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ppt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一.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是在植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物质,它们常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抵御异物的侵入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分布广且部分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含量较高,而且多数化合物易以结晶形式获得,所以它们是较早被人类发现的一类天然产物。据估计,经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约有2%(每年约1109吨)转变成黄酮类化合物或与其紧密相关的其它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实际上存在植物的所有部分,在花、果实、叶中较多。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存在于
2、一些有色植物中,如松树皮提取物、绿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红花提取物中。,1.基本结构和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常有-OH、-OCH3等取代基,由于这些助色基团的存在使该类化合物多显黄色。,目前该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芳环(A与B)通过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由15个碳原子组成的基本结构如右。,从广义上讲,黄酮类化合物是由C6C3C6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 1952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系列化合物,6-硝基-4-二氢色原酮,6-溴-4-二氢色原,酮,茵陈色原酮,“紫色黄金”蜂胶含有20多种黄酮类物质“
3、世界上最完美食品”仙人掌中含丰富的黄酮类物质,二、分布 黄酮类分布于芸香科、石南科、唇形科、伞形科、豆科等异黄酮类分布于豆科、鸢(yun)尾科、桑科双黄酮类分布于裸子植物、如:银杏科、杉科查耳酮和橙酮分布于菊科、玄参科、败酱科二氢黄酮类分布于姜科、杜鹃花科、菊科、蔷薇科、豆科二氢黄酮醇分布于蔷qing薇科、豆科,三、结构与分类 根据结构,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一)黄酮 黄酮约占黄酮类化合物总数的四分之一结构特点:具有2苯基色原酮生物活性:心血管功能,抗菌,抗炎,止咳代表物:木犀草素、芹菜素、黄芩苷、黄芩素,1、木犀草素来源:落花生(壳)、金银花生物活性:抗菌,止咳,抗炎,心血管作用,黄酮化合
4、物分类黄酮,金 银 花功能:清热解毒、抗菌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温病发热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对过,始知物态也炎凉,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2、芹菜素,来源:芫花、芹菜性质:黄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热乙醇,溶于稀KOH溶液,无臭无味生物活性:降血压、扩张末梢血管、止咳祛痰、抗病毒、抗炎,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芹 菜,芹菜最早是被应用在医学上,现在也被称为“厨房里的药物”芹菜素是芹菜中的重要成分,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3、黄芩苷、黄芩素,来源:黄芩生物活性:黄芩苷:抗菌、消炎、抗感染、抑制醛糖还原酶 黄芩素:抗菌、抗病毒、消炎、保肝、利胆 临床:黄芩苷:防治糖
5、尿病并发症 黄芩素:治疗急慢性炎症,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黄 芩,黄芩的主要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次黄芩素等 临床 清热、泻火、解毒、止血,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二)黄酮醇,黄酮醇类约占黄酮类化合物总数的三分之一 结构特点:C3位上连接有羟基代表物:槲皮素、芦丁,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醇,1、槲皮素,性质:黄色针状结晶,几乎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冰醋酸生物活性:抗炎、止咳祛痰、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应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来源:苹果、葡萄、洋葱,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醇,2、芦丁,性质:浅黄色针状结晶,溶于水、甲醇生物活性:抗炎、抗病毒、维持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
6、性、减少毛细血管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应用:用于治疗各种血管疾病,脑溢血,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食用染料来源:槐花,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醇,槐 花,豆科植物槐树的干燥花及花蕾槐米常用来提取芦丁和槲皮素,黄酮化合物分类黄酮醇,(三)二氢黄酮,结构特点:C2、C3键饱和代表物 橙皮苷、甘草苷、甘草素,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1、橙皮苷,性质:白色细针状晶体,强烈苦味(酶解成糖基和苷元后,苦味消失),难溶于水,仅溶于碱液,热乙醇、热甲醇生物活性: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减低血管脆性应用:高血压的辅助药物,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流血不止、治疗伤风感冒来源:陈皮,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2、甘草苷、甘
