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则将引起各器官代谢紊乱,功能失调和形态改变。,(1)血管内成分逸出血管外 水肿、积液、出血(2)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 充血、淤血、缺血(3)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栓、栓塞、梗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第一节 充血和瘀血,概念:器官和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一、充 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内由于动脉血输入增多而发生的充血,也称为动脉性充血或称主动性充血。,(一)常见的充血类型:,1.生理性充血:饭后的胃肠道,嗜睡
2、 运动状态的骨骼肌 妊娠时的子宫 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2.病理性充血: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二)病理变化:,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三)结局:,多为暂时性,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有利:2、代谢抵抗力,加速损害的修复。不利:脑膜血管充血头痛、头晕脑溢血(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二、瘀血(congestion),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於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也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淤
3、血较动脉性充血常见,均为病理性。,(一)原因:,1.静脉受压:局部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淤血 例如:肝硬变胃、肠淤血 肠扭转、肠套叠致肠系膜静脉淤血2.静脉腔阻塞:见于静脉血栓形成。3.心衰:左心衰肺淤血 右心衰体循环淤血4.静脉血液坠积:长期卧床肺淤血、坠积性肺炎,(二)病理变化:,肉眼:大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实 紫淤血器官颜色暗红(还原Hb),皮肤紫绀 凉局部血流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镜下:1.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2.组织水肿,(三)后果:,1.解除病因可以恢复2.持续淤血:组织器官缺氧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水肿、出血,(四)重要器官的淤血,1.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肉眼:淤血的肺肿胀,体积,切面见粉红色泡沫 状液体,晚期出现肺褐色硬化。镜下:(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2)肺泡腔:水肿液、出血及巨噬细胞(3)心力衰竭细胞出现(4)淤血缺氧导致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肺 泡壁增厚。,临床表现:1)气促、缺氧、呼吸困难 2)端坐呼吸:端坐的体位、减轻淤血 3)粉红色泡沫痰 结局:长期慢性肺淤血肺组织缺血乏氧肺组织纤维增生肺质地变硬,棕黄色,即肺褐色硬化。,肺淤血、肺水肿,含铁血黄素,肺褐色硬化,2.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肉眼: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状似槟榔,称槟榔肝
5、。镜下:(1)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高度扩张淤血(2)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3)小叶周边部肝C脂肪变性临床表现:肝大、肝区压疼,肝功能下降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肝硬化,槟榔肝:长期慢性肝淤血时,淤血和脂肪变,以致肝 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称为槟榔肝,第二节 出 血(hemorrhage)自学,概念:血液自心、血管腔逸出,称为出血。按血液逸出机制: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按血液逸入部位分:内出血、外出血按出血大小和范围:血肿、淤点、体腔积血,名称:,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血肿血液蓄积在体腔中积血组织或皮下微小出血点瘀点组织或皮下较大出血点瘀斑鼻出血鼻衄呼吸道出血咯血子宫大出血血崩消化
6、道呕血,便血泌尿道尿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破裂性出血:外伤 心、血管本身病变:如动脉瘤 病变侵蚀破坏血管:如溃疡或肿瘤(二)漏出性出血:血管损伤:如缺氧、败血症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乏,二、病理变化: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组织内:血肿 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三、后果: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 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 20-25%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甲下血肿,皮下淤斑,第三节 血栓形成,概念: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7、,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凝血 抗凝,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1.心、血管内膜受损:,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可引起凝血: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的起始点。,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心血管内膜炎症,如:动、静脉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心血管内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
8、其溃疡处。反复穿刺的血管。,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 血小板进入边流,与内膜接触血流缓慢 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和冲走。静脉比动脉多见;下肢比上肢常见。临床上,多见于血流缓慢下肢静脉、静脉曲张、动脉瘤、某些慢性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的人。,血液凝固性增高:,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增高。临床上可见于: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等大量失血患者;某些恶性肿瘤、胎盘早剥患者,吸烟、高脂饮食等。上述三种条件在血栓的形成中可同时发挥作用,且相互影响或某一条件为主。,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一)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是血栓形成的起始环节。,血栓形成过程示
9、意图,(二)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1)部位:动脉内、心瓣膜和静脉血栓头部。如: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主要成分为血小板。(2)特点:眼观:灰白色,表面粗糙,呈波纹状,质地坚实,与血管壁连接紧密。镜下:血小板小梁:珊瑚状,伊红色。白细胞:小梁表面 少量纤维素网,红细胞:小梁间,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也称血栓体。(1)好发部位:二间瓣狭窄、房颤时在左心房的球 形血栓、动脉瘤内。(2)特点:红白相间、层状(3)形成过程:血小板小梁漩涡红细胞血栓 混合血栓,动脉内皮受损后,血小板聚集,红细胞黏附,形成混合血栓。,静脉血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 血液循环 障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1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