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地质说明书.ppt
《第9章地质说明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地质说明书.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9章 地质说明书与地质报告的编制,一、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工程设计和管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一)地质说明书的种类1.建井(或基建)地质说明书 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根据精查勘探报告、钻孔资料,按照建井设计与施工要求编制而成。,文字部分:(1)简要论述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2)重点说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3)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图件:(1)井筒预想柱状图(竖井)或井筒预想剖面图(斜井或平峒)1:200;(2)井底车场预想水平切面图1:5001
2、:1000,2.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新开拓区域或新水平设计、施工和管理依据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建井和相邻已开拓区域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编制而成。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主要阐述开拓区域或延伸水平内影响开拓的地质条件。重点论述区内的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和水文地质情况。,3.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 以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或地质勘探报告为基础,结合开拓巷道、邻近采区和生产勘探资料,按照采区设计和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主要说明采区范围内的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重点反映主要构造分布和煤层厚度变化,以及其它对采区设计和施工有直
3、接影响的地质条件。,编制符合生产部门要求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关键在于理解采区设计的意图和要求,有目的地为设计部门布置采区巷道、划分回采工作面、选择采煤方法,以及制定施工作业规程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编制采区地质说明书的步骤和方法:(1)全面汇集采区地质资料(2)编绘采区地质说明书图件井上下对照图采区综合柱状图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采区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3)确定采区各种煤柱,计算采区储量,(4)编写采区地质说明书文字说明1概述1.1采区位置、范围1.2采区四邻及井上下对照关系1.3采区已有勘探及钻孔情况1.4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2采区地质2.1采区地层2.2采区地质构造2
4、.3岩浆岩侵入情况3开采技术条件3.1煤层特征3.2煤层顶底板特征及各层间距3.3煤层风氧化带特征3.4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倾向,4水文地质4.1采区水文地质条件4.1.1含水层4.1.2隔水层组4.1.3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2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4.2.1十三十四灰、奥灰富水性4.2.2根据底板隔水层阻水能力进行的底板突水性分区4.2.3采区十四灰、奥灰突水危险性分析4.3采区涌水量预计4.4防治水工作建议,5采区资源储量5.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5.2资源储量类别5.3估算方法5.4计算参数的确定5.5采区资源储量估算结果6建议及注意事项,(5)呈报与审批经矿局组织评审后上报审批,批文下达后作
5、为设计的依据。(6)采区掘进过程中的地质工作分析查明采区范围内主要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和落差;主要褶曲的形态、幅度、枢纽位置及其展布方向和长度,区内岩浆侵入体的类型和影响范围;掌握可采煤层的层数、主要可采煤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以及煤层中有无冲刷带,确定或基本确定各煤层的可采范围,特别是薄煤层的可采性。,掌握区内可采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的厚度、岩性、含水性及各煤层变化的情况查明与老采区、小窑等的空间关系和确定防水煤柱,4.掘进地质说明书开拓巷道和准备巷道施工的地质依据。在下列情况下编制说明书:(1)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岩层层位不易掌握,巷道设计要求较高的开拓和准备巷道施工之前。(2
6、)多煤层、构造复杂采区,主要巷道掘完后,出现较大的构造变化,致使原采区设计要作较大的调整,为了合理划分采区工作面,指导采区巷道施工。编制方法基本同采区地质说明书,表9-1 韩桥煤矿-270m北翼大巷掘进地质说明书,5.回采地质说明书 回采面周边巷道编录完成后编制回采地质说明书 主要阐明工作面内的煤层、构造和其它影响回采的地质条件。重点是影响工作面推进的断层、煤厚变化、侵入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编制回采地质说明书的步骤和方法:(1)对工作面四周巷道进行地质编录(2)编制回采地质说明书图件 回采巷道实测剖面图1:200 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1:200 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3)计算回
7、采面煤量(4)编写文字说明,文字部分:工作面概况 煤层及顶底板 地质构造及处理意见 水文地质及防排水措施 其他地质情况 工作面煤量 存在问题及建议,表9-2 1735、1737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5)回采过程中开展的地质工作及时搜集工作面的采高和煤厚资料,对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必须坚持探煤厚,并绘制剩余煤厚等值线图;实测各种地质构造的位置、形态和性质;搜集采出量和损失量等资料,分析损失量的构成比例及原因;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并报矿总工程师审定后,妥善保存。,(二)编制地质说明书的基本要求1.编制地质说明书的目的要明确2.地质说明书范围内的地质与生产情况要清楚十个清楚:(1)地质构造清;(
