋洞窟及石窟寺范围内地下埋藏的其他文物遗存、斩山遗迹等,其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考古研究工作揭示。第12条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石窟寺保存文物,在石窟寺区域文物调查或保护工程中发现的文物,文物管理机构所征集保存的与石窟寺密切相关的可移动文物。第13条环境概况(一)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地形复杂、景象万千。开凿石窟寺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有平原、沟壑、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甘肃地区石窟寺绝大多数位于河谷地貌环境而著名的石窟,这类地貌由于河流的下切和侵蚀,常会出现陡立的河岩,其岩壁有利于石窟的开凿,开凿了如莫高窟、榆林窟、
12、东千佛洞、炳灵寺、南石窟寺、北石窟寺等。除此还有丹霞地貌开凿的石窟,这类红色岩层产状平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以“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为特征的丹霞赤壁。开凿石窟如文殊山、天梯山、麦积山、王母宫、大像山、马蹄寺等石窟。2.气候环境甘肃省石窟寺因其所处环境、山脉、水系、气候的不同,石窟布局也有很大的差异。东南部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中东部大都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沙漠、戈壁广布。西南部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有现代冰川分布。冬季雨雪多,寒冷时
13、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极端天气有干旱、冰雹、霜冻、沙尘暴、干热风、强降雨等。(二)人文环境甘肃历史底蕴雄厚,文化遗产保存丰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处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接地带的甘肃,凝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甘肃有见证各种文化交流的遗迹,丝绸之路是最有力的见证。佛教沿丝路东渐,与中国本土文化在甘肃碰撞、传播、交融,走向兴盛与辉煌,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甘肃是中国佛教石窟建筑、壁画及造像艺术延续时间最长和最集中的地区,具有
14、无可替代的地位。第三节遗产价值第14条价值阐释1 .甘肃石窟是世界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时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长廊,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419世纪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展现了中国石窟寺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2 .甘肃地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东段,是从西域到中原的“咽喉”与“门户”o以敦煌为起点,经酒泉、张掖、武威,至天水、庆阳等地,形成了一条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壮观的石窟文化与艺术长廊,为甘肃赢得了“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甘肃石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印度、波斯、希腊等艺术风格并存的特征,谱写了辉煌的中国石窟艺术华章,对研究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演化过程
15、具有重要价值。3 .石窟寺选址营造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进程中,采用了空间减地法的设计理念,在实践中形成类型多样、形制各异的石窟窟形,壁画与塑像的制作材料与工艺,矿物颜料的筛选、配置与晕染等融合了时代和民族的科学实践基因,充分体现了追求改造自然的精神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4 .甘肃石窟保存了大量雕塑、壁画、建筑艺术珍品,是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及历史、地理、民俗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反映了一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及佛教信仰的融合演变,映射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石窟文化。第三章现状评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
16、,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在石窟寺抢救保护、考古研究、科技研发、数字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但我省石窟寺也存在安全风险依然较高、系统考古研究不足、基层保护力量薄弱、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第15条保存现状评估从石窟寺价值、文物本体与载体安全、基础设施、管理能力、展示利用和研究现状等六个方面,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省内236个文物点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得分将省内石窟寺划分为保障、拓展和提升三个层级。保障层级(206个)多数为省、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一般文物点,规模较小。该层级石窟寺文物在本体与载体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展示利用等方面都较
17、为薄弱。拓展层级(26个)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层级在价值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展示利用手段、研究深度与广度等方面有待提升。提升层级(4个)分别是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榆林窟。该层级均有一定的保护利用规模,需要开展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价值深度挖掘、监测预警体系指导下的保护修复与预防性保护,以优秀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为目标提升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开展全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等任务,全方位提升该类石窟寺保护利用状况,实现石窟寺保护与利用双赢。第16条保护现状评估长期以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者联合学界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基于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现状,在保护工作方面取得探索性进
