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第六课.ppt
《第一册第六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册第六课.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一冊第六課,桃花源記,陶淵明,2,課文背景介紹,桃花源記原依附於桃花源詩前,僅是詩的序言,原題作桃花源詩并記,選自靖節先生集。但因此記故事生動,結構完整,筆法優美,於是常獨立成篇,比詩更為廣泛流傳。陶淵明生於晉、宋易姓之際,目睹政治黑暗與社會動盪,因無法施展抱負,於是歸隱田園,並藉詩文以抒發關心國事蒼生的心懷。,3,本文運用小說筆法,以漁人誤入桃花源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開頭點出時代及漁人的籍貫,語氣肯定,似真有其時、其地;文末提到高士劉子驥,是晉書隱逸傳的人物,更似真有其事;結語以後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滅,餘味悠然不盡。全文遣詞簡潔精鍊,用語平易清新,在六朝文中別具一格。,課文背
2、景介紹,4,社會動盪的反照 陶淵明虛設桃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混亂不安的願望,寄寓了對美麗社會的嚮往。個人際遇的寄託 陶淵明入世仕宦嘗試失敗,轉而歸隱田園,所以桃花源是一個典型的、與世無爭的農村社會,如儒家的大同世界,也如道家小國寡民的世界。,寫作背景介紹,5,仙道思想的勃興 魏晉社會擾攘,人民渴望安定的樂土,所以隱逸之風和仙道思想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並非仙境,而是結廬在人境的人間理想社會。,寫作背景介紹,6,武陵是秦漢以後著名的蠻族聚居之地。蠻族居處的特色是人跡罕至的深山險谷,如此則有與世隔絕的可能,這是陶淵明何以將與世隔絕五、六百年的桃花源安排在武陵的原因之一
3、。陶淵明之所以取南方的武陵,大概是當時自潯陽逃亡入蠻,已見於江州都督劉毅所上的表中,且自潯陽至武陵,水路便捷,所以陶淵明便以武陵為桃花源的背景。,武陵為蠻族聚居之地,7,位居深山險谷、人跡罕至的武陵蠻族,既為陶淵明提供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背景;而賦役嚴苦、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現實,又激發陶淵明構想出桃花源以表抗議;再加上逃亡入蠻的諸多事實,正可作為桃花源記中漁人發現桃花源的故事的線索,為陶淵明指引了桃花源的最佳地點。,武陵地點之探討,8,然而陶淵明這篇名作,當不應視為實事實地的記錄報導,因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非但在南朝的漢人及南北朝的胡人所統轄的州域內難以找到,因為糾合宗族鄉黨、據險自守的社
4、會型態,其生活方式與陶淵明理想之桃花源仍有本質上的殊異。桃花源中自絕於世,怡然自樂的小天地,仍然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武陵地點之虛實,9,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陶淵明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民生。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或許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才是桃花源記的精神意境最適切的註腳。,小國寡民之世界,10,劉子驥,名驎之,河南省 南陽市人。東晉末年隱士,喜遊山水,曾到衡山採藥,深入忘返,見一條溪水的南岸有兩個石倉,因水深而無法渡過,要回家,又迷失方向,
5、幸虧遇見伐木作弓的人,問清楚道路才安抵家園。後來聽說那石倉裡有仙丹,想再去尋找,但再也找不到了。晉書隱逸傳,劉子驥其人其事,11,本文為詩前序言,與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文天祥正氣歌並序之序相當。而桃花源記以散文敘述詩的本事,以韻文概括記的內容,韻散結合又可分立的方式,非常特殊。桃花源記藉著人物、事件舖排情節,層層推進,為一靈美的敘事佳構,而桃花源詩卻更直接抒發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以自述懷抱作結。兩者敘寫方式不同,呈現作品變化錯落之美。,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比較,12,桃花源詩與記之不同,13,作者介紹,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自幼博覽群書,人格高潔,不慕榮利。生性淡泊,不屑
6、為五斗米折腰。一生高風亮節、率性任真。卒後,友好私諡曰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曾祖陶侃,是東晉有名的開國元勛,祖父陶茂擔任過武昌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太守,但到陶淵明時,已然家境衰落。,14,陶淵明所處時代,除了一次為了抵抗異族苻堅侵略而發生的淝水之戰(西元三八三三八四年),兩次為了光復失土而發動北伐慕容燕(西元四九四一年)與姚秦(西元四一六四一八年)的戰爭之外,其他在劉裕篡位代晉(西元四二年)之前,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戰役。,戰亂頻仍,15,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微寒,以軍功升任荊州刺史,後來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外祖父孟嘉為征西大將軍桓溫長史,然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