7、草素来源:豆科植物甘草的根生物活性:抑制溃疡,抗炎,杀菌,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四)二氢黄酮醇,结构特点:C2、C3键饱和,且C3上有羟基代表物:杜鹃素、水飞蓟宾,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醇,杜鹃素,性状 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易溶于丙酮,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醇,朱霞焰焰山枝动,绿野声声杜鹃来,药理 祛痰,止咳,平喘临床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痰多咳嗽的病症来源 杜鹃科植物,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醇,水飞蓟宾,来源:菊科植物水飞蓟的种子性质:白色晶体,无臭,味苦,易溶于丙酮、乙醇,难溶于氯仿,不溶于水生物活性:保肝、改善肝功能、增强肝细胞再生应用:治疗急慢性
8、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损伤,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黄酮醇,(五)异黄酮,结构特点:具有3苯基色原酮基本骨架 来源:豆科代表物:葛根素、大豆异黄酮,黄酮化合物分类异黄酮,葛根素性状: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状粉末来源:野葛的干燥根中生物活性: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指数、降低胆固醇和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应用:用于心肌梗死、心绞痛、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的治疗,黄酮化合物分类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来源:豆科植物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具苦味,可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难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生物活性:弱雌激素样与抗雌激素样作用,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作用 应用:防治癌症,治疗动
9、脉粥样硬化,提高免疫力,黄酮化合物分类异黄酮,(六)二氢异黄酮,结构特点:具有3苯基色原酮基本骨架,且C2、C3键被饱和代表物:紫檀素,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异黄酮,紫檀素生物活性:抗癌来源:豆科植物广豆根,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异黄酮,(七)查耳酮,结构特点:三碳链未成环来源:红花、甘草代表物:红花苷,黄酮化合物分类查耳酮,红花苷来源:红花红花的生物学特点:红花在开花初期,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花冠呈深黄色;开花后期呈红色,黄酮化合物分类查耳酮,(八)二氢查耳酮,结构特点:三碳链未成环,且C2、C3键被饱和代表物:次苦参醇素,黄酮化合物分类二氢查耳酮,(九)黄烷醇,结构特点:C2、C3键饱和,C3
10、或C4上连有羟基,C4上不连双键氧代表物:儿茶素,黄酮化合物分类黄烷醇,儿茶素,结构特点:黄烷3醇类化合物来源:含单宁的木本植物中生物活性:防治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菌、除臭,黄酮化合物分类黄烷醇,(十)花色素,结构特点:C环具有两个双键,C3位有OH,其氧原子带有碱性,能与酸结合成盐性质:可溶于水、乙醇,其水溶液因PH值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颜色功用:使植物的花、果、叶等呈现颜色生物活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代表物:飞燕草素、矢车菊素、金银草素,黄酮化合物分类花色素,(十一)双黄酮,结构特点:由两分子黄酮衍生物通过CC键,或C-O-C键缩合而成来源:裸子植物代表物:银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黄酮化合
11、物分类双黄酮,银杏双黄酮,来源:银杏叶 生物活性: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血压应用:治疗冠心病、调血脂,降胆固醇,黄酮化合物分类双黄酮,四、黄酮苷的构成方式 黄酮苷主要有氧苷和碳苷两种1、氧苷 苷元与糖以C-O-C方式连接例如黄芩苷、橙皮苷,黄酮苷的构成氧苷,2、碳苷,苷元与糖以C-C方式连接 如葛根苷、牡荆苷,黄酮苷的构成碳苷,2.黄酮苷的构成方式 黄酮类化合物的三种形态:游离态黄酮;黄酮苷;与鞣酸形成酯。其中黄酮苷种类较多,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1)O-糖苷 苷元与糖以C-O-C方式连接,例由单糖形成的黄芩苷、双糖形成的橙皮苷等。除了单糖基苷类外,二糖基黄酮苷类在豆科植物中比较普遍。,(2)C
12、-糖苷 除O-糖苷外,天然黄酮类还发现C-糖苷,糖基大多连接在6或8位上。例如牡荆苷,葡萄糖基不通过氧原子直接连在8位碳上;再如葛根苷,有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并用于治疗冠心病,葡萄糖基也直接连在8位碳上。,(3).构成黄酮苷的糖类 单糖类 单糖主要有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例由-D-葡萄糖醛酸形成的黄芩苷。双糖类 常见双糖有麦芽糖、乳糖、新橙皮糖、芸香糖、龙胆二糖等。例芸香糖,又称芦丁糖,由-L-鼠李糖通过-1,6-糖苷键和D-葡萄糖组成。龙胆二糖,由-D-葡萄糖通过-1,6-糖苷键和D-葡萄糖组成。例由芸香糖与苷元形成橙皮苷。,三糖类
13、常见三糖主要有有槐三糖、鼠李三糖、龙胆三糖等,例龙胆三糖由-D-葡萄糖与蔗糖组成。,酰化糖类 主要有2-乙酰葡萄糖、4-咖啡酰基葡萄糖等。例山奈素-3-O-(4”-咖啡酰基)葡萄糖苷。,黄酮苷中糖的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有关。例如花色苷类,多在3-OH上连有一个糖,或形成3,5-二葡萄糖苷。黄酮醇类常形成3-,7-,3-,4-单糖苷;或3,7-,3,4-及7,4-二糖苷。,五、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通透性 如芦丁、橙皮苷、儿茶素、香叶木苷(2)扩张冠状动脉 如芦丁、槲皮素、葛根素(3)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如木犀草素(4)降低血脂 如槲皮素临床
