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ppt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垦、滥伐、滥牧、广种薄收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首要问题。本章分别介绍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问题。,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一、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一)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land)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组织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有人类活动的烙印。其范围包括下至土壤母质及岩石风化壳植物根系所达处,上至植被冠层的一垂直剖面。人类利用土地,绝不是与土地的某一要素单独发生关系,而总是与所有要素的综合特征打交道。这个综合特征,体现在地表环境的某一地段,便构成
2、了人们通常所称的自然综合体,即土地类型(land type)。,土地的概念具有: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地段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土地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各类土地单位在地表环境中均有自己相对应的场所。土地性质主要取决于综合自然特征,但人类活动也给土地以深刻影响。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为人类当前或将来可利用的价值。人类研究土地,其最终目的是合理利用和改造土地。,(二)土地类型的划分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划分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由粗略到详细的多级分类过程。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的分类。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是对土地
3、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土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土地分级、分类的关键在于对土地类型个体形态单元的正确识别。对土地结构复杂度和土地特征相似性指标的确定,以建立科学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如图71所示,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一种树枝状的多级分类结构,一般是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划分,即将较高级别个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较低单位。在较高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低而差异性大,在较低分类水平上,有数目众多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高,而差异性小。多级分类制也是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土地类型的需要,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
4、。,图7-1 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划分层次(等级);A、A1、A11,B、B1、B11土地类型;1、2、3N土地单元),土地类型的多级分类制是一个逐级划分的过程,每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将一些宏观的土地属性(气候、大的地貌类型等)作为高层次等级中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继续将一些区域性因素(如土壤性质、水文地质、岩性等)作为中低级层次的分类标准。,土地类型分类是为土地类型调查服务的。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尺。根据调查比例尺的要求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分类水平上的土地类型单元作为制图图例的基础,才能既恰当地充分反映调查区域的土地类型的性质和关系,又合乎该
5、比例尺制图的载负量。多级分类制为大中小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提供了制定图例系统的基础。同时,系列的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制图也揭示了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土地类型分类提供了研究对象。为了实际应用和便于制图,土地类型的分级层次不宜过多,通常分为35级。,1、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特有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的性质取决于全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点。土地类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发生上的有机联系,每一个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演变过程。由于同类土地类型发生和发展条件的
6、共同性而形成其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土地类型分类就是要以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关系作为认识土地类型单元的线索,根据土地类型性质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划分,以求同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上下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确切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土地分布规律,反映不同级别土地单位的内部复杂程度和相对一致性程度。,(2)综合性原则 土地是由多种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在进行具体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各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而不只是注意某个个别因
7、素的形态和特征。,(3)主导因素原则各自然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综合分析中常能找到一个起决定作用,并因其变化而引起综合体其他因素变化的主导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是选取反映这一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由于不同区域的土地分异特点是不同的,因此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往往随地而异。,一般说来,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坡度与坡向的变化对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些地区划分土地类型时,地貌通常可作为主导因素。,土地类型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级别土地类型的主导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
8、类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是大中地貌类型,土地型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在山区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垂直分异,在平地则是土类和植物群系(包括人工植被);在地形坦荡、以高原和内陆盆地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组成物质往往是主导地域分异因素。,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4)实用性原则 土地类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因此,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在不违背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类型前提下,分类依据尤其是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考虑实用性,且指标的确定要因地而宜。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2、土地类型的命
9、名(1)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国使用比较普遍。在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型的名称就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雨林黄色砖红壤沟谷地、落叶阔叶林棕壤中山地、灌草丛赤红壤低山地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在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山区,采用土壤、植被、地貌三名法,如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混交林低山地;而在黄土丘陵和河川,因人工植被的变化较大,故可采用土壤、地貌两名法,如淤土河谷阶地、褐土宽平梁地。该命名方法的优点是土地类型的名称较严密、科学,可直接反映出土地类型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特征,缺点是名称冗长,不便于非专业人员应用。,(2)采用群众习用名称我国
10、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认识和区分土地类型的经验,并采用十分形象化的语言对土地类型进行命名。如黄高原地区的峁地、梁地、塬地和川地等;珠江三角洲的咸田、沙田、围田、坑田;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以及深山、浅山;荒漠地区的绿洲、戈壁、沙漠等等。这类名称简练、形象、生动,便于群众使用。类似的地方性土地类型名称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然而这种命名方法也存在某些缺陷。例如,同样名称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土地类型,而同一类土地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名称。因此,在发掘和应用群众习用的土地类型名称时,应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仔细分析,并说明与之相应的其它土地类型名称,以便比较。,(3)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
11、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澳大利亚康尼斯顿附近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纳珀比和沃伯顿均是地名。由于这两种土地系统在这两个地点最为典型,故分别以这两个地名命名。应该指出,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土地类型给人以区域性单位的感觉,实际上仍属于类型单位,因为它们在地域上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至于组成土地系统的土地单元的命名,仍采用地貌和岩性或地表组成物质,例如“结晶岩陡坡”,“泥质平地”等。,(三)中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的分类系统”,
12、已被广泛应用,该分类系统由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组成。,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的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为12个土地纲,即湿润赤道带、湿润热带、湿润南亚热带、湿润中亚热带、湿润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温带、湿润寒温带、黄土高原、半干旱温带草原、干旱温带暖温带荒漠和青藏高原。这些类型是研究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分类的基础,是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出发点。,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单元,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在空间分布上它们