8、2)煤厚、煤质变化清;(3)顶、底板岩性清;(4)岩浆侵入层位清;(5)陷落柱分布范围清;(6)井下水、火、瓦斯灾情清;,(7)周围情况清;(8)井上下关系清;(9)地质研究程度清;(10)矿井开发历史清。,3.地质说明书的图表要准确(1)断层位置准;(2)煤层产状准;(3)底板标高准;(4)剖面层位准;(5)探煤厚度准;(6)储量估算准;(7)涌水量预计准;(8)瓦斯量预计准;(9)钻孔位置准;(10)井上下位置准。,4.地质说明书的形式要简明建井说明书、水平延伸说明书、采区说明书用图、文字,其它说明书可用图表形式5.使用地质说明书地质人员要到现场6.地质说明书使用后要鉴定总结,二、各类地质
9、报告的编制(一)建井地质报告1.文字说明第一章 概论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第二章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井田总的构造特征;开拓区范围内各主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
10、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及其对煤质、煤厚、顶板的影响情况;喀斯特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第三章 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煤层:煤层特征,煤层分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以及煤质特征。第四章 开采地质条件煤层顶、底板特征,煤的自燃、煤尘和瓦斯等情况。第五章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
11、水措施。,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与三量计算资源/储量估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修改的块段,按原储量统计);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三量计算与管理。第七章 结 论对建井过程中某些地质问题的结论、对原勘探地质报告的评价、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2.附图与附表附图主要有:井田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回采水平及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井筒(立井、斜井、平硐)地质素描图、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编绘立面图)与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等。附表主要有: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
12、表;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1.报告的主要内容1)文字部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编制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阐明本次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田坐标、井田边界和面积,与邻井的关系。扼要说明经过本井田或邻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线等。第三节 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第四节 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拓生产历史、服务年限、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采范围等。简述建井报告提供的和本次编制生产地质报告时
13、各类储量情况等。如果是编制生产报告之后的第二次及以后的报告编制,则应阐明上次修编报告以来的生产情况。,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 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评价,包括历次勘探(补勘)施工单位、时间、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况,主要地质成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第二节 矿井中小井的开采情况除按精查地质报告内容编制外,还要叙述需要采取的措施。第三节 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用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各种主要手段的使用情况、主要工作量以及质量情况评述。上述内容可根据情况分类叙述。,第四节 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地质报告的
14、提出单位,时间,报告审批单位、时间和审批意见。对勘探方法、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资源/储量估算等作出评价。,第三章 矿井地质第一节 地层按照地层划分方案,简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组合等,并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及可靠程度(或对前报告对比的评价)。第二节 含煤地层详述井田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的和沿倾向的变化情况等。简述含煤层组的划分、沉积旋回、主要沉积环境演化阶段,含煤地层沉积体系及成煤古地理条件等。,第三节 构造1)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2)详述
15、井田地质构造形态、井田构造特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井田内主要褶曲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揭露地点、断层落差或褶皱轴向、产状要素、延伸方向,及控制情况等,论述生成顺序,断层与褶曲间的相互关系,各种工程对构造的控制情况,构造的研究程度等。,3)构造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及对采掘的影响的程度,已开采区域小构造的发育规律,小构造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评价井田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以及对开采技术条件、煤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第四节 岩浆活动 叙述井田内岩浆岩赋存类型、时代、名称、产状和分布范围,它与井田构造的关系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对原勘探资料分析的评价及掌握的基本规律的分析,第四章 煤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1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