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25章-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ppt
《金融学第25章-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第25章-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5)1,第二十五章 目录,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第二节 虚拟资本第三节 货币中性抑非中性,(25)2,第二十五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25)3,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两个两分框架,由商品货币关系全面覆盖的经济模型,存在两个由两分法构成的分析框架:任何产出和任何经济集合都具有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实际(real)方面和名义(nominal)方面;任何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和任何社会经济体所拥有的资产、财富都由两种形态构成:实际形态和货币形态;就整个社会经济过程来说,则相应一分为二:实际经济(real economy)和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25
2、)4,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1.任何经济都有商品的产出,服务的产出,发展到今天,还有越来越大的互联网“网络经济”的产出。它们共同构成经济的实际方面,或者说,是实际经济。2.任何产出都有用货币数量表示的价格。就每一件产出品来说,不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其有用性,其使用价值,都是各该产出品的“实际”面;而伴随着各该产出品的价格,则是名义面。,(25)5,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3.有些事务的本身就是价格,如利率资本贷出的“价格”,汇率兑换外币有“价格”。对它们是经常采用“名义”与“实际”的两分框架进行剖析的。但它们对应的“实际”并不是有用性,不
3、是使用价值,而是用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自己本身。4.工资,有名义工资和用通货膨胀率调整的实际工资。这与利率、汇率的“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性质相同。但工资还与劳动、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等对应。这是需要另行讨论的问题。,(25)6,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5.股票有价格、债券有价格、期货、期权、互换等合约有价格。这种种价格,有的是对未来回报的求索权,有的是对未来交易的选择权。有什么“实际”与之相对应?对它们的剖析,这里所说的两分框架并不适用。,(25)7,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6.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集合也同时具有“名义”与“实际”两个方面。比如,GDP
4、和GNP,都有名义和实际的区别;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都有名义产出和实际产出之别;消费、储蓄、与投资也分别有名义与实际的区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更要时时分辨名义与实际,(25)8,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7.从个体角度也好,从集合角度也好,“名义”与“实际”总是结合存在。而在商品货币关系中,无“实际”支撑的“名义”不能单独存在;无“名义”的“实际”则根本进入不了经济周转。,(25)9,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的多重用法,1.当价格长期不变时,对单一事物来说,名义与实际的区分意义不大。但度量任一经济集合,不依靠其名义方面则难以进行。比如GDP、GNP的度
5、量,可以把握的也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名义量。,(25)10,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的多重用法,2.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类型:商品与服务的名义与实际:在这一领域,由于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由于通货紧缩,价格下跌,名义量会有极大变化。但名义量的变化无论有多大,也改变不了实际的量。如一张桌子,不论价格怎么变,总是一张桌子。,(25)11,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名义与实际的多重用法,利率、汇率、工资率的名义与实际:这些率的名义形态和实际形态都是货币形态。由“名义”还原为“实际”是用通货膨胀率调整。但同一时间同一地域的通货膨胀率,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却不
6、是惟一的。因而实际利率、实际汇率的“实际”,与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的“实际”截然不同。,(25)12,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实际资产与货币资产,1.考察一个人的资产、一个公司的资产、一个经济体的资产,都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组成。如果暂时抽象掉有价证券和衍生工具,金融资产可简化为货币资产。这样,资产也好,财富也好,都由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构成。2.但货币形态的资产、财富却不能名之为“名义”的资产或财富。因为对于其所有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是货币实实在在的存在形态。,(25)13,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实际资产与货币资产,3.但也不能把“实实在在的货币”纳入实际经济范畴。虽然,就微观
7、经济行为主体来说,实际资产与货币资产这两者都是实实在在的资产,这两者的和构成总资产;而从宏观角度考察一个经济体,一个封闭经济体模型,它的资产,它的财富,只是由实际资产构成,至于货币资产无论其数额如何大,那只是实际经济运行的润滑剂。颇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最简单的事例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把货币供给量计入GDP的。,(25)14,第廿五章第一节 两个两分框架两个框架就是本教材展开的基本框架,任何实际经济,不论是其构成的个体还是其构成的集合,均存在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条件的两个方面名义与实际;而在实际经济的旁边,又必然存在与自己的存在互为条件的货币经济。本教程,就是在这两个密切联系的框架之中展开。,
8、(25)15,第二十五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第二节 虚拟资本,(25)16,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一个已经多年不怎么使用的概念,1.虚拟资本一词,见于经济学,至少已 200 年。不过,在经济理论的研讨中,百十年来较少使用。2.在19世纪,使用这一概念的不同经济学者,赋予它的内涵是不统一的。由于不怎么使用,近百年来,也没有看到经济学界对这个概念如何加以分辨、统一的努力。3.目前我们对虚拟资本的用法源于马克思的用法。,(25)17,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1.马克思对于虚拟资本中的“虚拟fictitious”这个形容词,是就其本来的意思虚的、虚构的、非实的使用的;其对应
9、词是 real实的、现实的、实体的、实际的 在讨论中,他总是把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real capital,资本论译本译为现实资本)联结在一起进行剖析。,(25)18,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2.虚拟资本与资本化:马克思概括:“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他这样描述虚拟资本:一个事物并不是现实资本,但有收益;以该收益与市场利率比较,可以计算出一个金额能够带来相当于该收益的本金金额;于是这个本来并不是实际资本的事物,变成了具有资本资格的客观存在。,(25)19,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3.被马克思归入虚拟资本的有:商业票据、国家债券、股票。股
10、票、债券,是资本化的存在;而商业票据不是。把商业票据视为虚拟资本,那是说,我们今天对“虚拟资本”的用法与他的用法不完全相同。,(25)20,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与银行信用,1.马克思笔下的虚拟资本概念,是在集中讨论银行信用与经济危机这个问题时使用的。2.19世纪上半叶,典型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开始出现并连续打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大多表现为银行挤兑和支付危机,随后则是工商业破产倒闭、生产萎缩。所以,那个时代,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银行信用扩张与经济危机的关系。,(25)21,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与银行信用,3.对于银行信用,马克思充分地估价了它的扩张把经济推向虚
11、假繁荣和危机边缘的作用,但却从不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信用,是银行信用。,(25)22,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与银行信用,4.危机往往集中表现在货币制度上,马克思全面地剖析了金本位:金本位货币制度是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金币流通;二是信用货币(银行券和商业票据)流通,三是既不动用金币也不动用信用货币,而只凭银行信用的对冲、划转就能实现清账的操作。这第三个层次实际是存款货币。但在当时还没有存款货币的概念,也不承认它们是“货币”。,(25)23,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与银行信用,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这三种形式顺畅运作,使得维系整个经济的债权债务链条显得非常牢靠。而一旦虚假的繁荣在
12、某一环上显示异常,首先表现为商业票据到期不能支付,银行的信用受到质疑。于是,人们先是拒绝接受银行转账的支付方式,拒绝接受商业票据,要求用银行券履约;支付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更会要求用银行券兑换黄金。这时,人们才发现,中央银行数量有限的黄金储备远不足以保证金本位的稳定。,(25)24,第廿五章第二节 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与银行信用,5.规模极其巨大的银行信用为什么最为脆弱?银行资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所掌握的资产:贴现业务中买入的汇票;作为贷款抵押品或来自其他途径的股票和国债。在快速扩张中银行所掌握的资产银行资本规模也迅速增大。但问题是,在危机到来的经济紧迫时期,银行并不能依靠这些资产渡过难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学 25 货币 经济 实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1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