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1-2讲.ppt
《课程与教学论第1-2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第1-2讲.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论讲稿,主讲人 周海银,第一讲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学科的逻辑框架及其关系:问题反思 二、对课程与教学本质追问的反思(一)关于教学本质追问的困惑1.关于教学的概念:广义狭义关于教学本质的考察与讨论()国外考察,第一,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当的感应性,并通过练习强化,最终形成习惯的过程 第二,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探究和发现第二,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探究和发现第三,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第四,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和库贝,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
2、过程。控制论与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第五,活动说实用主义教学本质观,()国内考察,1、主体-客体说2、双主体说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4、特殊的认识过程说 5、交往说,原因,()人们对教学本质的探讨往往习惯于借助对“教学是什么”的概念分析,来逼近教学本质真理性的认识。()用矛盾关系来统摄本质的研究()通过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来探讨教学本质,理性思考与困惑,首先,对教学本质的抽象追问混淆了教学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之间的差异性。其次,对教学本质的抽象追问使教学论专家忘记了教学论研究的职责和目的。再次,对教学本质的抽象追问使教学论专家忘记教学论不仅仅是
3、追问教学本质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教学的价值之学。,(二)什么是课程,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涵义多重概念的教育学术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因此,导致人们在认识课程并对课程作出界定时,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各种取向的课程概念。,1.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指学习学科内容的进程。在西方,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并将之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斯宾塞将“课程”术语引入教育中,很快被西方教育者所普遍采用。最先使用“课程”这一术语的是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20世纪初,杜威对课
4、程的含义发表了一种新见解,即把课程看做经验。,“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于唐代。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弃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之。”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2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知识维度,即课程是知识。其特点是: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且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经验维度,即课程是经验。,其特点是: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
5、出发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目标维度,即课程是目标。,主张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内容和经验被视为课程的手段。源于博比特、查特斯的课程工学,成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占主导地位扽论述。强调效率和控制。将目标和本质混为一潭。,活动维度,即课程是活动。,其特点是: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强调活动的完整性、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别重视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3课程本质内涵探讨的分析:一直处于混乱之中,(1)极端和背离现象。每种理论各执一端,同时这些讨论又背离了课程的本质。(2)课程泛化现象
6、。在对课程本质的探讨中经历了几十年的各执一端的困惑后,又力图整合各种理论,如将知识、经验、活动等统统纳入课程本质的讨论,这种做法已不再是课程是什么的讨论,而是阐释课程的要素构成,力图以完整课程的结构来掩饰其本质内涵探讨中的难为和无奈。,(3)价值中立现象。从学科、目标、经验等角度入手界定课程实质上是将课程视为一种实现人类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课程研究也就限定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技术领域,课程研制被视为是一种价价值中立的技术活动。对于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不予重视。事实上脱离开社会、政治、文化,孤立的探讨课程问题是不利于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4.原因:,一是课程自身的复杂性;二是课程研究者的出
7、发点和研究角度不同,5.理解课程定义时应注意的要点,历史性知识观层次性 总结以上对课程定义的描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问题的专门理论。把课程问题作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依据有二:一是把课程问题作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符合各门科学形成的规律性。二是课程论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反映了解决课程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课程论的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第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其
8、主要探讨下列方面问题(理论层面)(1)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2)课程的基本价值是什么?(3)课程的实质是什么?(4)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什么?(5)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其主要探讨下列方面问题(操作层面)(1)课程的具体目标怎样建立?(2)课程的结构如何确定?(3)课程的内容怎样规划?(4)课程的实施如何展开?(5)课程的结果如何评价?,(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问题,揭示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问题有日常问题和专业问题之分。教学问题主要有三大类型:是什么的 问题:即事实问题为什么的问题:价值问题怎么样的问题:技术问题,四、研究的
9、方法论,哲学的思辨、历史与比较的方法心理学、社会学中的实证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注意研究的原则: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第二讲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轨迹,一、课程理论的发展及其研究范式的转换,从课程研究的历史来看,课程研究主要经历了前学科阶段、系统理论阶段、专门学科阶段,并向着未来方向逐步发展。课程研究表现在理论的探讨及实际运用两大方面。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课程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的背后蕴含着课程的研究理念、研究内容及其特点。,(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及其研究特点,1.前学科时期的课程及其形成包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古代教育课程形成的特征,奴隶社会已
10、出现学校和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如:我国的孔子,其“六艺”、“四文”(诗、书、礼、乐)是我国古代学校最原始的学科群形成的理论依据。作为西方教育源头的古代希腊教育,其“七艺”对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中,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而设置的;而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雅典课程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思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努力摆脱宗教的束缚,“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四者均衡的课程出现,标志着古典中心课程的兴起。学校课程在“七艺”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已经初具现代课程的雏形。但由于自然科学革命尚未发生,课程在范围和内容的更新程度上仍然
11、是有限的,而且宗教教育仍占有一定地位。,2.前学科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1)前学科时期的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芽阶段,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2)课程研究思想都交织在哲学、伦理与政治等论述中。(3)课程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上,并没有把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4)已经初具现代课程的雏形。,(二)课程研究的系统理论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古典中心课程的垄断地位面临挑战,加之教育科学、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运用,使学校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系统理论。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7世纪的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17世纪的洛克感觉主义
12、课程理论19世纪的赫尔巴特主知主义课程理论19世纪的斯宾塞分科课程理论20世纪的杜威经验课程理论,2.系统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1)课程研究逐步系统化(2)课程理论的依据科学化(3)课程有关问题的专门化研究(4)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总之,这一时期的课程理论研究体系已基本构成,并表现在教育学的各科理论研究中。课程研究的理论体系正为专门化的课程研究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课程论独立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课程这门学科的诞生。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美)查特斯,1
13、923年出版的课程编制,为课程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2.“泰勒原理”及其历史贡献,(美)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标志着一个课程专门学科时期的到来。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呢感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泰勒原理”突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
14、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泰勒又一重要贡献是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3.专门学科时期的研究特点,(1)课程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变以前零散的研究为系统的研究;(2)形成独特的课程编制理论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编制的科学化、技术化;(3)形成了课程的群体共同意识和专业研究队伍;(4)形成了诸多理论流派。,(四)学科结构运动,60年代,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教学理论探索,发起了“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的特点:学术性:学术最有利于教学,最具有教学的价值;专门性:体现学术领域的内
15、在逻辑;结构性:学科结构包括:(1)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五)实践性课程,1969-1983,施瓦布发表了4篇文章:实践1:课程的语言实践2:择宜的艺术(1971年);实践3:课程的转化(1973年);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1983年),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要素组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和学习情境更为重要,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由课程集体协商);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追求“实践旨趣”,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但缺乏自我反思。,(六)概念重建
16、主义,1995年美国的派纳出版了理解课程提出,美国的课程领域自70年代起开始“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对传统实证主义课程理论的批评:过分追求客观性;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维持保守的价值观念。,概念重建主义的两种理论倾向:,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活生生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s);个体是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而主要不是接受者;个体通过对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批判课程论:追求“解放旨趣”。课程是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其构成因素上行动与反思。课程就是行动与反思的统一,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09685.html