7、。陶淵明在他詩文中曾言及少而貧苦、弱年逢家乏。,家世背景,陶侃,16,陶淵明幼時雖家貧,父親早歿,然母親深厚的文化教養,將外公孟嘉那一代名儒的涵養、言行的超卓、胸襟的開闊氣度都投入在陶淵明身上。陶淵明從小喜愛儒家經典,深得義理精髓;又愛讀老子、莊子自然無為的境界,並且具有佛家慈悲與空觀的心胸。一身兼有儒、道、佛三家的菁華,淬勵一派光風霽月的人格。,人格皎潔,17,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西元三九三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任江州祭酒。沒多久他受不了做小官的種種拘束和折磨而辭官。閒住六、七年之後,又到荊州(今湖北省江陵縣),在荊州刺史桓玄幕下作屬吏。大約出仕一年多到兩年,這段時間所寫的
8、幾首詩裡,以一種悔恨自責的語氣,自問為什麼要離開家園到遙遠的荊州,表白了不留戀榮名利祿,後因母喪而辭職。,仕宦之途,18,東晉安帝元興二年,桓玄發動叛亂,陶淵明四十歲,第三次出仕,先後做過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時間都不長,就辭官回家了。四十一歲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幾天的彭澤令。因不滿現實的黑暗,厭惡官場的汙濁,當督郵來彭澤縣,小吏告訴他要束帶迎接時,他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隨即辭官,並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歸隱家鄉。,不為五斗米折腰,19,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陶淵明年輕時,有大濟蒼生的凌雲壯志,他說自己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冰炭滿懷抱(243
9、4歲)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仍,陶淵明痛感這是一個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時代,人在官場,但壯志無從實現,內心深感痛苦。,心路歷程,20,復得返自然(3445歲)辭去彭澤縣令,陶淵明覺悟官宦生涯原是夢,視前幾年作官為誤落塵網,從此不再出仕,決定歸隱,寄情山水以保有心靈自由。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陶淵明在隱居生活中經歷了飢寒交迫,卻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臨死前更已攀登到不喜亦不懼的最高境界,故典範常留人間。,心路歷程,21,陶淵明今存詩歌凡一百二十多首;辭賦、散文凡十一篇。其中詩歌題材重要的是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此外還有哲理、贈別、家訓等內容。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大多為描寫農村景色
10、和鄉居生活的作品。田園詩內容真實,感情深厚,表現樸素的自然美。最為人們所傳誦: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詩這些篇章是有名的代表作。,文學成就詩,22,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有:雜詩、詠貧士、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詠懷詩的作品表現孤獨、悲憤的心境。讀陶淵明的田園詩,我們會覺得他內心很平靜、很達觀,再讀他的詠懷詩或詠史詩,才知道達觀與平靜,只是一種表面的或暫時的現象,悲愴才是他內在真實的情感。,文學成就詩,23,散文有不少優秀作品,如歸去來辭、閒情賦、桃花源詩并記、五柳先生傳等,同他的詩篇一樣,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和高尚品質。著名的歸去來辭,作於歸隱之初,文中對田園生活無限嚮往,凸
11、顯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文中充滿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被宋代作家歐陽脩推為晉代最好的文學作品。,文學成就散文,24,淵明詩文自然、質樸,看似平淡,其實寄意深遠;善於描繪田園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體現出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和樂天安命的情操。在世時詩名不彰,唐、宋以後備受推崇,被認為是屈原之後,李白、杜甫之前最重要的詩人。因其詩多寫田園躬耕生活,後世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後人編有靖節先生集。,山水詩人:謝靈運,文學貢獻,25,生命的價值為何?人的尊嚴究竟是什麼?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這都是陶淵明作品中時常思考的主題。陶淵明個性任真,不矯揉,不為世俗左右,不矯然而祈譽,有強
12、烈的價值判斷。當時在腐朽的官僚體制下,逼迫他摧眉折腰,扭曲他的本色特性,他寧可辭官也不願卑躬屈膝,不肯低聲下氣。最後他選擇曾不吝情去留,真正達觀放曠,追求個性解放。,任真、自由、獨立人格,26,陶淵明堅持真性情,沒有當時一般作家的雕琢氣息。比起同時代的謝靈運,更襯托陶詩的鋪排少,用典少,雕飾堆砌也少,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之五、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之五。這樣口語化的詩句正是蘇東坡所讚美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平淡中有無限豐采,質樸中有深厚的情味。,平淡質樸的文風,27,陶淵明把對人生真諦的追求,及對事物的獨到見解,灌注在自己的情感中,透過形象化的方