13、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它们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2、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论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分类方案为例,一级类型的划分以土地用途或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二
14、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同时也考虑经营特点、覆盖度等因素。,(三)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类型共分42个。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初拟于1980年,经过各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县的实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及土壤普查专业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制,分为11个一级类型,48个二级类型。经过试行,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表7
15、-2),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表7-2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第二节 土地评价,一、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土地评价是认识土地的一种手段,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否则,手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土地评价的目的,可以是为土地利用服务,也可以是为土地管理服务。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土地的用途,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对于同一块土地,不同的用途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一项具体的土地评价,不可能针对所有的用途,将土
16、地的表现逐一进行分析;而是选择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用途进行分析。土地用途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土地资源的性状。,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要求所选择的土地用途能够永续利用。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从古至今,再到将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作为一项具体的土地评价,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评定,一般是对当前的或将来的某一个时期进行评定。4、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是由土地组成要素决定的。如前所述,土地组成要素很多,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每一个组成要素又包括了多个因素,如土壤要素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等,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生产力有或大
17、或小的影响。,5、评价的结果应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这就要求其具有简单、直观、明确的特点,能够清楚地说明土地质量的等级或土地适宜性等级,有些评价结果还具体地说明适宜的土地用途,以及进行土地改良的指导性建议。评价结果一般通过文字报告和图件表达。,(二)土地评价的作用 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地用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使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协凋起来,达到高效而持久的利用。要协调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首先须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都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或土地改良的措施,那么变更或改良之后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的关系将如何变化
18、是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 对土地经营者当前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土地利用和经营的经济效果如何。为了确定或评价土地经营的好坏,就要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3、为土地交易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活动日渐频繁。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4、为土地税收服务 如前所述,依据土地等级来征收土地税,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现在仍为
19、许多国家所采用(包括我国)。,5.为土地管理服务 科学地管理土地,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三)土地评价的类型 据土地评价的目的、性质、目标、对象、途径等,土地评价有不同的类型。1、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与评定;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其
20、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的综合鉴定。,2、按评价的性质土地评价可区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定性的术语进行描述,逻辑判断进行推理,其结论也是用定性的术语表示。定性评价一般用于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它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对社会、环境及经济几个方面的很多效益作综合评价,其成果具有概略的性质。定量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定量的数据,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算,其结论可以用精确的数据表示。定量评价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3、按服务目标土地评价可区分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单目标评价,它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多目标评价,它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
21、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要求来评价土地。,4、按评价对象土地评价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这些都是土地评价在某一具体行业中的应用。,5、按评价途径土地评价可以区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直接评价是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间接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间接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土壤、地形、气候等土地组成要素对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效果均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可加以量度或估计的,因此,土地的质量也可以通过
22、对这些土地组成要素的分析而演绎出来。,二、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不同类型的土地评价,在工作程序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本部分在抽象各种土地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一)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是土地评价的开始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等。,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 土地评价工作是与国民生产联系紧密的社会性工作,何时何地进行什么样的土地评价是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与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因此土地评价
23、的立项必须根据生产的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允许下进行。一般来说,土地评价的立项应由政府部门或生产部门进行,是重要的行政决策或生产经营决策。,立项之后,一般要召集有关的专家进行初步商讨,初步商讨的主要内容包括:a评价目标;b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c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d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e评价方法;f.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g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h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2、评价目标的确定 土地评价的目标是正确进行土地评价的保证,土地评价的目标一般根据生产要求而定,同时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评价人员的技术水平。土地评价的目标多种多样,有些是综合性的,如为一个地区总
24、体规划服务的土地评价,其目标可能是多种模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自然适宜性评价,获取具体而准确的经济参数;为某个地区发展灌溉进行的土地评价,其评价目标能是获取多种土地对灌溉的适宜性程度以及相应的灌溉量与增产效果等等。还有一些评价目标具体而简单,如对交通用地的评价仅需考虑是否适宜于修公路或铁路;某生产单位需要发展苹果园,只需对其土地进行苹果树的适宜性评价等等。,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标,可以确定土地评价所要用的数据和资料,必须的数据和资料包括两个方面:研究地区的基本状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1)研究地区的基本状况 包括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地
25、理位置、气候带、地形、土地改良的状况(如开垦、排水)、人口及其变率、生活水平、教育、目前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城市公用事业)、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管理方式、政治制度等。,(2)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 无论是定性的土地评价,还是定量的土地评价,其主要依据是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各种性状的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根据表现方式不一样,可以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是对评价对象各种性状的直接描述,它可以是精确的数字(如年平均气温10、土壤有机质含量1.2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描述性用语(如土壤排水状况良好、交通中等发达等);图形数据是用图形表示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如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土地利用规划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1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