18、展。围绕甘肃省石窟寺壁画、塑像、围岩体等出现的典型病害和自然灾害,开展了诸如区域防洪、结构支顶、结构改良与加固、材料补强等系列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抢救性保护了大批濒危文物。但由于甘肃省石窟资源众多,石窟寺受不同类型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影响,不同区域呈现的病害类型多样,省内236个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保护水平差别较大。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保护研究团队逐步实现了省内六处石窟全面监测和科学管控,在岩体加固、水害治理、防风化、壁画修复等各领域均取得长足进展,已完成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行转变。省内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完成崖体加固,部分洞窟塑像、壁画保护
19、修复、防洪护坡等系列保护措施,基本消除了安全隐患。省级以下石窟寺存在防护措施较为滞后、专业保护人员匮乏、“三防”建设较为薄弱,灾情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石窟寺监测水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第17条展示利用现状评估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建立了“总量控制、网上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省内重要石窟寺已建立了基础服务设施,提供了开放服务。省级以下及部分省保石窟由于价值挖掘不够、保护工作滞后、基础设施不便捷、游客服务设施缺少等问题影响还不具备开放条件。总之,甘肃石窟寺价值挖掘与阐释的广度、深度、推进的力度和系统性均不够,各层级石窟
20、寺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较少,严重制约着甘肃石窟寺整体打造、个性展示模式的构建。中小石窟寺展示手段、展陈方式单一,相关展陈配套设施有待提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石窟寺保护利用的能力差,文化创意、IP授权、文创品牌、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拓宽力度不足,部分石窟寺处于无序旅游状态。以上因素导致石窟寺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既不利于石窟的展示,也难以充分传播应有的价值。第18条管理现状评估甘肃省针对省内石窟寺保护管理工作,出台了相关指导及实施意见,陆续颁布了重要石窟寺的保护条例和管理规定,编制并公布了重要石窟寺的保护规划,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四有”工作基本健全。省内石窟寺保护管理单位整体机构建设及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21、发展不平衡,尤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石窟寺较为严重,专业技术岗的设置偏少,制约了基层工作人员提升的空间和从业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第19条研究现状评估甘肃省石窟寺研究在文物科技保护、人文艺术、石窟寺考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已积累了70多年的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经验,完成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建立了专业的科研队伍,出版了系列著作。但石窟寺多维度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化研究的深度不突出,全省石窟寺的考古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工作依然薄弱,文物科技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保护的关键瓶颈技术方面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机构尚需进
22、一步拓展优化,需加大对科研设施、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支撑能力与成果推广、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第四章规划原则与目标第20条规划原则1 .坚持保护为主,安全第一;2 .坚持传承弘扬,有效利用;3 .坚持科技支撑,典型示范;4 .坚持统筹布局,分类施策。第21条规划目标立足全省石窟寺及其关联性遗产、文化和自然景观等资源,进一步统筹和促进石窟寺保护、研究、管理、展示、利用工作,明晰石窟寺传承脉络,大力宣传、传承和弘扬石窟寺文化,将甘肃省石窟寺打造为“一个典范高地引领,三处世界遗产支撑,四大片区协同发展,一廊一带互容互通”的整体空间布局。全面提升甘肃省经济和社会效益新的增长极,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
23、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强支撑。(一)近期:20232025年到2025年,全省石窟寺重大险情全面消除,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风险防控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开展濒危及重要石窟寺的数字化保护,制定石窟寺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石窟寺研究基础不断夯实,保护技术集成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推动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深化甘肃石窟寺艺术与丝路文化的关系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石窟寺考古研究体系,重要石窟寺考古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健全石窟寺“四有”工作,推动重要石窟寺编制并公布保护规划,加强保
24、护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广莫高窟质量管理模式,推进全省石窟寺科学规范管理,石窟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推出高品质的主题陈列展览,加快数字化采集和线上展示工作,打造数字化精品展示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甘肃石窟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推动“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示范效应。(二)中期:20262030年到2030年,突破石窟寺文物劣化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瓶颈,构建石窟寺现状评估、实验室研究、保护材料与工艺和效果评估等文物保护标准化体系。加强石窟数字化保护研究基础,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重要洞窟的数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石窟 保护 利用 规划 2023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2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