13、式表露,使他筆下的人、事、物都融入強烈的主觀感受和情思,每每情景交融,達到物我同一的渾化境界,具有崇高的美學價值。作品中無論是抒情,還是描景、刻畫人物,都喜愛用白描手法,只要輕加點染,形象就鮮明凸出;力避濃抹豔妝,自然顯得色彩淡雅清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28,蘇軾稱讚陶詩云: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黃庭堅讚美陶淵明有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藝術境界,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陶淵明以獨特的風貌,真心關懷現實,誠懇反映社會,尤其把田園山水生活引入詩篇,產生真樸的藝術風格,有力地衝擊當時沉悶和空虛的文壇,開闢田園詩的一片天地,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29,劉大杰說陶淵明是魏晉思想的淨化者
14、,他的思想有儒、道、佛三家精華而去其糟粕:儒家的律己負責而不為虛偽的禮法和破碎的經文所陷;老莊的清淨逍遙而不與頹唐的清談名士同流;佛家的慈愛而不著空。,思想探討,30,自然樸素平淡卻不單調,富含深意情景交融在客觀景物的描述中融入個人情思與寄託充滿真情梁啟超說:作品中把個性活出來的,屈原之後,我便數陶淵明境界高遠王國維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的代表風格獨特蘇軾評其文: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詩文評價,31,以葛巾濾酒郡城守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正巧他的酒釀好了,陶淵明順手摘下頭上的葛巾來濾酒,用完了,再把葛巾戴在頭上。,陶淵明二三事,32,陶淵明責子詩: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
15、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看待兒子的不成材,有一種愛之深責之輕的舒泰豁達吧!,陶淵明二三事,3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第一段課文注釋,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三九六年)。武陵晉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34,緣沿著、順著。遠近指路程的距離。此為偏義複詞,偏在遠。落英繽紛落花繁多雜亂。英,花。繽紛,繁雜的樣子。許
16、慎說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曰落。落,本義為草木凋零。2.形容初開的花,茂盛繁多的樣子。詩經周頌:訪予落止,率時昭考。傳云:落,始也。所以落有開始之義。異驚奇、驚訝。,第一段注釋,35,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豁然開朗形容由狹隘幽暗而寬闊明亮。豁然,開通明朗的樣子。豁,音,開闊、寬敞。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儼,音。,,類,第二段課文注釋,36,阡陌交通田間的小路交互相通。阡陌,田間的小路,南北曰阡,東西曰陌。史記秦本紀:為田開阡陌。司馬貞隱引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第二段注釋,
17、37,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男女服裝,完全像另外一種人,指與漁人所在的武陵地區民眾衣著不同。,借代,第二段課文注釋,38,黃髮指老人。老人髮色轉黃,為高壽的徵象,出自詩經魯頌。垂髫指兒童。髫,音,小兒下垂的頭髮。古時兒童不束髮,故云垂髫。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具全、詳細。要音,邀請。,第二段注釋,39,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
18、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絕境與外界隔絕之地。乃不知有漢竟然不知道有漢朝。乃,竟然。,第二段課文注釋,40,無論更不用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夫逐一為桃花源中人詳細敘述自己所知的外界事情。嘆惋驚嘆惋惜。惋,音。延邀請。,第二段注釋,4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記,扶向路沿著先前來時的路。扶,沿著、順著。向,昔、先前。白居易琵琶行: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第三段課文注釋,42,及郡下到了郡中。及,到。郡下,即郡中,指武陵郡官署
19、所在地。詣音,往見、拜見。南陽劉子驥南陽,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為人不慕名利,喜歡遊山玩水。規往計畫前往。規,計畫。尋不久。問津問路,此指尋找桃花源的道路。津,渡口。論語微子:使子路問津焉。,第三段注釋,43,本文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藉以批判、對比黑暗的現實,也寄託了作者對政治與社會的理想。桃花源描述不僅是隱士的世外桃源,也是農民的樂土。它是一個自給自足,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對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繪。,本文寓意,44,濁世中安身立命的淨土 桃花源只不過是太平盛世裡祥和的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册 第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1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