14、: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黄酮化合物的生理功能,2、肝保护作用 如水飞蓟宾 临床: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多种中毒性肝损伤3、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功能 大多数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如花青素、槲皮素、芦丁、葛根素、甘草黄酮,黄酮化合物的生理功能,4、类雌激素作用例如:大豆异黄酮、大豆黄酮,黄酮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第二节 理化性质,一、性状 1、状态: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都具有颜色黄酮、黄酮醇及苷类 灰黄-黄色 查耳酮 黄-橙黄色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无色 异黄酮 微黄色 花色素及其苷类 PH7红色;PH(7,8)紫色;P
15、H 11蓝色,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二、溶解性 1、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2、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异黄酮类较易溶于水 3、花色素类易溶于水 4、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性,(1)分子的立体结构 平面型分子 非平面型分子 黄酮 二氢类(C-环半椅式结构)黄酮醇 异黄酮(羰基与B-环立体障碍)查耳酮 交叉共轭 分子间排列不紧密,水分子易于进入 水溶度小 水溶度大,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R=OH 二氢黄酮醇,R=H 二氢黄酮,(2)取代基团的性质、数目、连接位置 引入羟基,数目多
16、,7、4-位,水溶度较大。羟基甲基化(-OCH3),水溶度降低。,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三糖苷 双糖苷 单糖苷 苷元(2)3-O-糖苷 7-O-糖苷(平面性分子)(3)花色素(平面性分子,离子型)非平面性分子 平面性分子,2.黄酮苷(亲水性),5、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的羟基经甲基化后,将增大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如:川陈皮素,难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6、黄酮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性,三、酸碱性1、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因具有酚羟基而呈酸性 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则其酸性强弱也不同 以黄酮为例,其酸性强弱顺序
17、:7,4-二羟基 7,或4羟基 一般酚羟基 5-羟基 2、碱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C环上的1位氧原子上因为有未共用电子对,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盐,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酸碱性,四、显色反应,1、还原显色反应(盐酸-镁粉反应)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黄酮、黄酮醇及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迅速生成红-紫红(个别显紫色-蓝色)异黄酮类除少数外,均不显色 查耳酮不显色,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2、金属盐类的络合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等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1)铝盐 常用试剂:1%的AlCl3或Al(NO3)3溶液 现象:生成的络合物为黄色,并有荧光(
18、2)铅盐 常用试剂:1%PbAc2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 现象:生成黄红色沉淀(3)锆盐 常用试剂:2%ZrOCl2甲醇溶液 现象:生成黄绿色的锆络和物,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4)镁盐 常用试剂:MgAc2甲醇溶液 现象: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显天蓝色荧光 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类显黄-橙黄色-褐色(5)氯化锶 常用试剂:SrCl2甲醇溶液 现象:具邻2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显绿色-棕色-黑色(6)三氯化铁 常用试剂:FeCl3的水溶液或醇溶液 现象:生成绿、蓝、黑、紫等颜色,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3、硼酸显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可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 条件:1、分子中具有下列结构
19、2、存在无机酸或有机酸现象:草酸显黄色并具有绿色荧光 枸橼酸的丙酮溶液显黄色,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4、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观察样品用碱性试剂处理后的变色情况,可以对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分子中的某些结构特征进行鉴别(1)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类化合物,显橙红色,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2)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3)具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生成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的沉淀5、荧光显色 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灯下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荧光 黄酮类呈现棕色、红棕色或黄棕色 黄酮醇类呈现亮黄色或黄绿色,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
20、,比较下列化合物的水溶性大小:,排列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大小次序:,(3)硼酸显色反应 具有如下结构时,才呈正反应。例有草酸存在时,可以显亮黄色并有黄绿色荧光。如与枸椽酸-硼酸的丙酮溶液反应,只呈黄色没有荧光。,(4)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在日光或紫外光条件下,观察样品用碱性试剂处理后的颜色变化情况,可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例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可与其它黄酮类区别。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尔酮类化合物,显橙至黄色,橙皮素在碱性试剂中的显色反应如下所示。,(5)紫外可见光下显色 下表列出了黄酮及黄酮醇类化合物纸上的显色反应。,第三节 提取分离,(一)溶剂
21、提取法1、黄酮苷元(1)极性小的苷元,可采用氯仿、乙醚等溶剂提取(2)极性大的苷元,可用甲醇、乙醇、水等溶剂提取(3)多甲氧基的黄酮苷元,极性小,可用苯提取2、黄酮苷 可用水、热水或不同浓度的甲醇、乙醇进行提取3、花色素类 可在水或醇中加入少量酸进行提取,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二.分离方法,(一)溶剂萃取法 黄酮与杂质 分离依据:成分之间 苷与苷元 之间的极性(分配系数K)差异 苷元与苷元 分离工艺:原料的提取浓缩液(水溶液),依次以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石油醚液 乙醚液 乙酸乙酯 水饱和正丁醇 母液,(脂溶性杂质)回收 回收 减压回收(水溶性杂质)苷元 单糖苷 多糖苷,(
22、二)pH梯度萃取法 分离依据: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差异 分离工艺:总游离黄酮的乙醚液,依次以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萃取,5%NaHCO3液 5%Na2CO3液 0.2%NaOH液 4%NaOH液 母液,酸化(脂溶性杂质),7,4-OH黄酮 7或4-OH黄酮 一般-OH黄酮 5-OH黄酮,(二)碱提取酸沉淀法 原理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易溶于碱水,难溶于酸水 常用试剂 碱液:饱和石灰水溶液、5碳酸钠水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酸液:盐酸 注意事项(1)酸碱度不宜过大(2)保护邻二酚羟基 优点:经济、安全、方便,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2)黄酮类化合物易溶于碱
23、水中,可先用碱性水提取,碱性提取液加酸后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苷类即可沉淀析出。常用碱为石灰水,常用酸为HCl等。应控制酸碱的浓度,以免破坏黄酮结构或收率低。此法简便易行,橙皮苷、黄芩苷、芦丁等都可用这个方法提取。例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槐米(槐树花蕾)加约6倍水,蒸沸,在搅拌下缓缓加入石灰乳至pH89,在此pH条件下微沸2030min,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在6070的条件下,用浓盐酸将合并滤液调至pH为5,搅匀后静止24h,抽滤。用水将沉淀物洗至中性,60干燥得芦丁粗品,用沸水重结晶,7080干燥后得芦丁纯品。,例如:槐米中芦丁的提取,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2.分离 由于黄酮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其分离
24、原理:极性大小不同,利用吸附能力进行分离;酸性强弱不同,利用梯度pH萃取法进行分离;分子大小不同,利用葡聚糖凝胶分子筛进行分离;分子中某些特殊结构,利用与金属盐络合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离。常用分离方法有柱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等。,常用吸附剂包括硅胶、氧化铝、纤维粉、聚酰胺、活性炭、淀粉等。根据吸附剂不同,柱层析方法可以分成下面几种:,(1)硅胶柱层析 应用最广,非极性与极性化合物都能用。适用于分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酮苷元。选择合适的选脱剂是关键,各种洗脱剂的洗脱能力: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吡啶丙酮正丙醇乙醇甲醇水。,(2)活性炭吸附法
25、 活性炭来源容易,价格便宜。在水中吸附力大,有机溶剂中吸附力小;对大分子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对小分子化合物的吸附力。主要适于苷类的精制工作。方法:在植物中用甲醇萃取得到的提取液,经过炭柱,依次加沸腾沸水、甲醇、7%酚/水(大部分黄酮洗下)、15%酚/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小体积,用乙醚萃取除去残留酚,余下部分减压浓缩得较纯黄酮苷类。(3)离子交换法 提取、分离、纯化可一步达到,适用于稀释倍数大的黄酮,可除去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水溶性杂质。先用阴(或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黄酮,然后用水洗涤柱子,把水溶性杂质除去,再用甲醇把黄酮类化合物依次洗脱下来。,(4)聚酰胺柱层析 最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是目前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酮类 化合物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1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